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道德观观
1. 《论语》中关于道德的话
可以说,论语通篇讲的就是一个人的道德。
为师者的道德,为人父母的道德,君王的道德,学生的道德。
2. 孔子的道德观与我们的道德观有什么不同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孔子思想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又一成果。
附:
“礼”——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
“周礼”是西周以来奴隶制上层建筑的集中表现,它是用来维护奴隶制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如何对待“周礼”,这个问题正表现了孔子作为从奴隶主贵族转化的封建主阶级思想家的特性,特别是表现这个阶层的保守性一面。孔子不仅和旧制度旧思想有着联系,而且他能意识到“礼”作为一种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对于新起的封建地主阶级也同样是需要的,如果没有这一套等级制度,他们也无法统治下去。
因此,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礼坏乐崩”抱着惋惜的态度,把破坏礼的行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有一次他谈到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八佾”是六十四人的舞乐,本是西周天子用的,而身为天子下面的大夫季氏竟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在孔子看来当然是“不可忍”的。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鲁哀公,请求哀公出兵讨伐陈恒。“臣弑君”当然是最严重的“犯上作乱”,这种破坏“礼”的行为更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了。为什么孔子这样地维护“礼”呢?因为在他看来:“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意思是说如果不懂得“礼”,不按“礼”来办事,那就无法进行统治。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破坏了,那岂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了?这当然是不行的。所以当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时,他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这就是他的“正名”思想。景公听了之后说:“讲得真对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论语·颜渊》)齐景公倒是很坦白,公然把维护上下尊卑等级制的“礼”的作用,同他自己的切身利害联系起来。“正名”就是要不同等级地位的人,都要安于他们已有的社会地位,不能有非分之想。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看来,在统治阶级内部如果人人都按照他的社会地位去做应该做的事,那么就没有什么你争我夺,社会就能长治久安了。所以处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原则应该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如果统治阶级都能按“礼”办事,对老百姓的统治也就好办了,这就是孔子说的:“上好礼,民易使”,“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孔子这样的看重“礼”,完全是为了要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制,但是他不了解也不可能了解“等级制”不仅是奴隶社会的特征,也是封建社会的特征,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加区别地维护它,客观上是有利于奴隶主贵族保持其统治地位的,这就是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到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自然也要维护其封建等级制,因此孔子这一套“约之以礼”、“正名”、维护上下尊卑等级制的思想,很快就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也是孔子成为封建社会的圣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孔子在春秋末期“礼坏乐崩”的情况下要来维护“礼”,如果不给“礼”注入某些新的意义,那他不仅不能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思想家,而且更不可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在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奴隶和平民的暴动和奴隶的逃亡当然很严重,但是“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也很普遍。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可见在当时破坏“礼”制的并不仅仅是奴隶和平民,而往往就是统治阶级自己。孔子看到了这一情况,并深以为虑。在他看来,光维护“礼”的一些形式是不能真正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必须给“礼”以某些新的意义。孔子给了“礼”什么样的新意义呢?这就是他认为“礼”必须和“仁”相联系,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人如果没有“仁”的品德,“礼”又有什么用呢?他反对把“礼”只当成一种形式,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这是说,如果有礼无仁,就等于把礼和礼的作用相近的乐,变成普通的玉帛和钟鼓之类的形式,失去了它真正的作用。
关于用仁去解释礼的问题,有一次子夏问孔子:“‘有酒涡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底子,然后画花。”子夏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子称赞子夏:“你真是启发我的人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论语·八佾》)这说明,孔子把“仁”看得比“礼”更根本,要用一种“仁”的精神来讲“礼”,这就是他所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克己”,就是对自己有个要求,应该“推己及人”,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复礼”,就是说“仁”又是必须在“礼”的范围内行“仁”,即应在上下尊卑的等级制的范围以内讲“仁”,所以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克己”是讲要有自觉性。不是自觉地来实行“礼”,那是没有意义的,“礼”就仅仅是形式,是“玉帛”之类,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强调人的自觉性的思想对以后封建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大学》中讲修身为本,然后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道德修养,就是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发展来的。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特别是那些儒家的思想家要求人们不仅要遵守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而且要自觉的而不是勉强的遵守。从这方面看,孔子作为儒家的祖师爷,成为封建社会的圣人绝不是偶然的。
“知”——孔子思想的精华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很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春秋末期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保守的奴隶主贵族是无法应付现实生活的变化,从奴隶主贵族本身来说也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却需要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才,要他们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复杂的问题。孔子适应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通过教育,给人们以知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对这句话虽有种种不同解释,但它包含要扩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仅仅限于奴隶主贵族,应该是无疑问的。孔子自己实践了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他说:“只要给我十条干肉作学费,我从没有不教诲的。”(《论语·述而》)他的这一作法,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为了所有的阶级,更不是为了什么培养为全民服务的人才,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才干的人。虽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动,却是结束了过去贵族垄断的“官府之学”,开始了学问的私家传授。所谓“学术下庶人”,正是从孔子开始的。从这一点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
不仅如此,孔子通过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从中总结了不少合于人们认识规律的经验,但孔子的这方面的思想,还不是认识论本身的问题,主要还是对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首先,孔子比较强调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虽然他也讲到“生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但是我们从他的具体教育活动上看,他并不十分重视这点。他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才是他自己的主张,显然这和“生知”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孔子从来就没有认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没有说过哪一个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认为尧舜也会有错误。关于他自己,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非常好学,他自己给自己的评论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赞美好学的学生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习,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过学习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说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话了,在实际上并没有重视它。
孔子主张学习的知识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学习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方面得来的知识,这可以说是历史知识,《论语》中记载孔子从过去的历史文献、典章制度中学得知识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乡党》一篇中,除极少数几节外,大都是讲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学习这些东西。从孔子教学的内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献、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生活行为的准则,对上要讲忠义,对朋友要讲信实。”(《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历代文献”就是《诗》《书》《礼》《乐》等等。二是从现实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识,这可以说是现实的知识。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观察而不大注重实践,特别是他非常轻视生产实践。在《论语》中许多地方记载了孔子主张在生活中要注意学习的话,例如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不耻下问”等等。但是孔子轻视生产实践则是非常错误的,有一次他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种庄稼和种菜,他不仅说他不如老农民和老菜民,而且骂樊迟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呀!做一个统治者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隐瞒真情。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背着小孩前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论语·子路》)孔子说这样的话表明他是一个剥削阶级的思想家,而剥削阶级从来都是自己不劳动而且轻视劳动。
其次,孔子对某些学习的规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作为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他提出反复的学习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他说:“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等,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谈到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他已经知道可以由学习过去的知识中吸取经验,这对认识当前的事物是有帮助的。孔子常常向别人请教,从别人那里学得知识,然后用来教别人,他说:“我有很多知识吗?没有呢。有一个普通人问我,我对他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但是我从他的问题正反两面去盘问之后,却得到很多启发,然后尽量地告诉他。”(《论语·子罕》)
孔子还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学”和“思”的关系。他所说的“学”和“思”的关系虽然不等于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但也是别人的经验如何通过思考变成自己的知识的关系。“学”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思”是把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得的东西通过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前人的知识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确与错误;只是凭空思想而不学习和利用前人的知识经验,那就会一无所成。看来,孔子虽然也重视“思”,但他却更重视“学”,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所以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大凡人类认识史总是首先重视“学”(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逐渐才注意到“思”(对经验加以总结找出规律),孔子通过他亲身的教育实践,开始认识到这两者的关系,并由注意“学”开始,到注意“思”的认识阶段。
孔子认为,知识应该尽量丰富,他自己就是一个博学多能的人。但是,孔子认为渊博的学问,必须有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这就是他所说的“一以贯之”。发现了“一”,就是中心思想,或者说是本质,才可以把许多表面上看起来不联贯的知识贯穿起来。当然根据孔子的整个思想看,这个贯穿一切的“一”,其思想本质就是他说的“仁”。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又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当仁,不让于师”。照孔子看,一方面是一切要以“仁”去看待,但另一方面的意思又是说任何人都应该对自己有个要求,要把自己看成是个“人”,站在自己应站立的地位来尽力而为,因此他所说的“仁”从阶级和个人的关系方面来说,包含着重视人的作用的观点,这个观点不仅是贯穿他的教育思想,而且也贯穿他的整个学说。
3. 论语的道德准则是什么
【仁】为仁之本来:仁是孔子哲自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引申为“爱人”(包含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论语》中计有109次谈到“仁”,其核心,孔子认为是“孝悌”之道
4. 《论语》中的道德(句子)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5. 孔子的主要道德观是什么
仁,是孔来子道德观的核心。源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历史背景:
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6. 《论语》中关于道德的有什么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论语》中关于道德的有: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自:《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3、子曰:“士志于,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4、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出自:《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5、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中怀有的是道德仁义,小人心中怀有的是诗书礼仪;君子心中怀着对刑罚的畏惧,小人心中怀着对小恩小惠的喜爱。”
6、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出自:《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7. 论语道德修养有哪些大全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
1【方法】
温故而知新
吾日回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答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3【修养】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8. 《论语关于道德修养和学习态度
论语关于修养
[1]为仁由己
4·6 子曰:“我未见好①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②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③,我未之见也。”��
注释:①好、恶:好,去声,音号,喜爱;恶,去声,音误,憎恨;讨厌。②尚:通上,用作动词,超过的意思。③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盖,疑词,大概的意思。对“有之”二字有两种解释:一,“有之”是指有肯用力而力不足者,是联系上句未见力不足者来理解;二,“有之”是指有肯一日用力于仁者,是联系上句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来理解。
�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①。”
注释:①今女画:女同汝。画,同划,自己划定界限,不想前进。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2]求诸己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1·16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①患:忧虑。
�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注释:①所以立:指立身的才学,或立于其位的才学。��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好学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①,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②;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③;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④;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①居:坐。古人回答长者的问题要站起来,所以孔子叫子路坐下。②愚:受人愚弄的意思。③荡:好高鹜远而没有基础。④贼:害。��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自省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乎?”
��
注释: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读shēn申)。②三省:省,读xǐng醒。察看、检查。三省有几种解释。一,三次检查;二,从三个方面检查;三,多次检查。③忠:古注: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④信:古注: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⑤传:古注:传,谓受之于师。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讲解: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自省,是孔子和儒家所提倡的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它强调了进行修养的自觉性。三省,过去有的解释为三次检查;有的解释为从三个方面检查;有的解释为多次检查。总之是说要经常反省自己。
� “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是泛指对一切人,并不专指忠君。《论语》里讲“忠”大都是作为一般的道德规范,并不专用于君臣关系。它的基本意思是对人、办事尽心竭力。这与后世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①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①善者、不善者:指同行人的善与不善的品德。有的解释为,同行二人,一人善,一
人恶,二人都是我师。这样解释似太拘泥于“三人”的字义,反离开了原意。��
[5]敏于行
2·10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注释:①所以:以字有几种解释。一作使用讲,一作作为讲,这两种解释相近。一把所以作
相与讲,所以,所结交的朋友;一作动因讲,所以,所抱有的动机。②所由:由,经由。所
经由的道路。③所安:安,安定、安乐。所安,是指人对于某事的心情、意志。如有了过失,有的心安理得,有的于心不安,就是所安不同。④廋:音sōu搜。隐藏,藏匿。��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①也。”��
注释:①逮:音dài代。及;到。��
4·24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①之墙不可圬②也,于予与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①粪土:腐土、脏土。②圬:音wū乌。抹墙用的抹子;粉刷墙壁也叫圬。③于予与何诛:诛,责任。与,语气辞。这句是说:对宰予还怎么责备呢?有对他不可教诲的意思。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6]改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①。”��
注释:①观过,斯知仁矣:旧注说,赞同仁道的有三种,仁者是实行仁道才心安,智者是以实行仁道有利于自己而赞同仁道,畏罪者是勉强按仁道去做。赞同仁道的表现虽同,思想本质却不同。因此只看他按仁道去做的表现还不能判断他是否真有仁心。而过错是人人力求避免的,从一个人的错误最能看出他的内心真情。所以说观过,斯知仁矣。也有的书上引用这一章时写作“斯知人矣”,也通。��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迁怒:迁,转移。迁怒,把对甲的怒气发泄到乙的上面。②贰过:贰,重复的意思。贰过,重复犯错误。③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岁。④亡:同无。��
7·31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④。君子亦党乎?君取⑤于吴,为同姓⑥,谓之吴孟子⑦。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①陈司败: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也有人说陈司败是人名。②昭公:鲁国国君,名稠。③巫马期:孔子的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④党:偏私,包庇。⑤取:同娶。⑥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⑦谓之吴孟子:当时称呼国君夫人一般是以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本姓。鲁昭公娶于吴,姓姬,应称吴姬。为了掩盖同姓通婚的事实,所以称吴孟子。��
9·25 子曰:“主忠信①,毋友不如己者②,过则勿惮改③。”�
注释:①主忠信:以忠信为主。②无:通毋,不要。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有一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这一解释较合孔子原意。③惮:音dàn但,怕,畏惧。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7]仁礼兼备
6·18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
12·8 棘子成①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②。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③犹犬羊之鞟。”��
[8] 以友辅仁
4·1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
注释:①里仁为美:里,住处。这里借作动词用,意思是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另一解:里即居,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②择不处仁:处,音chǔ杵。居住。择,从上文看是指选择住处,但也可解释为选择职业、选择朋友等等。《孟子·公孙丑上》引本章,就是指择业而言。③知:同智。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上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注释:①谅:诚信。②便辟:有两种解释:一,于避开人之所忌以求媚,即逢迎谄媚;二,惯于装饰外表而内心不直。③善柔:善于以和颜悦色骗人。④便佞:惯于花言巧语。��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①,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②,乐佚③游,乐晏乐④,损矣。”��
注释:①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调节人的言行使之达到中和的要求。②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③佚:同逸。④晏乐:沉溺于饮酒作乐。��
http://pjhxb.blog.zhyww.cn/archives/2008/200899205145.html
论语关于教育
1·7 子夏①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①子夏:孔子晚年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②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尊重有才德的贤人。易,有两种解释。一作改变讲,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一作轻视讲,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有一种解释说,这一句专指夫妇而言,全章四句分指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伦。③致其身:致,尽的意思。把生命奉献给国君。��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①:‘孝乎惟孝,友于兄弟。’②施于有政③,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7·7 子曰:“自行束修①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①束修:修,音xiū修,乾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乾肉,是古代一种最菲薄的见面礼。��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②。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①稼、圃:种五谷叫稼,种蔬菜的地叫圃。为圃,种菜。②用情:情,情实。用情,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13·5 子曰:“诵诗三百①,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
注释:①诗三百:指《诗经》。②专对:独立对答的意思。③以:用。��
13·9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②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①,今之学者为人。”��
注释:①为人、为己:有不同的解释:一,为己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在道德上学问上有所得;为人是为了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因此为己能身体力行,为人则只能夸夸其谈。二,为己指德行一科,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等科。孔子并不否定为人之学,只是必须以为己之学为根本。��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①无类:类,类别。无类即不加分类区别。��
17·4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莞尔③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①武城:地名,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弦歌,以琴瑟伴奏歌唱。这里是说子游用礼乐来教化百姓。③莞尔:微笑的样子。��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9·13 子夏曰:“仕而优①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①优:有余力。��
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2]论语关于教学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9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④,回也不愚。”��
注释:①回:孔子早年学生,姓颜名回,字渊。②不违:不提出不同意见和问题。③退而省
其私:一说是考察他与其他学生私下讨论学问时的言论,一说是退回去自己研究。如果是自己研究,应写成自习或自省,而不是省其私。④发:发明、启发。��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有不同的解释:一,一般解释是: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新的体会,开发出新知识。二,把温故与知新作两个方面来解释,说“既温寻故者又知新者,则可以为人师矣。”前一解强调从温故中知新,可以与1·15章“告诸往而知来者”,7·8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联系起来理解,似更符合孔子思想。��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
注释:①罔:有几种解释:一,迷惑;二,诬罔、受骗;三,罔然无知。②殆:有几种解释:一,危险;二,疲怠;三,疑惑。��
2·17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①由:孔子早年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②女:同汝,你。��
2·18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尤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①子张:孔子晚年学生,姓颛孙,名师。②干禄:干,求。禄,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官职。③阙:缺。这里作放置一旁讲。④疑、殆:同是怀疑的意思。《论语集注》认为二者又有不同,疑是指自己感到不很可信,殆是指自己感到于心不安。“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⑤尤:过失。��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7·8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①愤:用心思索想弄清楚而还没有想通的意思。②悱:音fěi翡,口里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②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①校:音jiào叫,计较。②吾友:旧注一般都认为是指颜渊。��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①,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缩不前。②由也兼人:子路好勇过人。��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①,可以观②,可以群③,可以怨④。迩⑤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①兴:有两种解释:一,《诗经》中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叫兴,因此这里的兴是引譬连类,联想的意思;二,兴起,激发感动的意思。②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及各国盛衰、得失。③群:合群。④怨:有两种解释:一,讽谏上级;二,怨而不怒。⑤迩:近。��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①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②也与?”��
注释:①《周南》《召南》:《诗经》国风部分头两篇的篇名。马融说:《周南》《召南》……三纲之首,王教之端”。朱熹说:“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②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比喻什么也看不见。��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9·22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注释:①卫公孙朝:卫国大夫。当时鲁、郑、楚三国都有公孙朝。所以指明卫公孙朝。
9. 论语先进哪些内容具体表现了孔子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的伦理传统在中国的传统里是最重要的一种传统,它是中国人典型的伦理学传统。孔子儒家开创了“内圣外王”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有别于孔子之前的以“儒”为职业的儒家,也有别于道家和佛家的伦理传统,更有别于西方伦理传统。孔子伦理 道德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尺度,以 “天地君亲师”为动力。其中,“仁”的内涵十 分丰富,从《论语》中“仁者爱人”、 “无求生 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言论可以看出, “仁” 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宝贵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个人对于他人及群体的价值取向,所以, “仁政”成为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模式,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勤政爱民,节用恤民,与民共忧,等等,都可以说是施行仁政的最基本的要求。
10. 十篇关于道德的论语
整部《论语》就是在谈道德品质问题,只不过有的是直接论述,有的则是间接反映,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则是反面的,这里列举一些。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