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要义

法治要义

发布时间: 2021-03-05 22:19:01

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什么(思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法治要义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内涵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共产党“行动指南“、共青团“核心价值“、“实体经济”基础指导和“无产阶级“执政的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发展、文化经济、持续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的核心体系。

2、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发展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不可脱离的核心体系,共同生存发展的准则。

Ⅱ 依法治国的要义百度百科

答:公共服务是公务员工作职责所在,这是由公务员的职业性质决定的。公务员在公共服务中,应该遵守基本的职责道德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r\n一、忠于党,忠于祖国,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因此,增强广大公务员的政治忠诚意识,坚持共产主义理想讐,坚持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这是新时间对广大公务员提出的时代要求。以忠于党、忠于祖国为核心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忠诚教育是全新的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灵魂。\r\n二、服务人民,务实创新,是公务员在公共服务中核心的职业道德要求之一。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公务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人民,务实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r\n三、恪尽职守,依法行政,是公共服务职业道德要求公务员履行的主要职责。恪尽职守是公务员的职责所在,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决定的。\r\n四、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新时期公共服务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之一,是公务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公务员做好公共服务的保障。\r\n五、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是公共服务职业道德要求公务员保持的最基本的品质。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是指要求公务员廉洁自律,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努力为人民服务,处理事情公平、公正。\r\n六、诚实守信,品德端庄,是公共服务职业道德要求公务员树立的形象,是公务员的立身之本。诚实守信,是指公务员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守信,品德端庄是公务员职业道德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有三个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会公报着重做了阐述和强调。公报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3)法治要义扩展阅读:

1、我们的法治道路要扎根自己的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等法治思想影响深远。今天搞法治建设,应根植中国土壤,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不能抛却,也无法抛却历史传统、割断文化血脉。

2、我们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国情

两千多年前,商鞅就说过,“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又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建设决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特别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必须立足这个基础去不断发展完善。

3、我们的法治道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治病要对症下药,射箭要有的放矢,法治建设也要着眼于解决问题,实现更好更优的国家治理。作为一个正在快速走向现代化的超大型国家,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的规模、复杂程度,是很多国家不曾遇到过的。

从经济社会发展看,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解决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都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从法治建设本身看,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别人的经验固然可以参考,但说到底,针对自己病症的药方才最有效,走自己的法治道路才最管用。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嘹亮号角,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够铸就法治中国新的丰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Ⅳ 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要义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接受监督,如果没有监督,就无法实现法制。

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什么简答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内色社会主义制度,三容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Ⅵ 法治的基本意义是什么(概括)

法治(fǎ zhì)汉语词语,是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没有法治。但要强调,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但是,不可以将“人的作用”与“人治”相等同,两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为基础,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们的法治却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发动和推进,民众似乎处在旁观者的地位而表现出“被动”和“冷漠”。在理论上如何印证现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现实的法治实践中确实存在缺少政府和民众的有效“互动”。冷静地思考分析和对“依法治理”现状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缺少这种“互动”的现实表现,主要原因在于:民众对于自身的权力不知道,知道不执行,执行不彻底,导致了21世纪初的这个结果。民众们在经历义务教育之后,依旧对于介绍法治的课程并不重视,法治观念、理念很难进入民众内心。使得法治推动成为看似官方在发动和推进,民众似乎处在旁观者的地位而表现出“被动”和“冷漠”。
谢谢阅读!

Ⅶ 简述 法治的基本含义

(一)法治意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与人治对立的治国方略.
(二)法治意指依法办事的原则
1、法治作为一个动态的或能动的社会范畴,其基本的意义是依法办事.
2、现代法治的精髓是官吏依法办事.
3、人人平等地依法办事是法治的要求和标志.
4、“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法治)四个缺一不可的要素.这四个要素的实质是依法办事.
(1)“有法可依”是依法办事的前提.
(2)“执法必严”是依法办事的中心环节.
(3)“违法必究”是依法办事的保障.
(三)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
1、无论是作为治国方略,还是作为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最终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法律秩序.
2、达到某种法律秩序,既是法治的目标和结果,也是检验是否厉行法治的一个重要指标.
3、法律秩序是法律规范实行和实现的结果.
4、法律秩序是各种法律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
(1)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已经法律化和制度化.
(2)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
(3)每个法律主体都忠实地履行法定义务,积极而正确地行使和维护法定权利.
(四)法治代表某种具有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方式
1、法治不是单纯的法律秩序.
2、不是任何一种法律秩序都称得上法治状态,法治是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法律秩序,即是有价值规定性的社会生活方式.
3、就现代社会来说,法治的价值基础和取向至少应包括:
(1)法律必须体现人民主权原则,必须是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并且是以维护和促进全体人民的综合利益为目标的.
(2)法律必须承认、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法律 敎育 网
(3)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4)法律承认利益的多元化,对一切正当的利益施以无歧视性差别的保护.

Ⅷ 怎么理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郑重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抓住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向国内外明确宣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坚持党的领导,一个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个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规定和确保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内在属性和前进方向。

一、党掌舵领航
在中国,谁能担负起领导建设法治国家的重任呢?毫无疑问,只能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做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二、制度奠定基石

法律制度与政治制度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必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制度基础,我国一切法律法规和相关体制机制必须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只有适应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法治才能发挥应有作用,我们的法治道路才能走稳走好。

三、理论指引方向

在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党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个法治理论,科学回答了中国要不要搞法治、搞什么样的法治、怎样搞法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指引中国法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指南针和导航仪。

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理论指导。把握了这三个方面,就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东西,也就弄清了这条法治道路与其他国家法治道路的本质区别。

(8)法治要义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_网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_网络

Ⅸ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哪五个方面的核心要义它们各自的重要性分别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有三个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会公报着重做了阐述和强调。公报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9)法治要义扩展阅读:

1、我们的法治道路要扎根自己的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等法治思想影响深远。今天搞法治建设,应根植中国土壤,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不能抛却,也无法抛却历史传统、割断文化血脉。

2、我们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国情

两千多年前,商鞅就说过,“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又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建设决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特别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必须立足这个基础去不断发展完善。

3、我们的法治道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要对症下药,射箭要有的放矢,法治建设也要着眼于解决问题,实现更好更优的国家治理。作为一个正在快速走向现代化的超大型国家,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的规模、复杂程度,是很多国家不曾遇到过的。从经济社会发展看,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解决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都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从法治建设本身看,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别人的经验固然可以参考,但说到底,针对自己病症的药方才最有效,走自己的法治道路才最管用。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嘹亮号角,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够铸就法治中国新的丰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Ⅹ 法治的含义是什么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法治的优越性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而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法治社会的法律作为成文的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准,由于没有特别针对某一部分人群,所以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二由于条文明确规范,所以能够约束社会每个人和每个全体的行为;

第三法律不随时间或者具体应用情况而改变,这些保证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

第四法治社会的法律出发点为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位法律制定的本身提供了正当性。而对于以上的每一条,人治社会都无法给予保证。

(10)法治要义扩展阅读: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法制指法律和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司法等领域的各类法律规范及其制度。

任何一个政权要维持正常的国家机构的运作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必须用法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的利益。法治则意味着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而且要求树立法律的权威,以此保障社会主体认真对待和遵从法律,切实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从另一个方面看,法制存在于各种政体之中,有国家就必然有维护国家秩序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的实践只会存在于民主与共和的政体之中。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治

热点内容
法院不开门 发布:2025-09-29 08:27:55 浏览:944
立法从源头 发布:2025-09-29 08:27:54 浏览:147
例假请假劳动法 发布:2025-09-29 08:20:08 浏览:850
潢川法院于院长 发布:2025-09-29 08:19:23 浏览:578
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三百三十四 发布:2025-09-29 08:06:26 浏览:788
琼海法律援助热线 发布:2025-09-29 08:00:11 浏览:280
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 发布:2025-09-29 07:58:14 浏览:312
干部选人用人条例 发布:2025-09-29 07:56:37 浏览:552
法院拍车年检 发布:2025-09-29 07:47:28 浏览:365
传菜员规章制度及罚款 发布:2025-09-29 07:47:19 浏览: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