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饱于腹
A. 〈道德经〉中有这样句话: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请问怎样理解
所谓虚其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抚慰老百姓的心灵,使之没有一种对[贤,难得之货,欲]等东西的想法和冲动。这些东西在当时的社会层面上应该说是属于一种[更高的需求]的意义中进行理解的。如果是十分平常的,估计老子也不会这样说。因为平常的需求是一种人的基本需求。
实其腹----也就是说对基本需求的东西必须要满足他们,充实他们。这里的虚后来被庄子解为[心斋]。
老子把这种欲和心的动向划分为更高需求和基本需求。由于老子的思想并不着眼于发展的立场上,而是追求一种和谐,通融,稳定的哲学目标。这种目标必须把人限制在基本需求的层次上。更高的需求只能产生[争,盗,乱}。
[弱其志}?这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社会控制手段。举例,比如赌博,福彩,体彩,六合彩。庄家们的算盘是精打细算的,任何进入其圈中的人永远是输家。而庄家永远是赢家。他们为了不暴露骗局,必须吐出一些资金返还彩民。这些吐出的资金就形成了一种极大的诱惑力,人们便开始在这个封闭的圈环中洋洋自得地转来转去,无限地循环着,虽然个别有所得,有所暴发,但早已经利令智昏,晕晕然不知东南西北。这就是[弱其智]的手段。把这个比如扩大到经济活动和社会更广泛的层面上,就不难看出这种手段的毒辣性和卑鄙性。为了维持这个活动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吐返一部分资金,必须进行希望工程,必须进行清官救济,必须进行一种合理的社会解释,那么这些内容就是为了[强其骨]。
所谓志就是老百性跑到循环圈外去的那种社会动向,而不是什么意志。因为真正社会发展的人民的意志在圈外存在着,而不是在圈内。所谓骨就是支撑个体的躯壳的存在,使这种游戏或博弈规则继续在时间中连绵下去。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之治。他使老百姓无知无欲,使老百姓中间那些拔尖的,聪明有眼光的人虽有此心而无此胆,敢怒而不敢言。
B. 为腹不为目是什么意思
为腹不为目指:填饱肚子、解决温饱,不去追求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更不为进入视域的各种眼花缭乱的事物所诱惑,意为过一种恬淡的生活。
出处:《老子今注今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绚丽、杂乱的色彩,(沉湎其中)会致人“眼病”;嘈杂、淫靡、颓废的音调,(沉迷其中)会致人“耳病”;种类繁多、珍馐美味的食物,(经常摄入)会致人“口病”;“难得之货”的追逐会致人“行病”;声色犬马式的放纵会致人“心病”。所以,得道的圣人重视内省(减损欲望)而不外求(扩张欲望),即去掉向外奔竟的欲望和行为,而采取一种虚心、内敛的处事态度。
(2)道德经饱于腹扩展阅读:
为腹不为目的深层理解:
“为腹”和“为目”代表的是两种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
“为腹”追求的是内在修养的提升、内心欲望的减损、内在灵魂的净化和升华,是向内“求”(内省、内敛),这是老子推崇的“为道之路”;
“为目”追求的是欲望的放纵、外物的占有、感官享受的满足,是向外“求”(外驰、奔竟),难得之货、靡靡之音、山珍海味、珍稀猎物等皆可归入到“为目”一类,成为其追求的目标。心随物转,神驰意竟。
C. 请问老子《道德经》中第三章该做何解
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引语]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形势。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然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都要不断地发展提高,所以老子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消极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动乱不安、矛盾突出,这是出于差别的存在,老子想用减少差别,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也有他进步的一面。
[评析]
在上一章里,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概念,认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无为”。本章里,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前面说到,先秦时代关于选贤用能的学说已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各诸侯国争用贤才也形成必然的趋势。老子在这种背景下,敢于提出“不尚贤”的观点,与百家诸子形成对立,似乎不合时宜。不过,在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说,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
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他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倘若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
不使人们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无为而治。这一章与前章相呼应,从社会的角度,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这种观点对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观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解读] 无为而治乃大治
任用贤才,富国强兵,而后取列国的为一统,本是春秋战国时代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发展之一大时代特征。对人才的重视、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长达五个半世纪的先秦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先秦时代是诸子的时代、士的时代和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由于列国都重视人才的使用,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他们或者纵横捭阖,游说诸侯,或者著书立说 ,自由阐发自己的观点。多元的政治格局和动荡、变乱的社会现实,为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了最广阔的历史舞台。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大变革中产生的种种弊端,特别是苛重的租税和劳役、频繁的战事所造成的经济凋敝和艰辛的民生,以及统治者的伪善、贪婪、残暴不仁等,都给诸子们以反思。他们希望从理论上来探究其原因。于是,有了从社会本体——人的本性的研讨,来找寻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石。
墨家、法家对人性作出了“恶”的假定,并因之而提出“崇贤尚才”的主张。主张用积极、斗争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的改良。他们高扬了人类的能创精神,为先秦社会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积极作用。
与之相反,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推崇贤能的风尚,更被他认为是最易产生罪恶的渊薮。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他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涵义。而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
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的运动,看作是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以及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具体体现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之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李约瑟把这种行为方式解释为“抑制违反自然的行动。”具体地讲,就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老百姓在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无为之治”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也不是虚渺幻想中架设起来的空中楼阁,它具有现实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显明的史例就是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治。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汉楚之争,西汉初期,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大量减少。《史记·平准书》记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自高祖刘邦开始,实行了黄老的无为之治,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时期,更进一步推行“轻摇薄赋”、“约法省禁”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不要左一个运动,右一个政策,搞得民众无所适从。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D. 老子: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专饥饿),使其思想属单纯,常常令人民没有太复杂的思想,没有未满足的欲望。
出处:出自于道德经。《道德经》是哲学著作。至今广泛流传,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4)道德经饱于腹扩展阅读
各界名人对老子的看法: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
E. 【老子·问邑赋】 大厦千顷,眠躯七尺。珍馐百味,饱腹一餐。啥意思
【老子·问邑赋】 大厦千顷,眠躯七尺。珍馐百味,饱腹一餐。啥意思?
拥有千顷大厦,却只需要七尺大小的地方睡眠;
无数的珍馐美味,吃饱肚子也只需要一餐而已。
F. 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详解及深意
圣人治理的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回,增强百姓的筋骨体答魄,经常使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以上是书面解释。我再加一句:没有欲望,就回归自己的本性,所以人民安居乐业,终享天年。想更好的理解《道德经》,最好看看《庄子》。另一个角度,可以看清代黄元吉(黄裳)写的《道德经讲义》,他是从修炼角度讲的,非常好。摘其文曰:圣人摒除耳目,斩断邪私,抱一以空心,心空则炼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灵阳之气以化阴精,日积月累,自然阴精消灭而阳气滋长,则实腹以全其形,以道凝身,以术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
G. 道德经中讲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不是说背阴腹阳么但是中医讲腹为阴背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不单是指人,所有万物,比如植物向日葵,向阳生长,面对太阳,抱阳,前阳则后阴,中医里的,背为阴腹为阳因为背部有足太阳膀胱经,且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央,督脉为阳脉之海,背为阳跟经络有关,其次,我认为的是,观察人体,一般都是背部较簿,而腹部脂肪较多较厚,这些都属于阴的,所以是背为阳,腹为阴。
H. 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和评析
以下为梁海明译注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译文1
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纵马狩猎令人心思狂荡,宝贵难得的财物令人行为不轨,五味杂乱令人口味败坏,五音纷杂令人听觉失灵。因此,圣人的治理主张只求填饱肚子,而不贪求声色悦目。所以他舍弃那些声色物欲,而选取这平静温饱。
以下为本人译文与评析:
译文2
五色者,红、黄、青、黑、白,红黄青是三原色,可以调和出任何颜色,黑色是最富集的颜色,而白色是最初始的颜色,因此五色可以指眼睛所能看到的缤纷世界,也指代我们视听器官被动接受的整个物质世界。然而你所看到的世界并非客观的世界,那只是世界在你眼中的成像,是可见光这种电磁信号与视网膜神经之间的电磁感应,从而产生的一个主观世界;你听到的世界也是如此,同一个声音,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仅仅通过观察、聆听,我们和瞎子、聋子没什么区别,然而我们却因为能看到、能听到,觉得自己可以了解万事万物,而失去探究万物本源的欲望和能力,使自己始终处于“瞎子”和“聋子”的状态,是为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者,唇、舌、齿、鼻、喉,这是我们语言交流的基本器官,我们借此来发出声音用以表达自己,也泛指所有用以表达的方式,如书写、作曲等。然而相比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表达能力是非常匮乏的,无法真实的刻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别人也无法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而华丽的词藻、丰富的肢体语言只会让我们误以为清晰的表达了自己,而不再去设法寻找更有效的沟通媒介,使交流双方始终处于“聋子”的状态,是为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者,酸、甜、苦、辛、咸,范指人类主动探索世界的感受,例如辛酸、苦闷等说法,它们是产生我们思想体验的基本元素,然而每个人对辛酸、对苦难、对所有这些感受的体验是不同的,这些感受不过因人体生化反应而产生。和我们被动接受世界的视觉、听觉等五感无法真实反映物质世界一样,这些主动感受世界的感受也无法真实还原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综上,我们认识的万事万物不是完整的,只是事物的极小一部分;也不是真实的,只是我们主观认为的——被我们的主观意识扭曲了;甚至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都无法正确表达我们的需要。
畋,猎取禽兽也。因为以上原因,在纵情骑射之类的竞技中,人的目的是虚妄的;在财色物语的世界中,人的欲望是不符合自身真实需求的。这就是为什么圣人只追求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饱腹,而不寻求那些虚妄的欲求。去彼取此,彼是虚妄欲求、是被动接受到的外部世界、是表达的自己心声、是主动感受的切身体会;此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是自己的真实需求。
评析
首先,受限于书写媒介(老子时期主要是竹木简)和书写方式(刀刻),古人行文很少啰嗦重复,惜墨如金,按照译文1中的解释,完全没必要分别写五色、五音和五味。老子这样写必然有其更深的用意,本人翻译的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但不失为一种翻译思路。
其次,最后一句中“圣人为腹不为目”如果指治理民众时对百姓的要求,是不符合无为而治的老子思想的,因此我理解为这是圣人对自己的要求。
I. “为腹不为目”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老子的饮食之道,为腹不为目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 五色令人目盲:五色,青黄赤白黑。盲,伤害。
② 五音令人耳聋:五音,宫商角徵羽。聋,伤害。
③ 五味令人口爽:五味,酸甘苦辛咸。爽,差失。口爽,口败。
④ 畋:打猎。
⑤ 圣人为腹不为目:王弼注:“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译文:
华丽的服色,容易使人眼睛受到伤害;美妙的音乐,容易使人耳朵受到伤害;香美的食品,容易使人的口味受到败坏;纵情打猎,容易使人心发狂;稀有的商品,使人偷和抢,败坏人的品德。因故,圣人只求内在的饱腹,而不为外在的美观。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就是说 吃东西是为了肚皮 不是为了眼睛 所以只要吃好就可以了 不需要奢侈浪费来满足自己眼睛的欲望!
J. “为腹不为目”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只求内在的饱腹,而不为外在的美观”!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