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那
『壹』 法治与法制有哪些区别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法治,又称法律的统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法。亚里土多德对法治的界定是:法治就是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是法治的两个核心要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内涵的差异。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权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开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约公共权力与保障人权等基本原则;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
价值取向的差异。法治强调人民主权(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法制则不预设价值取向。
在与人治的关系上,法治明确地与人治相对立,有人治无法治,而法制可以与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
在配套环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环境,法制则可以在各种经院政治、文化体制中存在。法制指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却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法制的内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着重讲的是法的一系列规则、原则及与此相关的制度,而法治的内容就要丰富的多。
(1)法治的那扩展阅读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法制”我国古代已有之,在现代,人们对于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样的。
其一,狭义的法制,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详细来说,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广义的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过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国家都有法,但并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国家其内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国家,君主之言即为法;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排除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法制的专制性质,但资产阶级受阶级本性的局限,当有的法律规定不符合本阶级的利益时,就加以破坏。只有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制。
『贰』 法治和人治,法治和法制的区别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首先,从约定俗成的意义上说,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的用法历来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它是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种制度而言的。
法治则是与人治相对的一个概念:主张法治意味着否定人治,赞成人治则意味着反对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们在对立的意义上加以使用,在中外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如孙中山等也倡导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专制政治和人治,并有精辟论述。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任领导人中,也同样是在与人治相对的意义上运用法治一词。
其次,法制与法治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内涵是指法律以及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各种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内涵是与人治不同甚至对立的一种治国理论和治国方略或原则。作为一种治国理论,法治和人治探讨的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关键问题。“法治论”认为,关键在于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并予以充分实施;“人治论”则相反,认为关键在于国家领导人是不是贤明,“法律只能作为办事的参考".主张法制并不意味着否定领导人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而是认为领导人贤明与否不应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种治国原则,“法治论”主张法律应有极大甚至无上的权威,不能听任个人和组织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论”则相反,它主张或默认组织和个人的权威高于法律的权威,权大于法。
再次,虽然法治与法制具有内在联系,即实行法治必须要有法制。但我们不能说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从人类的政治法律实践看,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法制,但却不一定是在实行法治,如当年希特勒统治的德国和蒋介石统治的中国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实行法治。
最后,即使在动态意义上理解“法制”,也与现代意义的“法治”相去甚远。“法制”的动态含义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简单地说就是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对此,我们可以提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什么法?“恶法"还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证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显然,这些都是动态意义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无法回答的。与此不同,现代“法治”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它不局限于形式或逻辑意义上考虑问题,不单纯以“有法”、法律完备为满足,还要求在价值层面上考虑法律的好坏,而且,作为现代“法治”的一个鲜明特征,它还强调《宪法》和法律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现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上贯彻民主原则,实行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和互相制约,严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法律的正当程序原则。
『叁』 法治国家有哪些
中国的法制 是为富人建立的
『肆』 有关“法治”的成语有哪些
执法如山、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执法不阿、知法犯法、横行不法、斯公罔法、舞文弄法、以身试法、法外开恩、法外施仁、徇私枉法、贪赃枉法、逍遥法外、法出多门、法成令修、法出一门等。
一、执法如山 [ zhí fǎ rú shān ]
【解释】: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摇。
【出自】:清·李绿园《歧路灯》:“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译文】: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堆积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的人宽恕的
二、法成令修 [ fǎ chéng lìng xiū ]
【解释】:指有法律为依据,行政命令也恰当。
【出自】:唐·韩愈《曹成王碑》:“法成令修,治出张施。”
【译文】:法律要成为命令时常修正,研究好才能张贴实施。
三、法出多门 [ fǎ chū ō mén ]
【解释】:门:门径。指各部门各自为政,自立法制,使法令不能统一,无从执行。
【出自】: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刘贲传》:“或正刑于外则破律于中,法出多门,人无所措。”
【译文】:有人正刑在外就破律在中,方法从多家,人无所措
四、法外施仁 [ fǎ wài shī rén ]
【解释】: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当朝的圣人最恼的贪官污吏,也还算法外施仁,止于把他革职,发往军台效力。”
五、法外施恩 [ fǎ wài shī ēn ]
【解释】:施:施行,给予。超越法律而给予恩惠。指宽大处理,免施刑罚。
【出自】: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鳌拜》:“仍照皇祖所降谕旨,给予一等男爵,世袭罔替,已足以示国家法外施恩,旧勋之意矣。”
【译文】:仍照皇祖所降谕旨,给我一等男爵,世袭罔替,已经足以显示国家法外施恩惠,旧勋的意思了
『伍』 关于法治的名句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
3、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
4、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5、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6、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
7、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肯
8、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是为了能够保有自由。 ——西塞罗
9、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10、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11、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12、人无信不立, 国无法不安。
13、普法是国家安康的基石 守法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14、诚信塑造美丽人生 法治铸就平安中国。
15、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
16、好的习惯比好的法律更有价值。
17、任何权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
18、保护恶就是侵害善。
19、法律不会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20、 好人因为爱好美德而憎恨犯罪,坏人因为恐惧刑罚而憎恨犯罪。
21、以身试法者愚 ,以法维权者智。
22、绊人的桩不在高,违法的事不在小。
2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25、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卢梭
26、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27、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英国作家丁尼生
28、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
29、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
时运而变化。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7页
30、有损害即有赔偿。
31、天平的一边放上自由,另一边放上守法,它才能平衡。
32、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波洛克
33、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
砖石上。高尔斯华绥
34、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
35、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36、法,治国安邦之利器。
『陆』 法治到底有哪几条
这个条款应该是有很多很多的了,你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者是一些字典查找的了。
『柒』 一个国家的法制包括哪三个方面
内容如下:
“三抄个依法”是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三个法治”是指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五个坚持”,又叫“五大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以上内容均可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文中查到。
『捌』 关于法治内容
第十三章法与社会
第一节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
一、法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第一,社会是法律的基础。
法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
社会是法律的基础。如果相反,以法律为社会的基础,那么,实质上就可能强迫社会接受那些已经被这一社会生活条件及物质生产本身宣判无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恒不变的东西。
第二,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
法对社会的调整,首先是通过调和社会各种冲突的利益,进而保证社会秩序得以确立和维护。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的调整手段主要有三种:即法律、道德和宗教。
当然,法律不是万能的。
首先,在某些社会关系领域,法律的控制不是唯一的手段,或者说不是最佳的手段。
其次,我们还应当看到:徒善不足以为 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所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号召民众守法,更重要的还在于教育民众用法。只有人人都善于使用法律,法律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法与社会和谐
【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党中央提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不可能自发地实现,有关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需要一系列方针和措施来体现,其具体要求也 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实施和保障。
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和保障。
首先,和谐社会的原则精神与基本目标和要求不仅涉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复杂的利益关系,而且还关系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们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通过法律来体现,以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
其次,由于涉及上述复杂关系,和谐社会的原则、目标和要求在实现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甚至破坏,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总之,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法也离不开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一,法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 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第二,法通过确认并保障正义标准的实现,协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三,法可以为诚信友爱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四,法为激发主体的活力创造制度条件
『玖』 法治在哪儿
法制还在健全中,一点也不完善,正是国家看到了不完善,才总是强调要健全法制,保障人权、自由。这是明显的缺什么喊什么的行为。别触犯法律,别打人,别被别人打,坏人躲远点就行了。那些机关人员都是不触犯他们的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能不动就不懂。吃着人民的,喝着人民的,其他人的事,他们可没良心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