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测立法
『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与法的融合及进一步发展
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时期,政权由士族集团控制,在立法上标榜儒家思想,维护士族集团的等级特权,儒家礼教与封建法律进一步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都曾进行过大规模法典的编纂,但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作为正统的标志。这一时期的法律形式逐渐趋于完备,在律、令之外,又有科、比、格、式等形式。律学进一步发展。
一、立法指导思想
(一)厉行“法治”、“一赏”、“一刑”
我国古代“刑罚世轻世重”的传统法制思想在三国时期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三国乘汉末之弊,战乱不止,统治者亟需以刑法安定社会秩序,树立自己的权威。因此,三国统治者在肯定礼治对法制具有指导作用的同时,格外强调法律在治理乱世,拨乱反正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曹操认为,治理太平盛世,统治者应致力于礼乐教化,以淳朴风俗;而治理乱世,统治者应首先树立法律的权威,以安定社会。这就是:“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拔乱之政,以刑为先”。曹操不但积极提倡,而且认真身体力行,其“割发代首”实践了其人人守法、违法必罚的主张。蜀国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推行者诸葛亮,也认为治理国家应当礼法并用、德威并用,主张审时立法、厉行法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且一再规劝蜀后主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依法奖励和处罚。统治者的这些行为都明确地体现了法家的“一刑”、“一赏”的主张。东吴君主孙权也是一个重刑主义者。汉代早已废除的族诛之刑在东吴屡见不鲜。孙权为重刑辩护说:“但不得已而为之耳”。三国时期的统治者大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主张执法从严,依法行赏罚,使老百姓相信令必行,禁必止。
(二)立法和司法应“理直”、文约例直、宽严适中、轻重得当、罪刑相符
建立晋朝的司马氏集团,系东汉末年发展起来的世家大族,他们以精通儒学而在社会中占有特殊地位。掌握最高政治权力后,司马氏集团格外注意以法律反映、确立和保护士族的特殊利益。因此,“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儒家礼治思想成为晋代法制的指导思想。汉代所开启的礼律融合的事业在晋朝有了长足的发展。
晋代统治者认为“礼治”是法制的灵魂。张斐认为法制必须“理直刑正”。所谓“理直”,即法律必须明确体现儒家的纲常明教,以儒家所提倡的精神和原则立法和司法。张斐在总结晋律体例时,认为晋律体现了“王政布于上,诸侯奉于下,礼乐抚于中”的原则。所谓“王政布于上”,即君主有最高的立法权,在立法上应处居高临下之势;“诸侯奉于下”,即诸侯贵族必须遵守君主之法而统治百姓;“礼乐抚其中”,即所有的立法和执法都必须体现礼乐的精神,以礼为指导原则。晋代统治者认为立法与执法社会效果的优劣,完全系于“礼”。礼是律产生与执行的依据。统治者认为,断狱不能呆板地遵用教条,而应该用礼的原则去裁判是与非,罪与非罪。所谓“刑正”,即立法和适用法律应该做到宽严适中、轻重得当、罪刑相符,应当明确界定和规定各种犯罪的概念。其时,得到官方承认的律学家杜预认为,立法时应当做到“文约例直、听省禁简”,即法律条文简约、法例明白易懂,这样老百姓就知道怎样守法而不触犯刑律。
晋代统治者在立法实践中“纳礼入律”,使礼律合一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晋朝统治者将维护士族礼仪的礼大量入于律中,使礼直接成为法律条款,“礼律合一”不再是一种主张而是一种现实。西晋制定的《泰始律》,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
(三)积极变法、重视法制、引礼入刑
南朝统治者的法制指导思想多因袭魏晋时期的主张,因而没有什么建树。北朝统治者系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充满了兴趣。他们非常喜欢汉文化,在法制方面多有建树。同时他们本身开放和豁达的民族文化特点,也为汉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所以,南北朝时期“中原律学,衰于南而盛于北”。
北朝统治者建立政权后,积极进行变法,虚心采用和学习汉民族创立的先进的封建经济体制、政治法律制度和以儒家礼制为主体的汉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对其政权法制建设的指导作用,注重礼与刑的统一。北魏孝文帝提出恤刑、慎刑等法制主张并积极实践。如其时,统治者认为在执行刑罚时,犯人裸体受刑,有伤风化,违背礼仪,因而下令更改此制。另外根据礼治“恶恶止其身”的原则,统治者修改了一人犯罪,满门抄斩的“门房之诛”。只要不是谋反罪,由一人承当。北齐统治者设置“重罪十条”对违背礼制的行为进行重罚。
二、法律形式和立法概况
这一时期的法律形式和立法概况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基本的法律形式仍然是作为成文法典的律,但同时也创立了一些新的法律形式,如格、式等,令的含义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为隋唐时期封建法制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律的演变与发展
作为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体例不断完善,内容逐渐丰富和充实,概念和术语逐渐科学。三国初期,大都沿用汉律。公元229年,曹魏政权制定了《新律》。267年,西晋制定和颁布了《泰始律》。南朝也进行了许多立法活动,如南朝梁制定了《梁律》,陈朝制定了《陈律》。但其立法成就并没有超过晋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晋律的完全继承。北朝在律方面的立法成就比较多。北魏制定了《北魏律》,北齐制定了《北齐律》、北周制定了《大律》等。其中以《北齐律》最为著名,立法成就最高。现以曹魏、西晋、北齐和北魏的律典为例介绍律的发展成就。
1.《新律》的制定及其特点
魏明帝即位后,令陈群、刘劭等在吸收汉代法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新律》,共18篇。《新律》早已失传。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其内容较为丰富,体例较为科学,结构更加严密。与汉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正式将律作为定型化的法典,一经制定即不再有单行法规编入。这开启了后代法典的基本形式。其次,增加了篇目,由汉律九篇增加为18篇,弥补了以往法典“篇少则文荒,文荒则事寡,事寡则罪漏”的缺陷。再次,规范了律典的编纂体例。将《九章律》中的《具律》改为《刑名》,列于律首,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法典的体例更加合理和科学。再次,改革了刑罚,使刑罚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和文明化。魏律取消了汉律中的宫刑,减轻了对某些罪的处罚,将刑制定为死刑、髡刑、完刑、作刑、赎刑、罚金和杂抵等七种,为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的过渡创造了条件,推进了刑法文明的发展。第四,《新律》将刑名与刑期联系在一起,使法律更加直观。此外,“八议”入律,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开辟了礼律融合的新途径。
2.《泰始律》的制定及其特点
《泰始律》是司马昭命贾充、羊祜、杜预等十四人参考汉魏之律典而制定的,共20篇,620条。泰始三年(268年)完成,次年颁布实施。 与汉、魏律相比,《晋律》在许多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和自己的特色。
首先,法律概念更加规范、准确。由于律学的发达,晋代统治者对法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他们首次区分了律与令的性质,将律确定为定罪量刑的法典,将令确定为规定国家各项制度的法典。《泰始律》颁布后,张斐和杜预为之作注,经朝廷批准,颁行天下,与《泰始律》一样具有法律效力,称为《张杜律》。张斐不仅对法律的字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而且对晋律中一些相似而又容易混淆的罪名作了区分。
其次,体例设置更加合理。《泰始律》将《新律》的《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两篇,置于律首,完善了我国古代刑法总则,有利于人们正确理解法律的含义和律典中的其他各篇。
再次,礼律进一步融合。纳礼入律,礼律并重。如为了维护士族的利益,晋代统治者将礼入于律中,设立了“杂抵罪”,确立了 “准五服以治罪”的原则,强调父在子不得分家异财,允许被杀者之功亲为之复仇;晋代甚至直接把儒家礼教的精神和原则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第四,在省减的条文中,主要减少的是重罪的条文。如缩小了妇女缘坐的范围,废除了“捕亡没为官奴婢之制”等规定。
3. 《北魏律》的制定及其特点
北魏为鲜卑拓拔贵族所建立的王朝,是北朝的第一个王朝。统治者进入中原之前,既无文字,也无法律。进入中原之后,积极变法改革,学习汉民族法制建设经验。北魏孝文帝亲自主持修律,在参酌汉、曹魏、晋和南朝律令的基础上于太和十九年(495年)撰成《北魏律》20篇。北魏律综合吸收各地的儒学文化和西晋以来律学的重要成就,在礼律融合方面颇有创新,具有较高的立法成就。如,北魏法律创制了存留养亲之法,即对于犯有死罪之人,如果家中父母、祖父母年老而又没有成人的孙子,旁边也没有近亲属来抚养老人,法律规定罪犯可以减轻处罚,留在家中抚养老人。存留养亲之法一直适用至清末。
4. 《北齐律》的制定及其特点
北齐取代东魏后,便着手制定律令,由高颕等人编纂,经过十四年的努力,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终于制成《北齐律》,共12篇,949条。与晋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首先,精简律文,将律典从《泰始律》的20篇减为12篇。其12篇的篇目是:名例、禁卫、户婚、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其次,确立了“重罪十条”,这是后世“十恶”的前身。再次,确立了死、流、徒、杖、鞭五刑,为隋唐笞、杖、徒、流、死封建五刑体系奠定了基础。总之,它是一部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开隋、唐律之先河的法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令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方面变化最大的是“令”。这一时期“令”不再与皇帝的诏令发生直接关系,成为定型化的、与律对称的国家法典。令逐渐演变为积极性的、正面性的法律规范,用于规定国家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制度。
曹魏时期已经开始制订定型化的令。史籍记载,曹魏制定有《郡令》、《尚书官令》、《军中令》、《邮驿》等法律,总篇目达到了一百八十多篇。
西晋立法的原则是将一些“太平当除”的临时性法规,以及“施行制度、以此设教”的积极性、正面性的法规编入令典。268年,与《泰始律》同时颁布的还有《晋令》40卷,2306条,分为32篇。篇目为户、学、贡士、官品、吏员、服制、祠、户调、佃、复除、关市、捕亡、狱官、鞭杖、医药疾病、丧葬、杂、门下散骑中书、尚书、三台秘书、王公候、军吏员、选将、选吏、选杂士、宫卫、赎、军战、军水战、军法、杂法等。其体例显然是按照官府行政事项以及职官机构两个方面来编制的。
南朝时期的南梁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令典的编撰。503年,与《梁律》同时公布的还有《梁令》,共有30卷,28篇。其篇目为户、学、贡士赠官、官品、吏员、服制、祠、户调、公田公用仪迎、医药疾病、复除、关市、劫贼水火、捕亡、狱官、鞭杖、丧葬、杂、宫卫、门下散骑中书、尚书、三台秘书、王公候、选吏、选将、选杂士、军吏、军赏等。南陈编有《陈令》,也是30卷。
自西晋以后,律令并列已成为习惯。北魏时期曾多次立法,律令常常没有同时制定。因此,遭到许多人的批评。大臣孙绍说,如果只有律而没有令,大臣就不知道按照什么来行事。可见令已经成为政府机构必备的制度性的法律规范。
北魏也制定有令典。据《太平御览》记载,其令典有《太和职员令》21卷。北齐在564年制定了篇幅达40卷之多的令典,其编制方法与晋以来的惯例不同,完全按照朝廷的尚书24曹机构名称来进行编制。篇目为:吏部、考功、主爵、殿中、仪曹、三公、驾部、主客、虞曹、屯田、起部、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二千石、比部、水部、膳部、度支、仓部、左户、右户等。北周也制定了自己的令典。
(三)科和格的变化
科是三国初期重要的法律形式之一,是汉魏之际起支配作用的具有独立地位的临时性法规,后来发展成为三国的基本法典。它给予当时的政权建设以直接的重大的推动和促进,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魏、蜀、吴三国建立之初,都承袭汉制,沿用汉代法律。但汉律经过四百多年的实施,到汉魏之际,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三国各政权往往采用“科”的形式。曹操比较重视法制建设,在吸收借鉴汉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科”和“甲子科”,使科成为曹魏政权初期的一种临时的主要的法律形式。蜀国在刘备定都成都以后,也由诸葛亮、伊籍等人制定了《蜀科》。晋朝在立法时取消了“科”这种法律形式,但是南朝时期又恢复。南朝梁有《梁科》30卷,陈朝有《陈科》30卷。东魏政权编纂了《麟趾格》,颁行天下,首创了“格”,并作为其主要的法律形式。
(四)故事和式
故事,即司法判案的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开始于东汉初期,但是其时还没有编撰系统的法典。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事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并且出现了成文法典。晋朝在颁布律、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故事》30卷,将律令以外的皇帝诏旨之类的法律文件汇编在一起,作为国家各级政府机关的规章和办事细则。南朝将“故事”改为“科”。另一种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的法律形式是“式”。“式”是这一时期有关政府具体办事细则的法律规范。据记载,晋代有“户调之式”。西魏在大统十年(544)颁布了《大统式》5卷,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以“式”为主要法律形式的法典。所以,这一时期“式”的内容还不太确定。但是毫无疑问,“式”已经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之一。
『贰』 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法典的特点
一、刑事方面
1 、“ 八议 ” 、 “ 官当 ” 入律与 “ 准五服以制罪 ” (1) “ 八议 ” 入律
(2) “ 官当 ” 入律
“ 官当 ” 即官员若犯徒罪,允许其依法以官品与爵位抵罪,又称 “ 以官当徒 ” ,源于《晋律 》中的 “ 杂抵罪 ” 。官当制确立于南陈,为官吏享有特权提供了法律依据。(3) “ 准五服以制罪 ”
晋制《晋律》时,第一次将礼中的 “ 服制 ” 列入律典中,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 五服 ” , 即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血缘亲疏及尊卑,共分五等,故称 “ 五服 ” 。
二、其他方面
维护士族统治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法律的中心任务,上述刑法方面已有突出反映。其 他方面也大致如此。
1、在官吏选任上实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2、清议禁锢之科的设立
这是庶族与士族斗争的产物。清议,即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为官者一旦触 犯清议,便会丢官免职,被禁锢乡里,不许再入仕。
清议禁锢之科的设置从政治上来说是为了适应庶族遏制士族而设,但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 封 建家族关系,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作用。 3、在婚姻上强调士庶有别,良贱不婚
士庶有别,良贱不婚,意在维护士族的特殊社会地位,巩固封建等级制度。 4、关于土地立法 ①曹魏屯田制
东汉末,为解决军粮及财政问题,曹操于建安元年采枣祗、韩浩建议,在许昌组织屯田。 屯田区一般在肥沃或重要处所设置。屯田客一般不负担其他徭役,生活有一定保障,讲究精 耕细作,有利于提高农业产量。屯田法的施行使曹魏经济实力大增,得以统一北方。 ②西晋占田制 5、行政机构的演变和特点 ①中枢机构的演变
三省制度的逐渐形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枢机构的重要演变,为隋唐所本。
三、司法制度
1、司法机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司法机构基本沿用汉制。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仍为廷尉。北周称秋官大 司寇,北齐时将廷尉之名改为大理寺,扩大了机构的编制。曹魏时,根据卫觊的建议,在中 央司法机构中设律博士,职责是教授法律,培养司法官吏,体现了统治者对法律的重视。 地方上,地方司法机构仍与行政合一。 2、诉讼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诉讼制度亦基本沿用汉制,其中较为引人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建立了 “ 登闻鼓 ” 直诉制度。登闻鼓设于朝堂之外,有冤情者可以击鼓直接向皇帝或中央司法长官诉 冤。这种制度经过改革,一直沿用至清朝。 3、审判制度
为了加强皇帝的司法权,皇帝频繁直接参与司法审判。最高审判权牢牢掌握
于皇帝手中。为 了体现恤刑及加强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确立了 “ 死刑复奏制 ” 。即死刑须经皇帝批准, 才能付诸执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刑讯严酷野蛮。对一些囚犯采取严刑逼供的方法进行审讯, 反映出此时封建司法的黑暗
望采纳 谢谢
『叁』 诉讼制度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司法状况十分紊乱而且残暴,为了缓解社会上冤狱泛滥的严重状况,避免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总结了以往的立法经验,在诉讼制度方面建立了一些新制度。
一方面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乞鞠”制度、允许有冤枉者上诉。与此同时,建立了“登闻鼓”直诉制度。所谓直诉,就是冤枉无告者不服终审判决,可以不按诉讼审级直接向皇帝或钦差大臣诉冤。据史书记载,西晋武帝时曾仿效古制,在朝堂外设置“登闻鼓”,臣民有冤可以击鼓呜冤,有司闻声录状上奏皇帝,北魏、南梁等朝都有击“登闻鼓”申冤的记载。此制自晋建立后,各封建王朝历代相承。
另一方面,自南朝宋开始,实行重大案件由郡直至廷尉逐级上报审核的制度,要求官府对疑难冤狱主动复审。
『肆』 《晋律》里包含了什么
皇室贵族官僚特权的“八议”条款,这一项规定表明了封建等级原则的进一步法典化?
在刑罚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法定刑有死刑?髡刑?完刑?作刑?赎刑?罚金?杂抵罪,并减轻某些刑罚,如废除投书弃市,限制从坐的范围,禁止诬告和私自复仇等?
西晋立法主要是制订了《晋律》?《晋律》以宽简著称,是我国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简的里程碑?《晋律》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通行于全国的法律,并被东晋和南朝的刘宋?南齐?南梁?南陈等所沿用,是使用时间最长久的一部法典?
《晋律》是晋武帝司马炎在267年完成并于次年颁布实施的,但在他的父亲司马昭辅佐魏政期间就开始了?当时司马昭命羊祜?杜预等人参考汉律?魏律开始编纂,到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不久完成?
《晋律》因颁行于泰始年间,故又称《泰始律》?张斐?杜预为《晋律》作注解,经晋武帝批准诏颁天下,注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该律又名《张杜律》?
《晋律》篇目从18至20篇,体例的设置?条文的安排更为合理,用词也更确切?《晋律》将《魏律》的《刑名》篇分成了《刑名》和《法例》,放在首要位置,完善了《魏律》的刑法总则部分?
《晋律》适应了士族地主和官僚地主的需要,规定了一系列保护他们特权的法律,如专门规定“杂抵罪”的刑罚,即以夺爵?除名?免官来抵罪?
《晋律》第一次将“五服制”引入法典之中,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原则?它不仅适用于亲属间相互侵犯?伤害的情形,也用于确定赡养?继承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五服”制度是我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伍』 一代霸主陈霸先,到底是如何在注重门第的南梁上位的呢
陈霸先,故乡在浙江,从小家里条件很贫穷,很早便懂事了,做什么事情都特别的努力,从小开始就熟读了兵法方面的书籍,对兵法也是特别感兴趣,之后他就慢慢的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开了,最后的结局竟然都努力到了皇帝这个位置,这是多么努力,多么有能力的人才能做到的呢。
不过呢由于陈霸先杀了王僧,王僧的儿子欲为他报仇,陈霸先死后的陵墓被烧毁了。这样看来他虽然生前风光,但死后却没得到安宁,还是挺可惜的。
『陆』 谁能帮我写一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的特点)的文章。2000字!谢谢了
【基本内容】: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分裂时期,也是各少数民族文明与汉文明交融的重要时期。政治上的士族统治,使儒家经学成为这时期的主要文化特征,在法律制定上也深受这总体历史背景的影响。
二、三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以重刑罚、重治理为特点,形成了“拨乱之政,以刑为先”的风格。
三、两晋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就是要使儒家的礼治原则和内容融入到法律中来,即“纳礼入律”。
四、南北朝时期,在法律活动中,“北重于南”,北朝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在法律科学中的成果,使儒家的礼进一步入律,最终以《北齐律》为代表,成为这时期法律思想的集中体现。
【概念辨析】:
什么是“纳礼入律”?
“纳礼入律”是要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儒家“礼治”思想和原则在法律中加以体现,这是两晋时期的重要法律指导思想。具体来说,两晋时期的统治者认为:首先,“礼治”是法律制度的灵魂,立法、执法都必须体现礼、乐的精神,以礼为指导原则;其次,立法与执法的社会效果的优劣完全与礼相关。只有正确理解了律之“理”,法才能正确实施,而律之“理”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礼。礼是律产生和执行的依据。第三,两晋立法以“八议”入律,官当入律等方式将礼的等级原则和以“准五服以之罪”的方式将礼的亲亲原则直接变为律的条款,使礼律结合不再仅仅是一种主张或局部的实现。这些立法措施使《晋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使其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节 立法概况
【基本内容】:
一、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有立法活动,但以魏的《新律》对后世影响最大。它以士八编的体例使律典更能完整的发挥治理国家、社会的功能。同时,《刑名》具首,反映出法典编纂的进一步科学。在刑罚上,肉刑的进一步废除及刑罚残酷程度的减轻,标志着新五刑制度的成型。“八议”入律则体现了儒家等级思想在法律制定中的表现。
二、两晋时期的立法有《晋令》、《晋故事》和《晋律》,以后者最为重要。《晋律》的制定反映出这时期在立法上,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准确;体例编制进一步科学;以五服制罪为标志,礼律的结合进一步完善。
三、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以北朝最为重要。它的主要立法为《北魏律》、《北齐律》。《北齐律》的内容反映出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四、这时期的立法成就表现在:法律形式日趋完备;篇章体例的设置日趋科学;刑罚制度日趋规范;法律概念日趋准确;礼律日趋融合。
选取一下~
『柒』 南梁开国帝王萧衍,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皇上不做,多次选择出家为僧
因为他受了刺激了。梁武帝萧衍是名门望族出身,其家族和南齐皇族关系其实很密切。他少时便极为聪慧,为人勤奋好学、博学多识且胆大。
但是萧衍并没有冷落这个儿子,反而很喜欢他。后来萧综的母亲因为自己不受宠而怀恨在心,就将这件事告诉了萧综。萧综就趁机跑去了北魏,并给自己改名且表示要为东昏侯服丧三年。这两件事给了萧衍沉重的打击,所以后期他也无心政事,沉迷佛法,跑去做和尚了。
『捌』 魏明帝即位除制定《新律》外,还制定有( )
魏明帝即位除制定《新律》外,还制定有(A、B、C、D)
魏明帝即位除制定《新律》外,还制定有(A、B、C、D)
魏:立法比蜀、吴有卓著的成就。魏明帝命陈群、刘劭等,在汉《九章律》的基础上,制新律十八篇。另还制定《州郡令》、《尚书官令》、《军中令》、《邮传令》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讯野蛮而残酷,对囚犯刑讯的方法较典型的有(A、C)
测罚是南梁时发明,测立是陈武帝发明,醢脯、炮烙是商朝发明
10. 下列属于汉朝实行国家专卖的物资有(A、B、C )
盐铁酒官营,其他两项没有记载
『玖』 我国历代兼监察立法有哪些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监察政府官员,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制度。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的统一,参与并监督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对重大案件的审理活动,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监官的主要职责。
沿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战国时,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之后便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备。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创建了监察制度。
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9)南梁测立法扩展阅读:
应用:
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副主任彭伶对这种填补理论空白的尝试给予了肯定。她说,“监察法学研究会是新成立的研究会,学科新、人员新、制度新,这是挑战,也是优势。一张白纸最好画出美丽的图画”。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卞建林认为,浙江学者在开展监察法学研究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浙江省作为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省市之一,先行先试,勇于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全面推进监察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为监察法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
会议主办方不仅对“监察法学”的学科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还对《监察法学》课程进入大学课堂持乐观态度。据封利强介绍,在他任职的浙江工商大学,《监察法学》已经被作为选修课列入法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监察法学研究会未来还将积极推动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完善,力争将《监察法学》增列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
『拾』 宋朝的时代特征
1、宋朝文化 · 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
宋代学校教育异常发达,京师设有国子学,太学等等,另外有专业性很强的武学、律学、算学、画学、书学、医学。宋仁宗以后,鼓励各州县兴办学校,至宋徽宗时期,全国由官府负担食宿的州县学生人数达到十五、六万人,这种情况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官办学校而外,私人讲学授徒亦蔚然成风,其中以书院的兴盛最为引人注目,闻名全国的有所谓四大书院,即石鼓、岳麓、白鹿洞、应天书院。
据史书记载,至南宋时期,很多州都建有书院,如绍兴、徽州、苏州、桂州、合州, 等等。教育的普及既是宋代文化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宋代文化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宋代文化成果不胜枚举,其中有两项重要成就有必要单独提一下:其一,宋代的绘画艺术。赵佶虽然做皇帝不行,但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巨大贡献却不可否认。首先,他是一位天赋极深的绘画爱好者,又是造诣很深的画家。其次,他又是宋代绘画领域的组织者和主要资助者。
由于这一渊源,在宋代宫庭之内,集中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黄筌的花卉,李公麟的人物,米芾及子友仁的山水,徽宗本人的花鸟,皆卓绝于世。即使以现在的眼光审视他们的艺术水平,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二,宋代还有一最辉煌的美术工艺,为历朝所不及者,就是磁器。功底深厚的宋代文化,统治者的自身的文化素养及价值取向,使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艺术更是空前绝后的。以宋官窑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现着内心的意蕴。
从美学角度,它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特别受到西方人的倾赖。细密的冰片,隐约间闪烁着钻石的光芒,仿佛是宋代艺人无意间冰镐敲击的严冰穿过时空来到了我们面前、温润而细腻。后世把宋代五大明窑称为“千古绝唱”。
2、宋朝科技 · 自然科学的黄金年代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过,宋代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宋代科学技术无疑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两宋时代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之大、之高,在中国历史上是罕有的。震惊世界的三大发明——火药、活字印刷和指南针,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宋朝科技在许多方面也取得了成功,兴修水利,实施水稻的双季栽植;茶叶种植面积扩大;棉花成为普及性农作物;算盘开始应用,从此成为东亚商人的主要计算工具......
在天文领域,宋代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北宋中期,杨忠辅制定《统天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这个数字与西方1582年颁布公历时的数据完全相同,比现代天文学所测数值只差26秒。由此可见,宋代天文学发展水平之高。
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宋代也是成就卓著。在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宋朝政府十分重视与广大民众卫生健康息息相关的医学事业,不仅政府出面编辑刻印了很多医学典籍,而且要求各州县加以推广应用。
其中《太平圣惠方》100卷,收录中药处方16834个,《圣济录》200卷,是医学上的一部网络全书,收集了诊断、处方、审脉、用药、针灸等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政和本草》共介绍各种药材1558种,其中新增加628种新药,可以说是一部完备的药物学著作。
南宋时期的宋慈收录并总结了前人的法医知识,创作出《洗冤集录》一书,其中涉及验伤、验尸、血型鉴定、死伤鉴别、检骨等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同时对毒药和医治服毒的方法也进行了总结,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医学著作。
上述仅仅是介绍了宋代医学领域很小部分的成就而已,于此亦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之一斑了。
(10)南梁测立法扩展阅读
外交
宋朝外敌频繁,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针对不同的外交对象,给予不同的馆待礼遇,并使之专门化。北方的辽金两朝都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其外交事务主要由枢密院的礼院负责,包括文书往来、使节派遣和一切接待事宜等。
元丰年间,枢密院改置北面房,掌北界国信,南宋沿袭之。此外,宋朝专门设置主管往来国信所,作为负责与辽、金交往的具体事务机构。而西夏、高丽、越南(宋朝先称之为“交趾”,后改称“安南”。
宋时越南历经丁、前黎、李、陈等王朝统治)等国,由于宋朝视他们为藩属国,所以发出的外交文书和礼物等皆称“制诏”或“赐”,对其国家的外交承认被称为“册封”。
宋朝在京城设置许多外交接待馆驿,作为国家接待各国使节的地方。辽在都亭驿,西夏在都亭西驿,高丽在梁门外安州巷同文馆,回鹘、于阗在礼宾院,三佛齐、真腊、大理、大食等国家在瞻云馆或怀远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