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九法治水

九法治水

发布时间: 2021-12-10 00:20:33

㈠ 鲧治水的办法是什么

鲧用的是共工氏修筑堤防,并逐年加高加厚的办法。

当尧之时,洪水为害,尧在四岳的推荐下命鲧去治水。但鲧用的是共工氏修筑堤防,并逐年加高加厚的办法,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说,达三仞的高度,而不疏导河道,水无归宿。所以鲧虽经九年的努力,但终因功用不成,水害不息,治水失败,被殛之于羽山。

(1)九法治水扩展阅读:

在神话传说中,鲧不是尧的臣下,而是天上的神主,下界是为了帮助地上的人们的。但鲧下界是不在天帝的准许下的,此外,在下界的时候,鲧还偷了天帝的一件宝贝,这件宝贝的名字叫息壤,据说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

鲧治理洪水几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天帝发现了鲧的行为,大为震怒,派了著名的刽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终于使鲧的治水失败了。

㈡ 法律法规治水政策

水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约束水资源利用、规范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填补法律空白与缺陷,有利于促进依法治水、依法用水。

6.5.1 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

水资源的法律有国家法律法规,也有地方法律法规。京津冀都市圈应抓紧研究水权制度体系中诸如初始水权分配、用水总量控制、水权转让、污染物总量控制等核心制度的建设,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基础上,适当地制定促使本地区水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规范,或是修订和完善已有法律,增强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使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如北京市目前急需修订《北京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等法规。同时扩大立法工作的利益相关方参与程度;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立法征求制度等。

6.5.2 依法治水

京津冀都市圈内各级政府在水资源的管理中,要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把依法行政和转变政府职能及管理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职能;落实行政执法的责任制,界定执法责任,健全行政执法考核机制,建立行政执法追究责任制,尤其是在区域内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各级政府要相互合作,实现双赢,要从流域整体利益考虑,将水资源分配方案以相应的法律条款固定下来,由流域管理部门进行监督落实。

㈢ 治水的方法有哪些

治水的方法有很多,大致归纳如下:
1、疏通: 疏浚水库湖泊河道河口,加深加宽过水断面,炸除礁石,清除沉船树木等泄水障碍物,裁弯取直,加大水流比降,提高泄洪能力。
2、建堤防: 顺河岸,湖岸,库岸修建堤防护岸,不让洪水溢出。
3、河道整治: 多汊河道和分汊水道修建丁坝顺坝,塞支强干,理顺水流。
4、建拦河坝或活动坝,人工调节流量,削减洪峰。
5、植树造林,种植草皮,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以减小汛期来自地面迳流和地下水迳流量,以减小河流泥沙来源。
6、治理河流水库上游河岸,防止垮山,滑坡和泥石流,以减小河流泥沙来源。

㈣ 大禹治水禹到底用什么方法治水获得成功

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4)九法治水扩展阅读

历史意义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㈤ 治水始末是怎样的

在清代,屡屡酿成水患的有黄河、永定河、长江及浙江海塘。从顺治年间至乾隆年间,清政府拨巨帑对上述水患进行治理。

治理黄河。

清代治河,必兼治淮、治运。

淮河在历史上很少为患,自从南宋绍熙年间(十三世纪九十年代),黄河在阳武决口,即奔腾而南,汇入淮河,从淮河入海。黄河入淮既造成水流量剧增、水位迅长,也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河水倒灌洪泽湖,暴涨的洪泽湖水时刻威胁着扬州、泰州、淮安、高邮等富庶之地。

自元代开凿南北大运河以后,从清口以上漕船在黄河中,行一百八十里后再入运河,漕运畅通与否又直接关系京师粮食的供应。

李自成行宫清初,黄河屡屡决口同明末战乱有直接关系。在李自成围困开封时,明守军决朱家塞口淹义军,李自成亦遣人决马家口淹开封,两口并决,泛滥成灾。顺治元年七月,清朝廷任命杨方兴为河道总督。杨方兴勤于职守,深入治河工地,指挥堵塞决口。继杨方兴出任河道总督的是朱之锡(顺治十五年上任),朱之锡上任不久,河决山阳,朱之锡随即率河工堵塞决口,“疏浚堤渠”,“驰驱南北”,“及至积劳成疾”,死于任。

康熙十六年(1677年),黄、淮泛滥,从砀山至海口,两岸决口七八十处,洪泽湖上的高堰大坝,决口三四十处;翟家坝被冲成四段,山阴、高邮、宝应、盐城、兴化、泰州、如皋等州县已被洪水淹没。沟口运河因河水四溢,反淤为陆地。

康熙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靳辅在视察灾区后提出:“沟口以下不浚筑,则黄、淮二水无所归;清口以上不凿引河,则淮水之流不畅;高堰之决口不尽封塞,则淮水派分无刷河之力”;“黄河南岸,不筑堤防,则高堰危险,北岸不加防闲,则山东必受冲击,故筑堤岸、疏下流,塞决口,但有先后,而无缓急。”并提出利用疏浚河道的淤泥在两岸筑堤,修浚连接洪泽湖与黄河之间的运河,加固洪泽湖东岸高堰一带堤防,修复周桥闸至翟家坝被冲毁的堤岸,加深淮阴清口至高邮清水潭段运河等具体建议。

康熙十七年,靳辅的治河方案付诸实施。在十年的时间内,高堰、王家冈、武家墩等处决口得到堵塞;清江浦至云梯关的河道得到疏浚,且筑堤一万八千丈;在清水潭以西筑堤九百二十丈,以东筑堤六百余丈;在徐州、宿迁筑减水坝十三座,建毛家铺减水闸、王家山减水闸、大谷山减水闸,又在归仁堤、拦马河、清口建石闸。靳辅还组织挖掘一段运河,自骆马湖凿渠,经宿迁、桃源,至清河仲家庄山口,名曰中河,全长三百里,使得漕船不必再经黄河入运河。

在疏浚下游的过程中,因“下河形如釜底,近海转高,浚之水不能出,徒令海水倒灌为患”,靳辅受到郭绣等人的弹劾,并因此被夺官。此后康熙在第二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第三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第四次南巡(康熙四十二年)途中,巡视高堰、洪泽湖、徐家湾、翟家坝等治河工地,实地考察,仍未能找出疏浚下游、使河水尽快入海的有效办法。

康熙年间的治河,虽未从根本上解决黄水水患,但在一定时间内还是减轻了水患的程度。乾隆即位后,黄水为患又日趋严重:乾隆七年(1742年),黄河在丰县石林、黄村决口,“民田俱被淹没”;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河在铜山张家马路一带决口,江苏、安徽数十州县“数百里内,皆成巨浸”;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黄河又在老坝口决口,板闸、淮安俱被淹;自乾隆四十三年以后,更是连年决口,甚至一年数决。大规模治河再次提到清朝统治者的议事日程。

由于黄河屡屡决口,堵塞决口已成为经常性的事务,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仅仪封决口就堵筑五次,耗帑五百六十万两。青龙冈决口,屡堵屡塌,只得另开引河一百七十里,导水下流,此次工程耗帑九百万两。

在砀山县毛城铺建减水坝,开凿引河,使一部分黄水流入淮水,经安徽宿州、泗川、流入洪泽湖,此段引河全长六百里。黄水分流减轻徐州段河道的压力(徐州段河道狭窄多弯),黄水在分流后在洪泽湖内可得到沉淀,再从清口流出汇入黄河。

屡次修筑、加固高堰,自武家墩至蒋坝的一万七千余丈,全部改建为石堤。为了控制洪泽湖的水量,乾隆在第三次南巡时(乾隆二十七年)“阅清口”,提出“大扩清口”,“于五坝设立木志,如增长一尺(指水位增长),即将清口之坝拆开十丈,递长递拓,永成定式”。自行此法,“十余年来,高、宝遂无水患”。为防止黄水倒灌清口、淤塞清口,乾隆坚持开凿陶庄引河。陶庄引河全长一千六十丈,宽三丈,深一丈余,“永免倒灌之患”,“为一劳永逸之计”。

为解决黄河下游河道被泥沙堵塞,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疏浚河道。其中河南省疏浚干河四条——贾鲁河、惠济河、涡河、巴沟河;又疏浚支河三十四条。该省每州县“所开沟自十数道至一百数十道不等,长自里许至数十里不等,宽深自数尺至丈不等,皆足以资蓄泄”。山东境内疏浚河道亦取得可观成就,鲁西南疏浚河六十余条;胶东疏浚河三十余条;江苏省疏浚石羊沟、董家沟、廖家沟、芒河;安徽省疏浚淝河、茨河、沙河、浍河、睢河。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直隶总督孙嘉淦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就曾提出引黄河北上入大清河,经山东入海的建议,孙嘉淦认为“大清河东南皆泰山基脚,其道亘古不坏”,不会发生决堤、改道,所经“只东河、济阳、滨州、利津四、五个州县,即有漫堤,不过偏灾”。此后二十八年,河决青龙冈,经赵王河入大清河归海。然而乾隆认为大清河不能容纳黄河全部水量,又恐黄水北流运河受阻、影响漕运,驳回改道入海的建议。直到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流入大清河,经山东入海,证明孙嘉淦等人建议的合理、可行。

治理永定河。

永定河又名无定河、浑河,素有小黄河之称,河水中所挟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的河床上,致使下游经常决堤、改道。正像乾隆在一首诗中所描绘的,“永定原无定,千古冲帝京”。

康熙时期,曾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永定河进行治理。筑永定大堤,固定下游,并把河水引入三角淀,使河水中的泥沙得到沉淀。至雍正时期,因三角淀积沙过多,河水不能及时排泄入海,河患又日益严重,至乾隆中叶,永定河已“六改道”。

为治理永定河,乾隆多次视察永定河,他认为“永定河之所以为患,独以上游曾无分泄,下口不得畅流,经行一路,中梗磅礴”,提出在其上游蓄洪拦沙,中游疏浚分流,下游改移下口的综合治理方案。

乾隆初年,采纳治河名臣高斌的建议,在永定河上游的宣化黑龙湾、怀来和合堡等地修拦洪滞沙大坝,“就近取石,堆叠玲珑水坝,以勒其凶暴之势”,“层层拦顿,以杀其势”。

对中游的治理,则采纳鄂尔泰、方观承等人的建议,修建金门闸减水坝,改建其他草坝、土坝,疏浚河道,分流减水。

在对下游的治理上,意见最为纷纭:顾琮主张筑堤、散流、匀沙;鄂尔泰主张建闸坝、开引河;孙嘉淦主张引河南行,复其故道;方观承则主张改移下口,另寻沉积水中泥沙的处所。直至乾隆二十年(1765年),乾隆才作出大规模改道的决策。当河水流经永清县贺尧营后,折向东流,挖引河二十里,把永定河引入凤河,再流入沙家淀,沙家淀方圆百余里,永定河水中的泥沙在淀中沉淀后流出,使得下游不致很快被淤塞。

治理长江。

在历史上,长江很少为患。迨至乾隆中叶,由于人口的剧增,对上游森林的砍伐,使得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中游又由于围湖、沿堤造田,水道日益狭窄,致使长江自乾隆四十四年之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三次决堤,其中尤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最为严重,决堤的江水冲入洪州城,衙门、兵营、民房、仓库俱被淹没,城内积水近二丈。此次决堤酿成湖北三十六个州县被淹,“死者以数十万计”。酿成此次水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富户勾结官府在江中沙洲上种植芦苇,芦苇环洲而生,芦根固沙,使沙洲面积愈积愈大,侵占江道,阻塞江流。

乾隆在得悉长江三次决口的原因后,谕令地方官对沿湖、沿江围田者进行清查,以保证江水的畅流无阻。不得“狃于目前之利”,“与水争利”。并要求地方官员“间一二年,即将有无占筑情形,详悉具奏,永以为例”。

疏浚各省河道。

清统治者对疏浚河道非常重视,各省水利工程纷纷修建:

乾隆三年(1738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开凿自都匀达常德、自独山至广西怀远的水道;

乾隆四年(1739年),发帑修巢湖一带堤堰及六安、滁、泗一带溪壑;

乾隆六年(1741年)。在河南中牟开凿一条六丈五尺长的新河,以分贾鲁河水势;

乾隆九年(1744年),在冀中开挖河道;

乾隆十一年(1746年),疏浚直隶庆云、盐山一带的河道;

乾隆十四年(1749年),利用万泉庄、云泉山水系,疏浚通惠河;

乾隆十八年(1753年),用木槽引南山之水,灌溉巴里坤一带屯田地亩;

乾隆二十四年(1755年),加固都江堰及大渡河、金沙江堤坝;

乾隆二十八年(1759年),疏浚吴淞江、东江娄江,清理河身,铲除河中所植芦苇;

乾隆三十一年(1762年),筑子牙河堤;

乾隆三十三年(1764年),筑正定新堤;

乾隆三十五年(1766年),疏浚常熟白茆塘、徐六泾河;

乾隆三十六年(1767年),在北运河筑减水坝,解除天津水患;

乾隆四十年(1771年),在武昌筑濒江石岸;

乾隆四十一年(1772年),修陕西四十七州县渠堰;

乾隆四十五年(1776年),在长沙筑新堤,以防止湘江泛滥;

乾隆四十七年(1778年),治理云南弥苴河、龙川江、清水河、浑水河;

乾隆五十年(1781年),在宁夏疏浚汉延、唐来、大清、惠农四渠;

乾隆五十三年(1784年)浚漳水、卫水;

乾隆五十九年(1790年)建沙市大坝。

治理浙江海塘。

为防海潮浸灌,江、浙沿海筑有五百里的堤塘,亦称之海塘。钱塘江出口处系海塘工程的重点。在钱塘江出口处,原有供海潮出入的南大亹(靠近上虞)、北大亹(靠近海宁)以及在南北两大亹之间的中、小亹(门,山峡中两岸对峙如门)。康雍时期,南大亹因沙滩淤积被堵塞。乾隆初年,中、小亹相继被堵。自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后,潮水出入全靠北大亹,海宁一带塘堤被冲,“海塘之内,皆属寸土寸金之地,一有冲决,民命攸关。且卤水一入,数年之内,必致颗粒无收”。

乾隆下令加固海宁一带海塘,从浦儿兜至尖山头鱼鳞,筑石塘六千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时,乾隆亲至海宁视察,因该地沙土浮活,决定修缮柴塘。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第六次南巡时,乾隆拨款五百万两,“著将柴塘上土之后,顺坡斜做,并于其上种柳,俾根株盘结”。

海塘工程,历时久、耗资大,石料来自绍兴、武康及太湖的洞庭山;柴料来自富阳、建德;木材来自钱塘江上游及长江上游。

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清代,上述治水工程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水患,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患造成的危害。

㈥ 走进国学六年级大禹治水的翻译 原文: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二而

尧和舜统治的年代,天下许多河流都治理不好,洪水泛滥成灾.尧任用鲧去治理水患,鲧使用堵塞的方法,九年没有功效.后来舜任用大禹治理水患,大禹在九州大地开挖水道,疏通众多河流,在许多沼泽筑坝整治,在许多大山因势利导.大禹治水,是我们中华民族地位第一的千秋功业,尧舜禹三代之后,中国没有不承蒙他所创下的功利的。

㈦ 治水之法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钱粮给民工,不苛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的官吏差役也没有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要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办成功。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道义,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不能办好了。

㈧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

尧和舜统治的年代,天下许多河流都治理不好,洪水泛滥成灾。尧任用鲧去治理水患,鲧使用堵塞的方法,九年没有功效。后来舜任用大禹治理水患,大禹在九州大地开挖水道,疏通众多河流,在许多沼泽筑坝整治,在许多大山因势利导......大禹治水,是我们中华民族地位第一的千秋功业,尧舜禹三代之后,中国没有不承蒙他所创下的功利的。

㈨ 如何依法治水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改变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

为有效解决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周学文建议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改变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建设节水型社会。

首先,是要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目前,我国用水总量已近6000亿立方米,北方一些地区用水量已经超过了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提出,到2030年,我国用水高峰时总量力争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这一指标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了我国的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用水需求确定的,是我国用水总量控制的红线。当前,应按照国家水权制度建设的要求,制定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将用水总量逐级分配到各个行政区,明晰初始水权。同时,也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探索建立水市场,促进水权有序流转。

二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首先应分地区、分行业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用水定额指标体系。目前,我国许多地区虽然制定了一些用水定额指标,但指标体系还不完整,有的定额过宽、过松,难以起到促进提高用水效率的作用。用水定额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综合研究确定。其次,应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把用水户定额执行情况作为节水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奖惩制度。应实行严格的用水器具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淘汰不满足用水定额要求的生活生产设施和工艺技术。同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实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鼓励用水户通过技术改造等措施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㈩ ( )治水

大禹治水

热点内容
以下属于法律效力的范围的是 发布:2025-05-18 04:24:18 浏览:767
执行法律知识包括什么 发布:2025-05-18 04:21:33 浏览:135
山东计划生育条例罚款 发布:2025-05-18 04:14:57 浏览:877
法律服务采购河南 发布:2025-05-18 04:10:37 浏览:956
富宁县律师 发布:2025-05-18 03:56:57 浏览:608
人身侮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8 03:56:52 浏览:714
教育局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汇报 发布:2025-05-18 03:35:02 浏览:844
法律硕士对英语的要求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916
公司合伙人之间的法律协议有效吗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208
抵押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8 03:25:11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