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
『壹』 皮亚杰是哪的人他的关于幼儿的著名理论是什么
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巨匠——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皮亚杰早期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并从此入手,最后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赠贵的文献。因其学识渊博和贡献卓越,他于1968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卓越贡献奖,1977年又获该会桑代克奖以表彰他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1972年于荷兰获得荣誉地位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伊拉斯姆士”奖金。 主要著作: 《儿童的语言和思想》 《儿童的判断和推理》 《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 《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 《儿童的道德判断》 《儿童智慧的起源》 《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 《儿童符号的形成》 《智慧心理学》 《从儿童到青年逻辑思维的发展》 《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 《发生认识论导论》 《发生认识论原理》 《结构主义》
『贰』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涉及了哪些问题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2)权威阶段 (6~8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他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3)可逆阶段(8~10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转)
『叁』 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主要的表现为从( )到( )
(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2)权威阶段 (6~8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他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3)可逆阶段(8~10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肆』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对教育的启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一、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柯尔伯格据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性理论,被广泛的运用于现代学校的德育研究与教学,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开山之父”。他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俗水平
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行为准则,包括2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儿童根据行为后果判断行为是好还是坏以及严重程度,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儿童为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守准则。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低级对等的关系,不在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能部分的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程度。
2、习俗的水平
儿童为了得到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准则,规则已经被内化。因此,行为价值是根据遵守那些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而达到的程度。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评价行为。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这个阶段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
3、后习俗水平
又称“原则水平”,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经被内化为内部的道德命令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和谐相处,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背离了自选的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感。
二、对教育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把道德判断的原则直接教给人们的方法并不可取,因为道德认知的变化乃是人们遭遇到某种道德上的冲突而引起的,所以,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被教育者注意到真正的道德冲突,思考用于解决这种冲突的理由是否恰当,发现解决这种冲突的新的思想方法。
2、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渐进的,因此,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应随时了解儿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根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3、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因此在学校中要树立良好的公正群体气氛,这是道德教育必要的条件。柯尔伯格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这一革命性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道德仅仅是社会道德灌输教结果的传统观点。
『伍』 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著名心理来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自道德认知的发展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律阶段(5~10岁)。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影响下,小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展,并具有这一阶段的特点。
『陆』 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是什么
(一)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0~2岁,这个时期在认知发展上属于感知运动时期。就道德发展而言,则属于道德情感萌生阶段。 2~6、7岁,这个时期在认知发展上属于前运算时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最初阶段,可称作道德的“他律”阶段。“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守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制约和支配。 6、7~11、12岁,这个时期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在道德发展上,则是属于“自律”阶段。 11、12~14、15岁,这个时期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在道德的发展上,则属于“公道”阶段。 (二)皮亚杰道德教育理论主要特点 1.肯定了儿童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皮亚杰看来,无论是儿童道德判断、道德情感,还是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理解都要受到认知水平的制约。 2.丰富和发展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并确定了教育的适当作用。他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一个不可跳跃的和不可逆的连续过程,把这一过程概括为“自爱——他律——自律——公道”等阶段,并对各阶段道德发展作了详细论证。 将皮亚杰有关理论引申到道德教育上,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第 一,儿童道德认识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作为教育者应很好地理解儿童,努力使德育内容适合儿童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对儿童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第 二,发展智力是提高儿童道德认识的必要条件;第 三,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是提高道德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除可以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外,也存在着某些不足: (1)偏重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但忽视道德行为,特别是良好的习惯行为在德育中的意义。 (2)护士了不断变化或不同背景下的社会道德标准对形成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