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律与道德的含义

法律与道德的含义

发布时间: 2021-11-19 14:48:36

『壹』 怎样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的外延是一种社会规则,法律的内涵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通常来说,具有一定的强制力,是作为法律的必备要素。但是,也并非所有的法律条款都必须要有强制力才行。因为,法律不仅仅具有规范性作用,同时也具有引导性作用。也就是说,法律不仅仅可以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还可以倡导性地引导人们“最好做什么”。

道德也是一种规范,不仅规范人们的行为、还可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而法律只是行为层面的规范。比如说,张三看见李四觉得不顺眼,心里想,“真想把他狠狠打一顿!”这是一种不好的想法,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最多也只是不道德,与法律无关;但是,如果张三真的去狠狠打了李四一顿,那么,就属于法律层面的问题了:如果打得比较轻,可能属于治安管理法调整的范围;如果构成轻伤或者重伤,则就涉嫌故意伤害的刑事犯罪,可能就会受到刑法的约束、受到刑罚的制裁。

『贰』 论述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一句话,道德是不同社会和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下人与人,人与社会形成成的普遍社会规范,法律是调解这种规范的工具。
以前好像回答过,你在看看。

『叁』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一、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有这辨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肆』 怎样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麻烦告诉我

浅议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历来是哲学家、法学家所探讨的热点,围绕着两者的关系,西方法学诞生了许多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法学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法律和道德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正确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立法和司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法学派的观点
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就是道德,著名的法谚是“恶法非法”。道德是一种在实然法律之上的应然法,它要求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必须是符合道德的要求,否则将不能称之为法律。这种道德观念在自然法学派内部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古希腊时期,这种道德主要是指自然理性。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城邦社会之间的“主仆关系”,智者学派认为是一种自然秩序。在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家眼中,由于倡导人权,这种道德主要是指人类理性。如卢梭认为法律是公共意志。而在工业化革命之后,道德的观念逐渐社会化,富勒认为道德是人们所能接受的社会准则。无论道德的观念千差万别,但是法律作为法的表现形式,其内容必然是道德的体现,这是自然法学的根本观点。不可否认自然法学在正义、人权的进步和发展问题上具有巨大贡献,但是其只注重法律内容,忽略法律形式,使法学研究具有片面性和依附性。
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律和道德具有根本区别,著名的法谚是“恶法亦法”。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规范的形式,而法律只是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司法强制性的手段,不论法律的好与坏,是否具有价值等等,不能因为法律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而否认法律的内在属性。如奥斯丁所说,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哈特认为法律仅是一种“规则”。分析实证法学派把法律和道德区别开来,把法律作为一种科学研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律的发展,但其只注重法律的形式,不问法律的内容,对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难免狭隘。
三、笔者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容和形式是辨证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由一定历史条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拿我们社会主义法律而言,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必然产生某种需求,这种需求最初表现为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渴望,慢慢地这种渴望需要转化为共同的社会会准则,当国家把这种需求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明确权利和义务时,法律就诞生了。可见,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意识形态。笔者认为,道德和法律是内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法律是社会道德表现的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本身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美国的罗尔斯所言,法律具有其自身的“程序价值”。

『伍』 如何正确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道德是法律的理论基础。
道德理论、理念、观点、学说是法律理论、理念、观点、学说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没有道德理念、思想的更新和发展,没有道德理念、原则、信条不断地转化为 法律理念、原则、规定和规范,就没有法律理论、法律规定、法律制度的更新和发展,就不可能形成法律大厦的坚实地基。
2、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是判断、评价法律的价值尺度。
道德是衡量良法与恶法的标准, 是引导人们进行法律制度、 法律秩序建设和改革的指针。没有道德及价值观念体系作为基础,法律就缺乏内在支柱,它的合法性将最终失去。
3、道德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
法律权威、力量、合法性的发挥和实现是建立在道德这一基石之上的。法治的形成和实现都离不开道德信念的支持,人们的道德水平越高,守法的程度也 越高,选择法律所认可的合法行为的程度也越高。
在具体的法律运作过程中,人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特别是法官律师、检察官、警察的道德信念、原则、水平的状态, 直接影响法律的实施和实现。
4、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它具有弥补法律漏洞的作用。

『陆』 如何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的外延是一种社会规则,法律的内涵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通常来说,具有一定的强制力,是作为法律的必备要素。但是,也并非所有的法律条款都必须要有强制力才行。因为,法律不仅仅具有规范性作用,同时也具有引导性作用。也就是说,法律不仅仅可以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还可以倡导性地引导人们“最好做什么”。 道德也是一种规范,不仅规范人们的行为、还可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而法律只是行为层面的规范。比如说,张三看见李四觉得不顺眼,心里想,“真想把他狠狠打一顿!”这是一种不好的想法,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最多也只是不道德,与法律无关;但是,如果张三真的去狠狠打了李四一顿,那么,就属于法律层面的问题了:如果打得比较轻,可能属于治安管理法调整的范围;如果构成轻伤或者重伤,则就涉嫌故意伤害的刑事犯罪,可能就会受到刑法的约束、受到刑罚的制裁。

『柒』 道德与法律的各自内涵是什么

思想道德素质复:思想道德素质主制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应,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要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是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他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反应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有些行为可以靠道德来规范,有些行为只能由法律来约束。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的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捌』 论述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一、联系:

1、相互制约

法律是通过立法、实施并强制执行的, 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而道德则是通过科学、正确的评价, 推动法律的废除、修改以及实施等。制约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行为, 都不会超越社会基本秩序的许可范围。

2、在内容上相互渗透, 相互重叠

在法律规章制度中, 会存在一些道德条款, 同样的, 在道德规范中, 也会有一些具有法律性质的条款。

法律中的很多规章制度都是通过道德规范演变而来的, 其中蕴含着道德精神;同样的, 在道德规范中, 也存在着很多具有法律性质的条款。尤其是在价值层面上, 两者之间更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知, 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3、在地位上相互转化, 相互吸收

法律和道德两者之间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体来说,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道德规范中所规定的, 在法律中也会有所体现, 这也就体现了道德法律化的结果, 可见, 两者是相互吸收的。

4、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作用

法律和道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的。在社会的发展中, 法律和道德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法律应是以道德为基础的, 切不可认为法律是万能的。因此, 只有将法律和道德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 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区别:

1、产生的时间不同

据史料记载, 法律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 在当时, 人类经过不断地发展, 逐渐进入到了私有制经济时期, 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就产生了不成熟的法律体系。道德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的产生, 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道德, 例如:最初的宗教等等。

2、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强制制定、实施并执行的, 具有严格的程序性, 从而就使得法律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而道德则是社会在潜移默化的发展过程中悄然形成的, 道德并没有具体的表现, 它是通过一个人的内心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规范的。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

法律是对人的行为规范进行调整、规定, 并不涉及人的思想限制。而道德则更加全面, 对人的行为规范、思想等方面均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 在这其中, 更加注重对人的思想方面进行调整, 进而调整人的行为。

4、作用机制不同

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实施的, 若人违法犯罪, 就会依法受到处罚。而道德则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谴责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怎么样, 和法律并不相关。

5、内容不同

法律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两者是相等的,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则不同, 道德更注重对义务的强调, 对于权利的涉及少之又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两者之间的内容是存在一定区别的。

(8)法律与道德的含义扩展阅读:

法律的门类

1、法律最初指国内法,只在一国主权范围内适用。随着国家间交流的频繁,国际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法和国内法常常发生冲突,也随着冲突逐渐彼此协调。

2、虽然所有的法律体系处理的议题通常都是很类似甚至是一样的,不同的国家对于各种法律的分类和命名上通常都会不同。

3、最一般的区分为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公法”(包括宪法、行政法和刑法)和规范私人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私法”(包括合同、侵权行为和物权法)。

4、在大陆法系中,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属于债法的一部分,信托法则在法令制度或国际公约下运作的。国际法、宪法、行政法、刑法、合同法、侵权行为法、物权法与信托法被视为“传统核心课题”,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可能更为重要的课题。

热点内容
比选法规 发布:2025-09-26 05:00:38 浏览:995
道路运输管理条例63条 发布:2025-09-26 04:56:22 浏览:922
党纪条规法规 发布:2025-09-26 04:46:21 浏览:821
道交法实施条例第49条 发布:2025-09-26 04:31:07 浏览:284
工会法律咨询律师 发布:2025-09-26 04:26:41 浏览:607
深圳市工资条例 发布:2025-09-26 04:22:09 浏览:546
劳动法对生产一线员工的定义 发布:2025-09-26 04:16:31 浏览:2
西政经济法和民商法 发布:2025-09-26 03:57:00 浏览:114
2016法治人物颁奖晚会 发布:2025-09-26 03:51:03 浏览:788
梁慧星合同法 发布:2025-09-26 03:49:29 浏览: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