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六零
㈠ 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三个阶段是哪三个阶段
新时代中国法制建设的三个阶段是指:刚开始建国时期法制刚刚建立的阶段、法制逐步完专善的阶段、现在属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的阶段。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明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直接行使一定国家公权力。在治理现代化的条件下,执政和行使国家公权力必须以法治为基础。
㈡ 中国法制网
法制网创办于2005年6月,其前身是1999年上线的法制日报网络版,是中国法制类版媒体龙头、权中央政法委机关报《法制日报》旗下国家主要新闻网站。作为中央法制类新媒体的排头兵,法制网始终坚持“法治中国,一网尽览”的理念,以“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为宗旨,权威解读国家政策法规、及时发布海量法制资讯、全面创新法律服务理念、精心搭建思想交流平台,被广大网民誉为“中国民主法治的信息总汇”
、“法律人的网上家园”。2009年起,法制网经批准进入人民大会堂设立直播间,成为现场报道全国“两会”盛况的中央主要新闻网站之一。
目前,法制网拥有新闻资讯、法律服务、法制社区、视频、访谈直播等多个模块,近百个频道,日更新量逾千条,网站页面日均点击量超过千万次,并拥有手机报、舆情监测、手机客户端等多个产品,已经成为中国政法界最具权威性的信息发布平台和政法机关网络问政的重要载体。在新的征程中,法制网将一如既往,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法治进程的重要窗口。
㈢ 中国的法治发展的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提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国民党旧法统的灭亡。国民党旧法统的废除,宣告了国民政府政权的彻底终结,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
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诞生,奠定了新中国立国、治国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础,也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新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历经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的地位和权威通过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与保障,并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现行基本法律相继出台。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还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一批民商、经济、行政、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这一时期,我国共制定、修改法律190条,行政法规353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已经齐全,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从此,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奋斗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一项极其重大的成就。一个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部门齐全、数量适度、体例科学、质量较高、内在统一、外在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我国公民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由上可知,我国法治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了辉煌历程,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时毋庸讳言的是,我国法治建设也历经曲折和磨难,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环节也的确程度不同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我国法治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斗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把我国法治建设胜利地推向前进。
㈣ 中国法制社会
你好,中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是一个法治社会。
希望能够帮到你。
㈤ 中国法治现状如何.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解决"人治"问题上采取了各种措施,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人治和人治思想依然有它的市场,人治是中国经济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经济现代化要求必须实行法治,彻底摒弃人治。法治是近代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近代西方的法治,推动了西方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自由竞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明确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责、权、利关系;必须实行商品的等价交换,保护企业之间的竞争;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和商品信誉;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自己管理国家、经济、企业、社会……所有这些,都必须实行法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所要求的。
人治与法治,并不是简单的领导制度的区别,而是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加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应当指出,我们至今对人治的危害、法治的意义的认识都还不够全面深刻,这也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谐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和谐社会要求有秩序,要求稳定,要求公平和正义,因此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众所周知,所谓法治社会,就是社会公民和社会组织把宪法和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其基本特征是立法必公、执法必严。所谓“公”,就是公平正义,大多数公民赞成;所谓“严”,就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仅仅做到这两点,社会就会太平、就会和谐了吗?
秦朝推行商秧和韩非的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当官的都是酷吏,执法严格,可谓“法治”社会了。但秦不行王道而行霸道,不遵周公所制的“周礼”,民不知礼、义、廉、耻、信,人无伦常,盗贼丛生,官府一味地镇压,最终区区几十年秦就亡了,没有建成太平盛世、和谐社会。
乱世用重典是句屁话,没听说过人心是可以杀服的。清朝初年,康熙帝从元朝短命的教训中悟出人心不可以杀服,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尊崇孔、孟,祭祀明太祖陵,重用汉族贤达,用礼、义、廉、耻、信教化万民,才收服了人心,出现了唯一一个异族统治下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
所以,法治社会建设与社会文明建设必须同步推进,推行法治要有推行法治的社会土壤―――社会民众推崇平等、自由、博爱的普世价值观,礼、义、廉、耻、诚信等中国特色的贵族精神占主流,大部分人积极追求真、善、美,自觉抵制假、丑、恶。
不信请看,南京“彭宇案”中,法官说:从常理看,如果彭宇没有撞倒徐老太太,他就不会主动扶起徐老太太并送到医院治疗,彭宇这样做了,就一定是他撞倒了徐老太太。在这样的“常理”下,彭宇杯具了,美好的雷锋精神也寿终正寝了。
可以看出,要建成真正的法治社会,还任重而道远。
㈥ 中国法治名言
1、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
2、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
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4、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
5、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
6、言出为箭,执法如山。
7、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8、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9、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0、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11、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12、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
1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14、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15、立法之业,益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
16、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
17、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18、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19、法出于仪、威于义。
20、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21、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22、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
23、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24、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
25、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26、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7、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28、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9、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0、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
3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32、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33、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
34、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3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㈦ 法治进行时和法制中国60分有什么区别
《法治进行时》以独特的新闻视角、第一时间的现场报道以及真实、鲜活的法治案例独树一帜,成为北京地区收视率最高的栏目。《法治进行时》将继续秉承节奏快、信息量大的特点,成为第一时间发布法治信息、解读法治案件的平台。从开播以来《法治进行时》就努力将节目做成专业的法制栏目。目前还开通了徐滔法律服务网和声讯热线,更加方便群众咨询法律问题。该节目由徐滔,王振龙,孙宇主持,BTV科教每天中午12:00播出。
《法治中国60分》栏目突破地域限制,真正实现了平台资源共享,通过即时报道、专业分析和著名评论员的深入解读 ,让电视观众每天在1小时的时间里,能够纵览全国重大法治新闻事件,了解案件背后的深层次社会原因,立体、全方位的满足人们"坐在家里观天下"的信息需求。节目由九家电视台联合制作,乾清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承制和运营,以主题性法治新闻播报的形式,力求为观众呈现最新、最全面的法治新闻资讯。《法治中国60分》着重从开掘典型案件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与新媒体进一步深度融合等各个层面进行大胆创新。栏目聘请了杨禹、石述思、陈旭、王志安、刘凝等知名新闻评论员和法律专业人士为《法治中国60′》的特约评论员,树立了栏目的权威性,从简单的播报案件,到挖掘案件背后更深层面的社会问题,凸显了栏目的社会责任感。
㈧ 法治中国60分在哪个台播出2020年
法治中国60分在哪个台播出?2020年在法治频道播出
㈨ 中国法治网是什么单位的
中国法治新媒体是由中国行为法学会主管主办的国家级法治类新媒体,致力于法内律实践性研究、宣容传、建言、监督。旗下有国内唯一合法使用“中国法治”为名称的门户网站。
与此同时,中国法治新媒体正在建设中国法治网络电台和中国法治网络电视台。中国法治新媒体以关注国计民生、展开法学争鸣、促进社会公正、推动法治进程为现代传媒理念,本着知识、资讯、权威、全面的宗旨,致力于中国法律体系的全面实施,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推动全国法治进程。
(9)中国法治六零扩展阅读
学会致力于从人的行为和社会形态出发,运用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法学及法律实施的一般规律,以推动国家的法治进程。经过多年发展,学会已成功打造“中国法律实施论坛”、“五岳论坛”、“侦查论坛”等多个学术平台。
并通过发布课题、出版文丛、创办杂志社、合作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种方式拓宽活动领域,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决策影响力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