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有道德
⑴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1、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2、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3、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4、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恶”来评价社会现象来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
5、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6、人类拟定道德原则的目的是调节利益关系,实现本阶级(社会或团体)利益最大化。
7、道德是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任何个体都永远生活于它来之于社会的道德影响之中,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⑵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这一个简简单单的词汇,却蕴藏着无穷的奥妙。有的人因为道德而受到人民、社会的谴责,而有的人却因为道德而流芳百世。
做一件有道德的事很简单:在路上捡到一只钱包,交还给失主;看到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孩子让个座……
这一件件小事都能体现你的道德,但是,想要持久的保持下去,一生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却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人们的一生有太多太多的诱惑,金钱使多少人丧失理智,去干一些缺乏道德,对社会不利的事,荣誉和地位也常常使人们从朋友变成了仇敌,干出一些非法的事来,最后落下个两败俱伤,后悔莫及。
有时道德也能影响整个国家,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人们都不信任国家,为了树立威信,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是人们知道国家的“德”;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德”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是啊!道德将改变你的一生,是永恒之美, 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让我们争做有道德的人,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