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法治论
⑴ 历史上法治论者与人治论者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前者来注重法制
后者强调人自制
二者的主要分歧就在于强调谁发挥的作用更大
人治,是掌权者个人意志高于法律。国家一切大事的处理由少数人或个人按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决定。实行人治时,尽管有法,但掌权者个人可以一言立法,一言废法。(比如斯大林等人)
中国有着人治的传统,孔子的“为政在人”、“其人在,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在历代封建思想家和统治者有重要影响。(孔子是人治论者的老祖宗,“批林批孔”已成历史,但是要法治,必须批孔。)
人治论者,提倡圣君贤人、道德教化(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要拜倒在“领袖”脚下的原因);法治论者,强调依法治国(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要介绍西欧民主政治的原因)。
人治论者,主张因人而异(因人的等级差异而不同对待),对人民行为作具体指导;法治论者,强调对事不对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人治论者,推崇个人权威,维护专制体制;法治论者,弘扬民主,保障共和体制。
人治论者,信奉个人权威至上;法治论者,强调法律之上。
⑵ 谈谈你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你心目中法治国家应该是什么样的,请用几个词语来
铁面无私、光明正大、问心无愧、执法如山、秉公办理。
一、铁面无私 [ tiě miàn wú sī ]
释义:形容公正严明,不讲私人情面。
出处:清·无名氏《说呼全传》:“偏偏那个包文正同他也是一般的;朝廷十分信服;果然他是铁面无私。”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二、光明正大 [ guāng míng zhèng dà ]
释义: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也说正大光明。
出处: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三、问心无愧 [ wèn xīn wú kuì ]
释义:反躬自问,没有对不起人的地方。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就是将来外面有点风声,好在这钱不是老爷自己得的,自可以问心无愧。”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笔顺
四、执法如山 [ zhí fǎ rú shān ]
释义: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摇。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四八章:“向来闯王的军法无私,我老刘执法如山,你们不可忘记。”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五、秉公办理 [ bǐng gōng bàn lǐ ]
释义:秉:掌握,主持。公:公法。根据公道办事。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本部院凡事秉公办理,从不假手旁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⑶ 什么是法制,什么是人制,区别在哪里。
人制和法制 区别:
①两者基础不同。人治建立在个人专断与独裁基础上,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
②两者特点不同。人治呈现出随意性、多变性的弊端,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法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能有效地制裁违法行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
③二者体现的原则不同。人治体现不平等的原则,而法治体现平等的原则。 历史上对法治与人治的三次争论与三种不同理解 :
(一)三次争论 :
儒法之争:这是第一次争论,儒家主张人治(或德治、礼治),而法家则主张依靠法治,提倡“法、术、势”;
2.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争:这是第二次争论,其中柏拉图提倡“哲学王”治国,即提倡人治,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法治。
3. 17~18世纪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争:这是第三次争论,其中资产阶级主张民主和法治,而封建地主阶级则主张人治与专制。
(二)三种理解 :
第一次争论引起第一种理解,即“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是法律还是道德?”
(1)总观点:人治论认为国家由具有高尚道德的明君贤臣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法治论认为国家由主权者通过法律来治理。
(2)在中国古代,儒家(人治论者)将天、道德、权力溶为一体,强调以德取天下,以德治理天下;而法家则主张主要应由掌权者通过强制性法律来治理,提出“务法不务德”。
(3)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主张贤人政治,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法治优于人治”、“多数人之治优于一人之治”,并且在自己的《法律篇》中第一次提出并解释了“法治”一词。
2. 第二次争论引起第二种理解,即“对人的行为应采取一般性指引还是采取具体性指引” (1)总观点:人治论认为应对每个人采取个别的、特殊的指引;而法治论认为应对所有人采取一般的、共同的指引。
(2)在中国古代,法家尽管也提到了法的规范性,但是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儒法两家并未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3)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柏拉图认为法律是硬性条文,不可能对社会事务的处理做到面面俱到,法律不可能规定出适合于每一个人的特殊情况的法律条文,所以必须依靠“哲学王”利用技术来管理社会。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可以克服人的弱点的,法律上是众人之治,因而它更应该适用于大多数人,因而它必然具有原则性、普遍性,同时为适用于具体情况,可以通过修改法律,解释法律,授权法官造法等方式来克服法的原则性带来的局限性。
3. 第三次争论引起第三种理解,即“政治制度上应实行民主还是专制?”
(1)总观点:法治论认为应该主张民主、实行共和政体,而人治论认为应该主张君主,实行专政。
(2)主要出现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先进思想家反封建专制时所提出的思想和政治纲领中。
(3)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中,也有反映,但在中国古代儒法两家的争论中并末出现,因为这两家在政治制度上都维护君主制或君主专制。
⑷ 什么是法治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的
人治,,比如说我国的封建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就是回这一类,当时的法律仅当答辅助
而法治,,我们在看香港剧场经常会听到,香港是法治的地方
就是说,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以前我国提出的是以法治国,现在是依法治国,这也是一大进步呀.
⑸ 请结合理论谈谈你心目中的法治中国是怎样的
中~,依法治国,社会稳定,安然有序。老百姓看着CCTV7点半新闻,过着幸福的生活,对美好的生活满怀憧憬
⑹ 谈谈你心中未来法治中国是什么模样
人人平等,贪官不见,和谐友爱,罪犯递减,人们的心不再虚伪和冷漠
⑺ 法治的含义是什么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法治的优越性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而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法治社会的法律作为成文的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准,由于没有特别针对某一部分人群,所以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二由于条文明确规范,所以能够约束社会每个人和每个全体的行为;
第三法律不随时间或者具体应用情况而改变,这些保证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
第四法治社会的法律出发点为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位法律制定的本身提供了正当性。而对于以上的每一条,人治社会都无法给予保证。
(7)你是法治论扩展阅读: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法制指法律和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司法等领域的各类法律规范及其制度。
任何一个政权要维持正常的国家机构的运作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必须用法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的利益。法治则意味着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而且要求树立法律的权威,以此保障社会主体认真对待和遵从法律,切实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从另一个方面看,法制存在于各种政体之中,有国家就必然有维护国家秩序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的实践只会存在于民主与共和的政体之中。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治
⑻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你心目中的“法治中国”是什么样子呢
我心目中的法治中国是这样子的。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的社会是在法律的制约下,井然有序地执行各项政策,社会环境非常良好,人人都遵纪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