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视域下的反腐败斗争

法治视域下的反腐败斗争

发布时间: 2021-12-14 00:28:08

① 依法惩治腐败说明了什么道理

你如果想致富的道路期限,一些国家能为你投资给你放,你可以支付转回来再给换了款

② 谈谈对党风廉政与反腐斗争与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的关系和认识

正确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廉洁政治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的重要条件。历史经验表明,只有执政者清正廉洁,才能处理好与人民群众关系,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反之,执政者腐败必然导致政治动荡、经济凋敝、人民困苦,乃至政权更迭、生灵涂炭。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屡见不鲜。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政权的性质与腐败水火不容,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斗争。对于我们这个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的政党来说,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如果任由腐败泛滥,可能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建设和谐社会就根本无从谈起。只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做好了,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巩固了,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③ 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应如何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成绩显版著、硕果累累,党风廉权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快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步伐既十分重要又相当紧迫。
着力推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是施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一道,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治国对党执政方式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依法执政要求将党的执政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反腐倡廉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也必须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要求,努力实现法治化。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有法可依,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质量和系统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反腐倡廉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十七大报告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前,反腐倡廉工作还只是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要建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 从依法治国角度谈谈目前党内惩治腐败分子力度的看法,并谈谈如何对公务员进行

一是监督“公开”制度的落实。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等方面的公开,作为一个制度确立并实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充分运用了“阳光是最好防腐剂”原理,是防腐、揪腐的最有力举措之一。为此,一切法律法规、制度、文件,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应当保密的外,都应当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公开,让公众知晓、随时方便地查阅,以此最大限度压缩权力暗中运行的空间。纪检监察等机关必须担负起此项监督重任,对没有落实到位的,毫无例外地点名道姓通报并依法追究责任。把“口头上的正义”外化为“看得见的正义”。
二是监督“权力运行”制度的落实。把权力关进笼子,要靠建立健全制度,但落实制度更是关键。如干部选拔任用、政府采购、招投标、司法拍卖等,几乎都是有比较成熟的法律规定,然而从已处置的“老虎”、“苍蝇”来看,无一例外都是无视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的存在。有法不依问题不能仅仅指望制度执行者自身的觉悟来纠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必须加强监督,进而发现问题并惩处矫正,才能促进和保证制度的真正执行。监督机构在无力全方位监督的情况下,应着力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人员监督。重点部门中的重点是那些群众反映强烈、前腐后继、连续在同一职位上落马多人的部门;重点岗位人员中的重点是领导干部,重点中的重点是“一把手”,因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吏腐腐一个,官腐腐一窝。”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让一切腐败行为无处遁形。
三是监督反腐“责任制”的落实。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明确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一个目标、两大方针、三项任务、四种责任、五项措施”。各级党委就落实《工作规划》制定方案、进行任务分解、细化并明确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了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责任制。这个责任制度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工作规划》关于“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纪委要切实承担监督责任”、“强化对监管者的监督”、“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问题”等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规定新要求,是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⑤ 扫黑除恶反腐败斗争中的政治态度与表现

⑥ 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党课

换人,要能力不要文凭

⑦ 以 厉害了我的国 为主题 请 从科技创新 反腐败斗争 依法治国 文化自信 教育

主要还是从我国的教育的创新方面来写

⑧ 为把反腐败斗争继续引向深入十九大提出三个坚持具体指什么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推动政治生态实现根本好转

⑨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一要不断完善反腐败法律制度体系。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要通过废、改、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反腐败法律制度体系。要善于将党的反腐败主张和决策转化为人民的共同意志,通过国家立法将反腐败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轨道。在十二届人大已将反腐败法列入未来五年立法规划的基础上,要就尽早着手、科学论证、开门立法、广聚民意,加快制定出台反腐败法、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法、公共信息公开法、预防和处理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法、举报人和证人保护法等法律。要在罪刑相适应的原则下,进一步加大对腐败犯罪的惩罚力度。要做到预防与惩治、治标与治本,监督与查处、实体与程序、运作规则与一般程序并重。要加强党内立法与国家立法的协调配合。要对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进行清理,过时的及时废止,不完善的要尽快制定实施细则,需要制定配套制度的要抓紧制定,切实提高法律制度的可行性、有效性,为制度刚性运行夯实基础。
二要大力培养反腐败的法治思维。人的因素是最重要、最具变化性的因素,只有大部分社会成员具备了法治思维,反腐败法律制度才能落到实处。因此要加强法治文化宣传和教育,在全社会涵养制度为要、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努力提升法治理念。使全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能体现法治精神,让“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一种惯性思维。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党纪政纪法纪教育,组织干部学习法律,引导党员干部做到一切立身行事都以法律为准绳,自觉忠于法律、遵守法律,增强公务人员执法、守法自觉性。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切实解决好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使领导干部真正敬畏法律、敬畏民意、敬畏岗位。
三要依法监督保证法律制度刚性。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法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通过不断深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纪委的监督责任和监督的相对独立性、权威性,来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刚性运行。推进反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盯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使各级领导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工作,在法治轨道上用权,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要深化改革,完善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通过治方式引导和规范群众有序参与监督。鼓励实名举报,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处理涉腐网络舆情,做到积极应对,正确引导。要进一步加强“三转”,依法加强监督检查,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以权谋私等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切实维护法律制度刚性。
四要坚持使用法治方式惩治腐败。坚持有贪必肃、有腐必惩,把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能,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做到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同时必须要坚持用法治方式查办案件,坚守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这一原则。要坚持实体正义和程序合法的统一,健全办案制度、切实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保障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要规范办案流程,正确使用“两规”“两指”措施,绝不能随意性执纪、选择性查处和越权违规办案。要充分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的作用,加强职能部门间协同办案、信息沟通、案件移送,做到“快查快结”。要严格遵守案件线索规范管理、办案安全事故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要细化办案标准,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量纪恰当、手续完备,使查办的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五要打造过硬队伍提高法治能力。要按照打铁先要自身硬的要求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切实防止“灯下黑”,提高纪检监察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推进反腐败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强化教育,进一步增强纪检干部的法纪意识,夯实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定期对纪检监察干部进行法律知识考核,并运用好教育考核结果,重视提拔使用法治思维意识强、善于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干部。要强化管理,促使纪检监察干部进一步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办案,违反审查纪律就是违反政治纪律”的底线思维,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制度和规定。要强化监督问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坚决制止,对不适合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坚决调离,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查处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决不袒护、决不手软,用铁的纪律打造过硬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腐败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最大的毒瘤,而法治是人类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好的社会治理方式,是治疗社会弊病的良药。纪检监察机关只有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谋划工作,才能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融入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旋律中去,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热点内容
2018行政法教材 发布:2025-05-16 21:25:13 浏览:296
招教教育法律责任主体 发布:2025-05-16 21:24:32 浏览:749
2016年实施的建筑法律法规 发布:2025-05-16 21:12:30 浏览:473
绍兴市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6 21:12:13 浏览:948
电视刑法 发布:2025-05-16 20:44:19 浏览:18
行政法构成要素 发布:2025-05-16 20:39:49 浏览:880
自考本科经济法资料 发布:2025-05-16 20:39:48 浏览:308
我国行政法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发布:2025-05-16 20:28:56 浏览:959
法院纠正违法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5-16 20:27:25 浏览:164
饭店公章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16 20:24:09 浏览: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