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佛教
A. 如何用佛教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1,怎样去认识佛教:读经书,那些都是佛的知识和道理;
2,哪些佛教的精华值得我们去吸取:知识和道理都要吸收;
3,怎么样才可以做到
空:说来话长,凡人需要修行,修心,放下一切等等;
4,宽容:是个人对生活以及他人的态度,这个需要看清和看淡一切事物,放下贪,嗔,痴自然会有宽容的心态;
5,怎么样用佛教来提升自己的境界:做到1234,自然就能提升境界了!
南无阿弥陀佛!
B. 伦理道德对于佛教的人生意义
佛教伦理思想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人类的精神文明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是在古代精神文明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吸收古代精神文明中有价值或有意义的成分。这样的成分有多种多样。佛教的一些伦理思想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它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在提倡为人民服务,提倡奉献精神时,佛教的伦理思想有借鉴意义 在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也有相当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在各个地区是不平衡的。而且在一些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的地区,却存在精神文明滑坡的现象。如上述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甚至损人利己等丑恶现象在不少地区抬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比较复杂,但其中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伦理方面。究竟如何看待人生,用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在许多人那里是不明确的。在中国,在对十年“文革”中“左”的说教批判的同时,不少人却把为人民服务的好传统也当成“左”的东西抛弃了。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只想别人对自己奉献,不想自己对别人奉献,实际上奉行着一种自私自利、一切以我为中心、一心为自己谋利的伦理思想。这使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很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强正面的思想教育当然是政府或社会教育部门主要的应对之策。但也应当辅以其他的手法。如佛教的一些伦理思想就能起到一些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有不少人对正面的思想教育有逆反心理,但对佛教的教理却很感兴趣,对佛教的伦理观念也很认同,并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如许多信佛教之人或受佛教影响较大的人能自觉用佛教的克己精神待人,在遇到自己利益与他人利益或民众利益相矛盾时,能本着佛教的“利他”精神先人后己,为他人或为社会牺牲自己的利益。佛教的一些伦理观念所引发的一些人的行为对社会是有正面作用的,所收到的社会效果有些是政府或社会教育部门的正面教育想收到但在现实中难以收到的。这一方面说明佛教的伦理思想确有其独到之处,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应当吸收借鉴一些佛教伦理思想中的有益成分。 (二)在提倡自觉遵纪守法、严于律己时,佛教的伦理思想有借鉴意义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存在人的个人欲望或需要与社会秩序或他人利益相冲突的情况。要想社会的秩序不被破坏,人们(包括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每一个人都应该对于自己的欲望有所克制。要受一定的社会法纪管束,也要受一定的伦理观念制约。 在当代,尽管人们的文明程度有很大提高,遵纪守法的观念普遍加强,但在这方面的问题仍然很多。扰乱民众安宁、破坏社会秩序的人依旧不少。因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在这方面,佛教的伦理思想也可起一些好的作用,有一定借鉴意义。 与上述情况类似,有些人对政府或一些社会机构的法规制度并不以为然。但却对佛教的教义十分看重,对佛教的教规非常赞赏。虽然并未出家甚至居士也算不上,但在许多场合却能自觉地遵守佛教的一些教规,用佛教的伦理思想约束自己。这些人从灭除佛教说的“三毒”的立场出发,从克己的观念出发,能够对自己严格要求。而这样做所起的社会作用,应当说有好的方面。它在客观上对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起了积极的作用。另外,佛教伦理思想中的一些成分(如利他观念、克己观念等)即便在理论上也确实有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值得吸收的成分和借鉴之处。 (三)在反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特权思想、腐败现象时,佛教的伦理思想有借鉴意义 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法律上都确立了公民的平等地位。人们有分工或职务的不同,但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人人都平等地享有作为人的尊严,在这方面没有等级的划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在财产、职业、职务、种族等方面具有的差异,因而在社会上所具有的影响力或社会地位是不同的。在社会中实际存在着富人歧视穷人、职位高者歧视或虐待职位低者、一些种族歧视另外一些种族的情况。许多富人凭借财产胡作非为,有些当权者凭借权利鱼肉百姓、横行霸道,有些种族优越感较强的人鄙视其他种族。这些富人、职位高者、种族优越感强者一般都认为自己有一种“特权”。这种特权思想在当今世界是阻碍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也常常是产生社会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消除这种特权思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佛教的伦理思想在这方面能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佛教在产生时就主张某种程度上的平等思想,反对种姓地位的不平等。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反对歧视和虐待其他众生或生灵。当然,平等只能是相对的,绝对的平等是没有的。佛教僧团或佛教徒自身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平等。但佛教倡导这种观念,从社会作用来看,在总体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佛教的这种平等思想对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信教者都有重要影响。
C. 宗教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宗教与道德同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宗教与道德之间的相互影响,既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通过宗教神话和宗教礼仪来强化道德的社会影响力。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宗教为自己的阶级利益服务,用神和天命的安排来神化现在的统治秩序和人与人的阶级关系,用来世的天堂使被统治阶级安于现实的苦难。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的利益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宗教对道德的影响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即把统治阶级的道德神圣化和成为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的道德的宗教外衣。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具有与以往阶级社会不同的特点。经过宗教制度的改革,我国的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中的封建剥削制度被革除;天主教、基督教中开展的反帝爱国运动使得这两个宗教成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办的宗教。我国的宗教已不再是剥削阶级利用的工具。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是因为还存在着宗教赖以存在的条件。
在社会主义时期,虽然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神关系的部分仍然是约束信教群众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但是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部分,如佛教的"五戒十善",基督教、天主教的"十诫"等等,与社会主义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处。
宗教信徒以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世俗性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原则对人们行为的要求并不冲突。这是宗教能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的道德应该吸收宗教道德和教规、教义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宗教道德只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存在。
二、区别
1、从存在的维度来看:
道德存在的领域始终不出人与人关系的现实维度,宗教则与道德不同,始终走在人与神关系的维度上。
2、从与生存活动距离来看:
宗教离生存活动远,而道德离生存活动近。
3、发挥作用的方式:
道德是非强制的,约束主要来自于内在的良知,而宗教对于信仰者是绝对的权威。
D. 道德经和佛家有冲突吗
没有冲突,只有区别。
两家都讲修身养性,高的道德标准(例如舍己为人),去回除各种欲望,回归自然与本答性。
例如,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说:万法归一。世界上,天底下,人世间,有一种“道”,从这个“道”产生出儒、道、墨、法、杂、纵横……等等学说(法)。而万法归一,归一到何处呢,其实就归一到派生出万法的那个“道”。
就是说,无论哪家哪派,修到最最境界,其实是归一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最后结果是一样的,儒家把那个结果叫贤者、君子、圣人,道家称为至人、真人,佛家则叫佛、菩萨。
所以你看古往今来,圣人的境界都差不多。
区别在于,修的方法不同,修的目的不同。
修的方法比较高深复杂,我不修也讲不明白,需要研究道家和佛家经典才能明白。
道家是今生今日,修长寿长生。佛家是修来世。这是目的的不同。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国学大师(那时不这么称呼,现在看起来应该算国学大师)提出儒释道三教合一,因为儒、道、佛三家的内在义理上,特别是在道德标准取向上是合一的,几乎是无差别的。
E. 祖师大德如何来谈佛教道德的
道德一词,多见于《道德经》,出于道家。
佛家不谈“道德”而常常谈及“功德”。
《六祖坛经》谓:
「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於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
F. 佛教和道教的关系
关系如下:先说佛教、道教、之异
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
1.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2.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
1.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
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2.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第三、佛教道教的各自特征
1.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2.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弟子特别重视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弟子。
再说佛教、道教、之同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提出了“养性”之说,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第二:强调精神摄养。“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病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病还是病生时”。
第三:主张饮食调养。如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第四:重视起居护养。“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第五:注意药物扶持。如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
(6)道德与佛教扩展阅读: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道教、长期存在着严重的门户之见,彼此隔阂甚至相互诋毁。不过,历史上二教真正学有所成者,往往倒是能够屏弃门户之见,主张二教平等,相互学习。在很多佛、道、的经论中,往往能看到佛、道、二教被许多大德高僧高道们常常动辄“释曰”、“佛曰”或“道曰”,将各家说法平等的列置一块、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因此又有“二教一家”之说。
佛教,道教确实有相通甚至相同之处。它们的同,最主要的是佛教,道教都要求克制人的感官欲望,主张人不要被身体本能牵制和奴役,回到人心灵的自然宁静。二教都把心静定为人生的追求,一切的说教和修行都是为了使人达到心灵的宁静。
G. 佛教能算得上一种道德吗
1、你攻击的不仅仅是佛教:而是面对所有的宗教。现行公认的宗教都教人为善,为了信徒得生善处。这本是一种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的方法,将其否定是对所有宗教的一种恶毒行为。
2、败坏社会道德:将善提升到人人所不及的绝对概念,实际上是灭除善,将善置于不可及、虚无的地方。
3、用自己的井蛙之间去讨论圣者的所行,如站在不见人的角落里,仰头对太阳吐唾沫,你会咋样,自己落一脸唾沫星子罢了。
望好自为之。
H. 大家有没有与佛教有关的道德故事啊
仁爱无敌
2008年9月,美国大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以奥巴马、拜登为候选搭档的民主党和以麦凯恩、萨拉·佩林为候选搭档的共和党,正在进行激烈的大选争夺战。两党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而口诛笔伐,攻防的策略从对方的政策一直延伸到候选人的弱点。两方阵营的幕僚们恨不得挖地三尺找出对方候选人的缺失和弱点,以击倒对方在选民中的形象。
就在这个时候,有媒体曝出一个惊人事件: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的17岁女儿未婚先孕。这个“丑闻”无疑给佩林的脸抹上了一层尴尬的灰土,因为佩林一直声称是反对早孕的人,而作为一个副总统候选人,居然连自己的孩子都没管好,如何去为国人表率,去管理国家呢?
佩林本人和共和党顿时陷入一种极度尴尬的境地,陷入了短暂的集体沉默中。这个时候,民主党的很多人士和支持者,都认为这是上天赐予奥巴马选举阵营的一个宝贵机会,只要奥巴马向佩林发出强烈抨击,就会在人气上再拉一成,以更高的支持率领先共和党阵营。人们都期待着看到奥巴马对此发出的第一轮猛烈的攻势。
这一天,记者终于截住了奥巴马。记者拥到他的身边都急着问同一个问题:“请问奥巴马先生,您就萨拉·佩林十几岁的女儿怀孕一事有何评价?”
这时,对奥巴马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的一句话就可能成为给对手的致命一击——这也是他的很多支持者希望听到的。但是奥巴马只是轻轻地摇摇头微笑着说:“我想说的是,我妈妈18岁时便生下了我!”
喧闹的现场一阵沉默!谁都没有想到,奥巴马会给出这样一个仁慈、朴实和高尚的回答,这分明是在帮佩林以及她的女儿在辩护,甚至为此牺牲自己的选战形象。他拥有很多的答案可以选择,很多答案都可能让他获得政治分。哪怕是沉默而不作回答,对他来说也是有利的,但是他却给出了这样一个高尚的回应。现场的沉默终于被一阵热烈的掌声打破,远处又传来了“奥巴马、奥巴马!”的呼喊声……
奥巴马的表现令评论界一片哗然,就在政治评论家和分析师都目瞪口呆甚至扼腕叹息的时候,奥巴马的支持率却猛地拉升起来。据调查,很多中间选民开始倒向奥巴马,因为奥巴马博大的胸怀打动了他们,他们认为只有宽仁的人才能胜任美国的总统。
而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就在奥巴马发表评价之前,沉默的共和党幕僚们并没有停止行动,他们早就找出了奥巴马系母亲18岁时所生的全部资料文件,他们正准备在奥巴马攻击佩林时,以“伪君子”之名攻击奥巴马。但是,他们周密的计划最终落空了,因为奥巴马的宽仁和诚实令他们无法回击!
虽然佩林从奥巴马的宽仁中走了出来,但是在整个选战过程中,贵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的她却始终无法以一种锐利的形象与民主党对抗,更没有用强大的力量攻击奥巴马,因为她始终笼罩在奥巴马的宽仁之中,直到人民用投票告诉全世界,我们选择了一位心胸博大满怀仁爱的黑人总统——奥巴马!
我们经常听到“对对手仁慈就是对自己残酷”这样一句话,然而真正高尚仁爱的人,一如奥巴马,他勇于“降低”自己,施仁爱于对手,却往往能真正地赢来别人的尊重。所以美国人民把他抬到了一个最高的舞台,成就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我想,所谓的“仁者无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I. 佛教对道德的影响
凡事利弊共存,佛教当中有适合当代社会道德认知的思想,也有传统落后的思想,关键是看个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