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道德绑架
㈠ 什么是“道德绑架”!
简单来说,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基本特征:在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
根源:群体思想觉悟低,资源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具体原因:对方道德水平不高;争取资源利益;落差、心理不平衡;故意恶心……等。
人群范围:常见于亲戚、朋友、周边陌生人之间。
具体要素表现:亲情、孝道、对你好的善意、朋友标准、公共美德、个人付出回报不对等、个人愿望喜好、同辈群体对比(类似邻居家的父母、孩子)、假装弱势群体(小孩、老人、孕妇、残疾)、用集体利益(公共善)压制个体、用社会恶的反例压迫对方。
道德绑架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插队,吐痰,乞讨的要钱,这类行为本身道德低下,人们本能会拒绝,但他们会以“急事儿”“弱势群体”“公德心”“别人都这样”等反驳,插队这个事,其实可大可小,大的话就是它侵犯的不是你个人的权利,而是集体的权利,道德就这个时候,就应该站出来,把不道德揪出来,公示于人。
道德绑架的两种界定:
一、如果对方道德水平低下,行为上触碰了道德底线,违背了道德标准(比如破坏公物,殴打老人欺负弱小,公共场合抽烟,违法行为等),损害了他人利益,这时候正义的人们应该理直气壮用道德批判、审判他,这种不是道德绑架,而是捍卫道德,让正义发光。
二、如果对方在道德标准范围之内,没有违背法律,也不损害他人利益或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的不作为,可以被理解和接纳(比如不让座、不下水救人等),但是应该在自我良心上受到谴责。
道德绑架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用正义、道德、集体的力量“压制”个体,他的出发点无论对错,代表的都是正义的大多数,所以,一般个体在正面反驳时比较困难,只能默认、忍气吞声,进而失去辩解的机会和期望。
认清道德和道德绑架的本质——
道德是一种修养,它是对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不同于并高于法律,它本身不具备“责任”“义务”的属性,它只是一种评价标准,更多用来自律他律,不像法律一样具有审判功能和强制性质。在不违背法律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道德不必提供任何“义务”,不用担负任何“责任”,妄图用道德要求对方做点什么,犯了逻辑错误:道德是评判的,不是用来做点什么的。
道德绑架的几种混乱逻辑——
,强制一种因果关系,即道德就是义务,你就应该去做,去执行。
,用集体给人套上一层枷锁,这样就成了多数人对付少数人,而被绑架者往往会有口难辩。
,扣上罪恶或不道德的帽子,绑架者往往会利用这点,给当事人扣上“你这个人很坏,没道德,没素质,没同情心”等帽子。
那些擅长道德绑架的人对于不让座者或落水不救者,其态度就是:你不让座就是没道德,就是个大恶人,就应该受到集体的批判和社会的惩罚。其实每个人都愿意在力所能及范围内遵守道德或社会公德,让我们气愤的是那些拿道德做挡箭牌,攻击别人人格绑架别人道德的人。他们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可耻可恨。
如何应对道德绑架?
,转移矛盾
如果有人对你进行道德绑架,你可以把矛盾或事件的焦点转移,比如把道德绑架者、事件的纠结之处引到其他人物或其他事件上,最好是无关轻重的小事上,以减少矛盾的激化程度,减低人们对自身的过度关注。
比如,不想让座可以装睡,可以拿行李做武装,这些是逃避战术。如果有人问,你咋不让座?我会反击说:整车该让座的人那么多,干嘛让我让?把矛盾转到整车人,以整体压制对方。还有就是父母逼婚,这种事父母往往会有孝道压制,干涉子女情感生活,如果你直接拒绝就会被认为是不孝,这种情况应该把矛盾点转移掉,不要纠结于孝顺与否,结婚与否与孝顺没有必然逻辑,只要绕过孝顺这个矛盾,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再有就是朋友借钱(这个话题,哲学诗画一想到就一肚子苦水,算了,还是不说了),直接反驳
生活中我们不能把所有人都想成好人,那是很愚蠢的。对待道德绑架和恶意攻击,你要学会说no,最好是当场严词拒绝,然后绝地反击,拿犀利的语言和事实的铁证暴击对方,当场戳穿对方的那点伎俩,让他不攻自破的同时,还能使其感到无地自容,害怕你(有些人就得给点教训,不然他的欺软怕硬的性格就会冒出)。
比如,有些人插队,你说他时他反而说有急事,这种情况你就可以直接反驳说,大家都很忙谁不急呀!再比如,过年时有些亲戚总爱打听你的收入,你就可以直接说,最近闲着呢,没上班,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反问他或她:你有自己的追求或喜欢的事吗?如果他(她)说有,话题就岔开了,如果他(她)说没,那就给他(她)讲讲理想或梦想是什么样的。
,条件限制
有些情境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单线问题,答案只有是与否,这时候可以尝试条件限制法。就是在是与否之外加上限定条件,看看有没有其它可能性、替代性、限制性,具体做法是:我不马上回答,先给这个问题限制一些条件,满足为是,不满足为否,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目的是为了抢先占领道德制高点。
比如,你正在充电,对方跟你借数据线,此情景,只有借与不借两种。不借对方说你小气,借吧,不知道对方啥时候还,如果提前要回来,对方仍可能说你小气,这时就要进行条件限制,以便有效遏制道德绑架。比如告诉他,我可以借给你,但只能借20分钟,或者让你充20%的电,能用就行等等。条件提前给他限制好,让他先有心理预期,有了这些,后续就会变得简单。
㈡ 你经历过哪些道德绑架
我来讲两个故事吧。
刚上大学那会,还不懂得什么事道德绑架,但是仍然记得我们的口语老师讲过的故事:一次他去坐船,遇到了一件不太公平的事,就找人理论。过程中有人认得他,说周老师算了,不过一点小事,不算什么大亏,拉倒吧!(上海话不会翻译,整成了东北话,见谅。)对方见状马上声张:呦呦呦,还是老师哇,吵架吵得凶哦!我们老师真的气的不得了,语文老师哦,辞藻丰富华丽,不知道最后怼的结果如何。
另一个故事是我的。
刚刚工作时,条件艰苦,学校搬了新校区,晚自习已经是十点半,学校向政府请求加开一辆公交车到城里。公交公司已经私有化,不愿意承担也不得不服从交通局的领导,但是来的司机就不一样了。本来人家可以早早睡觉或者出去喝酒的,大半夜的让人家来接老师们回家,很不乐意,经常发着牢骚和脾气。
有一天,我先到了上车点,问他们哪辆车先走?没人理我。
又问了一次,还是没人回应。我也年轻过,过去说哥们,啥意思啊?咋不吱声呢?
那边有回应了:咋的啊?你们老师牛×呗?问了就得搭理你?我寻思这是有气没处撒啊,撒到我这来了。我就说有啥牛×的,你们多牛×啊,你们是真牛×!
他们听了觉得不对啊,就要过来打架,这时候学生们都来了,很多人。他们就喊你们学校老师太牛×了,还要打架呢,快来看看,老师素质真TM高啊,能教出啥好学生啊!
有人劝我说别跟他们一般见识,我当时就想,老师不干了我也要跟他们克。什么老师素质高不高的,在外面咱们都是老爷们,我不受这窝囊气!
老师在受气时候,就要要求他素质高;在工资低的时候,就要求他甘于清贫,这算不算道德绑架?
㈢ “道德绑架”为何出现
一、道德绑架的内涵“道德绑架”是由“道德”与“绑架”结合而成,道德原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7绑架在法律上的解释指用外力强制他人做某事的行为。“道德”与“绑架”的结合包涵着两个层面的解释:首先,道德与绑架的结合,表明绑架行为的发生是在追求善的名义下进行的,个体对德性的追求成为绑架者干预他人行为选择的手段。德性之所以能够成为手段,因其承载了人们追求幸福的价值,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造成幸福的是合德性的活动”。[2]28个体德性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其在社会中受尊敬的程度,道德境界高的人比低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赞赏。来自他人和社会的赞赏能够满足人们高层次的需求,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真正感到幸福的原因。穆勒曾说过“得自高级官能的快乐,要比那些符合动物本性而与高级官能无关的快乐更可取”。[3]14德性本身具有的价值性,才使得其成为“绑架”人们行为的筹码。但帮助他人本身应当是出于自愿的心理,不考虑援助者的客观情况就要求其实施援助,这样的行为就就是一种道德绑架。

引导更加容易在现实中滋生道德绑架。(二)认知因素:动机与结果的背反人们行为的动机及其产生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具有一致性的,好的动机带来好的结果,坏的动机带来坏的结果。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好动机未必能产生好的结果,坏动机也未必能产生不好的结果,如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好心办坏事”、“歪打正着”就属于这类情况。我们今天讨论的道德绑架现象就是好动机产生坏结果(干涉他者自由)的典型表现。转载请注明来源。
㈣ 道德绑架的案例有什么
一 、刘福成为了筹钱给女儿治病而向国内六位富豪求助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久,被求助的富豪中有两位表示愿意捐助。
二 、网友呼吁大奖得主捐钱。广东省电白县18岁女孩蔡燕梅患有尿毒症。蔡家已花掉10多万元,负债累累。如果彻底康复,蔡燕梅必须换肾,手术费用逾20万元。
网友“冰尘”大胆建言:“我们找出买彩票中了奖的彩民,让其捐献25万,挽救一条生命……”巧的是,电白县就有一名彩民中得双色球两注头奖,总奖金高达1200多万元。
数个网友戴着口罩和鸭舌帽,来到投注站,手拉“救救蔡燕梅吧!伸出援助之手,让18岁的生命延续”的求助横幅,呼吁当地刚中了1200万元的大奖得主捐资救人。
三 、中国男孩洪战辉作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接受了记者李小萌的专访。洪战辉在节目中重点谈了自己成名后的烦恼。
其中,最让洪战辉迷惑不解的是,自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后,他先后在全国各地做了近150场报告,而这些报告全部是免费的。洪战辉说他想过要收出场费,可是又不敢收。
洪战辉的烦恼是其他众多道德偶像精神世界的缩影。它带给了我们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树立什么样的的道德偶像?一个被社会推崇为道德偶像的人,究竟该如何做一个主体的人?特别是在社会商业规则和公众道德诉求面前,道德偶像们该如何作出自己的选择?
四、 2006年9月,为了筹集孩子“神经干细胞移植”所需的4万元手术费,一位母亲向王菲、李亚鹏夫妇发出求助信,这封信刊登在了报纸上。
五、 2006年3月,北京地铁车厢里,一个身披袈裟的男子扮成“唐僧”,号召乘客转告李宇春、徐静蕾等名人向一个患白血病的孩子献爱心,得到媒体广泛报道。
(4)机道德绑架扩展阅读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经常发生的。
比如半强迫性的捐款、本不该进行的道歉等等。道德绑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
因而就出现了不自愿的捐款和满含委屈的道歉。中国是一个道德社会,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候甚于对法的力量的恐惧。应该说具有西方现代文化理念的人,与传统的道德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确会经常遭遇并难以承受许多道德的绑架,然而,这也不是说道德社会就一无是处,如果你适应了,还会去依靠它。
而具体到某一事件,比如范美忠事件,又不能说公众对他或对教师群体进行了道德绑架。在任何时候,教师保护学生的利益,都属于公众正常的期待,也属于相关法规的正常要求。
以道德绑架的方式迫使某人就范,动机崇高,手段错误,每每尴尬收场。同样,用法规来绑架道德,硬性要求乘客如何,也犯了类似的错误。
并且,这种错误比单纯的道德绑架性质上更恶劣。用权力意志,强奸了另外一些人的自由意志,尽管后者的自由意志可能是不道德的。
法规绑架道德,解决不了道德危机。现代社会的道德状况固然不容乐观。我们的社会道德取向,站在了两个极端:从极端的无私道德取向一步跨越到了极端自我道德的取向的边缘,缺少中和的地带。
㈤ 遭遇道德绑架怎么办
人情社会,道德总是被公众舆论放在第一位。从而太多的人无形的被道德的链条捆绑,的确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值得称颂,然而是否就应该处处让着老人,把小孩子当回宝呢?遭遇道德绑架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做自己!显然,现在的社会社情是不值得我们这样再一味的遵守条约的。最近有关老人的话题都特别敏感,有老年人晨跑霸占机动车道,被出租车撞死的案例,也有老年人霸占篮球场跳广场舞和年轻人起冲突的事件,亦或是一直沸沸扬扬的扶老年人反被讹的事情,无数人抱怨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贪小便宜、毁坏公物、不守规则、倚老卖老,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时代的隔阂。老人们更偏向于,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行事,劝导、教育都是没有用的,等真正出事的时候,他们却会反过来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呢?」仿佛一切都是天意,而非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过错。所以并不是非要对老年人和和睦睦就能打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学会在尊重的同时维护好个人的权益,不要在乎什么别人的眼光,舆论道德之类的。还有熊孩子的事情也是层出不穷,我经历过最难忘的就是,母亲的朋友带着小孩子到家里玩,小孩子特别调皮,一直吵着不停要我珍藏了很多年的玩具,我是特别不想给,可那个熊孩子的妈也一直惯着孩子怂恿我妈,没有办法我妈也只好叫我拿出来给他玩,这一玩意料之中,我的玩具被他弄坏了。可想而知我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糟糕,我抓着熊孩子不放,就让他赔偿,可他妈就一直说一个玩具而已,大的要让让小的,因为是客人我妈在一旁也不好说什么。最后我狠狠地瞪了孩子一眼,就跑到房间里哭了起来。隐约间还听到熊孩子妈说我脾气不好,要好好管教一下,当时我整个人都气炸了,只有在房间里一个人默默发泄。后来我妈也告诉我她很看不惯这件事,也好好的安慰我,让我下次有什么就不要顾及了保护好自己就行。
㈥ 道德绑架是什么意思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内求、胁迫或攻击别容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是在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主要是源于群体思想觉悟低,资源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6)机道德绑架扩展阅读: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经常发生的。道德绑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
潜藏危机:“道德绑架”这词能做“挡箭牌”,人们可以说自己没违反法律就行,指责说自己的人。各种事情都因自己没违法而说自己“错了吗?”时间久了,人们一切只要求自己不违反法律,而不要道德,长久下来,道德将会消失,社会将冰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绑架
㈦ 被道德绑架应该怎么办
对我们来说并不遥远。欺侮,为了和孩子斗争,面对一些孩子,加害者的父母可以合理地说:“他只是个孩子。”面对老人,他说年轻的乘客不放弃,人们尊重老人,热爱年轻人,不懂得与他人同舟共济。这些都是道德上的不一致,处于弱势群体伤害他人的保护之下。面对这种道德上的绑架,很多时候你很难选择忍耐,但不仅让你非常疲惫,还会让你背上一个不好的外号。人的价值不值得尊敬和宽容,和年龄和地位无关,是和这个人的行动有关的,价值不值得我们尊敬。虽然过去也有过类似的让步的新闻,但面对尴尬的几乎都站在年轻人这边。给别人让座是一种好事,但这会被误解为年轻人的义务,这会削弱所有行善的人的热情。
你可以节省时间和他们非常满意的人交往。同时,如果你知道如何拒绝,与这些人交流,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对收益的追求。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实际上有一点利他主义,并且愿意为所有人付出金钱的人是好的。就像我提议的那样,如果必须依赖“好人”和“坏人”的评价,那真的好吗?我认为过去十年大众的态度肯定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因为“利他主义”的倾向,实际上是人们为了适应小社会的人际关系,需要牺牲“自我关心”的生存本能的一种习惯。
人们总是希望在新的关系模式中遵循过去的关系模式,从而发展到与过去的关系模式的新的关系。之后,不同团体之间的“道德劝导”确实没有减少。因此,我们需要一颗能够接受自己的内心强大的心。
㈧ 道德绑架是什么意思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专人并属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是在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主要是源于群体思想觉悟低,资源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8)机道德绑架扩展阅读: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经常发生的。道德绑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
潜藏危机:“道德绑架”这词能做“挡箭牌”,人们可以说自己没违反法律就行,指责说自己的人。各种事情都因自己没违法而说自己“错了吗?”时间久了,人们一切只要求自己不违反法律,而不要道德,长久下来,道德将会消失,社会将冰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绑架
㈨ 什么是道德绑架
尊老爱幼,乃人类社会基本的伦理框架和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爱幼"方面,几乎无可挑剔。为了孩子,有人声称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而对于生养自己的母亲,则需要"靠边站"。"孝"行为的下斜,必然导致孝行的失衡。失衡的标志之一,就是对包括父母在内的老年人的失尊、失敬。公共交通工具上,这种失衡更是屡见不鲜。站着的老年人,坐着的年轻人,成了一道独特的社会新景观。这种景观,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格格不入,和西方文明也风马牛不相及。它是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画作"。改变这幅和现代文明不相称的画作,是早晚的事情,问题是应该用何种方式来改变。郑州市人大常委会,正在酝酿自己的思路。
2008年7月2日,郑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审议了《郑州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草案)》。其中规定,乘客应主动让位给老人、孕妇等特殊乘客。不履行义务,驾驶员、售票员可以拒绝其乘坐,城市公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对乘客处以50元罚款。很多市民听说后提出了异议。 地方人大颁布的《条例》,属于法规的一种。用法规的形式,赋予老人、孕妇坐下的权利,这种立法精神,值得赞许。但是,该草案用罚款和剥夺拒不让座者乘车权利来迫使乘客履行让座的义务,则大谬矣。以道德绑架的方式迫使某人就范,动机崇高,手段错误,每每尴尬收场。同样,用法规来绑架道德,硬性要求乘客如何,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并且,这种错误比单纯的道德绑架性质上更恶劣。用权力意志,强奸了另外一些人的自由意志,尽管后者的自由意志可能是不道德的。问题在于,后者的这种自由意志,譬如说不想让座,虽然与道德伦理格格不入,但他并没有给其他人造成威胁。而法规声称有权对他罚款、剥夺乘客的权利,则是赤裸裸的暴力行为了。这种法规绑架,不仅违背了现代法治精神,而且是现代文明的倒退。如果立法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知道这个审议中的《条例(草案)》,不是在调和社会矛盾,而是在制造新的社会对抗,无端增加人们的反感情绪:我让座与否是我个人的自由选择,凭什么要受到法规的威胁和恫吓?既然恫吓了,我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怎么样? 法规绑架道德,解决不了道德危机。现代社会的道德状况固然不容乐观。我们的社会道德取向,站在了两个极端:从极端的无私道德取向一步跨越到了极端自我道德的取向的边缘,缺少中和的地带。事实上,社会道德取向的最佳立足点刚好在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中间,甚至说略微靠近个体利益。我为社会的前提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的"为",不是不要自我利益的"为"。也只有这样的"为",才是可持续的"为"。反思以前"大公无私"取向的倒戈,恐怕正在于没有照顾到个体利益所致。如今郑州市审议的这个条例,如果再将乘客个人的利益牺牲掉,即便推行,也长久不了,因为这是违背社会规律和人类意志的规定,是不文明、不合法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