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泉书法学
1. 中国古代的书法家,随便几个
魏晋南北朝 钟繇 索靖 王羲之 王献之 王珣 陆机
隋唐五代 智永 贺知章 张旭 欧阳询 褚遂良 颜真卿 李邕 徐浩 怀素 孙过庭 柳公权 杨凝式
宋辽金 李建中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蔡京 欧阳修 林逋 赵佶 薛绍彭 白玉蟾 朱熹 张即之 吴琚 文天祥
元代 赵孟頫 杨维桢 鲜于枢 倪瓒 邓文原 康里巎巎 饶介 冯子振 张雨 柯九思
明代 董其昌 王铎 文徵明 祝允明 徐渭 王宠 张瑞图 黄道周 倪元璐 陈淳 陈献章 陈继儒 陈洪绶 憨山 蔡羽 唐寅 米万钟 莫是龙 沈度 沈粲 宋克 孙慎行 释担当 文彭 解缙 邢侗 姚绶 张弼
清代 傅山 八大山人 伊秉绶 金农 邓石如 何绍基 吴昌硕 顾炎武 石涛 宋曹 查士标 郑簠 包世臣 巴慰祖 陈鸿寿 铁保 莫友芝 张照 周亮工 高凤翰 郑燮 汪士慎 李鱓 黄慎 梁巘 刘墉 王文治 钱沣 万经 龚贤 丁敬 黄易 赵之谦 翁同龢 翁方纲 吴让之 徐三庚 吴大徵 沈曾植 曾国藩 张裕钊 俞樾 杨守敬 姚鼐 蒲华 康有为 谭嗣同 梁启超
近现代 毛泽东 林散之 高二适 胡小石 黄宾虹 白蕉 于右任 齐白石 萧娴 李叔同 鲁迅 邓散木 陈衡恪 蒋中正 李瑞清 郭沫若 胡适 丰子恺 叶恭绰 应均 费新我 潘天寿 溥儒 马一浮 沙孟海 陆维钊 来楚生 王福庵 王蘧常 马叙伦 章炳麟 张大千 郑孝胥 徐悲鸿 谢无量 徐生翁 唐云 陆维钊 刘海粟 陈大羽 钱君陶 徐无闻 程十发
当代书法 启功 赵朴初 沈鹏 张海 孙晓云 华人德 李刚田 储云 曹宝麟 陈振濂 何应辉 黄敦 刘正成 尉天池 石开 周俊杰 赵雁君 薛龙春 薛明辉 刘颜涛 林邦德 王镛 聂成文 张强
2. 谁知道书法家陈恩田先生字画目前卖多少钱一幅
陈恩田书法(字画)作品估价、拍卖、竞买参考信息
名家书画收藏信息来源:香港宝敬堂 发表时间:2007年03月06日
作品名称 作品尺寸 作品内容 作品价格 作品地点
草书横批 200*90 原创《蝶飞泉》 3万港元 香港宝敬堂
行书五屏 133*33*5 原创《中华五绝》3.8万港元 香港宝敬堂
行草中堂 133x68 天道酬勤 1.8万元 深圳金源阁
行书横批 200*96 剑胆琴心 3万元 深圳金源阁
盛世长卷 1188*200 《大中华赋》 120万港元 香港宝敬堂
十米长卷 1188*200 《新蜀道难》 30万元 香港宝敬堂
十米长卷 1188*200 《新重庆赋》 80万元 重庆市委礼堂
十米长卷 1188*200 《渝女论》 30万元 重庆市委礼堂
十米长卷 1188*200 《和平统一赋》 80万港元 香港宝敬堂
十米长卷 1188*200 《中华奥运赋》 80万港元 香港宝敬堂
十米长卷 1188*200 《新桃花源记》 50万元 重庆市委礼堂
行草横幅 200*90 《大中华赋》 8万元 重庆宝敬堂
行草横幅 200*90 《新蜀道难》 3.8万元 重庆宝敬堂
行草横幅 200*90 《新重庆赋》 5万元 重庆宝敬堂
行草横幅 200*90 《渝女论》 3万元 三峡博物馆
行草横幅 200*90 《和平统一赋》 5.8万元 三峡博物馆
行书横幅 200*90 《中华奥运赋》 6万元 重庆宝敬堂
行书横幅 200*90 《新桃花源记》 3万元 重庆宝敬堂
行草条幅 200*96 《田园歌》 3万元 三峡博物馆
行书横幅 139*68 会当凌绝… 2万元 重庆宝敬堂
行书横幅 139*68 书山有路勤为径 2万元 重庆宝敬堂
行书横幅 139*68 聚沙成塔 2万元 重庆宝敬堂
行书中堂 200*90 佛心仁爱 3万元 重庆宝敬堂
行草横幅 200*90 《薄刀问天》 3万元 重庆宝敬堂
行草横幅 200*90 《石林狂歌》 3万元 重庆宝敬堂
行书横幅 200*90 《沁园春.雪》 3万港元 香港宝敬堂
草书中堂 200*96 恭良谦俭让 3万港元 香港宝敬堂
行书横幅 139*68 恭良谦俭让 2.5万澳元 悉尼宝敬堂
草书中堂 200*68 龙 3万元 上海紫云阁
行草条幅 139*68 洞明世故… 0.5万新元 新加坡宝敬堂
草书横幅 139*68 厚德载…致远 0.5万新元 新加坡宝敬堂
草书中堂 139*68 德 0.5万新元 新加坡宝敬堂
草书中堂 139*68 寿 0.5万美元 落杉矶宝敬堂
行草中堂 139*68 求真务实 0.5万美元 落杉矶宝敬堂
行草横幅 180*90 剑胆琴心 3万元 深圳宝敬堂
篆书横幅 180*69 文墨传承…飘扬 3万元 上海宝来原
行草横幅 139*68 龙凤呈祥 2万港元 香港宝敬堂
行草条幅 200*90 无限风光在险峰 3万港元 香港宝敬堂
行草条幅 180*90 龙飞凤舞 2万元 重庆市委礼堂
行书横幅 180*90 李白《关山月》 3万元 重庆市委礼堂
行草条幅 139*68 滚滚长江东逝水 1.5万元 重庆市委礼堂
草书中堂 139*68 福 2万元 重庆宝敬堂
行草对联 139*34*2 寒雪梅中尽,青风柳上归3万元 上海宝来原
行草对联 139*34*2 宠辱不警,去留无意 3万元 香港宝敬堂
行草横幅 180*90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3万元 上海宝敬堂
剧本(委托)创作:100万字电视剧200万元
50万字电视剧100万元
15万字电影60万元
传记或宣传小说(剧本)30万元起价,50万字100万元。
15万字30万元
辞赋创作方面:一般情况下不接受邀请
3. 书法篆刻
白鹤已飞泉自涌,青龙无迹洞常寒。
更闻雷远相从乐,世道嚣尘岂可干。
至于这个图片上出自何人手笔,还请楼主发个落款的局部特写上来。。这个整体照片看不清。
出自 宋 曾巩 《灵岩寺兼简重元长老二刘居士》
全诗如下:
法定禅房临峭合,辟支灵塔冠层峦。
轩窗势耸云林合,钟磬声高鸟道盘。
白鹤已飞泉自涌,青龙无迹洞常寒。
更闻雷远相从乐,世道嚣尘岂可干。
4. 虞世南是什么朝代的书法家
虞世南(558—638年),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 虞世南,隋大业初授秘书郎。入唐,太宗引为秦府参军,弘文馆学士。贞观七年(633)转秘书监,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旧唐书》卷七十二及《新唐书》卷一百零二之本传云:“世南性沉静寡欲,笃志勤学。……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藉甚。”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之下品,评云:“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书断》卷中列其隶。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述书赋》云:“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宣和书谱》卷八以为世南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群书理要》五十卷、《兔园集》十卷等,另有诗文集十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四卷。
虞世南是跟从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的。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传说唐太宗学书就是以虞世南为师。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难写。有一天,他写字时写到“戬(jian剪)”字,只写了“晋”的半边,让虞世南写另外半边的“戈”。写成以后,唐太宗让魏征来鉴赏,魏征看了说:“今窥(看的意思)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唐太宗赞叹魏征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书法了。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等。初唐的书法家继欧、虞之后的是褚遂良和薛稷。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慨叹地说:“世南死,没有人能够同我谈论书法了。”
5. 趵突泉景点
观澜亭
“槛泉亭”、明朝天顺五年(1641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乃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形制考究,为历代文人称颂。宋代大文学家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年)任齐洲掌书记,对济南名胜古迹咏吟甚多,其中咏《槛泉亭》一诗犹为著称。
槛泉亭和孔教授武仲韵
[宋]苏辙
连山带郭走平川,伏涧潜流发涌泉。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
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滓秽未能妨洁净,孤高每到一依然。
《栾城集》
柳絮泉
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李清照纪念堂之南,漱玉泉东侧,属于“趵突泉泉群”。据《历城县志》卷八“山水考·三”转引旧《志》记载,曰:“柳絮泉,在今线泉东南角,泉沫纷繁,如絮飞舞”,故名“柳絮”。
往昔,泉四周垂柳成荫。春日,岸上柳絮扬扬飞舞,水中泉沫翻动如絮,泉水与垂柳相映成趣,令人陶醉。明晏璧曾赋诗曰:“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冷冷。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诗中正是对此景色的赞咏。
该泉现泉池系于1956年新砌而成。泉池呈长方形,长3.5m,宽2.3米,深1.5米,池于1980年题写。泉边柳树成荫,池水清澈见底,长流不竭。水中游鱼可数。夏日乘凉观景,可谓佳境。
有诗云: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泠泠。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
金线泉
老金线泉,即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泉”之一的“金线泉”。它位于趵突泉东北侧,尚志堂与鱼展馆之间。泉池呈长方形,原长4丈,宽2丈。由于水面有一条游移飘动的水线波纹,映日凝望,宛如一条金光闪闪的金线浮于水面,故而得名。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石甃方池,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濠中。澄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天阴亦不见。”
明清时期,金线尚能清晰地见到,后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坏,水面亦随之缩小,水势减弱,金线则从此消失。1956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在原金线泉东约20米处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于是人们便将这泉称为“金线泉”,并将清同治九年(1870)江苏吴兴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三字石刻移嵌在这泉的东壁上。而将原金线泉改称“老金线泉”,由济南书法家李仲余新题“老金线泉”(隶书)四字嵌刻于池壁。
金线泉,泉池东西长2米,南北宽1米,池深1.2米,池壁及池周围栏杆均用精细的大理石砌成。
有诗云:水纹浮绿影摇金,倒挽银河百尺深。中有锦鱼三十六,碧波荡漾任浮流。
漱玉泉
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记》
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南侧,属趵突泉泉群。“漱玉”一词源于《世说新语·排调》中的“漱石枕流”。漱玉泉泉池呈长方形,池长4.8米,宽3.1米,深2米。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杆。
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层叠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声,注入螺丝泉池中。明代诗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间瀑飞经琼,静日如闻漱玉声”的赞语。相传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传世之作《漱玉集》就此泉命名,这位词人的故居也在此称为“漱玉堂”。
有诗云:南泉漱玉派匡庐,应是云门瀑布余。月照波心清可鉴,岂无湘女解琼琚。
马跑泉
位于李清照纪念堂东侧的假山西北脚下,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有著录。泉池长12米,宽5.9米,为不规则形池。池壁由自然石砌垒,曲折参差。泉水汇流成溪,流入西泺河,形成山环水抱的形式。
明代诗人晏璧在《七十二泉诗》中写了这么一句:马蹄踏破迸飞泉。这一句浓缩了一个悲壮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也正是马跑泉之名的来源。
相传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兵再度南侵围攻济南。时任济南知府的刘豫摄于敌威,企图降金,遭到部将关胜等人的强烈反对。关胜骁勇善战有万夫不挡之勇,曾经在金兵的重围中救出刘豫的儿子。金兵屡攻济南不下,便用各种手段向刘豫劝降。在金人的软硬兼施下,刘豫死心塌地的投降了敌人,并设计杀害关胜。他下令关胜出城作战,等他战的人困马乏欲拨马回城时,又下令关闭城门,还让城上守兵乱箭齐发。关胜身中数箭,眼睛也瞎了,仍坚持杀敌,誓死不降,最后壮烈牺牲。他的战马见主人被杀,痛悼主人,愤而刨地,硬在地上刨出一个大坑。坑中有泉水涌出,人们从此便把此泉称为马跑泉。
有诗云:马蹄踏破迸飞泉,流出齐城浅水边。八骏曾闻驰八极,百年几见海成田。
胜景坊
位于趵突泉公园东门口,其高7.5米,柱间总宽9.2米,两侧悬挑各1.5米,造型为“四柱三间冲天挑担式”。颜额磨光花岗石上刻有“趵突胜景”、“观澜知源”八个凹形鎏金大字,有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蒋维崧题书。
龟石
离开马跑泉及其附近的浅井泉,南向徐行,便看到有一座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迎面矗立。这座太湖石,名叫龟石,这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北园的别墅——云庄的遗物。据考,当时云庄中有秀石10块,称为“十友”,其中,龙、凤、龟、麟四大灵石尤为著名。到了明代以后分移到济南城中的皇亭、孔庙及趵突泉等地。
趵突泉原来还有一座麟石,“七七事变”时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炸毁了。四座灵石仅存的只有这一龟石。它是一座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约8吨。该石挺拔露骨,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太湖石品中的“皱、瘦、透、漏”的特点。
尚志堂
在趵突泉东北,为原尚志书院的一个院落。尚志书院,系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山东巡抚丁宝桢创办,就学者除学习儒学外,还学习天文、地舆、算数。该堂曾刊刻《十三经注疏》、《石徂徕来先生集》、王渔洋诗文著作等书籍,称尚志堂版,在国内享有盛誉。
泺源堂
此堂在趵突泉北岸,最早为娥姜祠或称娥英祠。这一组三进的建筑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旧址,原来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大约在金元以后改为吕祖庙,曾供奉着宋代以后逐渐流行的道教新神吕洞宾。著名文学家曾巩在北宋熙宁年间(1072-1073)任齐州太守,在泺水建二堂,南堂临泺水之源,故称“泺源堂”。北堂南对历山,曰“历山堂”。
后来,金代元好问把“泺源”、“历山”二堂改成“吕公祠”。明朝,盐运使司张奎光、济南知府樊时英、历城县令吕黄钟又改祠为阁。此后,恢复原名“泺源堂”,至今。泺源堂,三间两层,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一组较大的明清建筑。
1979年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堂前悬楹联是选取赵孟頫咏趵突泉七律中的颈联:
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
这当然是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名句中脱化而来,但由于赵孟頫是人们喜爱的杰出的画家和书法家,济南人还是很珍重他这首诗的。此联为济南回族书法家金棻所写。
在泺源堂三进院落的墙壁上嵌着明清以来的文人的石刻,其中有理学大师、阳明学派的开创者王守仁的手迹。摩挲欣赏也可以增加游兴。
三圣殿
位于娥英祠后殿,因纪念尧舜禹三圣帝而称三圣殿,是明代建筑。
来鹤桥
此桥原为木桥,南北纵向,在趵突泉池东岸,望鹤亭西南侧。系由明万历年间历城知府张鹤鸣始建,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重修,清顺治年间监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均为木质,后改为平板石桥。1964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更换了石板。1975年,在桥体两侧设置雕花石栏。
蓬山旧迹坊
也称“来鹤坊”。在趵突泉东侧来鹤桥南端。为明朝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所建。是两柱一楼式,丹柱青瓦,斗拱承托,上饰吻兽。南北各悬“洞天福地”、“蓬莱旧迹”匾额。
观澜桥
在趵突泉西侧,位于娥英祠、通泺园之间。桥宽3米,长5米,呈弓型,系按民族风格建造,东西构架。因在桥上能观赏趵突泉水,故称观澜桥。
广会桥
在观澜桥北面约30米处,此桥在明刘敕《历乘》、《(崇祯)历城县志》均有记载。桥南墙壁上嵌同治四年的《重修广会桥碑记》,文中有“济南一名大板桥,桥南数千米为趵突泉。清山之泉均与北水会,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涨发,奔腾澎湃”的记载。
胜概楼
据元代于钦《齐乘》记载:“概胜楼在趵突泉西。金人建楼,亦壮丽。近亦为水所坏。”
胜概搂诗
[元]赵孟頫
楼下寒泉雪浪惊,楼前山色翠屏横。登临何必非吾土,啸傲聊因得此生。
檐外白云来讬寄,梁间紫燕语关情。济南胜概天下少,试倚阑干眼自明。
《松雪集》
槛泉坊
明朝天顺五年(1641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乃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
白雪楼
位于趵突泉的东南侧,为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所建。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居士,历城人,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并写了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世人称为“三百年绝调”。著有《沧溟先生文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龙辞去陕西按察副使职东归,在历城王舍人庄之东鲍山下建楼,曰“白雪楼”。李攀龙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楼,亦曰“白雪楼”。
明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1956年趵突泉扩建公园时,该楼因破烂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
泺源白雪楼
白雪楼旧有二处,今皆凋落。士人不忍,因于第一泉畔另起杰阁。要之,非实。(《齐音》)
趵突泉白雪楼
[明]光庐
人去楼空济水头,栏杆倚遍忆风流。白云黄鹤杳何处,山色溪声共一楼。
长夜漫漫知古恨,知音落落到今愁。岭南大雅关同调,春鸟喂喂自可来。
得名原因
1.趵突泉早年名号繁杂,有人以其为泺水的源头,便称其为“泺”,元代的赵孟頫曾在他的《趵突泉》一诗中写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2.百姓看三道泉喷发的壮盛景观,又称之为“三股水”或“瀑流”
3.北魏时期人们对三股泉水威猛喷发的气势生发了猛虎出闸、壮士出击的联想,于是“槛泉”之名广为流传
4.直至北宋,曾巩以其卓异才思为这泓名泉起了日后四海传扬的名字——趵突泉。“趵”是跳跃的 意思,“突”是突出的样子,“趵突’二字传神地表达了泉水日夜喷涌跳跃而出的景象。
6. 白云堆里饮飞泉打一动物
白云堆里饮飞泉打一动物——答案:马。
天马行空
tiān mǎ xíng kōng
【解释】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出处】元·刘廷振《萨天锡诗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于比喻才思敏捷;豪放不羁。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行;不能读作“hánɡ”;空;不能读作“kònɡ”。
【近义词】挥洒自如、龙飞凤舞
【反义词】束手束脚
【例句】这位少年书法家在众目睽睽之下;挥洒自如;犹如~。
7. 老水粉画,国画家书法对联一对
老水粉画,国画家书法对联一对
上联:野竹分青霭
下联:飞泉挂碧峰
出自《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作者:李白(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8. 什么什么飞泉的成语
抱恨黄泉 黄泉:人死埋葬的地下,指阴间。心怀遗憾离开人世,死有遗恨。
碧落黄泉 碧落:天上、天界。黄泉:地下。天上和地下。泛指宇宙的各个角落。
不饮盗泉 比喻为人廉洁。
含笑九泉 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也作:“黄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掘井及泉 掘:挖;及:到。挖井就要挖到泉眼之处。比喻做事善始善终。
渴骥奔泉 骥:骏马。如同骏马口渴思饮,飞快奔赴甘泉一般。形容书法笔势矫健。也比喻迫切的欲望。
思如涌泉 才思犹如喷出的泉水。形容人的才思敏捷,才力充沛。
绠短绝泉 犹绠短汲深。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加膝坠泉 喜欢就抱在膝上,不喜欢就推到深水里。比喻用人爱憎无常。同“加膝坠渊”。
9. 关于书法的比喻句
如熊如罴不足比,如虺如蛇不足拟。涵物为动鬼神泣,狂风入林花乱起。殊形怪状不易说,就中惊燥尤枯绝。
(唐)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
以“熊罴”喻怀素的草书非常苍劲有力,“虺蛇”喻笔势非常灵动。
有时兴酣发神机,抽毫点墨纵横飞。风声吼烈随手起,龙蛇迸落空壁飞。连拂数行势不绝,藤悬查蹙生奇节。划然放纵惊云涛,或时顿挫萦毫发。
(唐)鲁牧《怀素上人草书歌》。
“风声吼烈”比方怀素运笔如风,“龙蛇”喻其笔势灵动,“藤悬查戚生奇节”喻其雄劲、柔韧、怪谲、而苍然的笔势;“惊云涛”喻其笔势波澜迭起,“萦毫发”喻顿挫非常纤丽。
忽闻风里度飞泉,纸落纷纷若跕鸢。形容脱落任真助,心思周游在何处。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去。怪状崩腾若转蓬,飞丝历乱如回风。长松老死倚云壁,蹙浪相翻惊海鸿。
(唐)朱逵《怀素上人草书歌》。
“电流”喻其笔法流走急速,“盘龙去”喻其回曲;“若转蓬”喻其笔法不可捉摸,“长松老死倚云壁”喻其古朴怪谲,“蹙浪相翻惊海鸿”喻其杳然隽远。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唐)李白《草书歌行》。
“北溟鱼”喻气势超奇浩盛,“笔锋杀尽中山兔”喻其劲直,“飘雨骤雨”喻其骤急,“惊电”喻快速灵活,“状同楚汉相攻战”,喻笔力彼此纠缠,难解难分。
昨日见君亲下笔,五花牋上黑龙飞。
(唐)施肩吾《观草书》。
“黑龙飞”喻草书的灵动和变幻莫测。
言若浚川流巨海。
(唐)施肩吾《观草书》。
以浚川东流奔注入海的气势,喻气势雄健的草书。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唐)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
比喻书法不必非偏重于瘦硬不可,犹如杨玉环的体态丰满,赵飞燕体态纤瘦,但她们或肥或瘦,各有千秋,谁能说她们俩哪个不是美人呢?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唐)韩偓《草书屏风》。
以“飞龙”喻草书气势不凡,灵动神妙。
人家好壁试挥拂,瞬目已流三五行。摘如钩,挑如拨,斜如掌,迥如斡。又如夏禹锁淮神,波底出来手正拔。又如朱亥锤晋鄙,神手抬起腕欲脱。有时软萦盈,一穗秋云曳空阔;有时瘦岩,百尺枯松露槎枿。忽然飞动更惊人,一声霹雳龙蛇活。
(唐)吴融《赠光上人草书歌》。
此诗以博喻手法,用各种形象来喻光上人草书的变化无端,多姿多态。“夏禹锁淮神”喻其笔法非常苍劲;“朱亥锤晋鄙”喻抬腕时非常活脱有力;“一穗秋云曳空阔”喻有时落墨又那么轻渺高远,“百尺枯松露槎枿”喻其笔势的瘦硬苍劲;“龙蛇”喻变化灵动。
笔下龙蛇似有神,天池雷雨变逡巡。
10.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写的是哪里
查不到,没有相关的文献。
和陶拟古九首其四
朝代:宋代,作者:苏轼。
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九夷为藩篱,四海环我堂。卢生与若士,何足期渺茫。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