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黑与白

道德经黑与白

发布时间: 2021-11-27 06:08:48

㈠ 宇宙本源概述

正确的提问应该是:
宇宙的本源是物质还是精神?
从科学方面来谈,我们的宇宙无比大,物质无比多。人类所在的银河系,像太阳那样的恒星就有几千亿颗,光以每秒333564.0952公里的速度穿过银河系,需要10多万年。而像银河系这样大小的星系,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几千亿个,这还仅仅是人类能够看见的物质。根据宇宙的引力与膨胀力的相互作用,有科学家估计,这些能够看得见的物质,只占宇宙物质总量的1%,可能有99%的物质,还是以我们不能发现的形式存在,如暗物质,反物质、以太等等。
自从1929年,美国科学家埃德温.哈勃发现宇宙在膨胀以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宇宙是从大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开始。这意味着,大约137亿年前,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处于同一个位置。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物质的质量和密度越大,它所在时空的曲率越大。宇宙中如此之多的物质处于同一个位置,其密度必然是无穷大,时空的曲率也变得无穷大。因此推断,在爆炸前,宇宙的密度无穷大,宇宙体积无限接近于零,宇宙的时间和空间无限接近于零。那时的宇宙,科学家称为“奇点”。
由于在“奇点”处任何物理定律失效,因此,我们不能想象,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体积、只有无穷大物质密度的“奇点”是什么状况。“奇点”的物质还是物质吗?
自从量子理论创立以来,科学家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能量创生出来的。而能量又分为两种可以相互抵消的能量,我们可以理解为正能量和负能量。正能量变成物质,负能量形成引力。科学家经过计算证明,宇宙中“负的引力能”刚好抵消形成物质的正能量,换句话说,正能量等于负能量,如果将正负能量相加,宇宙的总能量为零。
这意味着,“奇点”既无质量、能量,也无空间、时间,“奇点”就是“无”。
原来,科学家认为,宇宙是从“无”爆炸的,爆炸后,形成了时间和空间,并创生出正负能量,正负能量不断相等地翻倍,正能量生成物质,负能量形成引力,随着宇宙的不断膨胀,物质和引力不断增多,经过137亿年后的今天,终于衍变成了如此宏大而美丽的宇宙。
看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甚至时间和空间),都是“无”的不同表现方式,或者说,物质和能量都来源于“无”。这就像冰和水都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不同表现方式,我们同样可以说,冰和水都来源于氢、氧原子。

量子理论的发展,也为我们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宇宙就是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无穷循环,就是永恒的客观存在。宇宙从“奇点”开始大爆炸,逐渐膨胀,当膨胀到一定程度,受引力作用,开始收缩,宇宙最终回到“奇点”,
根据量子理论的无边界条件(宇宙在虚时间里是有限的但没有边界),“奇点”又开始发生大爆炸,如此循环,永不终止。“奇点”不是时空的边界或者起始点,“奇点”不是“无”,而是黑洞。
如果真是这样,宇宙就是客观存在,没有上帝。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当然没有生活在上帝的梦中。这仅仅是理论,科学家仍然在不断探索、求证之中。科学发展到了今天,还不能肯定回答本文的基本问题:宇宙的本源是物质还是精神?还得我们自己去寻求答案。

㈡ 修道之人如何理解《道德经》里“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的深意

就是说为人处世要保持低调,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谦卑的地位。在此同时,也要守住自己的底线而非一味地低调,要有一定的限度。

㈢ 道德经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么意思

了解自身的清白,却坚守自身的昧墨。原话是: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标点是后人加的,当时的原文是没有标点的)

意思:
明知自身的雄强,却坚守自身的雌弱。宁作天下的疑海。宁作天下的溪海,坚守正德而不离,复归于婴儿形态。了解自身的清白,却坚守自身的昧墨。甘于做天下的低谷。甘于做天下的低谷,才能永操内德的充实,而回归于浑朴。浑朴而塑成为器物。圣者利用之作为官长,善于制作者不会生硬地切割。

㈣ 谁知道"知白首黑,和光同尘"是什麽意思

知白守黑是一个成语,拼音是zhī bái shǒu hēi,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译文: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和光同尘,汉语成语,拼音是hé guāng tóng chén,意思是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和其光,同其尘。”译文:蕴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于尘世之中。

(4)道德经黑与白扩展阅读:

老子明确反对用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的规范约束人,塑造人,反对用这些说教扭曲人的本性即不要按照圣贤所制定的清规戒律去束缚人们,而应当让人们返回到自然素朴状态,即所谓“返璞归真”。

老子主张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圣人”也应以此作为治国安民的原则。告诫人们要居于最恰切、最妥当的地位,面对社会纷乱争斗的场面。含有持静、处后、守柔的意思,同时也含有内收、凝敛、含藏的意义。

㈤ 请高人帮帮忙道家老子庄子和儒家孔子孟子他们各自崇尚的思想各是什么

儒家学派崇尚:礼、义、仁、智、善!道家学派崇尚:以无为治天下,该狠就狠该善就善!

㈥ 《道德经》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春秋·老子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义: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6)道德经黑与白扩展阅读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也是人们相当熟的名言。“辱”是一个借字,本字是的意思是黑点,或者引申为暗昧。

深知明亮,却安于暗昧,就可以成为天下的川谷。川谷是个比喻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众望所归。这是形容一种处世的心态。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作一些发挥,展开其中所蕴涵的几个道理。

首先,我们对明白光鲜的那一面是要承认的。有些人解老子,看老子否定盛满,便拒绝盛满,甚至持视而不见的态度。

老子是说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确实劝说人们“功遂身退”。但如果在盛满的时候还视而不见的话,显然此人让人觉得有点“孺子不可教也”。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客观而清醒的务实态度,只有实事求是地确认现状才能解决问题。

其次,“守其辱。”深知明亮,甚至正处在光艳耀眼的状态之中,那么就需要作一个合适的选择,虽然不一定必须按照老子所说的,但他的这句话是个很好的提醒。再次,知其转化。

㈦ 道德经中飘其黑的下一句叫什么白

大腿基石 :你好。
【道德经】第二十八篇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㈧ 何为中国山水画的“知白守黑”呢

留白是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构成元素,也是水墨中黑白体系的重要一环,其作为绘画的空间布局,也体现出山水画独有的美学形式。伴随着画史的流变及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画家各自对山水画留白的独到见解。留白不仅表现在画家性情陶冶的修养状态,也突显了画家对笔墨韵味的追求态度。

中国人对于传统山水画的观念,极讲究与自然和平共处,天人合一的理念。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这一黑一白的互动关系,体现了阴阳相对的调和思想,也是敬天、爱人的宇宙观精神。老子《道德经》曾提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老子而言,这是自然与本体“道”的直白体现。

在绘画中,黑与白的画面构成,是展现“形”与“色”的重要涵意,也是中国山水画中笔墨的特色,以形写神的绘画观念,富有深层的审美意涵,更展现出画家极为主观的意识形态。在南朝谢赫《古画品录》就精确阐述了绘画的六法论,其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观念,解析了水墨中对于用色的掌握。按此说法,绘画中所描绘的具体物象,其中一项便是合理的添加色彩,再现自然。

㈨ 怎么理解《道德经》中,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背jing信息_事物一分为二原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一”者,太极、宇宙、自然、道、本源(或上帝、造物主);“二”者,二仪、阴阳……;“阴阳”者,天地、动静、虚实、上下、刚柔、进退、伏升、公母、雌雄……;“雌”者,生物中能产生卵细胞的_如雌鸡、雌兔、雌蕊;寓意柔弱、宁静……;指女性及母性动物;反之则“雄”。“知雄守雌”者,其“知”即认识、把握事物之个性状态;其“守”即奉行、遵守、应用事物之共性、统一性、平衡性原理。“知雄守雌”在“和”阴阳二端于“一”,在融“天人合一”之“和文化”中_忌执其一端而偏废另一端。

㈩ 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企业管理有什么启迪

一、道法自然

要理解老子“无为”概念的本义,必先弄清老子所讲“自然”的本义。

因为,在老子那里,自然无为是相关的整体,“自然”与“无为”是二而一

的。

“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老子》中,它出现了5 次,

它出现的频率虽低,但极有权威性。“道法自然” ( 《25 章》),就是这

种权威性的典型表述。

“道法自然”,并不是说在“道”的上面还有一个叫“自然”的东西,

也不是说“道”要效法“自然”,而是指“道”的本性是“自然”。也就是

说,“自然”是“道”的性质;“道”所以起主宰作用,完全是因为它顺应

“自然”的缘故。

那么,什么是“自然”呢?老子所讲的“自然”,绝非指自然界,也非

“自然科学”所说的“自然。”自,是自在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自然,

说的是自然而然,是实实在在,是客观事物的天然物性,固有的本性。因此,

“自然”决非人类活动的结果,也不带任何主体意识、主观意图。“自然”

是与“人为”对立的一个概念。“自然”,指的是规律,它是客观的,而非

主观的。由此,“道法自然”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说,“道”就是客观规律。

“道”既不是外界力量(如神)所授于,也不是人的意志所产生,它的本性

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自然”、规律,是“道”的精神所在,本质所在,是

“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在《老子》一书中,多数

场合,“自然”是指“道”的内在本性,常被作为“道”的同义语来对待。

老子认为,对任何事情,都应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可逆客观规律行事;

对任何事物都应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而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强制它,

制约它,任其自由伸展,这就是“自然无为”,而不是人为地添加不必要的

作为,或逆客观规律的强作妄为。要顺应自然,顺应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

办事,这才是“无为”的本义。

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6 章》)常,指的是自

然法则,万物运动与变化的客观规律。知,讲的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知常”,指的是认识、了解和掌握了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这段话的

意思是:认识、了解、掌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可以称为明智;相反,

不懂得客观规律而轻举妄动,那就要产生祸害了。

者子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

身不殆。”

( 《16 章》)这里,容是指包容,公是指公平,没身是指终身的意思;

而“王”字,是《老子》传抄过程中缺坏所误,应该是个“全”字,指周遍

的意思。这段话是说:认识、掌握了客观规律的人,就能无事不通,无所不

包;无事不通,无所不包,才能廓然大公;廓然大公,才能做到无不周遍;

无不周遍,才能德配天地,符合自然;德配天地,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

符合于“道”,才能长久。这样,终身也就没有危险了。

老子的这两段话,都讲了“知常”,认识、掌握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只

有“知常”,才能“明”,才能体“道”,才能“没身不殆”。否则,“不

知常”,就必然是“妄作”,其结果一定是“凶”。正由于这个缘故,老子

才突出强调:管理必需无为,必须顺应客观规律。

他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 章》)对世界万事万物的

管理,都要顺应其客观规律,按规律去进行管理,使其循着规律自然发展,

而不可强作妄为。这里,清楚不过地点明了“无为”的真义,说清了“自然”

与“无为”的关系。

老子为了具体说明“自然”与“无为”(管理)的关系,用一极生动的

例子作了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60 章》)小鲜,指的是

小鱼。烹煮小鱼,不能常翻动。翻动太多,乱搅一气,会把“小鱼”翻破碎

了,搅烂了,烹鱼不可乱翻、乱搅,这是客观规律。“不乱翻”、“不乱搅”,

就是顺应规律,就是“无为”。“治大国”,管理也是如此,也要按规律去

办。凡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搞唯意志论,人为地搞一些脱离实际、逆规律的

措施,其结果,只能把管理搞乱,把事情搞糟。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和“无为”之间是这样一种关

系:“自然”是“无为”的前提、模本,“无为”是“自然”的体现、投影,

“自然”是就事物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无为”是就人的活动状况而言的,

两者是二而一的。

由此可见,老子所主张的“无为”,是有特定涵义的哲学名词,决非我

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消极“不为”。老子的“无为”,是主动地、积极地遵

循客观规律去“善为”。这种“善为”,老子把它称作“为无为”(《3 章》)。

在我们一些人的头脑中,所以把老子的“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这与

汉代大儒董仲舒有极大关系。董仲舒对老子的“无为”肆意歪曲,把它解释

为“无所作为”。从而,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人们对“无为”这一概念长达

两千年之久的误解。也因如此,人们一谈起老子、道家,就产生“消极、避

世”的错误印象。

其实,在《老子》这部著作中,不仅没有“无所作为”的影子,而且充

满着积极地去善为的气息。比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9 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7 章》)。“功成名遂”,“功成事遂”,

是“为”出来的,“不为”、“消极无为”是决不会有此结果的。又如:“以

正治国,以奇用兵”(《57 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10 章》)

这里,“治国”、“用兵”、“爱民”,难道是“不为”、“消极无为”?

否!这里说的均是“为”。

老子主张的“为”,是“为无为”。“为无为”,讲的是以“无为”的

态度去为。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他鼓励人们去“为”,鼓励人们发挥

主观能动性。比如,他说:“为而不恃”(《2 章》);“为而不争”(《81

章》)。他强调“为”,但这决不是妄为,而是按照规律去为,是在顺应客

观规律的前提下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中国历史上,儒、法两家,都曾讲到过“无为”。然而,他们所说的

“无为”,和老子的“无为”不是同一个概念。比如:懦家始祖孔子讲过“无

为”,其内涵主要是讲高层领导要抓大事,而不要去抓小事。然而,抓大事

并不一定是按客观规律去“抓”。这样,它与老子的“自然无为”就不是一

回事了。法家讲“无为”,指的是以法而治,君治吏,吏治民,君无为,臣

有为。然而,“法”不一定按客观规律去制订,执法也不一定按规律办事。

这样,法就不能等同于规律、“自然”,法家的“无为”也就不等同于老子

总之,儒、法两家的“无为”多在“少为”上做文章,而并非在顺应规律上

下功夫。

老子的“为无为”,对管理来说,是一份十分珍贵的财富。对此,那些

深通管理哲理的管理者无不敬服,且把它作为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可说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他在生前曾多次讲:

“虽然人类有作为王者的力量,但唯有在适合自然的法理时,才能发挥力量

而君临天下。如果违背自然的法理去做,王者就会变成暴君,而不能发挥威

力。所以为了行王者之道,就必须服从自然的法理”;“凡是经营者,都必

须根据天地之间的自然法理活动,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道理,就如同下雨撑

伞一样简单”;“倘使人类以其微小的聪明才智去思考问题,依照自己所想

的肤浅方法去处理事务,违背了天地自然的道理,其失败与挫折乃是意料中

的事。因此,人类虽然应该运用智慧去行事,但仍然需要遵照超越人类智慧

的伟大的天地自然法则与道德去经营,才是获得成功的保证”。正是松下幸

之助先生对老子“无为”的执著,才有了松下企业精神中的“顺应同化精 神”。

所谓“顺应同化精神”,其内涵是:“公司发展壮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

想人为改变社会发展趋势是不会成功的”。也就是说,“顺应同化”就是顺

应客观规律。把顺应规律提升为企业精神,可见松下幸之助先生对“无为”

的重视程度了。正由此,当人们问及幸之助先生一生成功的秘诀时,他会毫

不犹豫地回答:“在于顺应自然法则。”

在中国,有这么一个村办企业的领导人,无锡特种风机厂的厂长叶伯,

对老子的“无为”结合中国管理的现象,发表了一段既有针对性而又独特的

看法。他说:“中国人老爱讲‘狠抓’。其实,往往狠抓是抓不好的。中国

文化悠久,词汇丰富,有多少好的词可以选,为什么非得要用‘抓’字?狠

抓,往往造成人无所适从。有时,听其自然,反而会弄得好。”“听其自然”,

就是“自然无为”。而“狠抓”的事,往往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是不“自然”

的,是“有为”(妄为)。凡符合客观规律的,不用“狠抓”,就会“顺其

自然”而有所进展,取得预想的结果。凡违背客观规律的事,就不可能“顺

其自然”,非得人为地“狠抓”,大抓特抓不可。然而,由于它是逆规律而

动,即使“狠抓”也难以真正“抓”起来。结果往往是“抓”了,“有为”

了,但“无所为”,“抓而不为”,“狠”而无“功”或者受到客观规律的

抵制,想“狠抓”而“抓”不下去,不得不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这种事例,

在中国历史上,过去有之,今日有之,在中国企业管理领域,也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在今天的管理舞台,应该是匡正时弊,大有可为

的。

热点内容
扰民法在哪里 发布:2025-05-25 18:33:32 浏览:525
关于固定法律咨询服务日通知 发布:2025-05-25 18:25:06 浏览:206
合同法未约定或约定不明 发布:2025-05-25 18:24:20 浏览:64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证明责任是如何分配的 发布:2025-05-25 18:23:02 浏览:324
刘校逢刑法怎么样 发布:2025-05-25 18:04:17 浏览:495
新劳动法合同到期不续签 发布:2025-05-25 18:02:59 浏览:594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 发布:2025-05-25 17:52:24 浏览:358
山西省律师收费标准 发布:2025-05-25 17:50:54 浏览:450
白云区法律援助 发布:2025-05-25 17:50:54 浏览:426
司法所得制服 发布:2025-05-25 17:45:52 浏览: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