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证人

道德证人

发布时间: 2021-02-14 07:31:51

『壹』 关于神父在欧美法系中是否可以作为证人

楼上请耐心看:
证人出庭豁免权目前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确认,虽然公民有作证回的义务,但出于保护答亲情、职业道德、宗教信仰的需要,一些人可以享有作证的特权,这样就对近亲属之间、律师与当事人之间、医护人员与他们的患者之间、牧师与他的教徒之间的被迫作证进行了限制。有的国家为了国家利益的需要,也将某些公务人员列入了享有作证特权人群中。
因为法律的价值是多元的,并不是简单寻求事实的真相。有时为了避免在查明真相时危及到其他利益和价值(比如亲情、牧师和忏悔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医生所了解的患者的隐私等),法律会采取绕道而行的策略。
至于楼上说的,本可豁免的证人不行使豁免权,那只能说明他贱。他不是个合格的亲人、合格的牧师、或没有医德的医生。历史上当然有很多这样的贱人。

『贰』 如何做证人证言

我国法律对证人证言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除特殊情况外,证人必须出庭作证,且应内当陈述其亲历的具体容事实。证人根据其经历所作的判断、推测或者评论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在司法实践中,对证人证言真实性的判断也存在一定困难。一般情况下,如果以单一证据来评断,书证的证明效力要稍高于证人证言。因为书证能客观真实反映民事行为发生时民事主体的真实意思表示。
而证人证言虽也属于原始证据,但其作为客观性证据又因证人的思维认识的局限性而带有主观性的特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4
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叁』 什么是证人证言,证人证言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一、什么是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证人证言一般是口头陈述,以证人证言笔录加以固定;经办案人员同意由证人亲笔书写的书面证词,也是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的形成,一般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感受阶段,即证人以他的感觉器官感受案件事实及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其他事物。受生理、心理、生活经验等主观因素和案件所处客观环境的影响,证人感受案件事实的深浅程度不同,导致证人知道案件客观情况存在差异。其次是记忆阶段,即证人将其感受到的案件事实记下来储存在大脑中。记忆是人脑对所经过的事物的反映。对感受到的案件事实记忆的质量好坏,除了直接取决于证人的记忆能力外,感知的频度、时间均会影响大脑储存案件事实的质量。最后是反映阶段,即证人将其储存在大脑中的案件事实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司法人员表述出来。表述主要受证人语言文字能力的影响,证人如果语言文字能力强,表达清晰,其证言的证明力就强,反之则不然。
二、证人证言的主要特点
证人证言的形成过程,决定了证人证言的主要特点是:
1、证人证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证人是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一般能如实地向司法机关陈述所知道的案件事实情况。
2、证人证言具有可塑性。证言不像物证,不是案件事实直接导致的客观事物。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要受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证人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道德品行和感知案件的环境都直接影响证言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证人证言常含有非客观叙述的内容。证言是证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因此证人除了客观叙述案件事实外,往往会对没有直接感受到的案件情况作出自己的分析推断。证人对案件的判断分析不是对案件事实的客观陈述,只能供司法人员参考,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对证人证言必须经过审查判断,确定其真实可靠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使用。为此刑法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肆』 目击证人不配合有没有隐瞒事实罪

如果你没收到嫌疑人的利益 那就不算

『伍』 《证人》这部电影,都有谁

《证人》:一群人抢着做莫名其妙的事儿 首先和有的影迷一样,我也百思不得其解这部片子为何取名《证人》(中国版 法国版),哪儿跟证人挨着了?既然要无厘头,不如彻底一些叫《两个证人》,原声大碟还可以把庞龙的《两只蝴蝶》搬过来,让谢霆锋唱。这片子大概“再加工”过,连片名都如此具有“国内雷剧”的范儿,且片中所反复提示小谢不断流鼻血的设计,到结尾也全无交代,只空给观众一个美好而又洁白的晴空,意思是让你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囧。 好吧,我们抛开不可避免的“再加工”,单看《证人》这部电影,该片取材于1982年一宗真实的社会事件,是导演林超贤继《至尊无赖》沉淀两年后为我们奉献的又一部警匪力作。以《野兽刑警》与《江湖告急》的功底来看,放下动画片事业的“警界小燕青”天赋了得,如今《证人》终于带来熟悉的港式风格与惊心动魄。当然,有别于以往简单正邪争锋、惩恶扬善和灰色地带的揭露,此次新片《证人》将主题的矛头直指人性的软弱与挣扎。快速的剪切节奏与动作场面的背后,蕴藏着貌似深沉的道义感和宿命观。这使得我们在见识了陈木胜干巴巴的《保持通话》后,至少可以在看完一部暴烈的干片后,还有些东西可以回味。 光看阵容,谢霆锋、张家辉、廖启智,加上张静初与苗圃,一看就是典型的合拍片模式,本片一半以上的戏份扛在小谢同学的肩上,事实证明时至今日他早已完全有这个能力独挑大梁。看看当年与自己并驾齐驱的吴彦祖通吃文艺商业;冯德伦导演玩的爽美女伴身旁;李灿森又是小众文艺圈和潮人界的达人;还有陈冠希……好吧,我们不提败兴的事儿。 如今已为人父的谢霆锋,无论从心理还是经历上看,《证人》这种半生不熟的人性片,都不足以对他构成太大的挑战。因此在《新警察故事》《新扎师兄》《龙虎门》《男儿本色》等动作片和警匪电影后,站在我们面前的谢霆锋,在《证人》里寸头短发、衣着朴素、低调自然的警长唐飞,完全抛弃了以往耍帅扮酷的明星作风,游刃有余的往来于各处场景。当然你可以说他的表情还是有些僵硬,哭戏的表情囧的可以,但这就好像看大片会笑场,纯属方便面要加防腐剂,没跑的事情,您就凑合着看吧。 张家辉与廖启智的表现根本无需我们说三道四,驾轻就熟操演着自己的角色,前者是本片剧组中最早与林超贤搭上的演员,两人一直想合作一出戏,随后商量出《证人》这片子,张家辉在片中自然尽心尽力。这个被用来“买凶杀人”的没落拳手除了惹眼的外形,在有限的表演空间中发挥的恰到好处,这也是本事了。廖启智的演出此次可谓中规中矩,因为戏的重点不在他身上,他这个临退休的老警员只是一个线索推进的点,林超贤再时不时的借用他表现一下警界内部的风气,翻转一下小手腕而已。 我们内地的女演员何时才能逃离花瓶与道具的命运?这在张静初的身上或许可以看到一丝暖意。张本人的表演功底那是绝没话说,对付这种程度的港片绝对富裕了,毕竟经过徐老怪和尔冬升的调教后,通吃港片的本事打的相当扎实。看看他扇小谢嘴巴子的那场戏,一旁的廖启智打量他的眼神,很难说那不是一种戏外的敬重与惊愕。虽然林超贤对张静初本人,无论是在戏份的发挥上,还是画面胶片的运用上,都可谓下足了功夫,但可惜女性角色在这里仍然不太吃重,对影片剧情的推进没有太大作用。她所扮演的检控官高敏和去年《绑架》中的刘若英有些异曲同工,均是为救孩子不惜放弃职业道德甚至一切的主儿,而且又恰好因为职责所在,所以才有着讨价还价的余地。港片中这样的女性角色多如牛毛,而且为人牢记的并不多,好比《保持通话》里的大S徐熙媛,本身角色就是这样,不堪大用,女人都是在这里为了孩子哭哭啼啼,剩下的事儿全是男人搞定去。 苗圃据说是杨受成亲自指定安插进剧组里来的,她在片中扮演杀手张家辉的老婆,因为绝大多数的时间没有台词,只能躺在床上伸伸手指,因此表演的难度可想而知。还好我们内地女演员“用眼睛来说话”的本领那是最基本的,这次苗圃在极少的戏份里出色的展示出专业的演员基本功。 之所以说《证人》很莫名其妙,是因为它的故事设计仍然有些单薄,三路人马,意气用事,好像是在争抢孩子性命,其实但分有脑子的人也不会选择这种方式,在加上导演过多制造的巧合与偶然事件,你除了在那里干瞪眼,还能有啥别的反应?不过要都采用实际生活中那点儿本事就没的看了,电影里不开枪不追杀怎么能显示出热血警探的能耐来。 可惜的是《证人》偏偏就是一锅夹生饭,既想挖掘人性深度内涵,献媚内地观众,又丢不掉港片中的凌厉与激烈,照顾香港影迷,因此两边都没达到预期的高度,再加上故事本身的牵强,这部影片很难有更高的分数。还好本片在动作上完成的顺畅自然,独具匠心。话说林超贤由师父陈嘉上处传承的对动作片的驾驭技巧,在香港新锐导演中绝对是首屈一指。而在《证人》中显示出多年积攒下的经验以及与武指的配合,也使得他在控制动作片时非常得心应手,影片能够清楚地贯彻自己的意图。 本片动作指导董玮,在《刀》《紫雨风暴》《英雄》《墨攻》及《画皮》中均堪当重任,不仅风格多样,而且功底扎实,按说一部警匪片《证人》难不倒他。可是这片子的打斗场景恰恰又需无招胜有招,让观众看出这是不会功夫的一伙警匪在拼命,你要是整个甄子丹式的锁喉术或者吴京的无影腿上来,那可就瞎菜了,与整部戏的风格太不搭调了。于是我们看见谢霆锋与张家辉两人在街头你追我逃,从跑动到枪战再到拳打脚踢,完全是没有功夫的人在硬拼,都想置对方于死地,但耍出来的招式确实就是古惑仔的现代式K人术。这一点上,恰恰是最难能可贵的。其实我一直在想,让没功夫的人打起来三头六臂、飞檐走壁,这样的武指,比如程小东,自然功夫老道。但把有动作底子和能力的演员,完全糅合成不会打架的普通人,不留痕迹的一片乱招呼,那难度可就大了。 但如果光看动作戏,就有些小题大做了,因为《证人》的武打场面和追逐戏根本撑不起来这部电影。于是乎这个围绕孩子展开的莫名其妙的追杀故事,在糊里糊涂中走向在结尾。当然结局时刻的“三位一体”还算亮骚了一小下,不过有多少人会因为这个结尾而兴趣盎然的离开影院呢? 《证人》像如今大多数港片一样,心有余而力不足,还好导演林超贤战线铺得适中,没有拖垮自己,而莫名其妙的故事情节与角色行为,也注定将这个真实的故事抹上一道中庸的颜色。

采纳哦

『陆』 证人宣誓誓词,现需要证人上庭作证,庭审程序中有证人宣誓环节,跪求宣誓誓词!

“我向法庭宣誓:我将如实提供我所知道的事实真相。如果提供了虚假事实,我愿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和道德谴责!”

『柒』 骂人属于道德犯罪吗。有什么处罚

是的。
骂人就是侮辱他人,是不道德行为。如当众辱骂则是违法行为,应当受到治安处罚,情节严重的则构成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关于侮辱罪: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所谓人格尊严,是指公民基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声望、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各种客观条件而对自己或他人的人格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和尊重。所谓名誉,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望声誉,是一个公民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所谓名誉权,是指以名誉的维护和安全为内容的人格权。
本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自然人,而非单位。侮辱法人以及其他团体、组织,不构成侮辱罪。在公众场合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本法第299条之规定,应以侮辱国旗、国徽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侮辱他人的行为。行为的主要手段有:(1)暴力侮辱人身,这里所讲的暴力,仅指作为侮辱的手段而言。例如以粪便泼人,以墨涂人,强剪头发,强迫他人做有辱人格的动作等,而不是指殴打、伤害身体健康的暴力。如果行为人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和行为,则应以伤害罪论处。(2)采用言语进行侮辱,即用恶毒刻薄的语言对被害人进行嘲笑、辱骂,使其当众出丑,难以忍受,如口头散布被害人的生活隐私、生理缺陷等。(3)文字侮辱,即以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漫画、信件、书刊或者其他公开的文字等方式泄漏他人隐私,诋毁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
2)侮辱行为必须公然进行。所谓“公然”侮辱,是指当着第三者甚至众人的面,或者利用可以使不特定人或多数人听到、看到的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公然并不一定要求被害人在场。如果仅仅面对着被害人进行侮辱,没有第三者在场,也不可能被第三者知悉,则不构成侮辱罪。因为只有第三者在场,才能使被害人的外部名誉受到破坏。
3)侮辱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人。特定的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数人,但必须是具体的,可以确认的。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无特定对象的谩骂,不构成侮辱罪。死者不能成为本罪的侮辱对象,但如果行为人表面上侮辱死者,实际上是侮辱死者家属的,则应认定为侮辱罪。
4)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还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构成本罪。虽有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但不属于情节严重,只属于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手段恶劣,后果严重等情形,如强令被害人当众爬过自己的跨下;当众撕光被害人衣服;给被害人抹黑脸、挂破鞋、带绿帽强拉游街示众;当众胁迫被害人吞食或向其身上泼洒粪便等污秽之物;当从胁迫被害人与尸体进行接吻、手淫等猥亵行为;因公然侮辱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者自杀身亡;多次侮辱他人,使其人格、名誉受到极大损害;对执行公务的人员、妇女甚至外宾进行侮辱,造成恶劣的影响;等等。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构成本罪主体。对于以期刊杂志刊登侮辱、诽谤他人文章的,根据新闻出版署1988年11月24日发布的《期刊管理暂行条例》第5条、第36条规定,任何期刊凡违反本规定,刊登侮辱、诽谤他人的内容的,由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区别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收入;停止出售;没收或销毁违法期刊;定期停刊;停业整顿;撤销登记等行政处罚。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目的。间接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二、认定
1、合法行为与侮辱行为的界限
要划清正当的舆论监督与文字侮辱的界限;划清正当的文字创作与贬损人格、破坏名誉的界限;划清当事人所在单位依职权对个人的政绩、品德等所作的考核、评价、审查行为与侮辱的行为界限;划清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揭发不道德行为、违法行为直到犯罪行为与侮辱行为的界限;划清出于善意的批评,包括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各级领导批评行为,同恶意的侮辱行为的界限,等等。
2、民事侵权侮辱行为与侮辱罪的界限
二者的区别是:
(1)行为的严重程度不同。构成侮辱罪的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行为;民事侵权的侮辱行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第1款规定,仅限于“造成一定影响”的侮辱行为。
(2)行为的对象不同。侮辱罪的对象只能是自然人;而民事侵权侮辱行为的对象可能为法人。《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第2款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诋毁、诽谤他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侮辱法人的名誉可以构成民事侵权行为,而不构成侮辱罪。
(3)对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要求不同。侮辱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直接故意:而民事侮辱侵权的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也有过失。即民事侵权行为人只要有过错,并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他人人格、名誉的损害,就应承担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
3、一般侮辱违法行为与侮辱罪的界限
侮辱他人的行为,只有达到情节严重的,才以犯罪论处。一般侮辱行为,情节轻微的,不以犯罪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对公然侮辱他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4、本罪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界限
当行为人采用公然强行扒妇女的衣服、对妇女身体进行某些动作性猥亵、侮辱时,对行为人是定侮辱罪还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容易发生混淆。区别两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和动机。侮辱罪中的侮辱妇女,行为人目的在于败坏妇女的名誉,贬低其人格,动机多出于私愤报复、发泄不满,这一点与侮辱其他人(男性)、其他侮辱行为(如以大字报进行侮辱)没有什么区别;而猥亵、侮辱妇女行为,行为人目的在于寻求下流无耻的精神刺激,满足行为人的畸形性欲。另外,侮辱妇女罪在有些场合,行为人侮辱的对象即妇女具有不特定性,而侮辱罪的对象只能是特定的。
5、侮辱罪中一罪与数罪的界限
侮辱罪可以以暴力方法实施。这里的暴力仅仅是指行为人为使他人人格尊严及名誉受到损害而采取的强制手段,不包括对被害人的故意杀伤行为。如果行为人在侮辱他人过程中故意伤害被害人甚至杀害被害人的,应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对行为人定罪处罚,不应对行为人以侮辱罪和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实际数罪并罚。但如果是行为人在侮辱他人过程中,第三人予以阻止,行为人为排除阻碍而将第三人伤害或杀害的,则应对行为人实行数罪并罚。
三、处罚
根据本条规定,犯侮辱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本条同时规定,犯侮辱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告诉才处理”,根据本法第38条的规定,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本法之所以侮辱罪要告诉才处理,是考虑到侮辱行为大都发生在家庭成员、邻居、同事之间或日常生活之中,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且社会危害性不是很大,多数场合下可以通过调解等缓和力式来解决。此外,被害人可能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受到侮辱的事实,如果违反被害人的意志而提起诉讼,采用刑事制裁的方法解决反会产生相反的效果。需要指出:“告诉才处理”,并不是说不告诉不构成犯罪,而是说不告诉对这种犯罪就不提起诉讼。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是指侮辱行为引起了被害人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身亡等后果,被害人无法告诉或失去告诉能力的情况。“危害国家利益”,是指侮辱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外交使节等特定对象,既损害被害人个体的名誉,又危害到国家利益的情况。

『捌』 关于起诉目击证人

作证是每个知情人的义务,但由于我国法律对违反作证义务应当如何约束方面专尚未有具体规定,因此更多时属候作证变成了道德范畴的行为,底线大大低于法律。
建议对该证人多做攻心工作,毕竟他是提供车牌号的唯一目击者,只要知道牌照号码肇事者必定可以归案,否则车主承担责任。

『玖』 "污点证人"和"污字证人" 两个是一个概念吧

是一个概念
污点证人与一般证人的区别就在于他 ( 或她 ) 具有犯罪污点,不回是清白之人,其行答为已具有刑法上犯罪的构成要件。如果证人自身没有从事过犯罪行为,即使犯有严重错误如违反党纪、政纪或道德,也不成为这里所指的污点证人。污点证人的犯罪污点还只能是现在的而不能是历史上的,二者的时间界限以犯罪是否已处理完毕包括刑罚执行完毕为标准。如果某一证人过去曾因犯罪而受过刑罚处罚,刑罚已执行完毕,则该证人就不是污点证人而是一般的证人,其过去的犯罪与现在的作证毫无关系。

热点内容
韶关找律师 发布:2025-07-01 12:26:47 浏览:251
刑事诉讼法第九 发布:2025-07-01 12:25:59 浏览:949
理解合同法解释二的二十九条 发布:2025-07-01 12:25:59 浏览:21
法院司法行政职位 发布:2025-07-01 12:20:55 浏览:404
法院防疫暗号 发布:2025-07-01 12:19:23 浏览:97
郑州正言法律咨询公司 发布:2025-07-01 12:14:30 浏览:13
劳动法用人规定 发布:2025-07-01 12:09:19 浏览:576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法律 发布:2025-07-01 11:54:04 浏览:1000
德国法刑法 发布:2025-07-01 11:53:53 浏览:467
合同法与质量法 发布:2025-07-01 11:53:17 浏览: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