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道德
Ⅰ 宋代文人画赋予什么以道德品格,号称四君子画
梅兰竹菊
Ⅱ 宋代再婚道德有亏,李清照不但再婚而且还很快离婚,她都不怕吗
李清照肯定是不怕啦。因为李清照的思想比较先进,不在乎世人看法,还有李清照无法跟张汝舟交流,觉得张汝舟配不上自己,最后张汝舟娶李清照是为了钱,所以李清照才会选择再次离婚。
03、张汝舟娶李清照是为了钱
张汝舟本来娶李清照就是看着她名气,想通过李清照的诗、画来卖钱,没有想到他们搬家过程就丢失大部分,张汝舟就非常郁闷,又跟李清照聊不来,自然两个人感情就越来越差。还有后来张汝舟被李清照发现他是为了钱才跟她结婚,一气之下自然就是选择离婚。
Ⅲ 古代道德故事
1、苏武牧羊
这个故事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2、戚继光勇抗倭寇
戚继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的斗争。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很早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便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和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
3、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4、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5、黄香温席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Ⅳ 程朱理学在宋,元,明,清时期的道德价值急急急!!!
理学,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学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儒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他还认为,由於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家”。 理学初起於北宋、盛极於南宋与元、明时代,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没落。它是宋朝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儒学思想,除了传统儒学的自身更张和社会形势旦粻测救爻嚼诧楔超盲所迫之外,还与大量融入了佛老思想。宋明以降,著名理学名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朱熹、吕祖谦、陆九渊、杨简、真德秀、魏了翁、许衡、吴澄、曹端、薛瑄、吴与弼、邱浚、陈献章、王守仁、王艮、刘宗周……等。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独尊於一家。但是南宋的朱熹却完成了新儒学的改革。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学高度一元化的哲学和道家无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儒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短处被克服了。这使佛、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与宗法体制十分的适应。 发展 朱熹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儒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一提到理学,人们马上会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在理学发达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然是一种有等级尊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虽然传统儒学也主张孝道和贞洁,但其禁欲的色彩并不浓厚。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二程说:“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并称:“无人欲即皆天理”。朱熹用饮食为例阐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狂歌五柳前”的诗人了。 程颐严肃刚正,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不通人情,实为后世所见的“道学脸孔”。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作为衡量贤媛淑女的标准。他们的好后学朱熹(1130—1200)在〈与陈师中书〉也同意这样的说法:「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主张妇女“从一而终”、压抑“人欲”。 程朱理学反对佛道的虚无主义,认为它忽略了伦理道德秩序,但同时又从道家思想里借鉴了许多关於道的论述,作为儒家形上哲学体系的材料。其实这正是儒家经典《大学》所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具体表现。 朱熹的思想体系博大精微,教人的方法也较为平易近人,因此能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朱子是继孔子后,儒学集大成者。他的许多著作都是下细功夫的。他与吕祖谦共同编撰了一本著作《近思录》作为理解四子书(指周,二程,张))的阶梯,而他认为四子书是通往五经的阶梯,《近思录》曾为后世儒生必读。 继朱熹之后,明朝大儒王阳明(王守仁)将儒家思想再次推向了另一个极致--心学。 清朝以后,“反理学”的态势一度形成。颜元此后力反程朱的守静与虚学,痛斥朱熹是“满口胡说”、“自欺欺世”,“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他深感“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他说:「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皆晦庵(朱熹)为之也!」在五四之后,知识份子极力破除“吃人的礼教”,甚至对理学有一致的观点,中国的衰落自宋开始,其中尤为一致的是,朱熹的理学是所有这些衰落的罪魁祸首。 条目 讨论 编辑本页 历史 不转换 简体 繁 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Ⅳ 宋代陈旉有哪些良好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陈旉治学,十分严谨实在,他不仅要“知之”而且要“蹈之”(实践),证明“确乎能其事,乃敢著其说以示人”,在农业生产上他严格要求按技术规程办事,不能靠碰巧凭运气,他在《农书》“蚕桑叙”中说:“古人种桑育蚕,莫不有法,不知其法,未有能得者,纵或得之,亦幸而已,盖法可以为常,而幸不可以为常也。”这些都反映了陈旉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陈旉的为人也光彩照人,当时的士大夫“每以耕桑之事为细民之业,孔门所不学”,都以做官为荣,务农为耻,而陈旉却不然,尽管他博学多才,但终生“不求仕进”,甘愿“种药治圃以自给”,过着清苦的农耕生活,这种为发展祖国农业生产的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肃的治学态度,至今仍值得我们效法。
Ⅵ 宋朝时期道德保守主义的概况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前这一时期,英国保守主义的政治特征是工业资内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国家容政权。
保守主义思想在英国可谓源远流长,它几乎是伴随着英国国家的产生出现。而保守主义真正以一种政治态度或思想的面貌崭露头角,是在1789年前后的法国大革命震撼欧洲之后,保守主义者强调为了社会和谐和公共利益而必须在政治上保持稳定,显现出了早期的保守主义思想。保守主义政党倾向于小政府、自由市场的经济架构、以及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对抗共产主义以及集权主义政权,以捍卫他们的保守价值不受威胁。因历史背景不同和策略需要,保守主义有种种表现形式,但要求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反对社会重大变革是其基本主张,所以排斥无产阶级革命,甚至排斥工业资产阶级。
直到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才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保守主义政治才得以打破,也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Ⅶ 宋代道教发生了什么重大转折
宋代是道教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如果说北宋的道教基本上沿袭了隋唐以来的旧传统,那末,南宋以来,以道法为主体的旧道教日趋衰落,而以炼养、内丹为主的新道派相继产生,对金元明以后的道教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由于五代时期社会战乱,一些不愿仕宦的儒生和失意的官僚们往往以黄老思想作为安身立命的思想精神支柱,因而北宋初年,黄老道家思想在社会上的传播还相当广泛,不仅出现了苏澄隐、陈抟、魏野、柴通玄、种放、贺兰栖真等一批著名的隐士和道士,而且宋太宗及其宰臣吕端、吕蒙正、李琪、李防等也是黄老道家思想的信奉者。为了安定社会,巩固政权,皇室在社会上极力推崇黄老之道,把黄老思想既作为政治思想,又作为宗教思想。
宋真宗朝大力推崇道教是从大中祥符元年(1008)开始。此时北边辽兵压境,真宗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坚持下,统兵于澶州,被辽兵围困,订立城下之盟。从此,主和派导引朝纲,真宗也转而希求神灵保护王室,编造《大中祥符》三篇“天书”、降临人间,尊黄帝为赵氏始祖,封老子为“混元上德皇帝”,尊玉皇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帝”大肆祭祀,封禅泰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少见的崇道活动。
宋徽宗尊崇道教始于政和年间。首先,大肆宣扬天神下降,授以符书,亲作《元真降临示见记》颁示全国。其次,崇尚道士刘混康、林灵素、张虚白、王文卿、王老志。册封徽宗为“教主道君皇帝”,使宋徽宗成为人君国主、天界尊神、教团教主三位一体的皇帝,同时加封山神、龙神、城隍、岳渎等民间祭祀之神,并在全国各地增建、扩建道教宫观。
赵宋王朝还设置道官、道职,建立道阶品位,整肃道教纲纪。政和四年(1114),徽宗下诏“诸路监司,每路通选宫观道士十人,遣发上京,赴左右街道录院讲习科道声赞规仪,候习熟遣还本处。”又下令各地州县,仿照儒学的形式,设立道学。重和元年(1118),徽宗下诏“自今学道之士,许人州县学教养,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书,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初入道者称道徒,每年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分别授以元士、高士、大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隐士、逸士、老士等名号。(这些名称相当于宫品的五品到九品)又依儒学的贡土法,学道之士亦可通过考试为贡士,到京师人辟雍或太学学习,并可每三年参加大比,殿试合格者则称为高级道士,授以道官道职。据《宋史·徽宗纪》载:“重和元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道宫中最高的称“金门羽客”,可以佩带金牌,出入宫禁。
由于宋徽宗的崇道,道士获得殊荣,逐渐干预朝政,利用皇权,打击佛教、巫教、明教等民间其他教派,引起其他教徒的不满。由信奉明教的方腊率领的民众起义,就是历史的印证。
因循保守、苟且偷安的政治路线与尊儒学、崇道教的思想路线,导致宋朝的政治陷入了越来越深的危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榨,激起了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极大地震撼了宋王朝。虽然,自真宗统治以来,有识之士屡屡上书,改革朝政,如王禹僻建言“五事”,宋祁主张免除“三冗三费”,范仲淹建策“新政”,王安石实施“变法”等,但这些都未能挽救宋王朝的衰落。宋徽宗一生信奉道教,直到作了金人阶下囚时,犹穿紫色道袍,头戴逍遥巾。这样的下场,也是对道教的最大讽刺,最好的鞭斥。
Ⅷ 道德的历史典故
道德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dào dé
基本释义:
1.一种社会意识形态;2.合乎道德的。
详细解回释:答
1.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2.社会意识形态之一;3.老子《道德经》的省称;4.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
Ⅸ 宋代的人心道德好,还是现代社会人心道德感呢
我觉得那当然就是现代社会的人了,因为现在社会人们发展的素质也都提高了呀。
Ⅹ 宋代女性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要求
还不就是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四德:德,容,言,工。)、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一类的,只是宋朝民风严谨,比汉、唐等朝规范更多,具体因地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