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道德的关系
㈠ 简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艺术与道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一、艺术反映道德观念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达形式,往往承载着特定社会的道德观念。艺术家通过创作,将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融入作品之中,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例如,绘画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往往体现了忠诚、勇敢、正义等道德情操,对观众产生积极影响。
二、艺术推动道德发展
艺术不仅反映道德,还能推动道德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艺术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对现有的道德观念进行反思和挑战,促进道德的进步。一些艺术作品敢于触及社会敏感话题,引发公众思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道德标准。
三、艺术作品中道德标准的双重性
在艺术作品中,道德标准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艺术作品传递的道德信息受到社会普遍认同;另一方面,由于艺术追求自由表达,某些作品可能挑战传统道德观念,引发争议。这种双重性使得艺术在传递道德观念的同时,也促进了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发展。
四、道德与艺术互动共进
艺术的发展与道德的演变是相辅相成的。道德规范为社会中的艺术创作提供指导原则,而艺术作品又不断反映并影响着社会的道德标准。在这个过程中,艺术通过其独特的感染力,引导人们向善,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同时,道德也在不断地塑造和影响着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内涵。
综上所述,艺术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艺术反映并传递道德观念,推动道德发展,并在其表达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演变。这种互动关系使艺术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㈡ 艺术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育研究中,美育的育德功能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当时,艺术教育甚至连整个美育都成为了德育的“附庸”,它们所具有的育德功能更成为了其在学校教育立足和发展的唯一理由。此后的一段时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欲横流一度导致了精神世界的沦丧,对精神的需求又使得人们进一步地研究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与此同时,德育美学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一方面,随着美育写进教育方针、艺术教育地位的明显提升和艺术教育本体审美价值被强调,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在一种程度上成了艺术教育者批判的靶子;而另一方面,在“终极关怀”的引领下,人们认为德育不能失去意趣,美学则能赋予德育以精神内涵,从而使德育美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时期,理清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应对当前的形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促进学校教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然而,目前人们对艺术与道德、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问题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有人认为,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过去,由于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切实保证,很多关心艺术教育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便强调艺术教育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好途径,甚至将其归列于“德育”的范畴,以此来确保和提高艺术教育的地位。这一认识的结果是导致艺术教育的“非艺术化”和“德育化”,使艺术教育成为了德育的辅助手段,艺术教育丧失了其审美本质,从而适得其反地失去了其在学校教育的独立地位。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西风东渐,西方哲学文化思潮呈铺天盖地之势汹涌而来,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立场、艺术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唯美主义的影响尤甚。持这种观点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中,完全放弃了自己的道德立场,宣扬艺术在道德上的退隐,主张不及物的创作。于是,人们开始否认艺术与道德,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主张艺术就是艺术,艺术要回归自身。这种放弃道德评判和回避道德承诺的思潮也辐射到了教育领域,影响到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使人们从此绝口不提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以此来保证艺术教育和美育的独立地位。而这一认识的结果,则彻底割裂了艺术教育和德育的关系,使艺术教育和德育彼此成了“绝缘体”,从而严重弱化了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育德功能,加深了青少年一代的道德危机。这等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但不利于艺术教育、德育的自身发展,更不利于整个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艺术教育充其量也就是德育的“附庸”,它只是实现道德人的手段。前面说到,艺术教育最初在学校教育“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具备的“辅德”功能。早在77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曾说过:“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1](p174这一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产生着影响,艺术教育完全被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比如在1950年底,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与中央音乐学院曾联合进行过一次全国性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调查,对于“为什么音乐课必须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这个问题,得到的普遍回答是:因为“音乐能陶冶学生新品德,能反映现实,与政治结合,并且在思想教育上比别的课程来得快。” [2]可见,在那个“唱一首歌就是一堂政治课”的年代,艺术教育只是作为德育的一种手段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看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实际上,这种“绝对道德主义”的论调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早在西方中世纪时期,由于基督教思想对艺术的控制和渗透,使得各艺术门类充斥着宗教的象征意义,一切艺术创造都是为了荣耀主,艺术也直接成为宣扬宗教道德的手段,沦为了神学的奴仆。在我国,这种绝对的道德主义发展的顶端,便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工具论,当时艺术完全成为传达政治道德说教的传声筒。现在,虽然那个政治统帅一切的年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绝对的道德主义者并没有完全消失,仍有人一味强调艺术的功利目的,忽视艺术的自身规定性和特殊性,认为艺术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所以,直到今天,依然有人以为,如果艺术与道德有什么联系的话,或者说一定要把艺术教育和德育放在一起比较的话,那么,艺术教育就只能是作为德育的“附庸”,它们之间就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这种认识的严重后果,便是使得艺术教育徒有虚名,既不能发挥出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育人功能,也无法确保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独立地位。
要走出以上认识误区,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不能不谈到美育。因为,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美育和德育是并列的、同一层面的,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和途径,它从属于美育。因此,弄清楚美育与德育的关系,自然就理清了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依据这一思路分析,我们认为,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自古以来,美与善就被看着是融为一体的。在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指向心性修养的“礼乐”活动,礼乐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礼”是指道德伦理教育活动,“乐”是指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教育活动。这种礼法、技艺相结合的教育实际上是融德育和美育于一体的教育。在我国的早期音乐专著《礼记•乐记》中也明确指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作为古代美育的乐教,就是一种以社会的道德关怀为内核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善就是美”,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善。” [3](p41)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4](P179)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的相融关系。
在现实教育中,一方面,美育和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区别本来就只有相对意义,他们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是同一的,因而它们也是以相融的关系而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的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相融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就曾对3000名不同国家的儿童作过调查,要求他们画出最丑和最美的事物,并对自己的画作出解释。其中有这样几则写在画下面的说明:“消防队员最美:他的头盔是红的,他整个人都是美的。消防队员美是因为他勇敢,他抢救人。”(7岁)“最丑的是机器人:它身上什么都不是人的。最美的是大自然,可以在草地上开心地玩,作游戏,还可以在河里划船。”(11岁)[5](p252)这个调查说明,从心理角度看,人的审美心理和品德心理在主体身上是可以完全相融合同一的;从客体角度看,人们对于美的物体和善的物体的判断也完全可以是相融合同一的。同样,在艺术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审美主体上产生共鸣的现象。比如学生在欣赏以英雄人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时,会同时产生对艺术形象之美的赞叹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也就是说,在同一过程中欣赏主体同时产生了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因此可以说,艺术教育和德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不分你我的关系。
2、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德育也能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在艺术教育中,因为审美活动本身具有储善、导善和立善性,自然也就具备德育的附带功能。“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想联系的道德观念”。[6](P557)这是被人们所广泛认同的一面。
而实际上,不仅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而且德育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自古以来,艺术创作都是与当时社会的公德和伦理观念相适应的。没有了道德伦理维度,艺术很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不健康的作用。就比如丧失伦理道德之维的行为艺术,以艺术的名义在人身上烙印、放血,或割人肉、食人肉甚至玩尸体。这样的行为是毫无艺术性、毫无美感可言的,更无益于教化和人伦。如果将这种所谓的“艺术”搬上课堂,无疑只会加深青少年的道德危机,使教育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艺术创作都应该考虑作品的道德功能和社会责任,同样,艺术教育只有在德育的正确指引下,才能更加健康地走下去。
我们认为,德育对艺术教育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对于教育对象的审美、立美观念的影响上。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显得非常重要。黄济先生就曾这样论及“审美观”:“从美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教育不外创作和欣赏两大方面……实现这些任务的前提,又不能离开正确的审美观的树立,因为没有正确的审美观,不仅谈不上欣赏,也不可能有正确的美的创造。”[7](382)而正确的审美观的确立,除了与良好的艺术学习和艺术修养有关,还与审美主体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有关。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帮助审美主体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审美观,而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和恶劣低下的道德品质不仅不能帮助审美主体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相反会使审美主体离美越来越远,从而走向丑恶甚至是罪恶的深渊。这样的人是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审美的含义的。正如同样一座维纳斯雕像,猥琐的人看到的是性感,而有教养的人看到的是艺术形象之美一样。班华先生就说过:“一个庸俗的、品质低下的人,是不可能作出很好的审美判断的。” 他进而指出:“美育的任务之一,是纠正不良的趣味,引导学生同各种低级的、庸俗的审美趣味作斗争。”[8](p340)所以,在艺术教育中适当地渗透德育的内容,不仅不会使艺术教育失去审美的本质,反而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从而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审美体验。
3、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审美是实现道德的手段,“以美辅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艺术教育也从来都是作为德育的配角,起着在旁边敲敲边鼓的作用。而实际上,审美既是促成品德形成的工具和手段,又同样是道德或理性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席勒曾在他的《审美书简》中,一方面指出:“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9](p39,116)而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审美自由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力量和谐的最高状态。席勒的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在以往,人们都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从自然的人到审美的人,再到道德的人。也就是说,成为有德性、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而艺术和审美一直都是充当着一个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从而也就使艺术教育成为了德育实现过程中的“手段”。实际上,我们仔细一想就不难发现,通过非功利的审美活动,能够使人获得超功利的主体自由,从而使道德得到净化和提升,帮助人成为道德的人。而道德的人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道德的人追求的自然是道德自由和精神解放,自然是人生终极的幸福感和价值体验。而这一目的显然又直接指向了审美,因为“只有审美的心境才产生自由”[9](p147)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曾指出,这种审美的自由“意味着我们的情感生活达到了它的最大强度,而正是在这样的强度中它改变了它的形式。因为在这里我们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的实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纯粹的感性形式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我们所有的感情在其本质和特征上都经历了某种质变过程。情感本身解除了它们的物质重负,我们感受到的是它们的形式和它们的生命而不是它们带来的精神重负。”檀传宝教授也曾肯定地指出:“至境人生和德育的审美特性并非自然的事实,而是道德主体、道德学习主体和德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10](p175)只是,与从“自然—审美—道德”相比,从“自然—审美—道德—审美”中的审美是更高一阶段的审美。这种审美不仅能给人以情感的慰籍,不仅能起到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更能激发人们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达到人性自由的境界。这种精神上的升腾就如柏拉图所描绘的当人们见到美时的那种喜悦的感受一样:“给我们看的那些完整的、单纯的、静穆的、欢喜的,沉浸在最纯洁的光辉让我们凝视的伟大景象,它会在我们心里产生一种虔敬,敬它如神,这是一种达到最高境界的神仙福分!”[11]p126这就是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终极关怀的价值和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从对美育和德育关系的探讨中进一步廓清了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指出它们是一种相融、相成的联系。因而,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既不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也不会使艺术教育成为德育的“附庸”,更不会让艺术教育演变成道德教育。相反,只有理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将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才能让它们最大可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对方,为整个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当然,有一条基本准则我们必须坚守,即真正的艺术教育是作为一种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作为一种道德的教育或是德育的附属教育而存在的。艺术教育要真正发挥出其育德功能,必须通过审美这个中心环节来完成,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前提下同时得到道德的提升。正如斯托洛维奇所说,虽然艺术教育“具有道德意义和政治意义,但是,无论艺术的道德影响还是政治影响,只有当它们有机地编织进艺术的审美效用和艺术效用中,才有可能产生。”[12](p246)也就是说,通过艺术教育育德的过程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说教。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度”,才能使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得以正确、有效的发挥。
再者,强调联系并不能忽略区别,我们既不应认同绝对道德主义的观点,也不能认同绝对唯美主义的主张。我们说,艺术教育和德育首先是作为各自独立的学科领域而存在,它们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定性,无论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还是教育目标上都有着根本的区别。因而,即便我们再多么强调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或是德育的育美功能,但那毕竟是有限的。他们的区别和局限性表现在: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而德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情”,而德育的核心在于“信”;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其精神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而德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对道德实践的指向性直接而鲜明;艺术教育由整体人格的达成走向道德角色的完成,而德育通过道德角色的实现完成整体人格的组件;等等。艺术教育育德无法像德育那样将道德内容概念化和系统化地传授,同样,德育育美也无法做到如艺术教育般的形象和生动。所以,任何有关艺术教育万能论或是德育神话论的现象都是虚妄的、不存在的。
参考文献:
[1]蔡元培.美育.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参见《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初步总结》(调查报告)一文。
[3]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巴班斯基主编.教育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6]卢梭.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C].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8]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编.教育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9]席勒.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8页
[10]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1]柏拉图.斐德若篇,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2]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㈢ 简述艺术于道德的关系
关于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首先对“道德”予以界定: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道德是社会的道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 1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东方美学比起西方美学来,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从总体上看,如果说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那么,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来,“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东西,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对于音乐,孔子就反对郑声,因为“郑声淫”;他认为《武》乐虽“尽美矣,未尽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乐,才达到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境界,堪称上乘。 道德与艺术的紧密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任何艺术,不管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还是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总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尔斯泰三部曲”,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几乎都深深触及伦理道德问题。其次,道德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于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一个以思想启蒙为中心的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宣传科学与民主,反对旧道德和旧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它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针对当时尊孔读经的逆流,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表了大量文章,批驳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礼教,严斥儒家的所谓“仁义道德”是“吃人”的教条。文艺方面,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代表的一批艺术作品,不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对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变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与道德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范围来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可以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从方式来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从评价标准来看,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形成对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歧异。 还应当看到,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如风景摄影、花鸟画、器乐曲等,许多都不涉及道德内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具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来说,也需要“寓教于乐”,也就是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化善为美,具有审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够干巴巴地道德说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欣赏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2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那些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响然更加明显。文学作品在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从戏剧来看,中外也有大量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包括《玩偶之家》、《社会支柱》、《国民公敌》等一系列作品,都是着力于再现挪威当时的现实生活,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描写,来剖析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现象和种种社会弊病。 对于非再现艺术种类如建筑、音乐、书法、实用工艺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渗入。例如,虽然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和表现艺术,但是中国建筑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作为传统文化体现出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音乐作为一门表现艺术和听觉艺术,不能直接地再现社会生活,但在音乐中也渗透着一定时代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历代思想家们十分重视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㈣ 简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与艺术既不是绝对对立的,也不是完全同一的。它们既有本质区别,又相互影响。道德同宗教一样,同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或阻力。艺术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道德促进或阻碍艺术的发展
1、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艺术的发展: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共产主义道德是最先进的道德准则。崇高的、进步的道德准则是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2、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阻碍艺术的发展:莫泊桑是十九世纪法国天才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他的许多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普法战争前后的法国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伪善自私,深刻地描写了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
如果莫泊桑循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或许可以出现与巴尔扎克同样的耀眼光辉。但是落后的道德准则成为他前进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像阴云一样遮住了天才之星的光辉。托尔斯泰在高度评价莫泊桑某些短篇小说的同时,尖锐地指责莫泊桑“道德上的污秽”。
二、艺术反过来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这种改造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同时也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4)艺术的道德的关系扩展阅读:
艺术的教育作用,是指艺术作品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忠实的生活图画,而且还因为它体现了艺术家的正确观点,具有教育作用。艺术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体现着艺术家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帮助欣赏者认识生活的同时,教育着欣赏者对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
㈤ 如何理解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彼此的相互关联作用
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突出的例证,便是西方现代哲学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宗教对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几乎遍及各个艺术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既体现在道德影响艺术,也体现在艺术影响道德.道德题材(家庭、 婚姻、伦理等等)成为各门艺术永恒的主题.
艺术与科学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㈥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艺术与道德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想象力的表达,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来传达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而道德则是关于人类行为对与错、善与恶的判断和准则,它指导人们如何正确行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首先,艺术可以反映和传达道德观念。许多艺术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寓意,通过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来传达作者对道德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通过塑造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物形象来弘扬正义和善良;在音乐和绘画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来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共鸣。
其次,艺术也可以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可以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习惯。例如,一部优秀的电影或戏剧可以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
然而,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并非总是和谐的。有时,艺术作品可能会挑战现有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引发争议和批评。这是因为艺术具有自由性和创造性,它有时会超越传统道德的界限,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更深层次。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和道德之间的张力可能会引发社会的反思和进步。
综上所述,艺术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艺术可以反映和传达道德观念,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同时,艺术也具有挑战现有道德观念的潜力,推动社会道德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