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凝聚共识用法治推动改革

凝聚共识用法治推动改革

发布时间: 2021-12-11 06:24:09

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改革涉及了法治的最优途径什么则是凝聚法治共识的根本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改革设计了法治的最优路径,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则是凝聚法治共识的根本。

2. 十八大对法治政府的基本定位进一步凸显了法治在国家总体布局中的地位

这句话是对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一开篇就明确指出,这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个判断,深刻揭示了党的十八大的重大意义。

从取得的重大成果看,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2)凝聚共识用法治推动改革扩展阅读: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 依法治国的着力点

其一,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宣示了对公民人身、财产及其他基本权利的保护,并通过相关制度予以具体落实。

依宪治国,就是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用宪法约束公权力。依宪治国,就必须保障宪法的实施,并建立和完善宪法实施的监督制度,从而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其二,落实党的依法执政方略。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我们党带领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

领导干部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改革过程中,我们党要运用法治凝聚共识,引领改革,推进改革,确保改革事业在法治轨道上推进。

其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要求国家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治政府一定是有限政府,即政府只能做法律允许和法律授权的事情,而不能超越法律做事。

这就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压缩政府审批权限、明确行政权力界限、规范行政行为程序、加强行政信息公开,通过权力问责机制,加大对违法、失职行为的追惩力度;另一方面,公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履行其法定职责,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为,不得懒政、怠政。

通过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从而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其四,加快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必须通过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不断提高司法审判人员整体的职业素养,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其五,建设法治社会。一方面,要营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会氛围,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遵纪守法和用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真正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实现法律与道德、依法治国与道德教化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法律与道德的互补,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引导公民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做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一致。只有全社会人人诚实守信,崇尚道德,遵守规矩,才能奠定法治的基础。



(3)凝聚共识用法治推动改革扩展阅读:

建立法治社会就是要全社会成员有序参与法治建设进程,真正实现民主的法治化,人人守法、和谐有序。一方面,要营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会氛围,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遵纪守法和用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真正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通过法治确保社会自治。通过法律对公权力的约束,保障社会自我调节的功能空间,确保社会自治得以有效进行。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化,必然要求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功能得以发挥,使得社会自治和国家管理保持良性的互动关系。

此外,要实现法律与道德、依法治国与道德教化的有机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4. 为什么要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识

A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

为什么要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这既是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新形势下,对深化改革开放、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的新要求,也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新起点上,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新要求。

目前,中国的改革步入“深水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就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法治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识、价值共识、制度共识和行为共识,为深化改革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以宪法和法律为至高行为准则的良法之治。与道德规范、宗教伦理、政治说教、行政强制、社会习俗等方式相比,由于法治具有明确的社会价值的主导性、社会行为的规范性、社会利益的包容性、公共权威的至上性、国家意志的强制性等特征,由于现代法治是与现代民主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为一体的,因此,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通过法定程序等来表达民意,反映民情,集中民智,体现民利,同时规范制约公权力,防止公权力的腐败和滥用,这样更有利于构建社会共识的民意和法理的基础,更有利于发挥法治价值对社会共识的引领与整合作用。

改革共识是当下中国社会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试验性改革,必然会挑战既有的法治秩序和法治权威,出现所谓“良性违宪、良性违法”的改革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凝聚改革共识。一方面,全社会应当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尽可能达成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和怎样改革等的共识,从而为深化改革、突破改革难关提供充分的民意支持和合理性前提;另一方面,全社会与立法机关以及立法机关内部应当努力达成改革共识,减少改革“个识”和反对意见,及时通过法定程序推进相关法律的立改废,从而为深化改革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与合法性保障。

如何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应当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引导功能和教化作用。通过依法治国和法治的全面实施,直接或间接地告诉人们中国改革的性质、方向、原则、目标、底线、边界、方式等等,提示人们在改革过程中哪些合法权益应当去依法争取,哪些法定义务和责任应当自觉去承担,哪些非法行为和方式应当避免,进而为凝聚改革共识提供指引、提出要求。在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过程中,人们表达或主张这些概念的相关诉求时,可以也应当遵从法治的指引,符合法律的规定,做出法律上的预测和评估,在法治的框架下求大同、存小异,努力达成改革共识,依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应当更加重视发挥实体法治“分配正义”的作用。推行实体法治的分配正义来凝聚改革共识,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自由原则。立法所要分配的利益涉及全体人民、部分群众或者某些群体时,应当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尊重他们选择自己利益的方式和结果,变立法的“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保障人民意志得以充分自由地表达。二是兼顾原则。当不同改革涉及的利益出现一定矛盾时,立法者的价值选择应当兼顾平衡利益分配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尽管其中应当有轻重、主次、先后之别,但都应对各种利益给予合理的兼顾和平衡。三是公正原则。立法者应当努力在价值选择的方式和结果中给予公平地对待,既维护法治的形式公正,也维护法治的结果公正。四是必要的差别原则。在价值选择的分配中,如果确有充分而必要的理由,如为了国家安全而限制公民的某些自由,也可以适用差别对待的原则。但在保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同时,要对利益受损的处于少数的一方予以适当救济。只有通过法治对各种利益做出合法、公正、公平、合理的分配和处置,才有可能在法治的基础上真正达成改革认同,凝聚改革共识。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应当更加重视发挥程序法治的“游戏规则”作用。在一个不断深化改革的多元利益的社会中,利益的冲突或者失衡在所难免。在利益博弈过程中,利益各方代表有时会相持不下、难以达成利益妥协或者让步,在这种僵持的情况下,如果利害关系人认同程序法治的规则,通过论证、听证、协商、调解、仲裁最后是投票表决等方式,一般就能够解决问题。如果仍然不能形成多数意见、达成改革共识,还可以选择暂时搁置、冷处理或者继续协商调解等方式。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中国的改革正步入深水区、进入攻坚期。矛盾凸显如何妥善处理?利益多元如何实现公平?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法治思维认识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我们党是执政党,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努力培养并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执政能力,努力掌握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的执政本领。尤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能力,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通过法治程序去凝聚全社会、全民族的改革共识,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有力的法治保障。

5. 为什么说法治中国是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根本方法

具体来说,有一下几方面原因:
1.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历来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在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下,要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2.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凝聚共识、推进改革合力的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涉及各种社会关系、利益格局的调整,没有坚强的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改革就不可能顺利推进。

3. 只有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保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种政策、措施能够自上而下得到贯彻实施,从而真正打破部门地方保护壁垒、突破部门地方利益格局,进一步形成公平有效的发展环境。

6. 怎样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

中国的改革正步入“深水区”、进入攻坚期。矛盾凸显如何妥善处理?利益多元如何实现公平?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法治思维认识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以法治汇集改革民意、凝聚改革共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谁是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的责任主体?既不是一般百姓、企事业单位,也不是一般公职人员、基层机关组织,而主要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党是执政党,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是建设法治中国对执政党的基本要求。

热点内容
以下属于法律效力的范围的是 发布:2025-05-18 04:24:18 浏览:767
执行法律知识包括什么 发布:2025-05-18 04:21:33 浏览:135
山东计划生育条例罚款 发布:2025-05-18 04:14:57 浏览:877
法律服务采购河南 发布:2025-05-18 04:10:37 浏览:956
富宁县律师 发布:2025-05-18 03:56:57 浏览:608
人身侮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8 03:56:52 浏览:714
教育局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汇报 发布:2025-05-18 03:35:02 浏览:844
法律硕士对英语的要求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916
公司合伙人之间的法律协议有效吗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208
抵押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8 03:25:11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