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找道德
『壹』 为什么文学是道德的
文学与道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学的道德属性是文学的社会属性之一,文学的回道德教化作用亦是文学突答出的功能之一;文学的道德化和文学化的道德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厘清二者的关系,不仅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同时对当下的和谐会建设意义重大。
卜召林等著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道德》(新华出版社出版)即是这样一部学术专著。
该书深化了20世纪文学与道德关系研究,填补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文学与道德关系研究的某些空白。尤其是对20世纪初叶和20世纪末叶文学中道德表现的再次勘探和首次命名,意义深远。
『贰』 谈谈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文化与道德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文化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成果,同时又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有力武器。因此,就文化知识本身的性质和目的而言,它对道德起着积极作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有利于道德的进步和发展,是提高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具体的讲,文化对道德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一)文化通过对生产力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促进道德的发展。
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自然界现象和本质的认识的概括和结晶,在人们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它不仅极大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且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评价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人类道德水平向前发展。
(二)文化通过世界观、人生规对道德发生作用和影响。
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确立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从根本态度上决定了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方向和生活道路。文化知识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文化知识有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的本质以及世界各方面的联系,从而帮助人们把世界观和人生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这一点对于我们青年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要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它们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建立在通晓人类以往的全部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并且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知识。因此,只有通过学习或接受教育,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才能牢固的掌握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共产主义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三)文化对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变化的直接作用和影响。
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发展虽然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的,但也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落后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的存在,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落后、科学不发达有关。科学文化技术的落后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之对很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不透,造成了人的愚昧和粗俗。
『叁』 如何理解文学与道德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在当今经济正在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风尚和生存方式正在发生着急遽的变化。在人们的现实生活关系的激变之中,谨防公共道德与个人道德面貌的下滑,是最为深刻、最为重要的课题。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需求,新的人际关系的准则,新的公平的、平等的、竞争的关系正在形成,新的道德萌芽正在破土而出。但是市场化的原则也十分明显地表现了它的两面性,它既是建设的,又是具有破坏性的。同时,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同样具有两重性的特征。在一部电脑终端机前,人们可以把握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而来的各种信息,在知识的太空里遨游,但同时也正按照资本与白领阶层的生活趣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风尚、审美情趣;其中自然还有无孔不入的地摊文化与无休止的媒体炒作出来的文化时尚。
人的生存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自应趋向于双向的完善与完美。人们本应利用物质的富有,进而建立最具人性的文化关系,人性的精神家园。但是物欲的追求淹没了生存的理解,于是人们的活动转向为自身的生物行为、经济行为服务,于是造就了大大小小的“钱、性、权”式的人物。文化中的颓唐趣味,使一些人深感精神家园的残破,使另一些人痛感灵魂的飘零无依,他们似乎都踯躅于灯红酒绿、金迷纸醉的现代荒原。
文学创作能够与道德伦理连带上关系吗,能够发现道德伦理诉求的声音吗?八十年代至今,要使文学艺术成为一种纯而又纯的审美的精神现象极为流行。其实,一百多年以前,这种论说就已不断出现过了,而且很有权威性。例如,英国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就反对文学艺术与道德伦理有关。一百年后,他的这类论说,仍被一些人当作文学创作无关伦理道德的有力驳论。王尔德说:“书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书有写得好的或写得糟的。仅此而已。”他还说:“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如果批评涉及伦理道德,那就是“伪道德批评”。我们有些论者是很相信这类观点的,所以也就主张写作非关道德,评论也不能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评析,否则就是“假道学”,就是把文学创作视为伦理道德的宣传了。
王尔德在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文坛标举唯美主义、“艺术至上”的旗号,反对当时文学艺术中的自然主义与过分的功利主义,宣扬艺术家在伦理上是不分好恶的,否则就是矫揉造作,就是伪道德批评,这时他对唯美主义理论是很有自信的。但是当他身陷铁窗,经历了身心的苦役之后,他才意识到人是需要同情与怜悯的,他自己心胸此时就充满了同情,而且竟认为同情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东西了!
我国八十年代文艺中出现的唯美倾向,可以说是对过去极端的功利主义文艺观的有力反驳,同时也是文艺自身多样化的一种表现,自有它的合理之处。但是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即没有树立起作家人格上的那种凛然正气与道德的思想力量,却是销蚀了创作中的那种道德伦理的强大批判力。自然,这也并非仅仅是唯美主义创作倾向的缘故,弥漫于当今社会每个角落里的新的实利主义、食利主义习尚,实在是最为根本的原因了。文学创作是一种通过语言结构进行审美或是审丑的创造活动。它固然可以避开伦理道德的负载,以至可以说它无关伦理,这类作品自然是存在的,也有不少好作品。然而,有一些作品进行文字游戏,它们消解了话语表述的涵义,虽也可算作叙事形式的一种探索,但是它们瘦骨伶仃,好像是些皮包骨头的女人,毕竟内涵单薄,这也是事实。
人们常说,文学创作是描写人的,人性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进入文学描写的视野。那么人性的方方面面是什么呢?文学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人性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就是人栖居于其中的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就是人与人的多种相互的文化关系。写作者实际上总是面临着审美的或是审丑的多种文化选择。社会文化的多方面的内涵,如政治、伦理、道德、哲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乃至两性生活,无疑都是文学创作进行审美或是审丑的文化选择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无法把这些文化因素排除在创作实践或是文学理论研究之外,满足于说说文学艺术或是无关道德,或是无关政治,等等。
创作中的那种审美或是审丑的多种文化选择,必然折射出作者人性中最最基本的品格,即那些使人所以为人的基本因素,血性与良心,怜悯与同情,也即人文精神的基本方面。这些人性的体认,都显现在作者以及人物对社会、政治、战争、历史、伦理、道德、哲理、人的相互关系自然也包括两性关系的审美或是审丑的把握之中。读者感受与体味那些画面描绘、感情抒写所渗透出来的人性的动向:庄严与鄙俗,高尚与卑微,凶残与善良,或是兼而有之的极端复杂的人性品格。对于人性的品格如人的血性与良心、怜悯与同情的蔑视,必然会使文学艺术失去自身的灵性与灵魂,而变得平庸与恶俗。当前的一些优秀作品,或是描写旧时的没落贵族,家族的兴衰历史;或是表现边陲的民族风情,经历几个时代的女人的幽怨命运;甚至读者关注的现实的故事,历史地、现实地显示出对于人生的感叹、人的命运的同情、道德伦理的批判力,从而提升了人的情感和境界。不知那些钟情于淫乐、在淫乐的写作中猎取名利的人,会不会有王尔德式的省悟!
文学艺术创造是需要人性的同情,是需要强大的伦理道德的批判力的,在艺术家身上,正是这种人文精神造就了伟大的艺术胸怀。人性同情的沉沦与伦理道德批判力的消解,将会使文学艺术黯然失色而至枯萎,使人的精神家园破残荒芜。虽然文学艺术并不是人的精神家园的全部,但无疑占据着主要地位。因为,人是不能没有文学艺术的,我们应该怀着良心与人性的道德品格,来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肆』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文学只有善良和丑恶的区别。
『伍』 “文学不讲道德”这句话是正确的吗
文学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同时更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对于“文学不讲道德”这句话是否是正确的额,笔者认为,这句话的本身就有失偏颇。无论自文学本身还是文学背后的作者而言,道德都是不可缺失的。
5前年文明的见证
我国文化经历了5千年的传承,各个时期的文学在这漫长的5前年的积淀和传承中,留给我们世人的,无不是有着道德性的文字、思想,这在无形中给讲“文学不讲道德”的人一个大大的否定。
『陆』 找一篇关于道德的文章
道德教育:创造与融合 作者:翟小宁 文章来源:摘自《人民教育》2005年第十期 点击数:984 更新时间:2005-7-20 题记 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的境界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首先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谐,即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身心和谐。 道德的境界有层次之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圣贤道德。 基本道德的主要内涵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要人们独善其身,具有相应的责任意识。高尚道德要求人们在具备基本道德的基础上,还要有更高的道德素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圣贤道德,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圣贤有一颗仁爱众生、善利万物、兼济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透彻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地,思想泽被人间,人格流芳百世。 亚里士兵多德认为:教育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底线伦理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基本道德为底线,以培养高尚道德为目的。基本道德是基础,高尚道德是提升。基本道德培养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养的是贤明君子。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圣贤道德的培养不是学校德育所能独立承担的使命,但圣贤的思想却是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 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正其心,关键是正其念,重点是致良知。 心正则行正,心美则身美。美好的心灵是一切美德的源泉。从美好的心灵中才能流出美德的泉水。育其心,动其心,正其心,净其心,美其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正其心必先正其念。所谓正其念,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仰是人生的灵魂,高尚的信仰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动力。真诚,善良,美好,正义,尊重,宽容,大度,感恩,勤奋,质朴,勇敢,责任,爱心,优雅,文明……这些信仰普通而又珍贵,朴实而又崇高,外化为行动,涵养为美德,渗透在生活之中,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世界美好的基石。 良知是我们心中光明的道德,是存在于灵魂深处的真善美。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洒下光明的道德并使之发扬光大,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并合之生根发芽;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启发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长出出仁、义、礼、智四种美好的品质。简言之,致良知就是要启发善良于心灵,播种美德于心田。 心灵是田地,良知是种子,信仰是阳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实。种花得花,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播种真善美,才能生长真善美。 道德教育的途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德教育内涵深刻,涵盖深广,兼容人类、自然、家庭、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其途径多种多样,其方式丰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化用两句古诗来说,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提炼出一切工作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启发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养人文情怀,体验道德情境,树立人生榜样,建立人生准则,播种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铸造首先环境,尊重赏识激励,等等。在此仅撷取几点经略述之: 1、启发道德智慧。 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没有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就没有道德愿望;没有道德愿望;就没有道德行为。“信、愿、行”三者中,信是基础。 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启智。道德教育要使学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备一定的道德智慧。 读书以明理。书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易经》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构成君子品格的内在美质。涵泳体会,这两句话所带给人的启迪是非常深刻的。 读书可明理,感悟生活亦可明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生活比之书本,它带给人的启发更多,赐予人的磨炼更丰富。总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读书思索,与人交流,感悟生活,感受人生,皆可明理。明理重在渗透,启智重在感悟。 2、陶冶道德情感 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重在熏陶。浸润。净化。柏拉图说:“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种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得到美的熏陶,尽可能得到完善的教育。”人的身心常受美的环境熏陶,不知不觉也会生出一腔美的情感,养出一种美的气质。 朱光潜先生谈到美学中的“移情”现象时说:“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与物的姿态和往复回流。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谈美、谈文学》) 文学艺术在陶冶情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先生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作用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3、培养道德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习惯,要从日常行为入手,经过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让不良习惯远离自身,让良好习惯成为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自主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莫为”,要让学生在自主教育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文明的素养。要注重道德细节,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引导学生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时时处处文明自律,塑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形象。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储蓄好习惯,就等于为将来的生活储蓄幸福。 文化即德育 生活即德育 “道德教育——心智向善的训练——涉及诸多方面。它涉及规则和戒律——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也包括具体的指导、规劝和训练。亚里士多德写道: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道德教育还必须明确道德榜样的绝对重要性。有人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比默默无声的榜样的力量更有力,影响更大了…… 除了戒律、习惯和榜样外,道德教育的园地里还不能缺少另一种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道德文字。要通过生动的文字让人们看到美好的道德是什么样的东西……” 以上是美国前教育部长、著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博士在他所编著的《美德书》序言中写下的一段文字。我之所以引用这段文艺工作者字,是因为它比较简明地概括了道德教育的几个要点。我还想借此说明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不管是规则的指导,还是习惯的养成;不管是榜样的垂范,还是文字的影响;不管是智慧的启迪,还是情感的陶冶……一切都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同样,道德教育也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离开了文化,道德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由此可见:道德是一种文化,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文化即德育,生活即德育。 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体,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创造一种新文化;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为基石,融合世界文明的精华,创造一种新道德;以法治社会和道德社会的健全为基础,建设一种和谐的新生活——这是道德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取得进展的重要前提。而道德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实现道德教育最终目的——培养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