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儒治
1. 秦国为什么能灭六国
秦国能灭六国因素很多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秦国的发展史
秦国开始发展崛起是从秦国君主,秦孝公时期开始的
秦孝公继位前,秦国弱小,秦国百姓连年征战,国贫民弱
秦孝公后来继位成为秦国君主,秦孝公本名嬴渠梁
他上位后想改变秦国现状,向天下颁布求贤令,渴望人才助其强国
卫国人卫鞅入秦,向秦孝公讲述了自己的强秦策略
秦孝公如获珍宝,信任并一心支持卫鞅,给予军政大权于他
后来卫鞅在秦国实行了历史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改革了秦国的旧制度,旧习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新战时秦国律法
商鞅变法,凝聚了国家实力
百姓积极开垦农田,勇于公战,官府招商引资,吸引六国商人前来兴商牟利
秦国开始蒸蒸日上,国力逐步恢复提升
为秦国奠定了发展基础
秦孝公因此封赏卫鞅,赐爵商君,封大良造(相当于最高军政长官,权力很大)
卫鞅因为被赐爵商君,被后人和历史称为商鞅
秦孝公去世后,其子赢驷继位,历史称秦惠文王
商鞅因大刀阔斧的改革,触犯了秦国贵族的利益
但秦孝公在位时全力支持,贵族们无可奈何
秦孝公去世后,贵族们陷害商鞅,添加罪名,迫使嬴驷后来决定处罚商鞅
商鞅最后被处以车裂而死
后来贵族们想推翻商鞅之法,恢复旧制
而赢驷却坚定支持商鞅之法,认为商鞅之法是秦国根基,秦不可废,应当遵之
赢驷在位时,启用魏国人张仪为相国(相当于丞相)
张仪以连横之术邦交六国,为秦谋利
而秦国因商鞅之法不断壮大起来后,引起六国侧目忌惮
六国便想合纵攻秦,即六国合兵共伐秦国
此时的秦国,发展刚步入正轨,还没有到达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的强大实力
面对六国攻秦,秦国自然是无力对抗
张仪以连横之术,离间瓦解各国关系,导致六国互相产生嫌隙,不信任
多次化解各国合纵攻秦之危机
嬴驷明白要想让秦国不受威胁,就要变得更加强大
因此决定开疆拓土,寻找时机扩充国家实力
公元前316年,秦国西南边境的巴蜀两国发生交战(今重庆和四川一带)
巴国求援秦国,秦国君臣私下考虑一同灭掉巴蜀
因为巴蜀拥有一大片沃野平原,若得到开发,产粮会十分富足
在古代当时的情势来看,国力看的就是人口和粮食
因为古代人口少,产粮也不富足,拥有越多的人口和粮食就越有利
拿下巴蜀,秦国实力将得到扩充
秦国审时度势,借巴国之境,用计策攻入蜀国,灭蜀后回头又攻巴,巴国被秦灭
秦国便占据巴蜀之地,开水渠,灌农田
巴蜀之地成为了秦国后方的粮仓,为日后秦国征战提供了巨大贡献
公元前314年,五国密谋合纵攻秦,秦国正积极备战防御时
北方的游牧民族义渠在后方趁机袭扰,秦国不得不抽调兵力应对
后来五国因秦相张仪离间,中途有国家撤回军队,联军土崩瓦解,被秦军击退
五国攻秦危机解除后
秦国便把大军转头调集北方边境,直接攻打义渠
义渠被秦国所灭,义渠残余势力被迫向西逃窜(甘肃新疆一带)
秦国占领义渠后在此地郡县,有了较大发展
比如马匹的饲养和骑兵训练等等
秦国后方也得到长期安定
秦国在赢驷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国力提升,为秦国扩充了雄厚实力
秦国至此成为一大强国,六国不敢再随意招惹
在赢驷去世后,长子赢荡继位,历史称秦武王
秦武王在位3年
他在位期间秦国平定了巴蜀内乱,攻占了韩国的宜阳城,也有一定成就
但随后因自大,去洛阳举九鼎,断经脉而亡
秦武王死后,因年轻没有子嗣,代由其弟,赢稷继位
赢稷,历史称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赢驷的次子,赢驷和楚国女芈八子所生
秦国和六国也是在嬴稷在位期间,发生了此消彼长的重要转变
由于赢稷继位时,秦国经过长期发展,已然成为战国中的一大强国
赢稷便积极考虑日后如何为秦国能够一统天下而谋划
此时的秦国,也涌现了一批能臣勇将,比如白起,范睢等
首先白起,爵武安君,被称为秦国战神,征战无一败绩
白起一生带领秦军,重创韩,魏,赵,楚四国
一生征战共灭敌军百万之众,各国军力因此被大幅削弱
范雎,魏国人,投奔到秦国为相
他为秦国提出远交近攻,步步蚕食的策略
结交远处的齐国,燕国,维持友好关系
近攻旁边的魏国,韩国,赵国,楚国,使之互不驰援帮助
在赢稷期间,秦国和六国此消彼长,秦国不断压制六国
首先魏国和韩国,被秦国夺去多座城池,军队损失共计三四十万,国力暴跌
赵国,被秦国夺去军事重镇长平城,40多万精锐赵军被秦军坑杀殆尽
楚国,秦军使河堤决裂,引河水导向楚国都城,淹毁冲破城墙,秦军一鼓作气攻陷楚国国都,楚军35万因此被灭,楚国被迫向东迁都
燕国,本身实力不强,长期夹在齐国和赵国之间,难以发展,受秦国远交策略影响,对各国不施以援手,坐看各国被削弱,坐收渔翁之利
齐国,嬴稷在位的前中期,是六国中最强,当时唯一能够和秦国匹敌的国家,而后秦国策划五国攻齐,五国联合攻齐导致齐国大败,被夺城池70余座,险遭灭国
后期各国联军撤回本土,燕国占据齐国,齐人反抗复国,燕军被击败退回燕境,齐国得以复国,但国力被大幅削弱,已无力对抗秦国,后来秦国实施远交近攻,齐国选择与秦国交好
至此种种,六国被严重削弱,秦国一家独强的局面显现
在赢稷晚年,秦国已悄然形成一统天下之实力
但晚年的赢稷已无心力再去攻伐谋略
赢稷去世后,经历了两代秦国君王,都是短命,在位共不到5年
赢稷去世后5年,赢稷的重孙,嬴政继位(即秦始皇)
嬴政继位后,先稳定秦国朝局,罢免了权倾朝野的吕不韦,收回权力
嬴政稳定了秦国内部后,大权集中,开始积极谋划一统六国之战
而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也不是十分顺利
秦灭六国时,依旧实行远交近攻,先灭近处的魏韩赵楚四国,对齐燕交好
秦国灭六国比较有难度的属于赵国和楚国
赵国,因之前推行胡服骑射
虽之前被秦国重创,但还是保留有一点军力底子
加上当时赵国出现了一位名将,李牧,他带领赵军抵抗秦军
赵军屡次击退秦军,秦军占不到任何便宜,灭赵陷入了胶着
秦国后来使用反间计,离间赵王和李牧的关系,赵王换下了李牧
秦军一鼓作气攻破赵军,攻入赵国都城,赵国灭亡
楚国,虽被白起重创,让秦国吃掉了一大片西部的国土,国都也沦陷,但楚国也还有一半多的国土在坚守,人口也更聚集在了一起,因此保留了一定的实力,成为了抵抗秦国的唯一大国
当时秦军老将王翦认为楚国虽已衰落,但依旧地广人多,国力不可小觑,楚国是大国,在六国中,土地人口最占优势,灭楚必定要动用全国之力,秦王嬴政不相信,觉得楚国没这种实力,让一位年轻主将李信带领20万秦军去攻伐楚国
秦军攻入楚国后进军一路顺利,但楚军将领项燕趁秦军后方不备,派军袭击致使秦军前后被切断,楚军趁机反攻,秦军大败,被迫撤回
秦王嬴政认识到楚虽已衰弱,但毕竟地广人多,仍具有一定实力,非轻易可灭,便亲自前往王翦家,请求其带军出征,王翦还是要求秦王必须动用全国之力攻楚
嬴政便答应其所求,动用全国之力,调集60万秦军,归其统军攻楚
王翦带领60万秦军攻入楚国后,楚军急忙增派军队抵抗,但王翦不急于和楚军决战,与其对峙僵持,他认为楚军目前士气正盛,避其锋芒,等待时机,楚军无论任何挑衅,秦军不为所动
僵持一段时间,楚军开始松懈,楚国无法长时间供应大军在前损耗,而秦国国力强大,后勤供应比楚国有优势,楚国大军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便只能撤退
王翦认为时机已到,派遣一队精兵追击,随后几十万秦军紧跟追赶楚军
楚军与秦军在安徽一带实施了最后的决战,无奈大势已去
面对60万秦军的持续进攻,楚军渐渐无力抵抗,被秦军击败
秦军随后一路攻入楚国都城,俘获楚王,楚国灭亡
至此,秦国逐一灭亡各国
秦国,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经历了一百三十年左右,一跃成最强国家
也许是偶然,秦国很幸运,从秦孝公开始,秦国代代有明君,有良相猛将
如命中注定,秦国每代君王都有人才为其辅佐
而这些人才多数还不是秦国人,却为秦国做出了很大贡献
比如商鞅,张仪,范睢,李斯等等
而六国各自间的不团结,不信任,不作为,也给了秦国壮大统一的机会
秦国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则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2. 儒道佛三足鼎立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蔚为壮观的景观,因此有人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儒治世”是如何理解的
不敢苟同:心有所悟体必随行,不敢想一人心慕四大皆空、六根清净却在搞添铅抽汞,周天搬运。个人生活上追求做自了汉,事业上又立志秉济苍生。
这种社会现象另有原因,汉以前朝代更替是天帝换子,刘季才编造赤帝白蛇。以后文景外法内王,到汉武时董氏孔子学说人皇天授的理论有利于统治,即你反我就是反老天,这才尊孔。
道教至东汉末年才正式创教,表面尊老黄无为而治,实际上是有政治主张的。与门阀政治角力失败方才另立地水风火,转向长生惑主曲线救国。
佛教汉时传入一直不能发展,因为与中国敬祖先,重血脉的观念有冲突。到了两晋玄学清谈之风大盛,六祖慧能借势在华南振中土禅宗,最后一花五叶终于在华夏生根,光大佛法。如今印度的大乘佛教皆是从中国倒传回去的。
所以说儒释道都是统治工具,关系也是与统治阶级互相利用
3. 为什么说中国古典传统美学--哲学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意在笔先”,思想先行然後以各种形式作为载体表现出来。艺术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应该分清楚中国古代的哲学有哪些,古典美学的基本概念和法则是什麽,然後才能分析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从儒,释,道三家来讲。道家“天人合一”,实际是讲人和宇宙是统一体,万物由“气”构成,而这个气则是现代科学界证实的“以太体”即等离子状态。由於阴阳运转“气”化生为具体的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最强调人和宇宙的统一和谐。在文学和造型艺术上反映出来。比如庄子的文章,陶渊明的诗词,中国文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是源自对“寻找到一个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地方居住生活”理想的追求。中国画的山水田园是人和自然和谐宁静相处的,其他艺术亦如此。风水是具体怎样能在自然中寻找到适宜人的环境的学科,对建筑,园林的影响非常大。中医的气脉原理也是同道家的气是同一个意思。风水是指大环境的气脉,中医是指人体的小气脉,但都统一与“天”即宇宙。
佛家将究竟的智慧,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但是由於佛家所说的是最高真理,在不同层次的人理解起来会像盲人摸象,佛陀於是用了适合各个层次的人教法,循序渐进的引导人们接近真相。我们在传统造型艺术里见到最多的都是针对认知的底层人所用的方法:佛像,佛经绘画,各种象徵性的器物。由於人的认知惰性导致人们只停留在偶像崇拜上,不愿意深究背後隐含的真意,导致各种造型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甚至进入世俗生活后,更难寻其根本。佛教造型基本是讲佛经故事,是佛陀言传身教帮助我们获得智慧和究竟解脱的图示化解说。禅宗的艺术是层次更高的佛教艺术表现。
儒家,是在孔子理解了老子的大智慧后,退而求其次,用一些操作简便,易理解的方式去实践的各种方法。我们平日生活的接触最多的是儒家的教育,而且自古以来zf就以儒法治国,这里就不累述了。儒家主要教人怎样用礼仪约束自己,让生活更加通达和人的相处更加和谐,在造型艺术上没有太多的表现。儒家的思想培养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实用主义倾向,现在的人们受著根深蒂固的影响啊!
4. 法家的法治思想为什么没有市场
一、法家思想总述
法家最初的起源已经无从考证,但是邓析、少正卯可以称之为法家开山鼻祖,后来李悝,商鞅以及韩非子、李斯,等又不断补充和发展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最终在秦朝达到顶峰。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而为了富国强兵,法家主张改革贵族奴隶主世袭制,强调奖励耕战,减轻赋税。法家根据社会现实提出“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古礼只适合於古代,当其时必须实行法制。他们由是提出与其法治思想一致的历史观:历史是发展的, “不必法古”,“反古不可非”。
法家的法治思想体现在不同的法家思想家里,法治、术治、重势思想各有侧重:商鞅重法治,申不害重术治,慎到强调重势,韩非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法家法律思想之得
“法治”——主张“依法治国”。
战国时期的法家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为韩非子。其思核心是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并以“法治”来维护。这种理论被秦王赢政所采用,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秦统一后的许多措施就是法家理论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法家的“法治”只提出了刑法,并不是近代意义的法律思想。其法治对象是君主之外的所有臣民。这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保护新兴地主的中央集权制度有积极作用。虽然由于秦过分强调“法治”,以致严刑苛法,横征暴敛,短命而亡。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了,但重视法的作用,强调君主专制思想却被历代继承下来。
制定成文法,将法公之于众,注重治国策略。
法家所主张的首先就是将法予以成文化,并且公之于众。“法者,国之权衡也”(《商君书 修权》)。法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公之于众的效果,就是评判行为的标准也予以客观化,不再是主观性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儒家将行为规范称为“礼”不同,法家将自己规定的行为规范明确称为“法”、“律”,努力显示出对社会大众的平等性:“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致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书 赏刑》)。
重“刑”——突破“刑不上大夫”,凸显王权权威。
法和律的内容对“礼”突破很大,法律的制定是为了定分止争,兴功禁暴,赏刑并用,同时,也以明确的方式来维护王者的权威。对于王者的权威维护,不再依赖于王者的道德修养,反而,更多地依赖于法律的威严和严格执行。在统治权问题上完全抛弃了过去“礼治”所强调和运用的伦理工具,利用对臣民的利益引导和心理威慑来服从王者的需要。尽管韩非子也看到了特权阶层对法律实施的破坏和阻碍,“犯法为逆以成大奸,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而法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贱”(《韩非子 备内》),但是,法家的法与律以及严格实施,还是为了“明王之国”。
三、法家法律思想之失
法家思想有许多进步之处,也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发展,但是他也存在很多不足。
“严刑峻法”。
正因为严格按照法律来维护统治权以及国王的权威,对犯法者自然不会从轻,法家的集大成者商鞅、韩非子都主张“严刑峻法”,“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韩非子 六反》)。实际上就是加大对犯法者、犯罪者的处罚,通过严厉的特殊预防来增进一般预防的效果,从而使得民众对国王之法不敢违反,顺从于法律的规定,建立符合统治者需要的统治秩序,从而达到“治”的目的。因此,在法家法律思想中,反而没有了民本思想,
民众工具化。
在法家思想体系中,民众只作为统治者的奴役对象而出现。法家对于老百姓是心存蔑视的,儒家主张“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法家则更绝,主张民可用其勇,而不可使其有智,主张以惩罚使人民恐惧,用奖励让百姓服从于国家的利益,比如对外侵略扩张。如商鞅订立的军功二十级,让百姓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斗,也就是鼓励为国家利益而杀人,只有功利,不问是非。整个国家至上而下只有统治阶级拥有思考能力,只有君主一人拥有最终决策权;作为臣民,只要服从并随时准备为国家(事实上是君主及其统治集团)的利益献身就行了,而回报不是人格的尊重和自由权利,也不是儒家那样在道德上的褒扬,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总体上而言,就是利用国民的生存利益来达到政治的目的。“法治”完全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过分强调权术忽略统治者自身能力和修养。
法家明确论述王者权势问题和王者对臣民的驾驭之术,如“抱法处势则治”(《韩非子 难势》)、“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 定法》)。谈论势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统治。儒家所倡导的是靠王者的道德修养来顺从“礼治”要求,从而服得天下,使得民众从道德伦理的角度佩服和服从王者的秩序,即主张“贤人治理”。而法家则认为“贤人治理”完全是一种幻想,只有靠势才能实现良好的统治。君主具有王者的帝王和权势,臣民所具有的臣民身份决定了他们必须服从于君主的权势,对于不服从者,自然是用法来惩治。这样法与势结合起来,成为统治的良好工具。而且,君主还应该讲究“术”。这是韩非子所明确强调的,除了人事制度的管理之外,还要强调“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韩非子 难三》)。在君臣关系上,君主应该无为,不可“移情借臣”,把君主对臣民的防范予以明确化和正当化,并且设计多种方式来供君主运用,防止臣民对君主的悖逆和奸诈,实际上这是为君主的特务统治和法制之外的操纵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支持。
法家儒家思想综述
儒家主张的是“贤人治理”,法家的法律思想主张君主的权势,并且以法予以保障。儒家强调君主的个人修养,寻找道德支撑,而法家则根本不管法、律是否有道德的支持。以至于,法家的法律思想很容易导致“恶法亦法”;儒家则注重“法”与“礼”的关系,要求法符合进行祭祀活动“礼”中的亲情和温情关系。儒家学说在道德上为君主统治留下了难题和隐患:“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 五蠹》)可见,法家和儒家的法律思想存在针锋相对的对立,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又具有极强的互补性。
可以说,在平和时期,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非常需要儒家学说的支持,使得君主保持个人道德,也使国民修身养性,保证良好秩序,从而保证政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在征战时期,国家趋向统一和夺取政权的需求就可以从法家那里找到根据。对于本身就认为皇权至上的君主来说,在自己道德破败或者把道德抛弃时,法家的主张正好可以弥补统治方式上的空白。对于皇权来说,儒家和法家的法律思想正好可以满足其不同侧面的需要,正所谓,“威逼”与“安抚”相结合,服从于皇权的统治要求,维护君主的权威和统治,成为皇权社会统治者的思想文化工具,共同达到了“人治”的终极目标。也正是如此,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儒法互补,儒法交融,这才构成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核心理论。
5.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什么为主体的文化
http://tieba..com/f?kz=122155095
请移步看看这里,很详细。
6. 汉朝为什么要传承秦法
以法治国 就算是现在都非常适用 汉延续秦的法制 这无可厚非 汉初无为而治是因为秦的暴政 武帝以后 名义上独尊儒术 但实际情况用的是法家思想 我们尊孔的同时其实更应该推崇韩非子
因为自秦始 历朝历代都是法制 而不是儒治
7. 学完依法治国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
以儒治心,以法治权,以道治国。。。看的某小说里的话,觉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