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南方周末

法治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 2021-02-13 14:55:06

❶ 法制类报纸杂志有哪些

法制日报,南方周末也有涉及的,挺好看,还有中国法制报

❷ “南方周末孙志刚案”的报道原文是什么

报道原文:《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3月17日:在广州街头被带至黄村街派出所。



3月18日:被派出所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



3月18日: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



3月20日:救治站宣布事主不治。



4月18日:尸检结果表明,事主死前72小时曾遭毒打。



孙志刚,男,今年27岁,刚从大学毕业两年。



2003年3月17日晚10点,他像往常一样出门去上网。在其后的3天中,他经历了此前不曾去过的3个地方:广州黄村街派出所、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和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



这3天,在这3个地方,孙志刚究竟遭遇了什么,他现在已经不能告诉我们了。3月20日,孙志刚死于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广州市脑科医院的江村住院部)。



他的尸体现在尚未火化,仍然保存在殡仪馆内。



孙志刚死了。



先被带至派出所,后被送往收容站,再被送往收容人员救治站,之后不治。



孙志刚来广州才20多天。2001年,他毕业于武汉科技学院,之后在深圳一家公司工作,20多天前,他应聘来到广州一家服装公司。



因为刚来广州,孙志刚还没办理暂住证,当晚他出门时,也没随身携带身份证。



当晚11点左右,与他同住的成先生(化名)接到了一个手机打来的电话,孙志刚在电话中说,他因为没有暂住证而被带到了黄村街派出所。



在一份《城市收容“三无”人员询问登记表》中,孙志刚是这样填写的:“我在东圃黄村街上逛街,被治安人员盘问后发现没有办理暂住证,后被带到黄村街派出所。”



孙志刚在电话中让成先生“带着身份证和钱”去保释他,于是,成先生和另一个同事立刻赶往黄村街派出所,到达时已接近晚12点。



出于某种现在不为人所知的原因,成先生被警方告知“孙志刚有身份证也不能保释”。在那里,成先生亲眼看到许多人被陆续保了出来,但他先后找了两名警察希望保人,但那两名警察在看到正在被讯问的孙志刚后,都说“这个人不行”,但并没解释原因。



成先生说,其中一个警察还让他去看有关条例,说他们有权力收容谁。



成先生很纳闷,于是打电话给广州本地的朋友,他的朋友告诉他,之所以警方不愿保释,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孙志刚“犯了事”,二是“顶了嘴”。



成先生回忆说,他后来在派出所的一个办公窗口看到了孙志刚,于是偷偷跟过去问他“怎么被抓的,有没有不合作”,孙回答说“没干什么,才出来就被抓了”。成先生说,“他(孙志刚)承认跟警察顶过嘴,但他认为自己说的话不是很严重”。




❸ 有哪些好看的时事政治法制类的报纸和杂志如参考消息..

《环球时报》现在变成日报了,以前上高中时,一周才出三刊,每次同学都抢着内看,参考消息是站在外容国人角度看问题,可以参考,但不可以全新,而环球时报,则有国外媒体的摘要,也有国内专家的点评。
《青年参考》青年必读报纸,统观全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报道,是个很全面的报纸,趣味性也比较高。
《环球》 大家都知道这本杂志的名气有多大,都说是中国的时代周刊。
《世界知识》 比环球分析问题更加深入简出,一些评论的比环球还要有水平,里面的评论家有很多是清华的老师。分析的很务实,不像环球那么小资,经常找些港台的作家写些杂七杂八的文章。

❹ 卞建林的论文年表

4. 《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保障》,载《法学杂志》1995年第2期;
5. 《直接言词原则与庭审方式改革》,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6期;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变革》,载《月旦法学》第14期(1996年6月版);
7.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载《法学家》1996年第2期;
8. 《国外规范律师辩护行为的立法与实践》,载《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2期;
9. 《起诉制度的重大变革》,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3期;
10. 《集中审理与延期审理之研究》,载《两岸比较刑事诉讼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9月版;
11. 《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诉讼问题研究》,载《第七届国际反贪污大会文集——反贪污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文版)》,红旗出版社1996年9月版;
12. 《更新律师执业观念,完善律师执业制度》,载《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4期; 14. 《保障〈刑事诉讼法〉正确实施的重要举措——试议全国人大法工委等六部门〈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载《中国法律》1998年第2期;
15. 《略论刑事简易审判程序中的若干问题》,载《法学杂志》1998年第3期;
16. 《公诉审查制度研究》,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3期;
17. 《西方六国刑事诉讼制度》,载《法制日报》1998年4月25日;
18. 《依法治国与刑事诉讼》,载《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19. 《关于建立我国证据规则的思考》,《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
20. 《英国对沉默权的限制》,载《比较法研究》1999年6月版;
21. 《沉默的权利》,载《南方周末》1999年7月30日、8月6日; 22. 《起诉效力与审判范围》,《诉讼法学新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3. 《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24. 《起诉效力与审判范围》,载《人民检察》2000年第7期;
25. 《美最高法院重申“米兰达警告”》,载《检察日报》2000年7月13日第8版;
26. 《如实陈述与抗拒从严》,载《广州日报》2000年8月;
27. 《诉讼证明概念辨析》,载《检察日报》2000年8月31日第3版;
28. 《提起公诉实施问题研究》,载《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9. 《略论我国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载《人民检察》2000年第11期;
30. 《从起诉效力看刑事审判中的罪名变更》,载《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1. 《司法鉴定及其规范运作》,载《刑事司法指南》(2001年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版;
32. 《论诉讼证明的相对性》,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33. 《规范我国司法鉴定的思考》,载《检察日报》2001年4月5日第3版;
34. 《两大法系司法鉴定制度比较》,载《检察日报》2001年4月9日第3版;
35. 《罪刑法定的程序价值》,载《检察日报》2001年5月8日第3版;
36. 《为司法改革切脉》,载《检察日报》2001年6月5日第3版;
37. 《诉讼证明:一个亟待重塑的概念》,载《证据学论坛》(第3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38. 《举证责任的承担》,载《检察日报》2001年11月29日第3版;
39. 《主张责任与量刑建议的关系》,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3日第3版;
40. 《主张责任的实现》,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6日第3版;
41. 《关于举证规则》,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10日第3版;
42. 《举证责任的转移、倒置及免证》,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17日第3版;
43. 《控方应否承担通知证人出庭责任》,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20日第3版;
44. 《证明标准的若干问题》,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24日第3版; 45.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司法改革》,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版;
46. 《个案监督与审判公正》,载《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1月刊;
47. 《查明 证明 判明》,载《检察日报》2002年1月10日第3版;
48. 《被告人证明责任研究》,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3期;
49. 《个案监督研究——兼论人大审判监督的合理取向》,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3期;
50. 《刑事被告人证明责任研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第4期;
51. 《如何看待被告人有罪答辩——辩诉交易的一点启示》,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
52. 《综合各种力量解决问题》,载《检察日报》2002年3月1日第3版;
53. 《个案监督与审判公正》,载《公正与效率的法理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版;
54. 《困境与对策:律师在侦查阶段介入刑事诉讼现象分析》,载《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5. 《论刑事证明的相对性》,载《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6. 《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与转移》,载《诉讼法学研究》(第3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7. 《关于公诉制度的讨论》,载《司法改革报告:检察改革、检察理论与实践专家对话录》,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8. 《论刑事证明的相对性》,载《诉讼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版;
59. 《罪刑法定的程序性要素》,载《刑事法评论》(第1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60. 《证据法学三人谈(一)》,《证据学论坛》(第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61. 《解析“辩诉交易”》,载《检察日报》2002年11月7日第3版;
62. 《“证据展示”面面观》,载《检察日报》2002年11月21日第3版;
63. 《如何看待公诉中的检察一体化》,载《检察日报》2002年11月21日第3版;
64. 《如何看待被告人有罪答辩:辩诉交易的一点启示》,载《政法论坛》2002年12期; 65. 《中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基本理念》,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6. 《刑事证明主体新论——基于证明责任的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1期;
67. 《司法鉴定的基本属性与制度定位》,载《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4期;
68. 《应审慎推进沉默权》,载《检察日报》2003年3月7日第3版;
69. 《证据法学三人谈(二)》,载《证据学论坛》(第6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版;
70. 《中国刑事司法的现代化图景——兼论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普遍性》,载《四川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71. 《刑事犯罪的证明标准》,载《法学家眼中的中国法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72. 《人民才是法律监督的源头活水》,载《检察日报》2003年12月22日第3版; 73. 《证据法学三人谈(三)》,载《证据学论坛》(第7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版;
74. 《中国刑事辩护的困境与出路》,载《“3R”视角下的律师法制建设——中美“律师辩护职能与司法公正”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4月版;
75. 《从我国刑事法庭设置看刑事审判构造的完善》,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76.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司法鉴定管理的影响》,载《中国司法鉴定》2004年第3期;
77. 《“证据法的基础理论”笔谈》,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78. 《检察官:司法品性和职业素养同等重要》,载《检察日报》2004年10月29日第1版;
79. 《执正义权杖 护法制尊严》,载《检察日报》2004年11月7日第1版; 80. 《论我国侦查程序中检警关系的优化——以制度的功能分析为中心》,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1. 《规范司法鉴定程序之立法势在必行》,载《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4期;
82. 《关于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的若干思考》,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13期;
83. 《再论诉讼模式转型与证明观念更新》,载《证据学论坛》(第10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84. 《建构诉讼证明标准是“乌托邦”吗》,载《检察日报》2005年11月29日第3版; 85. 《See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riminal trial structure from China’s criminal courtroom arrangements (tribunal design)》,载《Frontier of Law in China》2006?Volume1?Number2?April;
86. 《无罪推定与举证责任问题》,载《山西检察》2006年第2期;
87. 《论司法鉴定的诉讼程序立法》,载《中国司法鉴定》2006年第4期;
88. 《论我国检察机关领导体制和职权的改革与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89. 《诉审关系论辩——兼论对诉审关系异化的程序性抑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
90. 《检察机关没有理由不介入死刑程序》,载《检察日报》2006年4月6日第3版;
91. 《公诉案件终有证据标准可资参考》,载《检察日报》2006年6月11日第3版;
92. 《保持特色不断创新》,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2期;
93. 《人民监督员制度立法刍议》,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5期;
94. 《重构被追诉人主体性权利》,载《检察日报》2006年10月16日第3版; 95.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展望》,载《中国法律》2007年10月号;
96. 《被追诉人主体性权利构成论要》,载《金陵法律评论》2007年春季卷;
97.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若干重要问题》,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98. 《论我国检察院组织法结构体系的立法完善》,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期;
99. 《迈向理性的刑事诉讼法学》,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
100. 《鉴定机构性质辨析》,载《中国司法鉴定》2007年第2期;
101. 《刑事诉讼中“诉”之辨析》,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8期;
102. 《无罪推定原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载《比较与借鉴——从各国经验看中国刑事诉讼改革路径》,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03.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背景和热点难点问题》,载《人民检察(湖北版)》2007年第12期;
104. 《点评“坚持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载《检察日报》2007年9月28日第1版;
105. 《人物专访:刑事诉讼中如何实现权力和谐化》,载《检察日报》2007年10月11日第3版;
106.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面临五大热点与难点问题》,载《法制日报》2007年10月14日第2版;
107. 《以死刑案件为切入点建立程序制裁机制》,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3期; 108. 《刑事程序法治化的期待》,载《中国司法》2008年第1期;
109. 《刑事程序中“诉”的功能思考》,载《刑事法前沿》(第4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110. 《西方司法证明科学的新发展》,载《证据科学》2008年第2期;
111. 《行进中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关键词展开——2007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述评》,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
112. 《优化侦查程序中的检警关系》,载《检察日报》2008年2月22日第3版;
113. 《抓住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契机 推进我国刑事程序法治建设》,载《诉讼法学研究》2008年6月第13卷;
114. 《媒体监督与审判公开》,载《法制资讯》2008年第4期;
115. 《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与检察权的配置》,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16. 《论刑事诉讼中权力的和谐化》,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4期;
117. 《陈光中: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领军人》,载《中国审判》2008年第5期;
118. 《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论要》,载《法学》2008年第6期;
119. 《论刑事诉讼中权力的和谐化》,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07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120. 《对话:侦押分离,打开律师会见之门》,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6月29日第3版;
121. 《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回顾与展望》,载《检察日报》2008年7月17日第3版;
122.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载《东方财经》2008年11月;
123. 《构建刑事和解的中国模式——以刑事谅解为基础》,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6期;
124. 《诉讼模式视角下的证明责任》,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❺ 在北京如何更加优惠的订阅北京青年报等报纸及杂志

2010年大收订促销政策一、早订优惠2009年10月31日前,订阅一年期《北京青年报》、内《法制晚报》、《第一财经容日报》的本市自费订户,除可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外,还可获赠价值1900元的“订户专享旅游代金券”一套。由以下单位提供: 北京众信国际旅行社 北京捷达假期国际旅行社二、《北京青年报》促销政策1、288元特惠区

❻ 时事政治、经济、法治类的报纸和刊物有哪些

世界知识》 比环球分析问题更加深入简出,可以参考,但不可以全新,也有国内版专家的点权评。分析的很务实,不像环球那么小资。
《青年参考》青年必读报纸,统观全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报道《环球时报》现在变成日报了,以前上高中时,参考消息是站在外国人角度看问题,一周才出三刊,每次同学都抢着看,里面的评论家有很多是清华的老师,而环球时报,是个很全面的报纸,趣味性也比较高。
《环球》 大家都知道这本杂志的名气有多大,都说是中国的时代周刊,一些评论的比环球还要有水平
但一般《南方周末》的文章比较长,因为它的信息是很全面的,建议买一份,对于全面了解我们国家也很好。另外《南方周末》主要是我国底层的一些报道和解析,而且不是那种官方的报道

❼ 请推荐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法律评论的期刊杂志

《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南方周末》、《司法考试论述题之高分解密》

❽ 法律政治演讲稿(查找)

小引;尊敬的向主编、尊敬的各位教授、尊敬的各位律师,晚上好!

很高兴今天能够参加这个论坛,我想今天大家之所以来到这里,都是怀着共同的一个心愿,就是为中国法治而奋斗,都是怀着共同的一个理想,为律师事业而奋斗。所以大家到这里来,就是来讨论我们的未来,来倾听这些学者的演讲。他们的演讲,一定会对我们有很多启迪,今天在这里不光是中国最大律师协会、中国最大周报的合作,还有品牌。中国律师论坛已经成为我们律师界一个很重要的品牌;今天出席我们这个论坛的著名的教授也是品牌;第三,还有《南方周末》这个品牌,我们三个品牌在一起,加上我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视野,我们的合作一定会非常愉快。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欢迎诸位的到来,并祝愿今天晚上的自由论坛圆满成功!
总结; 最后讲话的人压力最大也最小。压力最大,是因为我曾经说过,要是和这些教授一起讲课,一定是死定了,可是这样死,我愿意;压力最小,是因为这些教授已经把最精彩的讲完,同时他们讲的话也就是我要讲的。今天我要是讲好了,是在座各位的功劳,讲得不好,是我自己的过错。本届“中国律师论坛”的主题:拓展与规范,拓展的是权 利,规范是义务。规范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义务,同时也是管理者的义务,政府的义务。我们这个分论坛的主题是“律师法制与法治中国”,我要讲的一个观点就是“感动中国”。我们要关注我们自身的命运,关注司法改革的命运,关注法律制度的命运。我们律师每天干的活都是明知可为而为之的事,但我们要“感动中国”的话,我们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里的不可为是指现在不可为而以后成为可为,这里的不可为是指你不可为而他可为,这里的不可为是指在这里不可为而在其它地方可为。但是律师应该有这种觉悟和追求。贺卫方教授谈到了转型期的法律人的权利和社会公正诉求,张卫平教授讲到了律师在公众事务中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公正中的司法公正,陈瑞华教授讲到了司法公正当中的程序公正。我觉得我们“感动中国”的律师有的在这个会场,有的不在这个会场,有些老律师虽然退了二线,却依然在关注着中国律师的发展,比如王工律师,他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也出了好多本书。律师要做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可为是指可能在法律实践中不可为,但是可以在立法中希望得到改变。本来我今天打算谈的题目是如何实现犯罪嫌疑人的律师帮助权,但为了让各位律师更多地听到学者们的精彩演讲和精深思想,我准备放弃我的演讲时间。大家知道律师帮助权有很多方面,而对犯罪嫌疑人的帮助权主要要体现在侦查阶段。我个人非常喜欢“法治中国”这个词语,无论是立法也好,司法也好,都有深远的意义。尽管这只是一个概念,但作为律师来讲,更多的关注还应该在自身这个行业。我今天要讲的问题还是比较狭窄的,把时间留给在座各位律师和其他教授们吧。最后,我还是要讲:律师要明知可为而为之,但我们更多的是、应该是、永远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就是为我们的律师制度,那就是为我们法律的命运。我最后要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我们每一天都在努力,我们每一天都在进步,我们每一天都看到了希望,感谢南方周末!感谢精彩的南方周末与我们全国律协的“中国律师论坛”的精彩合作!

❾ 最新南方周末刊文“法律应当是所有人的挡箭牌”是否有什么指向

乌有之乡就是傻××××××逼和脑残的集中营,正常人都不看的,南方周末我顶你!

热点内容
幼儿园不设置学前班规章 发布:2025-07-02 02:44:24 浏览:37
沿河司法杨 发布:2025-07-02 02:39:27 浏览:58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认定 发布:2025-07-02 02:35:20 浏览:826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起草背景 发布:2025-07-02 02:35:14 浏览:386
合肥经开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7-02 02:33:57 浏览:758
水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7-02 02:28:54 浏览:415
法院近义词 发布:2025-07-02 02:20:47 浏览:577
司法考试四大本pdf 发布:2025-07-02 02:13:10 浏览:837
新劳动法合同表格 发布:2025-07-02 02:13:09 浏览:922
西政自考可以考其法律硕士法学吗 发布:2025-07-02 02:06:16 浏览: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