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与法治的书法

道德与法治的书法

发布时间: 2021-02-13 19:08:17

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子毛笔书法隶书(图片)

答案如图

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自《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主要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1)道德与法治的书法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Ⅱ 科学好道德与法治没有考好的原因是什么

就如果说没有考好的话,可能是自己的问题,这个不用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回事情,所以说考不好答考不好肯定是自己的原因,所以说这个科学道德法治的话,可能涉及到一定的法律理论,会有自己的一个复习效果,所以说是在考试的过程中也要成为加强对自己有自信的。

Ⅲ 如何在小学书法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我们常说“文以载道”,作为教师,在我们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即“育人”。书法教学中应巧妙的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良好的“书德”进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一、书法价值的德育渗透
艺术是人民创造的,它最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可以赋予我们高尚的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书法更是如此,它是人们使用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毛笔,来书写中国的汉字而产生异态纷呈的视觉效果,表达人们内心复杂的思想情绪。正如邱振中在他的《书法美学引论》中所说:中华民族选择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书面语言的视觉形式,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使这门艺术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由于汉字的丰富性,成为固有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只有我国的汉字,在不断演化中,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其他国家的文字虽然也有书写好坏之分,但是始终不能独立成为艺术,可以说书法为中国之特有,实乃国之宝也。而且,自唐代以来,书法远播海外,如日本人学习汉字和书法,其重视程度亦绝不在我国之下。现在书法艺术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是多么让我们自豪的事情,让小学生了解书法的意义和地位,产生民族自豪感,不正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吗?
二、书法本体的德育渗透
1、 汉字的结体,也可以说间架结构,具有无以伦比的美感,耐人寻味的情趣,这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小学生以学习楷书为主,教师在教学间架结构时,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挖掘蕴涵的德育因素,比如:汉字组成中大多为合体字,是由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字,这样,产生了许多的偏旁部首(单立人旁、三点水旁、草字头、提手旁……),实际上这些偏旁部首,都是由独体字演化而来,像单立人旁就是变“人”字的捺画为竖画,这样,在组合成其他的合体字时,作为偏旁的单立人旁就占据了次要的位置(如“体”字,左边单立人旁,书写时较小,为的是避让右边的“本”字,使“本”字成为这个字的主体,学生刚开始书写汉字时,不懂得避让的道理,写的松散。我们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这种“结构上的避让”产生美感,引申到“做人的避让与谦逊”也会产生美好的道德),偏旁部首和其他独体字的组合多为错落、避让的组合形式,表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的“礼、让”之风,正如翩翩君子之态。又如“明”字的“日”让着“月”,反过来,“月”字的撇画穿插到“日”字之下;“都”字左边“者”字偏上,右边的右耳旁偏下,再如:将两个相同的独体字组合成一个合体字时(林、朋、羽、竹、赫……),可以称这样的字为:相随结构。概括它们的从属规律。传统的道德观在书法中的结构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渗透了德育,同时激发了兴趣,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毛笔的独特性,古人云:笔软则奇怪生焉,产生了中锋、侧锋用笔,楷书多用中锋,堂堂正正,起收转折,一丝不苟,学习楷书用笔,可以使学生形成始终如一,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除了以书法成就名传千古之外,其"心正则笔正"的"笔谏"也被世人传为佳话。有一次穆宗皇帝问柳公权如何将书法写好,柳公权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如果人品不高,则落墨无法。盖因穆宗怠于朝政,柳公权以书喻政,一方面说明其面对书法创作的态度,一方面也巧妙地藉由书法艺术的精神进谏。从此"心正笔正"说一直流传至后世,成为书法伦理标准之一。学习楷书正是适合培养学生的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的高尚品质。
3、书写的内容上,体现积极向上的德育因素,那些优美的字词篇章,积极向上的名言佳句都是我们书写的对象,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应着力精选适合学生特点的内容,或者结合一些重大活动,组织学生创作。如在全国少工委无烟日宣传中,组织学生自编内容,学生写下了“花季少年,远离烟草,德智体美,健康成长”等,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书法创作的能力,又较好的渗透了德育。教师要善于创造这样的机会给学生,使德育内容润物无声。
4、书法作品的布局谋篇和书写内容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感受,进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教师在讲解名家作品时,或者介绍书法家时,要着力和学生探讨书法艺术的主观因素——书法家的功力、修养、 情感、 气质等内容以陶冶学生的心灵。
清代扬守敬指出: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不同的书法家的不同风格,产生了诸多不同的美感因素,可以使人感受到或苍劲、古拙,或飞动、飘扬,或庄重、严谨,或俊秀、潇洒,或粗犷、豪放,或疏朗、空灵,或方正、严整,或敦厚、凝重等等不同的抽象意念,这一系列美的因素,通过人的视觉感官,从心理上使欣赏者产生共鸣,形成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潜移默化地起着陶冶性情,锻炼品格,启迪思维,培养情操的作用。
小学生的知识面不宽、理解力还不是很强,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才能形成正确良好的欣赏习惯。如我们在讲授颜体楷书时,要让学生了解其书法的时代背景和人格魅力,有助于对书法的理解,学生知道了颜真卿刚正秉直,曾高举义旗,抗击安、史叛军,后来为维护大唐的统一,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事迹被后人称颂。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自己查阅颜真卿的勤学故事,同学间交流,再欣赏颜真卿博厚雄强,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的作品,就非常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最终师生探讨“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的含义,使学生思想境界升华。
5、书法的题款中包含着极强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如表示谦逊的常用语有:斧正、指正等。表示尊敬的落款方法是:赠送给别人的作品,把受赠者的名字放在前面或较高的位置,自己的名字在后。书写名人的诗词时,加上“敬录”二字,(如:敬录陈毅元帅诗一首。)当然,古人在落款时时常有些过分的谦词和客套语,已经不可取,我们在教学中,要辨证的讲解,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谦虚文雅的态度,有些教师忽略了这些德育因素的挖掘,是不可取的。
三、学习过程的德育渗透
苏东坡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一个人在某一项专业上取得成绩,其智力因素和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是非智力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往往智力一般,但是非智力因素优秀者,取得成就的人比那些虽然聪明伶俐,但非智力因素差的人要多得多。可以说,非智力因素差的人很难成功。学习书法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
学习书法必须要精神专注,细致精微,在临摹碑帖时,“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一点一画的运笔方法,到字体的间架结构,点画的位置关系,一丝不苟,看到精确微妙变化,使其获得专注、细致的精神。学习书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古语说:字无百日功。学习书法虽然不象有些人说的那样高不可攀,但决不是短时间就看见成效的,有了正确的方法,必须经过相当长的练习,才能逐渐掌握运笔的方法,以至挥洒自如,间架结构更是长期的临习和不断研究中逐步提高的,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能成功的。换言之,书法学习正是锻炼毅力,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途径,在我国的书法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艺术大师,如:王羲之、颜真卿、米芾、欧阳询、怀素、文征明……,他们各具风神,其勤奋好学,意志坚强更是学习的榜样,教学中,教师穿插他们的勤学故事,激励学生,如“怀素二十年不下楼,刻苦练字”、“王羲之墨池的故事”、“颜真卿辞官拜师”等等,这样上课时教师旁征博引,使课堂教学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有了生机,激励了学生。当然课上教师侃侃而谈,来自教师课下的精心准备。
总之,小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要成为渗透德育的具体化的体现,需要教师深挖其诸多德育因素,积极探索,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最终达到陶冶性灵、锻炼品格、启迪思维,培养情操的作用。

热点内容
劳动法35岁 发布:2025-07-01 20:34:04 浏览:193
工程造价咨询法律法规 发布:2025-07-01 20:32:51 浏览:753
1999年的劳动法 发布:2025-07-01 20:32:47 浏览:582
道德就是人性 发布:2025-07-01 20:32:33 浏览:317
深圳维权律师 发布:2025-07-01 20:31:55 浏览:108
法院申诉报复 发布:2025-07-01 20:22:02 浏览:941
2017社工中级法规真题 发布:2025-07-01 20:05:37 浏览:869
劳动法失业险 发布:2025-07-01 19:47:57 浏览:792
2017劳动法讲解视频 发布:2025-07-01 19:35:37 浏览:24
没还钱打的收到条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7-01 19:31:27 浏览: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