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不可抗力
1. 合同法中的不可抗力
法律分析: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现象,如,火灾、旱灾、地震、风灾、大雪、山崩等;二是由社会原因引起的社会现象,如,战争、动乱、政府干预、征收、征用、罢工、禁运、市场行情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条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不可抗力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2. 合同法规定的不可抗力因素有哪些
法律分析:合同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冰雹;
(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
(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
在不可抗力的适用上,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1)合同中是否约定不可抗力条款,不影响直接援用法律规定;
(2)不可抗力条款是法定免责条款,约定不可抗力条款如小于法定范围,当事人仍可援用法律规定主张免责;如大于法定范围,超出部分应视为另外成立了免责条款;
(3)不可抗力作为免责条款具有强制性,当事人不得约定将不可抗力排除在免责事由之外。
不可抗力的免责效力,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闭茄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有以下列外:
(1)金钱债务的迟延责任不得因不可抗力而免除。
(2)迟延履行期间发生的不可抗力不具有免责效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条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不可抗力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袜态哪况。告码
3. 如何区分合同法中的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
在合同法中,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的区分如下: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当不可抗力影响合同履行时,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除非法律有其他规定。如果当事人因迟延履行而发生不可抗力,不能免除责任。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六条明确了情势变更的定义:合同成立后,若发生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非不可抗力造成且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一方明显不公平或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请求法院变更或解除合同。法院应根据公平原则和案件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变更或解除。
3. 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的主要区别包括:
- 履行障碍的程度:不可抗力导致履行不能,而情势变更虽可能导致履行困难,但未达到履行不能的程度。
- 免责事由:不可抗力是法定的免责事由,当事人只需证明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或产生损失,即可免责,法院无权裁量。情势变更不是法定免责事由,当事人有请求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权利,法院具有裁量权。
- 效力发生:不可抗力的效力自然发生,无需人为介入。情势变更的效力发生取决于法院的裁量。
- 出发点:不可抗力从违约责任角度考虑,解决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的问题。情势变更从合同效力角度考虑,解决合同是否继续有效的问题。
4. 合同法规定的不可抗力因素
1. 合同法中不可抗力的定义: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成立时无法预见、避免且克服的客观情况。
2. 不可抗力事件的分类: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天灾,如火灾、旱灾、地震、风暴、大雪、山崩等。第二类是由社会原因导致的社会现象,包括战争、动乱、政府干预、征收征用、罢工、禁运、市场行情变化等。
3.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条规定,若因不可抗力无法履行民事义务,不承担民事责任。但若有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应遵循其规定。在此法律框架下,不可抗力被理解为无法预见、避免且克服的客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