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循环
⑴ 天道循环,往复不息。大道无言,其行且坚。什么是天道
天道,是指天的运动变化规律。“道”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表示终极真理、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等等。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天道,指运作永恒一切的道。道生万物,道于万事万物中,又以百态存于自然。
中华古老的天道,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核心名词。在中国古代儒学中天道常与人道相关联,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以天道为本。
一些哲学家主张,天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天人互不干预。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应的,天象的变化是由人的善恶引起的,也是人间祸福的预兆。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天道是人类效法的对象。
(1)道德循环扩展阅读:
所谓天道,即使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全都是有一定规则的,而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能量守恒定律。
因为自身的原因,我们只有用自然的方式,来感悟天道,通过模仿一些接近天道的东西,来实现感悟天道的目的。而对天道充分的理解后,便可以永存于世。
同样的,感悟天道还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预知到一些事情的发展轨迹,因为所有的事物究其根本必有同一道理,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通一道,而齐万道,此道即天道也。
⑵ 道德经讲述因果循环天道自然的是哪段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⑶ 老石解读道德经,第十六章循环往复,你看过吗
万物都在运行,我从中看到它们向本源的复归。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其根本或原点。回归根本是事物的守静,这叫返回生命的本来状态。返回到生命的本来状态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懂得客观规律并遵循规律则有谦卑之明。如果不明白、不坚守住这些自然规律,而强作妄为,则必定会招致失败、灾难和凶险。
懂得守静复命这个客观规律则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就能做到公正坦荡,做到了公正坦荡就具备了众人归附的王者之德,王者之道则合乎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法则就合于大道,合于大道则能长久永存,终身都没有危险。
3、“常”就是自然法则,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恃智而无视客观律,是致命的自负;治理国家、企业经营如果不认清客观规律、不顺应客观规律,决策上就会陷入主观武断和妄作,就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和损失,甚至灭顶之灾。“反者道之动”。世间千变万化中那个不变的就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
⑷ 按道德的角度来讲,等对方挂电话表示尊重是否为一个死循环
不是的
。这个等对方先
挂电话
并不是说你不挂电话对方也不挂电话,这种尊重是两个人通完电话,如果是和长辈,上司或者同事通电话,那就让对方先挂断,以表示尊重,如果是和自己的好朋友通电话,谁挂断都是一样的,这是我个人想法。
⑸ 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道德发展的规律是:道德发展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
前道德阶段指儿童从刚出生到3岁的阶段,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
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5)道德循环扩展阅读: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每五年循环一次的发展过程。在第一阶段岁~5岁)中,儿煮初步形成所有基本的道德态度。在以后的第二阶段(5岁~10岁)、第三阶段(1()岁~1 6岁)中,儿童只是进一步发展第一阶段已经形成的基本道德态度,使它们更为精细和完善。
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公正被看作是与自我选择的伦理原则(要求在逻辑上全面、普遍和一致相符的、由良心作出的决断,这些原则是抽象的、伦理的,如金箴(基督)、绝对命令(康德的)等。
它们不是像圣经上的“十诫”那样的具体的道德准则。这些实质上都是普遍的公正原则,人的权利的公平和对等原则,尊重全人类每个人的尊严的原则。
⑹ 求助,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三个名词解释。 法律的内在道德 政体循环论 综合法学 感谢!!!
1 新自然法学代表人富勒针对自然法学派忽视法的形式方面的特征的问题,提出了“程序自然法”理论,即认为一个真正的法律制度必须包含着自己应有的道德性。法律必须有其内在的道德,包括法律应该具有充分的一般性、法律的公开性、明确性、稳定性、不矛盾性、非溯及既往性、法律不得要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官方行为与公布的规则必须一致性等八条准则。富勒认为这些程序“美德”与实体法实现的“外在道德”相比,乃是一种“内在道德”。
2 波里比阿(Polybius,前204~前112年)认为:每种政体本身都包含走向衰颓的因素,六种政体是按君主制、独裁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暴民制再到君主制……的顺序不断循环的。
国家产生后的第一种政体是君主制。君主最初不世袭,但由于君主逐渐演变为世袭,君主们改变了最初那种简朴的生活和对臣民的关心,开始超出法度而为所欲为,君主制变成了暴君制。暴君的统治引起愤恨,一些高贵而勇敢的人领导人民推翻暴君制而建立了贵族制。起初,贵族统治者仍把关心公共幸福作为自己的施政目的,但随着贵族们的权力变成世袭权力,并掌握在那些根本不了解社会平等和自由的要求的人手中,贵族制就演变成为寡头制。
寡头制的核心就是权力的滥用、贪财、纵欲无度和违法行为;人民奋起反抗,将原来的统治者或处死或驱逐,建立了民主制。民主制下的主宰力量是大多数人的决定,对法律的服从和对神、父母、长者的尊重居于统治地位。不久,民主制的第一代创立者所珍视的自由与平等,在他们的后代那里失去了意义。富人们用小恩小惠去腐化人民,人民则推选shan动家作首领,自己不再参与国事的实际管理,导致了民主制向平民制的堕落。在平民制下,暴力的统治确立起来,聚集于首领周围的一群人进行了杀戮、放逐和土地的重新分配,直到他们完全变成粗野并重新为自己找到一个专制君主为止。这表明,平民制不仅是最坏的政体,而且是政体更替的最后一个阶段,政体自然发展的终点与其起点在此重合。君主制又重新登场,新一轮的循环开始了。“这就是国家的循环,这就是自然的秩序,统治形式据此而变化,从一种形式转向另一种形式,最后又重返自身。”
3 20世纪以来西方法学的发展存在着一种“综合”的趋势,进而形成了综合法学思潮。综合法学思潮的出现是20世纪科学发展的综合性和边缘性总趋势在法学中的体现。综合法学思潮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强调对自然法学、分析法学和社会学法学的融合,主张法是价值、形式和事实的统一,倡导用综合的方法研究法律现象,形成综合的法律观念、法律哲学和法学体系。综合法学思潮既体现了三大法学流派“合流”的趋势,又反映为试图综合三大法学流派并超越三大法学流派的综合法学的产生;同时, 法律政策学、多元论法学和新修辞学法学等法学派别中也大量的渗透出综合法学思想。
⑺ 《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原文出自于战国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白话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7)道德循环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作品有《道德经》。
⑻ 简述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道德发展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版;道德发展的总权趋势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
前道德阶段指儿童从刚出生到3岁的阶段,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
(8)道德循环扩展阅读:
对这一发展的具体过程.不同学者看法各异。其中非阶段论者(如哈茨霍恩和M.A.梅)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是情境性的,没有发展阶段可言。阶段论者(如,格塞尔、弗洛伊德、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则认为,儿童或个体的道德发展与其心理发展的其他方面一样存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格塞尔提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每五年循环一次的发展过程。
在第一阶段岁~5岁)中,儿煮初步形成所有基本的道德态度。在以后的第二阶段(5岁~10岁)、第三阶段(1()岁~1 6岁)中,儿童只是进一步发展第一阶段已经形成的基本道德态度,使它们更为精细和完善。
⑼ 天道循环是什么意思
“天道”的字面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世界必有其规则,即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天道循环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的运行是可以循环的,世事轮回,生生不息的意思。
天道:
【拼音】[ tiān dào ]
【解释】1、中国古代哲学名词。指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行规律。唯心主义认为这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唯物主义认为这是不体现任何意志的自然现象。2、佛教六道之一。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9)道德循环扩展阅读:
有关“天道”的成语:
天道酬勤
【拼音】[ tiān dào chóu qín ]
【解释】天道:天理;酬:报;勤:勤奋。上天会酬报勤奋的人。指下了苦功夫必然会有成就。
天道昭彰
【拼音】[ tiān dào zhāo zhāng ]
【解释】指老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天道人事
【解释】:天道:天理。人事:人力所能做到的事。天道人事不可违背。意谓大势所趋。
【出自】:《元史·谦希宪传》:“因为书与宋四川统制余玠,谕以天道人事,玠得书愧感自守,不敢复轻动。”
【示例】:嗟呼!不知此正所谓~也。 ◎清·郑板桥《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
【拼音】[ tiān dào wú sī ]
【解释】指上天很公正,不偏不倚。
⑽ 用新道德观念理解实施矿业循环经济——在河南省矿业循环经济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河南灵宝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地方。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遗留了大量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道德理念。今天在这里研讨循环经济,有其特殊的意义。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有人称为“罪感文化”,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引出“赎罪—救世说”,构成西方文化的心理传统。
在西方基督文化出现前的500多年,我国古代文化已经确立了“忧患文化”、知常道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富于远见的理性思维。比如: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恒善救物,而无弃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思患而豫防之。”孟子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有洿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古代圣人的这些论述,是以道德观念为基础提出的命题,传承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20世纪60年代,国际学术界讨论“增长”与“发展”的概念,增长通常指经济量的增长;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上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专门小组发表了《只有一个地球》。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召开“人类与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1981年美国莱斯特.R.布朗发表了《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及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1997年6月,联合国在纽约展开特别首脑会议,谋求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人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盲目夺取自然资源,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带来资源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在开发自然资源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要珍惜资源和保护资源。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精神文化的文明发展为基础的新时代。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主题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强调人类在追求生存与发展权利时,要保持其与自然相协调的关系;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时,承认并努力做到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机会平等。提出社会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价值观,从过去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转变为和谐关系;二是发展观,从过去的单纯经济指标转变为以经济、社会和自然综合协调发展为目标;三是全球观或整体观;四是时间观,从只考虑当前到以当前为主、兼顾长远转变为当前与长远同时考虑并策划。
我国很重视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发展的当前和长远的需要提出的系统理论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更广泛、更结合中国实际的理论。
说到可持续发展,都与资源有密切关系。泛资源是自然资源的延拓,是对人类或非人类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组分的集合。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硬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在一定的技术、经济、社会条件下能被人类用来维持生态平衡,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并能形成产品和服务的有形物质,自然资源是其主体,矿产资源属于硬资源。软资源是包括科技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时间资源等以智能为基础的或无形的但对人类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至关重要的资源。
地球造就人类,人类在改变地球。矿产资源是地球赋予人类的财富,也是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利用。随着人活动的急剧增加,不得不关心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内涵所在。
我理解,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包含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使其泛资源的相互转换,达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的深化,仅仅是用“原罪说”、“忧患文化”理解认识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已经不够,必须建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注入新的内涵、认识方式和实践行为,才能不断地适应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对此,我认为有社会和企业两大层面问题。社会层面主要依赖政府的政策引导,企业层面主要依赖企业的实践。今天,我们以矿业为主讨论科学发展观,研究矿业循环经济。我认为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利于研究的深入。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国家之一,不能简单地采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非洲、南美洲国家大型矿产地开发利用的模式。在我国的多数大型矿产地的开发过程中,必然形成新的人口密集区域,就是所谓矿城的出现。对于一个具体地方的矿产资源,必然有发现、起步、发展和终结的过程。要避免出现“矿兴城兴、矿衰城衰”,就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实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河南省平顶山市、安阳市、焦作市是这样的典型。我注意到灵宝市也正在走这样的发展道路,感到很可喜。一个矿业城市一旦出现,作为地方政府就要用科学发展观引导社会的发展,逐步实施不依赖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河南的矿产资源,其总量不具全国的优势,但是河南的地理位置和中原文化发展历史,决定了河南矿产资源开发量长期在全国处于重要的位置。煤炭、铝土矿、黄金等矿产资源,长期处于开发量与资源量不相称的地位。如何进一步发挥河南的地理位置优势,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资源需求持续增长的难得条件,在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同时,不能将河南建成“原料基地”,要充分利用开发矿业得到的资金、技术、人才的积累,加快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可以假想,就是在20年后,当我国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后,河南省境内没有矿业或矿业减到最低限度的时候,河南能否仍然是处于国家地理中心地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我想,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矿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对于以矿业为基础的城市、地区,矿业循环经济更为重要,矿业循环经济从矿出发,而一个地区的长期发展却不能局限于矿,要走出一条以矿而兴、没有了矿仍能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城市。这是近20年用科学发展观思考、实施循环经济的目标之一。
作为矿业企业实施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爱惜、珍惜资源;第二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第三是发现更多的可利用资源;第四是利用新技术,实施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延长矿山的寿命;第五是树立采矿塑造新环境的新观念,为矿产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是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当前首先是利用好历史遗留的废弃物,尽可能地资源化。历史遗留的大量尾矿、废弃物,有的已经是宝贵的资源。栾川钼矿的大量尾矿可以说是全国的典型之一。第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尽可能地减量化。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尚不能减量、也不能资源化的,应当合理处置。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在,对矿产资源的认识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合理处置矿山尾矿、废弃物,就越来越重要。对此,政府要有行政的管理办法,企业要从矿山企业资源实际出发,采取必要的措施。第三是合理部署,加强深部、外部的勘查找矿,延长矿山寿命,为矿产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第四是实施将采矿破坏环境转变到塑造新的环境战略。采矿必然改变生态环境,如果让生态环境恶化就是破坏,如果能让生态环境优化就是改善。大量的实践证明,采矿可以做到改善环境,能够做到改善环境,也应该做到改善环境。第五是有计划地保护采矿遗留的地下空间,特别是地处中原、有重要地理位置的河南,对于过去、现在和将来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遗留的地下空间,在储存、旅游、军事等方面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资源。
最后,我想讲一讲矿业和土地。如果矿可以在全球平衡供给,特别是重要的矿产资源也是在全球平衡供给;但是,土地难在全球平衡。矿业循环经济应该与土地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当前地方政府最关注的重大问题。探矿、采矿要用地,传统说法是要破坏土地,减少耕地。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政策对头、措施恰当,采矿及其后续的工作,可以提供建设用地、林用地、耕地。实施矿用土地的整理、复耕,是矿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地区,城市建设和道路建设需要大量石料,有大量采石场,在作这些开采地的规划时,就要与增加建设用地、整理耕地结合起来,将采矿与开发新的用地结合起来。实施地面开采矿区的整治工作,将会提供新的可用地。河南开采煤炭的历史悠久,遗留了大量开采煤炭损坏的土地,有计划地对这些土地实施整理,按照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分别作为建设用地、农用地、林地等。在用地指标十分紧缺的现在,能够通过整理、建设得到新的耕地,这些新增耕地的指标可以置换,我想,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政策措施,是政府管理机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