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家以法治国的句子

法家以法治国的句子

发布时间: 2021-11-27 08:00:14

1. 法家的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联系

“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以法治国”是说用法律去治国,法律是一种用来治国的工具,这是传统的管理主义的法律观念,这种“法治”,主体是国家机关,是手中掌握权力的人,治理的对象是人民群众。“依法治国”是说治国必须依法,即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这是现代的控权主义的法律观念,这种“法治”,主体是人民,治理的对象是有可能滥用国家权力的当权者。

“依法治国”的“依”是依从、依靠、按照的意思,“依法”就是依从法律、依靠法律、按照法律的意思,“依法治国”就是要求人们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依法治国体现的是法律至上、依法办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以法治国”的“以”是用、把、拿的意思,“以法”就是用法律、把法律、拿法律的意思,“以法治国”就是要求把法律作为一种工具由统治者来使用;以法治国则更多的强调人的因素,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体现的是统治者将法律作为个人专断、独裁的“人治”工具。

以法治国有人在法律之上的意思,而依法治国则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以法”者,是位高权重者将“法”作为一种手段去治理别人,不治自己。即韩非子所谓“法家”,以法治人 。

“依法”者,既治别人,也治自己 。

依法治国,要求的是在治国中国家必须依法。
以法治国,是国家以法律作为武器管理国家。

可见,“以法治国”的实质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吏”。

2. 法家的“法治”思想和现在的“以法治国”有何不同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权,术,势”逐级统治为根本.讲究“以刑去刑”版“轻罪重罚权”
假如你偷了东西,就有可能被砍头,如果你杀了人或是更严重的罪,就会被腰斩.
和现在的“以法治国” 有很大区别,一个是用重罪来威慑人们,一个是用一个适当的刑罚来给予告诫.
至于中央集权制也是和法家有很大渊源.法家也正是将一切的权力全都集中到了君王身上.让君王拥有权势可以惩罚违法之人.
法家的“法治” 是用重刑来威慑人他人,以达到惩罚威慑他人的作用.
而现在的“以法治国”更多的是来保护受害者的权益.也让那些违反了法律的人有的相应的处罚,以与警示.

3. 历史:法家的以法治国和现在的依法治国有什么异同

1、理论前提不同

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论是基于他们对人性和历史演进的看法。法家主张“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统治阶级以法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以有效地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使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有法可依。

2、本质不同

法家的“法治”维护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本质还是为了维护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法家的“法”实质是维护新兴统治集团的法,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成员的利益。

现代的法治要求是人民是“法”的制定主体,法的作用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推行法治的方法不同

法家“法治”的方法概括为以法为本,法令必须成为判断人们言行和行赏施罚的唯一标准。同时主张严刑峻法。在法家看来,重刑是达到法治的一个重要手段。

现在法治的法是惩罚犯罪分子,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犯罪活动都将受到惩罚。

(3)法家以法治国的句子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现在法治)的必要性: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动摇,紧紧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的总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切实将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

要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基本要求,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要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灵魂,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诉讼法律制度,规范执法司法行为,进一步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要把促进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作为重要目标,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4. 韩非的法家思想就是今天所谓的"以法治国"吗

庄子:抄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袭物,继承并发展啦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me”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商鞅的严刑峻法主张比韩非子更早).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意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5. 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这话对吗法家说人之初性本恶这话对吗

无所谓对和错,各自都有各自的观点,儒家的思想是以礼制教化人,法家的思想是以法治国,反对儒家的思想所以他们的观点是对立的西方达尔文的观点认为环境至关重要,什么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至于人之初性善性恶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几千年了,关键是看你站在什么样的位置看待这个问题从内心里我更希望人之初性本善是对的,但是社会现状告诉我们只有加强法制才能约束人的有害行为总之,两种观点都对也都不对,人是复杂的动物,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不管他是幼儿还是老者。

6.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德法并举吗

法家的主流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并不主张德法并举 。只有法家的一个分支学派——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法家主张先德后刑、德法并举。

7. 法家讲,是不是讲 以法制国

道 德 仁 义 礼 信 法 廉 耻

法家;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

8. 法家名言名句大全

1、以智说愚必不听。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3、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奸行。

4、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5、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6、自见之谓明。

7、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8、一以当十,所向无敌。

9、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10、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11、自胜谓之强。

12、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13、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4、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

15、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朝纲)之外矣!

16、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17、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18、功虽疏必赏,过虽近必诛。

19、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20、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21、君无见其所欲。

22、小利为大利之残。

23、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24、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25、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26、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28、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29、非圣贤莫能听至言。

30、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31、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3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3、小忠乃大忠之贼。

34、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35、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36、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法家名言

法家名言

二、法家的简短名言名句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释义: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释义: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释义: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释义: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释义: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释义: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结束语: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方法。以上选取的法家名言警句,从法、术、势三方面体现了法家的治国方略,而法家的思想,也为后世建立中央集权统

9. 以以法治国的作文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者,天下之程式
也,万事之仪表也。
2014年10月20日至日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总目标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之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依法治国。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者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这句话是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光辉千年的论断

“无法就会无天”没有法律,天下就会大乱。“法制”相对于
“人治”,强调的是对规则的遵守,追求的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
罪”的公平公正。过去的几千年里,人们曾追求过“人治”的完善
,希望将万世的繁荣,社会的公正寄托在“圣人明君”或“青天大
老爷”身上,但兴之的车轮不仅一次次地碾碎了这一愿望,还将“
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刻在了旧社会的门楣上。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1999年,
“依法治国”载入宪法;2013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
个字”公布,“法治”位列在其中,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这些都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高度。
目前,法律已成为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据统计,从
2008年至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比前5年上升1
74%,全社会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显著提高。
法律的重要性,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
铭刻在公民的心里。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
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我们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文动性
。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成功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视
崇拜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
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制知识课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
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
作用。
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取代。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已经
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需要,依法治国中我们有美好的生活。
法治护航中国,法治护航社会,法治护航我们。我们在法治的
保障下扬帆起航。
争做法治少年,我们正在路上。

热点内容
教授法学院 发布:2025-05-25 18:48:46 浏览:240
梅芳法官 发布:2025-05-25 18:47:59 浏览:218
扰民法在哪里 发布:2025-05-25 18:33:32 浏览:525
关于固定法律咨询服务日通知 发布:2025-05-25 18:25:06 浏览:206
合同法未约定或约定不明 发布:2025-05-25 18:24:20 浏览:64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证明责任是如何分配的 发布:2025-05-25 18:23:02 浏览:324
刘校逢刑法怎么样 发布:2025-05-25 18:04:17 浏览:495
新劳动法合同到期不续签 发布:2025-05-25 18:02:59 浏览:594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 发布:2025-05-25 17:52:24 浏览:358
山西省律师收费标准 发布:2025-05-25 17:50:54 浏览: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