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中国马怀德

法治中国马怀德

发布时间: 2021-12-06 03:41:31

⑴ 马怀德的主要成就

马怀德是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监察学会副会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委员,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卫生部、北京市、山东省、福建省、湖南省人民政府顾问或专家咨询委员。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系中国首位行政诉讼法博士。曾赴美国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作访问学者。
出版学术专著、合著二十余部,专著有《行政法制度建构与判例研究》、《国家赔偿法的理论与实务》、《行政许可》。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规划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司法部及北京市科研课题。
直接参与《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工作。曾于2005年12月为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讲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法律制度”,多次为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作依法行政讲座。系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第四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奖”,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

⑵ 中国法治的编委会

编委会主任:
刘家琛
副主任委员:
马宝善 卓泽渊 江必新 李文燕 田明海 王建明 戴玉忠 樊崇义 付子堂
马怀德 沈国明 何家弘 林喆

⑶ 十八届四中全会聚集依法治国

法治建设水平和制度创设能力,是一个国家外树形象、内聚民力、永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带领民族走向复兴的进程中,法治中国目标越是接近,党越要做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对许多重大前沿问题,包括理论问题、制度问题和实践问题作出回答”,针对依法治国的意义,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如是表述。
已到重大历史关口
当前,无论从国际环境看,还是从国内形势看,我国依法治国进程都处在重大历史关口。
从国际进程看,文明国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离不开法治能力的彰显。当今世界上部分国家出现局势动荡,甚至政权更迭,大多与法治未立、民主先行有关,给治国理政以警示。
而众多国家的复兴,依靠的也是良法善治。新加坡虽建国不足50年,但其凭借良好法治和清明政治,一跃成为世界公认的法治国家;荷兰人口不过600万,但因创设“国际法”令世界尊重。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因而在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关口,法治能力的提升、法治氛围的形成、法治环境的培育至关重要,关系着中国能否全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家治理方式看,我国正处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点,培植制度优势和法治文明是复兴之梯、崛起之魂。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说,中国强大不是要让人家害怕,而是要让人家尊重,所以必须有软实力,包括价值观、制度和法治。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二大外商投资国,中国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要学会运用国际规则尤其是法治规则。一位资深外交人士认为,当前无论处理国际关系冲突,还是应对贸易激烈摩擦,都需要善用法律武器。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说,国际上有影响的评价体系都由西方掌控,我国亟待建立一套更为公平的评价体系,以摆脱在法制形象发布上受制于人的现实。
从现实挑战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面临共识难聚、诚信难立、权益难维等考验,执政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目前仍存三大落差
综合受访专家和干部群众意见,当前仍有三大落差值得关注:
一是法律大国与法治强国的落差。截至2013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43部现行有效法律,国务院制定了680多件现行有效行政法规。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加上其他立法确认的具有法律性质的规范性文件,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
“我们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300年立法进程,即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法律体系也已比较健全。”张文显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有法可依的目标基本实现,但距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仍有差距,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仍待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
二是权力色彩浓与法治色彩淡的落差。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法治的前提是公权力受到约束,但从实践中,这个状况目前仍待改变。
三是社会法治呼声高与国民法治素质低的落差。受访法律界人士说,群众对公正司法的期盼越来越强烈,期待司法的权威性、定纷止争能力亦能同步提升。但是,当前钻法律空子、知法犯法、权力干法、舆论扰法的现象仍有发生。
人民的期盼与需要
接受瞭望采访的专业人士,渴盼中国法治向前大步推进,在他们看来,依法治国的关键之一,在于依照宪法和法律管住权力、保障人权。
李林指出,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依然相信“权大于法”,甚至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这对法治造成较大伤害;
部分群众信权不信法,信“管”不信法,信访不信法,甚至信钱不信法等等,使我们的法治建设缺乏应有的社会基础;
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管住权力、管住官员,切实解决公权腐败的问题,取信于民。
另一个关键点是,通过法治保障人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法治进程中得到更多实惠。特别是通过法治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增加更多的幸福感。
“四中全会将主题定为依法治国,是对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与发展。它有力回应了社会各界对法治建设的关注和期待,表明党中央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也充分表明我们党治国理念达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封丽霞这样告诉瞭望。

⑷ 治国凭圭臬 安邦靠准绳 出自哪里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出自2018年1月19日发布的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公报,在社会各界引起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公报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彰显着我们党十分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宪法修改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过宪法修改,可以使全社会更加高度重视宪法的权威、实施与监督,使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4)法治中国马怀德扩展阅读:

总书记多次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是以法治思维和方式管党治党的重要实践,确立监察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为反腐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制度保障,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这是中国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确保反腐败斗争取得胜利的坚定意志。

宪法意识的最高要求就是遵守宪法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只有弘扬宪法精神、培育宪法信仰,才能养成遵守宪法的意识和习惯,用法治的利剑为反腐败披荆斩棘。

宪法的力量来源于民众对宪法的信仰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把宪法意识融入血脉,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政治站位,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根治腐败专门立法、成立专门机构,以反腐为核心,全方位,无死角的将反腐工作推进到底。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这是反腐败事业最根本的需要,它更令世人感受到中国反腐创新力和持久力。

宪法至上,深入人心,新修改的《宪法》为新时代反腐败事业提供有力宪法保障。监察体制改革就将宪法意识多维度的拓展开来,将宪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而促进宪法实现走进去,走下去,走出去,走进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走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我们要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不断增强宪法意识,使遵守宪法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⑸ 马怀德的介绍

马怀德,1965年10月生,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行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特邀监察员。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93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系中国首位行政诉讼法学博士。直接参与《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工作。12马怀德教授曾于2005年12月为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讲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⑹ 好律师猎律网创始人赵宪明参与主编的《建设“法治中国”有突出贡献百名法学家》,都有哪些人专家委员

“好律师”作为编委会委员单位,好律师创始人:赵宪明先生为编委会委员;参与出版《建设“法治中国”有突出贡献百名法学家》一书《影响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百位法学家编委会》由法学泰斗李步云任主任,江平: 前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张文显:中国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为顾问;委员为:
李林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
王利明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
赵秉志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原则
卞建林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
马怀德 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韩大元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莫纪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
吴玉章 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
黄进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沈四宝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会长
何勤华 中国外国法制史学会会长、前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
顾功耘 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
卓则渊 中国法理学、行为法学会副会长、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
赵宪明 好律师网(前身为猎律网,战略升级为好律师网)创始人

⑺ 为什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聚焦法治

治建设水平和制度创设能力,是一个国家外树形象、内聚民力、永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带领民族走向复兴的进程中,法治中国目标越是接近,党越要做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对许多重大前沿问题,包括理论问题、制度问题和实践问题作出回答”,针对依法治国的意义,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如是表述。

已到重大历史关口

当前,无论从国际环境看,还是从国内形势看,我国依法治国进程都处在重大历史关口。

从国际进程看,文明国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离不开法治能力的彰显。当今世界上部分国家出现局势动荡,甚至政权更迭,大多与法治未立、民主先行有关,给治国理政以警示。

而众多国家的复兴,依靠的也是良法善治。新加坡虽建国不足50年,但其凭借良好法治和清明政治,一跃成为世界公认的法治国家;荷兰人口不过600万,但因创设“国际法”令世界尊重。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因而在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关口,法治能力的提升、法治氛围的形成、法治环境的培育至关重要,关系着中国能否全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家治理方式看,我国正处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点,培植制度优势和法治文明是复兴之梯、崛起之魂。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说,中国强大不是要让人家害怕,而是要让人家尊重,所以必须有软实力,包括价值观、制度和法治。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二大外商投资国,中国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要学会运用国际规则尤其是法治规则。一位资深外交人士认为,当前无论处理国际关系冲突,还是应对贸易激烈摩擦,都需要善用法律武器。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说,国际上有影响的评价体系都由西方掌控,我国亟待建立一套更为公平的评价体系,以摆脱在法制形象发布上受制于人的现实。

从现实挑战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面临共识难聚、诚信难立、权益难维等考验,执政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目前仍存三大落差

综合受访专家和干部群众意见,当前仍有三大落差值得关注:

一是法律大国与法治强国的落差。截至2013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43部现行有效法律,国务院制定了680多件现行有效行政法规。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加上其他立法确认的具有法律性质的规范性文件,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

“我们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300年立法进程,即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法律体系也已比较健全。”张文显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有法可依的目标基本实现,但距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仍有差距,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仍待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

二是权力色彩浓与法治色彩淡的落差。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法治的前提是公权力受到约束,但从实践中,这个状况目前仍待改变。

三是社会法治呼声高与国民法治素质低的落差。受访法律界人士说,群众对公正司法的期盼越来越强烈,期待司法的权威性、定纷止争能力亦能同步提升。但是,当前钻法律空子、知法犯法、权力干法、舆论扰法的现象仍有发生。

人民的期盼与需要

接受瞭望采访的专业人士,渴盼中国法治向前大步推进,在他们看来,依法治国的关键之一,在于依照宪法和法律管住权力、保障人权。

李林指出,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依然相信“权大于法”,甚至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这对法治造成较大伤害;

部分群众信权不信法,信“管”不信法,信访不信法,甚至信钱不信法等等,使我们的法治建设缺乏应有的社会基础;

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管住权力、管住官员,切实解决公权腐败的问题,取信于民。

另一个关键点是,通过法治保障人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法治进程中得到更多实惠。特别是通过法治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增加更多的幸福感。

“四中全会将主题定为依法治国,是对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与发展。它有力回应了社会各界对法治建设的关注和期待,表明党中央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也充分表明我们党治国理念达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封丽霞这样告诉瞭望。□(文/《瞭望》记者)

参考:《瞭望》--聚焦十八届四中全会:为什么如此重视依法治国
http://news.jwb.com.cn/art/2014/10/22/art_189_4961511.html

⑻ 依法治国造福百姓 毛概论文

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十余年之后,本次会议绘制出新路线图,为“法治中国”作顶层设计。

对老百姓来说,依法治国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期待。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四中全会法治体系的提出很有新意。“过去我们都说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律体系最大的差别,就是法治体系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有机完整的体系,而法律体系是静态的制度体系,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都纳入其中,体现了法治的整体要求。”

人们希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依法行政的更多重要环节和领域能取得进一步突破,政府部门想问题、做决策以法律为准绳,真正让改革红利惠及普通百姓。

背景 良法善治,法律成为权利的保障

曾几何时,“中国人不信法”,是一些人对国情的“独到解释”。但经过数十年的法律教育和宣传,如今法律已成为社会公众维护自己权益的最有力武器——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50773件,比前5年上升174%。

不过,法治之路依然漫长。来自中央政法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各地政法机关登记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上升38.5%。这也说明“信访不信法”还有市场。

现实中,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甚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屡禁不止。

在执法层面,许多法律法规规定了禁止做什么,但没有详细规定具体的惩罚措施,法律的实用化程度和违法成本过低将法律法规的有效性降低了一半。比如,我们有《食品安全法》,但毒胶囊、地沟油问题依然严重;我们有《物权法》,但野蛮拆迁依然频发;我们有《环保法》,但一些污染企业仍在肆无忌惮地排污……

如今,司法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司法地方化、司法行政化如何得到有效破除,如何破除“信访不信法”痼疾,让民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一系列改革难题期待更为具体的制度规划。

评论 依法治“官”,规划反腐“治本”之道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说:“依法治国,人们不会只看制定了多少法律,更看你落实了多少。如果法律只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不落实到行动中,那就谈不上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十八大以来,反腐风暴强劲。出台“八项规定”、加强中央巡视、严打贪官外逃……从严治党的举措深获民众支持与赞许。但腐败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种种迹象表明,在反腐高压态势下,部分官员仍存侥幸心理,从“明腐”转为“暗腐”。

从查处的情况来看,腐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遍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只要权力集中的地方,就容易形成腐败滋生的土壤。当前的反腐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并未彻底铲除腐败的土壤。从各国经验来看,反腐必然要经历一个从治标到治本的过程。我国也同样应该会经历一个如此的过程。
而当前的反腐风暴已为“治本”拓展了可能的空间。在强力
“打虎”“拍蝇”让官员“不敢腐”的同时,一系列“不能腐”的治本之策也在推进。如何通过更为完备的制度构筑权力之“笼”,如何通过更为有效的监督体系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规划反腐“治本”之道,成为民众对于这次会议的一大期待。

据媒体报道,中央纪委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制定有关党内法规,实现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弥补对中央一级党政机关监督、执纪、问责的“缺位”。这是我国纪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的重要信号之一。为实现随着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陆续出台,反腐败体制机制将日臻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将会迎来质的提升。

而人们则期待更多配套制度和改革,比如预算制度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从根本上依法治“官”,减少腐败。

声音 依法行政为权力套上“紧箍”

行政权力进入法治轨道是改革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老百姓对依法治国最大的期待。法治,重在对公权力的治理,为权力套上“紧箍”。

没有界限,权力就会无休止扩张。行政审批就是一个例证。以前,人们常抱怨“公章旅行”现象,一个审批单往往要盖上几十个公章。新一届政府大刀阔斧简政放权,一年多来已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不过,政府在一些领域仍然管得过多、过细、过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迷恋“权力至上”;“拍脑袋就干,掐腰子就上”以及“大包大揽”依然是惯用的决策方式。

在城建、环保、工商、税务等部门,一些执法人员,一方面对守法者滥用职权,吃拿卡要,另一方面又成为违法违规者收买的对象。近一年来,深圳市已连续有三个执法队队长因在查处违法建筑中涉嫌受贿而“落马”,涉案金额有的高达上百万元。

专家认为,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不仅要明确执法标准,合理规定执法人员的责任等,从长远看,还是要完善权力监督机制,使行政执法权得到有效约束。

由于行政权力过大,常常出现同案不同罚、同事不同办、滥用自由裁量权等现象,不但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腐败诱因。在各类腐败案件中,“一把手”腐败案件占到了70%以上,从披露的案情看,绝大多数都是“权力型腐败”。

“对于私权利,是法无禁止即可行;对于公权力,则是法无授权即禁止。”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今后必须最大限度减少权力的自由裁量,依法治权、束权。

建设法治市场经济,就要用法治划清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形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法治规范;建设市场决定下的有为、有效、有力、有责的法治政府,实现政府职能法定化。

⑼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开学典礼喊话“法大绝对不会由你玩四年”,你怎么看呢

每年的大学新生开学季,各大高校都会例行举办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的意义,一来是欢迎新生加入大家庭,二来是为了引导新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所以校长的发言风格多是积极的、正面引导的、激励性强的。而就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政法大学2020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该校的马怀德校长竟然对新生“放狠话”。

对于中国政法大学在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放出“法大绝对不会由你玩四年”的狠话,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热点内容
不满十六周岁违反治安条例 发布:2025-05-20 03:28:30 浏览:219
出台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发布:2025-05-20 03:24:12 浏览:10
公司法律诉讼管理制度 发布:2025-05-20 03:23:28 浏览:199
社会治安处罚法题库 发布:2025-05-20 03:19:25 浏览:20
六五普法经济法类内容 发布:2025-05-20 02:46:17 浏览:588
东北财经法学院 发布:2025-05-20 02:42:01 浏览:920
石油管道管理条例 发布:2025-05-20 02:33:19 浏览:606
准则试题答案条例 发布:2025-05-20 02:33:17 浏览:209
法律硕士与法律职业资格衔接 发布:2025-05-20 02:19:24 浏览:985
平潭综合实验区条例 发布:2025-05-20 02:17:50 浏览: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