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5060
Ⅰ 古代名人故事
完壁归赵
http://ke..com/view/65015.htm
老马识途
http://ke..com/view/25962.htm
纸上谈兵
http://ke..com/view/5060.htm
退避三舍
http://ke..com/view/18049.htm
数典忘祖 http://ke..com/view/112039.htm
一鸣惊人 http://ke..com/view/32363.htm
管鲍之交 http://ke..com/view/44899.htm
卧薪尝胆 http://ke..com/view/35626.htm
朝秦暮楚 http://ke..com/view/68553.htm
四面楚歌 http://ke..com/view/32358.htm
霸王别姬 http://ke..com/view/8506.htm
约法三章 http://ke..com/view/48788.htm
Ⅱ 帮我找找一些古代名人故事```最好是200字左右的````~~或者网址!谢谢``
http://..com/question/14635970.html?si=1
1、程门立雪
游恭,五代时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学者,典故“程门立雪”讲的就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
2、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3、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 "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 "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4、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 一个嬴字就难住了 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 "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
5、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回答者:michelya - 江湖新秀 四级 10-31 14:04
Ⅲ 罗树人的媒体报道剪辑
博采众长独创罗体草书
罗树人与被称为“梅花大王”的国画大师关山月先生是同乡。罗树人在青年时和关山月大师会面,关大师与之一见如故,并连夸“后生可畏。”。阳江人熟知的名句:“一花一草一世界,拈花惹草两大师。”便是由此而来。
罗振荣对草书的情结很有渊源,6岁的时候,他在舅父单位的墙壁上看到毛泽东的狂草《满江红》,气吞山河飘逸潇洒的狂草书法让他为之倾倒。
“可以说是毛主席的狂草将我领进门,”罗树人回忆说,此后自己急着想学狂草,准备学王羲之、怀素等古代大书法家的草书作品。不过,长辈的提醒告诫让他意识到:欲速则不达。他一步一个脚印,先从楷书开始,学柳体,学钟繇,10多岁时,开始学行书,师法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争座位帖》。当同龄的小朋友将大把时光用于游戏玩耍中,这个小小少年正在墨香中一横一竖认真书写。
从高中开始,罗树人才真正练习草书,即使是在高考复习阶段,他仍醉心于书法练习,每天必腾出一定的时间练书法。高考的时候,罗树人以文科数学全市第一,语文全市第二的拔尖成绩考上暨南大学金融系,毕业后任职于广州的银行系统。
无论何时何地,罗树人对书法的热情从未减少,30年来一直勤练不辍。从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到八大山人、毛泽东,罗树人认真观摩历代各位名家草书作品,博采众长,既无师从何人,又以人人为师。。有一段时间,电视剧《霍元甲》风靡全国,看到霍元甲吸取各家精华自创迷踪拳,罗树人豁然开朗,开始摸索着在草书艺术中自成一家。近几年,罗树人吸取各家之长,独创出具有飘逸仙气的罗体草书。其独创的“罗家笔”心诀:有动有静,能张能弛,笔笔欲飞,字字欲仙,被书法界喻为狂草领域的“草仙”。
中国书法协会一位副会长评价罗树人的“罗体草书”时说:“他的笔法可用‘奇’、‘绝’来形容”!可谓狂得奇狂得绝。”
《中华名家》报导
罗树人师古而不泥古,融合古代诗歌,特别是李白诗歌中大量使用的排比、对偶、夸张、象征等艺术表现方法于书法职中,达到了心手相师,物我两忘的境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而对“出于诸体而高于诸体,源于今草而胜于今草”的狂草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终于创造出了“有动有静,能张能驰,时大时小,敢让敢占,忽浓忽淡,亦正亦斜,或疏或密”的狂草罗家笔,笔笔欲飞、字字欲仙,实为当代“草仙”众人称之为一绝。
中国书协某评判谈第七届全国书展时说:“……不理想的是纯草书,尤其是大草不太令人满意,包括获奖的大草作品。”(大草即狂草)此话暴露出,狂草至今仍是当代书坛的一个弱项。甚至可以说,几乎是一个缺项!罗树人迎难而上、勇攀艺术高峰的精神实为可贵。难怪已故当代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在看到罗树人作品时连声感叹“后生可畏,真是后生可畏哦!”并亲切地拍其肩膀与其合影留念。
<中华名家〉名人秀场
罗树人,广东阳江人,1991年毕业于暨南大学金融系,独创罗家笔,好写迷踪字,乐在百草园。他的书法,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书风受庄子文风、李白诗风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豪迈奔放的热情、宏阔磅礴的气势、夸张排比的手法、生动奇伟的造型,体现他个性为本、抒情至上、随心所欲的气质。所以他的功夫更在于书外,与其说他是狂草书法家,还不如说他更像个哲学家、诗人。他是以六十岁的阅历(哲学家)、二十岁的激情(诗人)来写字。
他哪里是在写字?他是在写人、写心、写情、写意、写天、写地……万事万物皆寓于书,给人一种少年亦发老夫狂得感觉。罗树人的功力达到“日草唐诗三百首,满座惊呼草中仙”,唐诗三百首,不用看着写,一天之内用草书写完,而且笔笔欲飞、字字欲仙,故有“草仙”之誉。难怪阳江人流行两句话:“梅花出了个关山月,狂草出了个罗树人”、“拈花惹草觅新意,鲜花仙草春满园。”
江门 2010米草书长卷迎亚运
一根烟、一壶茶、一杯酒、一支笔……一支烟还没燃尽,10米长的《将进酒》草书已经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般展示在人们眼前。
2010年07月30日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一室墨香、一根香烟、一壶浓茶、一柄笔杆,留下的是一幅幅行云流水的写意字画——书法家罗树人,因毛主席的《满江红》而爱上草书,如今将以4200米的草书“唐诗宋词”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我从6岁开始练书法,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罗先生深情回忆,“那是6岁那年,被毛主席的狂草《满江红》所倾倒,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对狂草深深迷恋起来。”当时,那幅字画刚好写在舅父单位的墙壁。
罗树人是客居广州的阳江人,原名罗振荣,39岁,1991年毕业于暨南大学金融系。家住天河区广州军体院旁,身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理事长、广州诗书画院副院长,仍坚持每天练习书法至少两三个小时。
看《霍元甲》悟草书
罗树人十多岁时,看到电视剧《霍元甲》里的独创迷踪拳,“被无影无踪、无宗无派却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所启发”,悟出书法互通之道。经过苦练后,他终于自成一家,人称“罗体草书”。
据悉,他正创作一幅长卷,以唐诗宋词为内容,完成后约有4200米长,将打破如今3000多米长字画的世界纪录。为此,他已经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已完成了400多米。
草仙”罗树人,罗体狂草书天下 来源: 珠江时报
本报讯(记者林妙琼 实习生 林莲花)自幼痴迷于狂草书法的罗树人,几十年来博采历代名家之长,独创人称一绝的“罗体草书”,震撼书界,人称“草仙”。昨日,罗树人先生抵达佛山,与佛山的艺术家切磋交流,并接受记者采访,讲述其对草书的情结,及独创“罗体草书”的经历。
6岁少儿情迷毛体狂草书
罗树人原名罗振荣,生于阳江,与被称为“梅花大王”的国画大师关山月先生是同乡。
唐诗三百首一气呵成
书法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包罗万象。从接触书法开始,罗树人就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他从小熟读《道德经》、《论语》、《庄子》、《二十四史》等中国传统文史哲书籍,唐诗宋词歌赋古文更是烂熟于心,《长恨歌》、《琵琶行》等长诗,他全都倒背如流。诸多文学家中,罗树人最为欣赏推崇浪漫自由的诗仙李白。
罗树人曾受邀到广东卫视《华夏探幽》栏目,参加“日草唐诗两百首,满纸纵横千万字”活动,他现场挥毫泼墨,10多个小时里,用狂草、今草、小草等各种字体洋洋洒洒写下来。行云流水飘逸洒脱的书法令人赞叹,其丰富的古文修养也同样让人叹为观止。
昨日,记者在采访现场看到罗先生挥毫泼墨,墨中加酒,酒香、墨香缭绕,罗树人执笔将前后《赤壁赋》一气呵成,张弛得当,浓淡皆宜。其文思斐然令在场的人无不叹服。
狂草5060米长卷贺国庆 来源:南方都市报
罗先生准备书写5060米长的书法为国庆献礼。
本报讯(记者何平)嘴里总爱叼着一根过滤烟嘴,不时点上一根烟,这是自称“草仙”的狂草书法家罗树人的招牌形象。为贺国庆60周年,他正创作长达5060米的书法长卷,以狂草为字体、古今诗词名句为内容。上周六,他提前向记者展示了2个多月的成果———4600米狂草长卷。据悉,作品将于本月底前出炉,欲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军体院博雅轩的3楼,近1000平方米的平台上,罗树人分别从家中搬来5个纸箱,里面装了46卷用报纸包捆好的宣纸。只见他拆开其中4捆,小心地一卷卷摊开。纸卷上的狂草字体并不容易辨认,但却能感觉到跃然纸上的魔力,纸间的淡淡墨香随风而起。
“计划在国庆前出品5060米书法长卷,目前已经完成4600米,剩下的几百米预计本月25日完成。”为何挑选“5060”这个数字?罗树人介绍,“5000代表华夏五千年历史,而60则源于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2个多月,每天在家写5-10小时,一小时写10-20首诗词,一天能写100-200米,一般选晚上,心比较安静”,熟读诗词名句的他表示,“想起哪些诗句就马上写,感觉来了一些名句则会重复多写几遍,而字体的大小也没有定性规定。”他介绍,“这种字体写的时候要有狂奔的感觉,追求一种速度、力度、气韵。”目前,他已经写坏25支毛笔。
连续长时间写字,“累是有的,不过他的兴趣大于一切”。曾是罗树人书法上的启蒙老师的罗妈妈坦言,儿子自从开始书写长卷,一写就是几个小时不休息,她看着心疼。”为了保持作品的质量,她每天除了打理儿子的起居饮食,还会约上按摩师帮其按摩手部一小时。
据了解,重达8斤的5060米长卷中,将出现《朱子百家》、《道德经》、《毛泽东诗词》等1000首古今诗词名句,字数达25万字。长卷除了贺国庆,罗树人还希望打破2年前一名中国书法家创下的3000多米长字画的世界纪录,待作品出炉后将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Ⅳ 五年级下册计算题
1. 3/7 × 49/9 - 4/3
2. 8/9 × 15/36 + 1/27
3. 12× 5/6 – 2/9 ×3
4. 8× 5/4 + 1/4
5. 6÷ 3/8 – 3/8 ÷6
6. 4/7 × 5/9 + 3/7 × 5/9
7. 5/2 -( 3/2 + 4/5 )
8. 7/8 + ( 1/8 + 1/9 )
9. 9 × 5/6 + 5/6
10. 3/4 × 8/9 - 1/3
0.12χ+1.8×0.9=7.2 (9-5χ)×0.3=1.02 6.4χ-χ=28+4.4
11. 7 × 5/49 + 3/14
12. 6 ×( 1/2 + 2/3 )
13. 8 × 4/5 + 8 × 11/5
14. 31 × 5/6 – 5/6
15. 9/7 - ( 2/7 – 10/21 )
16. 5/9 × 18 – 14 × 2/7
17. 4/5 × 25/16 + 2/3 × 3/4
18. 14 × 8/7 – 5/6 × 12/15
19. 17/32 – 3/4 × 9/24
20. 3 × 2/9 + 1/3
21. 5/7 × 3/25 + 3/7
22. 3/14 ×× 2/3 + 1/6
23. 1/5 × 2/3 + 5/6
24. 9/22 + 1/11 ÷ 1/2
25. 5/3 × 11/5 + 4/3
26. 45 × 2/3 + 1/3 × 15
27. 7/19 + 12/19 × 5/6
28. 1/4 + 3/4 ÷ 2/3
29. 8/7 × 21/16 + 1/2
30. 101 × 1/5 – 1/5 × 21
31.50+160÷40 (58+370)÷(64-45)
32.120-144÷18+35
33.347+45×2-4160÷52
34(58+37)÷(64-9×5)
35.95÷(64-45)
36.178-145÷5×6+42 420+580-64×21÷28
37.812-700÷(9+31×11) (136+64)×(65-345÷23)
38.85+14×(14+208÷26)
39.(284+16)×(512-8208÷18)
40.120-36×4÷18+35
41.(58+37)÷(64-9×5)
42.(6.8-6.8×0.55)÷8.5
43.0.12× 4.8÷0.12×4.8
44.(3.2×1.5+2.5)÷1.6 (2)3.2×(1.5+2.5)÷1.6
45.6-1.6÷4= 5.38+7.85-5.37=
46.7.2÷0.8-1.2×5= 6-1.19×3-0.43=
47.6.5×(4.8-1.2×4)= 0.68×1.9+0.32×1.9
48.10.15-10.75×0.4-5.7
49.5.8×(3.87-0.13)+4.2×3.74
50.32.52-(6+9.728÷3.2)×2.5
一、填空
1、把单位“1”( )若干份,表示这样的( )或者( )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 ).
2、 表示的意义是( ). 表示的意义是( ).
3、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7份就是( ),它的分数单位是( ).
4、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把4米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每段的长是( )米.
6、2. 5小时=( )小时( )分 5060平方分米=( )平方米
7、24的约数有( ),把24分解质因数是( )
8、分数单位是 1/8的最大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
9、 一个最简分数的分子是最小的质数,分母是合数,这个分数最大是( ),如果再加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得到1。
10、 4/9与5/11比较,( )的分数单位大,( )的分数值大。
11.在括号添上小数和分数。
0.2=( ) 二分之一=( ) 五分之四=( ) 四分之五=( ) 1.7=( )
12、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5倍,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 )。
13、一个分数,分母缩小为原来的五分之一,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 )。
14、将五分之三的分母乘3,分子除以3,这个分数会( )。
15、把(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 )或者( )的数叫做( )。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做( )。
16、把单位“ 1”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就是,它的分数单位是( )。
17、把 、 和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 )>( )
18、把 、 、 按从小到大排列:( )<( )<( )
19、把4吨化肥分给3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分得这批化肥的 ,分别是 吨。
20、甲数是5,乙数是3,甲数是乙数的 ,乙数是两数之和的 。
21、某商场有男售货员16人,女售货员35人,女售货员占总售货员人数的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单位“1”分成3份,其中的2份就是 . ( )
2、3米的 和1米的 一样长. ( )
3、分母越大的分数,分数单位越大. ( )
4、五(2)班有男生25人,女生23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 )
三、选择题
1、分子相同的分数( )
①分数单位相同 ②分数的大小相同 ③所含的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同
2、在 、 、 三个分数中,最大的分数是( )
① ② ③
3、把3吨化肥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 )吨.
① ② ③
4、男生人数占全班的 ,则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① ② ③
Ⅳ 谁有好看的书推荐给我啊 要适合男生的
诗意盎然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孙中山
《诗词三百首》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把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完美地结合起来,继承了白居易简洁明快、清新自然的表现手法,兼具苏东坡的豪放风格和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神奇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古体诗词的无限辉煌和永久魅力。在时间上架起了一座横跨九个世纪的宏伟桥梁;在空间上引起了世界各地华人的强烈共鸣。
“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诗词三百首》的诞生,给华文诗坛带来了新的生机,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 唯其如此,高唱《诗词三百首》的歌声才永远回荡在历史的上空!
_____ 双德
Ⅵ 求古代名人故事
完壁归赵
http://ke..com/view/65015.htm
老马识途
http://ke..com/view/25962.htm
纸上谈兵
http://ke..com/view/5060.htm
退避三舍
http://ke..com/view/18049.htm
数典忘祖 http://ke..com/view/112039.htm
一鸣惊人 http://ke..com/view/32363.htm
管鲍之交 http://ke..com/view/44899.htm
卧薪尝胆 http://ke..com/view/35626.htm
朝秦暮楚 http://ke..com/view/68553.htm
四面楚歌 http://ke..com/view/32358.htm
霸王别姬 http://ke..com/view/8506.htm
约法三章 http://ke..com/view/48788.htm
Ⅶ 急!!!!!名人故事(详细)
凿 壁 偷 光
汉 朝 时 , 少 年 时 的 匡 衡 , 非 常 勤 奋 好 学 。
由 于 家 里 很 穷 , 所 以 他 白 天 必 须 干 许 多 活 , 挣 钱 糊 口 。 只 有 晚 上 , 他 才 能 坐 下 来 安 心 读 书 。 不 过 , 他 又 买 不 起 蜡 烛 , 天 一 黑 , 就 无 法 看 书 了 。 匡 衡 心 痛 这 浪 费 的 时 间 , 内 心 非 常 痛 苦 。
他 的 邻 居 家 里 很 富 有 , 一 到 晚 上 好 几 间 屋 子 都 点 起 蜡 烛 , 把 屋 子 照 得 通 亮 。 匡 衡 有 一 天 鼓 起 勇 气 , 对 邻 居 说 : “ 我 晚 上 想 读 书 , 可 买 不 起 蜡 烛 , 能 否 借 用 你 们 家 的 一 寸 之 地 呢 ? ” 邻 居 一 向 瞧 不 起 比 他 们 家 穷 的 人 , 就 恶 毒 地 挖 苦 说 : “ 既 然 穷 得 买 不 起 蜡 烛 , 还 读 什 么 书 呢 ! ” 匡 衡 听 后 非 常 气 愤 , 不 过 他 更 下 定 决 心 , 一 定 要 把 书 读 好 。
匡 衡 回 到 家 中 , 悄 悄 地 在 墙 上 凿 了 个 小 洞 , 邻 居 家 的 烛 光 就 从 这 洞 中 透 过 来 了 。 他 借 着 这 微 弱 的 光 线 , 如 饥 似 渴 地 读 起 书 来 , 渐 渐 地 把 家 中 的 书 全 都 读 完 了 。
匡 衡 读 完 这 些 书 , 深 感 自 己 所 掌 握 的 知 识 是 远 远 不 够 的 , 他 想 继 续 看 多 一 些 书 的 愿 望 更 加 迫 切 了 。
附 近 有 个 大 户 人 家 , 有 很 多 藏 书 。 一 天 , 匡 衡 卷 着 铺 盖 出 现 在 大 户 人 家 门 前 。 他 对 主 人 说 : “ 请 您 收 留 我 , 我 给 您 家 里 白 干 活 不 报 酬 。 只 是 让 我 阅 读 您 家 的 全 部 书 籍 就 可 以 了 。 ” 主 人 被 他 的 精 神 所 感 动 , 答 应 了 他 借 书 的 要 求 。
匡 衡 就 是 这 样 勤 奋 学 习 的 , 后 来 他 做 了 汉 元 帝 的 丞 相 , 成 为 西 汉 时 期 有 名 的 学 者 。
[ 篇 后 一 语]
这 篇 寓 言 写 了 匡 衡 少 年 时 读 书 的 两 件 事 , 一 件 是 凿 壁 偷 光 , 一 件 是 借 书 苦 读 。 他 赞 扬 了 匡 衡 勇 于 战 胜 艰 苦 的 条 件 , 勤 奋 的 读 书 的 精 神 ; 为 我 们 树 立 刻 苦 读 书 的 好 榜 样 。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3、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 "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 "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4、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 一个嬴字就难住了 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 "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
5、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结婚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在离他家不远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位才华出众的姑娘,远近不少青年都慕名前去求婚,谁知,见面之后,一个个都悄然而去,是姑娘要求太高?还是彩礼要得太多?其中奥妙究竟在那儿呢?
青年时代的诸葛亮才华横溢,胸有大志,整天在家发愤读书,还顾不上婚姻大事,可是一连有好几位朋友向他夸赞那位才女,诸葛亮出于好奇便决定去见姑娘一面。
这天,诸葛亮去相亲了,只见一个容貌十分丑陋的姑娘出现在面前。她脸色很黑,还长着无数凹凸不平的疙瘩,难怪求亲的人都要离去,原来是姑娘长得太丑了。诸葛亮心中当然也有些不快,可是人们都说她有才华,便想试一试。他提出了许多问题,姑娘都不加思索地对答如流,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不通晓。诗词、歌赋样样都很精通。
这一下,诸葛亮真的动心了,竟不觉得她的容貌难看,他和姑娘越谈越投机,还带着钦佩的口气向姑娘当面求婚。姑娘问道:“你不嫌我丑吗?”诸葛亮真诚地回答:“容貌只是一个人的外表,我喜欢你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姑娘微笑着点点头,高兴地将婚事应允了下来。
成婚那天的日子到了,亲朋好友纷纷前去祝贺,新娘顶着一条鲜红的头巾,面容虽然被遮住,但附近的人,都知道底细,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待送走客人后,诸葛亮进入洞房,只见一位貌似天仙的小姐,温文尔雅地坐在床沿,她白晰的脸上,闪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嫣然一笑,真是俊俏极了,诸葛亮诧异地问:“你是谁家女子,怎么坐在这里?”姑娘调皮地回答:“你真的不认识我吗?”诸葛亮张口结舌,只顾摇头。
姑娘背转身去,随即又转过身来立刻变了一张黝黑而长满疙瘩的脸,正是相亲姑娘的模样,诸葛亮恍然大悟,吃惊地叫了声:“夫人!”只见黄月英从脸上卸下面具,笑嘻嘻地说道:“先生,这是我用皮子特制的一副面具,谁来求婚,我就把它戴上,想故意试一试那些以貌取人的庸俗汉子,果然他们都被这副假面具蒙住了,一个个溜之大吉,唯有先生才是以德才为重的人,先生的慧眼品德实在令人敬佩,愿伴随你共创大业。”诸葛亮喜出望外,从此,两人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木牛流马的传说
五丈原东南方的斜谷关,就是斜谷的北口,南口在褒城,今属汉中市,谷长五百里,穿行于秦岭山脉之中,历史称为褒斜道。三国时,诸葛亮就在这条道上利用木牛流马运送粮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粮草在古代战争中是比较重要的。蜀国要取得伐魏的胜利,必须保证粮食的供应,褒斜道崎岖险阻,运输比较困难,这些诸葛亮也充分考虑到了。他一方面采取分兵屯田的办法;另一方面“推已意做木牛流马”,来解决军粮的运输问题,这样可保证前方粮食的供给。据说今陕西勉县的黄沙镇,就是诸葛亮当年制作木牛流马之处。
关于木牛流马的创制,《诸葛亮集》中有较详细的记载,但按其法制却难以成形,后世遂以为是奇物。其实,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股四足”,所谓一股,就是一个车轮。所谓四足,就是车前车后装的四根木柱,起稳定停驻的作用。“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就是推车人行六尺(古尺较今尺短),车轮转四圈,它可装载一人一年的口粮,单行每天行十数里,群行每天二十里,车速虽然比较缓慢,但却适合山路运行。流马也是一种人力车,有四个轮子,可装载四石六斗,车速较木牛更慢,每天最多行二十里,但却节省劳力。东汉以前,车都是两个轮子,诸葛亮改为独轮和四轮,其优点是安全、省力,适合在崎岖的山路上长途跋涉,确实是一种创新。
木牛流马到底出于何人之手,说法不一。有人说是诸葛亮发明创造的,也有人说是蒲元设计的图纸,提交诸葛亮制作的;又有人说它出于黄月英之意,诸葛亮不过是略变其制而已。无论怎么说,木牛流马的创制有诸葛亮的功劳,因为他参与了这项工作。
神机妙算
诸葛亮是人人皆知的神灵般的人物,到处都流传着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自有补救的办法。”说完,就离开了人世。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之后,想起过去曾屡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仍然羞怒难禁,便想找个机会治治这个将军。
有一天,司马懿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懿问这个将军说:“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懿听后,便命令士兵把房子拆了,取出红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士兵把信递给皇帝,皇帝打开信,只见里边写道:“请向后退三步。”皇帝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皇帝龙案上面正对的屋顶上,一根玉檩掉了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皇帝吓得出了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
皇帝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完壁归赵
http://ke..com/view/65015.htm
老马识途
http://ke..com/view/25962.htm
纸上谈兵
http://ke..com/view/5060.htm
退避三舍
http://ke..com/view/18049.htm
数典忘祖 http://ke..com/view/112039.htm
一鸣惊人 http://ke..com/view/32363.htm
管鲍之交 http://ke..com/view/44899.htm
卧薪尝胆 http://ke..com/view/35626.htm
朝秦暮楚 http://ke..com/view/68553.htm
四面楚歌 http://ke..com/view/32358.htm
霸王别姬 http://ke..com/view/8506.htm
约法三章 http://ke..com/view/48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