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散文

道德经散文

发布时间: 2021-11-26 08:45:53

① 与《道德经》一起,使简洁和深刻成为散文风格的首要标准的是哪本书

是简洁和深刻,成为散文风格的是a标准。

② 道德经是什么题材的散文

这是老子的著作,根据题材划分,它属于哲学散文,有关的解释如下: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来源请求],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③ 《道德经》解读的文章

近数日来,看到关于《道德经》的一些文章。也拣来看了一些,说起来倒还真是有不少收获,感谢这几位朋友的帖子,感谢他们的劳动。而也有不少的文章使我不禁在心里阴暗地想:这人的目的和动机不纯洁啊。。。。。。我没有打击谁的意思,自己有多少料,还是有数的。只是把心里边的话,一吐为快罢了。

于是记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位中医,在他年轻的时候,得到一个任务,校订两本古代药方集。他选择了其中一本——且称为甲本吧——后来行医的日子里,他穷尽一生的时间来校对这本错漏百出的药方集,而当他在生命中最后的时刻终于将这药方集甲本校订完之际,人们在一座古墓里发掘出一本药方集,与他校订出来的几乎完全一致。故事到此,我认为应该结束了,后面的几段话,便没有留心——那无非是讲故事的人的一些感慨罢。哦,讲故事的人还提了一个假设:假如他当初选择校订的,是另一本呢?由这个假设来看,这个故事定位了一个悲伤的调子。

看完这个故事,当时想了些什么,现在是完全记不清了,总是些伤感之类的,应该很为他抱不平的。假如,他当初选择了校订另一本,那么,在古墓出土了那本没有错误的甲本药方集之后,这两本药方集都将以正确的药物来为人们服务,这是一种幸运。

现在回想起来,却大有余味:他用一生的时间证明了:1、药方集是有用的;2、他自己的水平和能力;3、还需要有这个三么?也许还有更多吧——他没有因为校订这药方集而误了行医,在他行医的过程中,他不断的检验这药方集中的药方,这有着很多错误的药方集救了很多病人。。。。。。他是个可敬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新出土的药方集证明了他的价值,他是幸运的。

以上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幸运的悲伤的故事。

行文至此,这个故事应该是完全可以结束了,而我要说的才刚刚开始。

《道德经》流传两千余年,在这两千多年中,没有哪一本书与它一样,数千个版本,且各个版本都是不尽相同的。自从汉末道教兴起之后,这本书与它的作者老子都被奉上神台,也越加扑朔迷离起来。

老子究竟在这五千言里说了些什么?

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哲学;有人说老子讲的是治国之道;有人说老子讲的是权谋;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兵法;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养生。。。。。。解读《道德经》的人,有平民,有官员,还有皇帝;有儒家,有道家,还有佛门弟子。。。。。。从流传的典籍来看,在先秦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进行解读了。 看上去都说得挺在理的,细想想,却多数让我更加疑惑了。

人们对于《道德经》一次次的解读,想要得到些什么?是了解老子的思想,还是借老子的这本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看过几个版本的《道德经》,也看过前人解读大军中一些影响较大的人的观点,更多的是在各地的书店里看今人的解读。我讶于这些解读的丰富多彩,这些解读让《道德经》更加广为人知,也更增加了若干扯皮——无数的人想在这短短五千字中发现些什么,他们的确发现了;更多的人想要借这五千字的解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也做到了。无论是持哪种观点的人,他们的解读文章的字数远远超过五千字,尤其是今人的解读文章,都有厚厚的一大本——所有的解读文章加在一起,这字数应该是在五千后面添一个万字才能勉强够用吧。

然而,这所有的解读,是否真的是从《道德经》中得出来的?我不敢妄下结论,但从《道德经》几个版本(王弼本、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二本、郭店楚墓竹简本)相比较来看,我所能确定的是,《道德经》不讲养生。

至于权谋,兵法,我想,是个人都多少会有点这方面的聪明吧,若是一本书里有几个字有几句话讲到杀人,那就是讲杀人的书么?显然这样的逻辑是不成立的。假如成立,那有相当多的书和文章都要顶上教唆犯的罪名了。

什么是哲学?很惭愧,到现在这定义我都没弄懂。第一没上那么多学,没老师教过这个名词的定义,第二自己也实在是捉摸不透这两个字凑在一起究竟是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人们用到这个词的频率来看,还挺高的,什么处世哲学,什么电影哲学,什么读书哲学,什么经商哲学,什么战争哲学。。。。。。由此揣测,哲学这个词里,有道理这样的意思,也有怎么样的意思。那么,作为老子来讲,写一本书,做一篇文章,里面透出点道理,透出点怎么样,也就透出哲学了。那么说《道德经》讲哲学,没什么可说三道四的罢。

那么,老子的这本《道德经》是讲治国的吗?我的看法:是,但不全面。主要讲的是如何管理天下。老子所讲的天下,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天下,这个范围是很不同的,老子讲的天下,是周天子统治的地盘,在这个天下里,有数百上千的国,至于实际数目,对不住,还请大家去看历史书。

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但上面这些话有不少跑题了,现在扯回来,说正题。

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解读《道德经》?

首先,态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必不可少的。个人认为,有两种态度:其一,弄清楚《道德经》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其二,借《道德经》来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而第一种态度是正确的。

第二,字义。看书,有不认得的字和不明白意思的字和词是正常的,尤其是《道德经》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而这两千多年里,汉字不断地发展丰富着,大多数字的意思都是随着年代的增加意思也有增加,而同一个字也是难免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意思。这字书的选择,《说文解字》是必不可少的,其余的什么《古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之典》《辞海》啦等等都是可用的。那么,《道德经》里的字都应该采用哪些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首先考虑字的本义,解释不通,才考虑引申义,且这引申义出现的时代不能晚于老子生活的时代——这是个难办的事情,有的字无论用哪个意思也解释不通。那么,考虑这些个字是不是通假字,是不是借字——这又是难办的事情,没有相当的水平是无法作出判断的,没有相当高的水平是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很坦白地说,我只能看专家们的判断来自己选择是不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该是什么。尤其是楚简本于我而言直接天书一般。

第三,句读。众所周知,标点是从外国引进使用的,没多少年。古代中国人写文章不怎么用标点的,有的文章会有一些符号,来意思意思,但远不如现代这套标点明了。因此,那一大堆不带标点的字句,要靠个人根据个人理解来选择停顿,而不同的断句会出现不同的意思——这也是《道德经》引起这么多争论的一个原因。个人读《道德经》都是忽略其中的标点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断句,当然,不是全部都要重新断句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因断句引起歧义(个人观点)的句子。并且,还有一些断句并不能确定下来。这很有意思。

第四,版本。有句老话“近古多存真”。虽然不是绝对正确,但却是一个可以指导的方向,也是一个极可能最为正确的方向。从《道德经》以外的别的文献来看,越早的越接近真面目,直到原本。所谓的正本清源,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第五,在《道德经》之内寻找答案,而不是之外。旁证始终是旁证,不是直接证明。

第六,尽量撇开别人的解读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名家大家的观点。这里所说的不是对字义的理解和争论,而是对句段乃至于全文的观点。

第七,也可以只针对一个版本,弄清楚这个版本的《道德经》都说了些什么。上面这六点,也同样适用于某一个版本的解读。

第八,所谓的校堪、复原,都是瞎扯淡。连原来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怎么能确定校堪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能知道所“复”的是不是“原”?在没有出土年代更早的《道德经》完整版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无用功,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说了这么多,跟开头的那个故事能沾上边的,也就这个“第八”了。

故事里的那位中医的校订药方集,他之所以能够做到成功,离不开他的努力,而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是可行的——药方是不是能治病,就这么简单。

而《道德经》呢?根本是两码事。我不清楚搞古文献研究的都有些什么样的标准和准则来作为校堪和复原的依据。估计是根据出土文献的年代来的。向年代早的文献上靠拢应该是指导方向吧?那么,到目前为止,能看到的年代最早的《道德经》文献是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总计约不到三千字,整理者分为甲乙丙三个部分,这些竹简内容有重合。竹简文献与年代晚一些的帛书甲乙本还有王弼注本,内容有相对应的,但从文字解读来看,有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应该重新进行理解,那么,要做校堪复原的话,应该如何来做呢?这种令人头疼的事情,是专业人员应该操心的,跟咱没啥关系。

以哪个版本为底本?简本?帛本?王本?河上公本?。。。。。。这是一些年代较早的版本,而我也不能说以后不会出土年代更早的版本,没准谁家的箱子底下就藏着一本原本的《道德经》。。。。。。

每个人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会产生一些感想和看法,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成为指摘和攻击的理由,正相反,这种感想和看法的交流会有助于别人。但自己订一些标准且这些所谓的标准还没有说清楚道分明就来搞什么校堪复原之类的活计,是在制造新的版本,这叫添乱,不象话嘛。

④ 道德经有多少篇文章详细的原文跟解释有

老子的《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共计八十一章,其中:《道经》三十一章,而《德经》五十章。

现代版的《道德经》分为两类,一类为:原文加注释,一类为:原文加注释加翻译。如果你选择后者,建议你阅读贵州版的《老子全译》

⑤ 跪求!老子<道德经>和<刘墉散文集>!

道德经注释(译文非常精彩,不容错过!!!)
后面附:《道德经》通行八十一章本
http://lzdxyj.51.net/topics/page02.htm
(我注意到,也许作者有些忙中出错,译文有些章标题——第X章——出错,但内容十分智慧,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十分感谢作者无私的分享!)
《道德经》原文http://lzdxyj.51.net/topics/page01.htm

⑥ 有关道德的散文诗歌

当真理成为谬论

当道德被人耻笑

当法律招人践踏

当怀疑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当自私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逢迎。虚假是每个人的格言这是一个混沌的世界

一切 一切

都是咬人的谎言

寂寞的夜晚

没人等待光明

这难道就是

延续了五千年的文明

时势造英雄

有谁会站出来擎一把火

照明所有的黑暗

点亮迷茫的人们

心中那早已熄灭的棉灯抖抖精神吧

让真理重见光明

让道德浮出水面

让法侓执掌人间

让怀疑和自私都见鬼去吧

网络转载

⑦ 求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评论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⑧ 老子李丹的《道德经》是论文散文亦或者属于说明文难不成还是记叙文庄子是寓言故事小说还是散文

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寓言故事都是散文。

⑨ 关于老子《道德经》篇二·(美之为美)“已(矣)”

老子在这段话中运用了辩证法来说明世间万物的发展状态其实都是互相对立的。
一开始就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来说明一个事实---美与丑,善与恶是互相对立的。
如果从现代汉语的习惯来解释这段话,就成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就是丑陋的;都知道什么是善,那就是恶了。”虽然从对立的辩证法来讲,表达的意思没有多少改变,但是理解起来太困难了,也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
既然知道什么为美是丑陋的行为,那何必要去知道呢?倒不如大家都去寻找丑陋算了。
《老子的帮助》是王蒙先生以几十年的人生历练对《道德经》的理解,作品风格既是散文又是杂文, 他在书里对这段话的解释就是如此,所以后面又用了很多观点来纠正自己的这段阐释。

为了更加说明这个世界的“辩证”、“矛盾”,老子又用了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对立的形态(或事物)来加强自己的观点。(音和声在古代汉语里是有区别的,音表示悦耳的乐曲,声表示不动听的杂音。) 

毛主席1937年在抗大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里就有《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的代表著作。(可惜,早知道这两篇著名的文章却从没看过,一定要找来感受伟人思想的宏大与深邃。)

仅仅从文章名字-实践、矛盾上就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于老庄哲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非常深刻、运用是非常巧妙的。
《道德经》开篇《众妙之门》就讲了实践的重要性,而此篇又讲到矛盾对立,令人不由自主想到一个词--万法归宗!!

热点内容
商法2真题 发布:2025-05-26 05:48:00 浏览:217
劳动法倒班规定 发布:2025-05-26 05:47:58 浏览:466
道德与法治两个女人 发布:2025-05-26 05:13:06 浏览:456
法官翻唱 发布:2025-05-26 05:00:58 浏览:5
皮城执法官技能加点s5 发布:2025-05-26 04:54:00 浏览:321
岳阳律师协会 发布:2025-05-26 04:53:05 浏览:455
按劳动法没满半年有陪偿吗 发布:2025-05-26 04:50:50 浏览:634
法治检察院 发布:2025-05-26 04:46:41 浏览:962
企业道德缺失 发布:2025-05-26 04:26:47 浏览:753
2015经济法考试 发布:2025-05-26 04:04:00 浏览: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