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四种境界

道德四种境界

发布时间: 2021-12-21 23:26:53

Ⅰ 四种境界注释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Ⅱ 《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中可以告诉我其注解吗

可以换一种方式解释,用王国维的一首词。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版独上高楼权,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至于第四种境界,已经不能用词来解释了,因为已经接近“道”的境界了!

Ⅲ 四重境界的人生四种境界

“现代新儒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第一重,自然境界。就是人生的最低境界,无非吃饭穿衣,过去农家妇女有个口头禅,叫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穿衣、吃饭,是人生最基本的事情,也是最低境界。有个笑话:说是张家口那边大草原,一个小孩在放羊。大人打趣问他,你放羊干什么啊?放羊卖钱。卖钱干什么啊?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啊?生娃。生娃干什么啊?放羊。这就叫衣食境界。
衣食境界之后,是第二个境界,有了质的飞跃,那就不满足吃饱穿暖。这个时候,人有了其他的需要,用马斯洛来说,这里面有了自尊的需要。这就是功利境界。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人都说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人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功名这类东西,都叫做功利境界。我们大多数所谓“混”出来的人,不过是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而已。
别人的生命看得跟自己的同等重要,是一种令人感动的精神力量。 第三境界,叫道德境界。如果功利境界还是为自己,希望自己脸上有光,耀祖光宗,那么道德境界,就把别人的生命和我的生命看得同等重要,“正其义,而不谋其利”。
怎么叫做道德?简单理解就是做好人好事。复杂一点理解,关心弱势群体。用雷锋的话讲,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湖北卫视做过一个《往事》节目,播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个叫刘连满的老人,现在只是哈尔滨一个失业的打更老头,但是,他曾经在1960年率领中国登山队从北坡攀登珠峰!
他体能最好,经验最丰富,又是队长兼书记。但因为来回地接应队员,体能耗尽了,当时氧气也不够了。他选择把氧气瓶交给别人。自己蹲在一个背风的地方写了几个字,“同志们永别了,祖国人民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 他幸运的活了下来,却没成为登顶的英雄。
“老先生阿,您当时一念之差做出的决定,您看看他们三个,都成了国家体委有关方面的领导,您就一辈子做个普通工人,后不后悔?”“我不后悔”“您怎能不后悔?”“人啊,不能都当官。”“那您有什么愿望?”“能找一个打更的活儿,一个月三四百块钱。”
刘连满老人家里的几个闺女全都下岗,儿子考上大学却没钱,后来靠着赞助才上了学。但他却说,那个时候,作为党员,必须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的。
面对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平静淡然从容的叙述,让每个人的心灵受到震撼。
这就是道德境界。我们不可能不被这样的精神所感动。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如此舍生忘死、杀身成仁的精神,都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到八宝山开反腐败大会,效果可能相当好。
冯友兰先生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叫天地境界。什么叫天地境界?那就是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境界。
人在年轻时、中年时、年老时,各有一些不同的最重要的东西。当我们把你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大集合放到天平的一端,而另一端,只放一个字——死。请判断一下,天平什么样?
那黑色冰冷森然的一天,是一定要来的。人生其实就是一部向死而歌的历史。古今中外,凡有思考能力的人,都以某种方式思考过死亡问题。中国古代先哲,古希腊理性主义的代表,对死亡问题的论述最为丰富。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男子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应该是平静的。”可濒死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遭遇死亡的时候,大体都要经过震惊不信、愤怒抗争、情绪萎靡,最后不得不接受这几个阶段。
庄子的老婆死了,庄子非但不哭,相反鼓盆而歌。庄子的学生问:不哭也罢了,干什么还在这鼓盆?庄子的回答大意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是不悲伤,后来我定睛一看,原来老婆是一团气啊。再往前看,气源于无。什么都没有,我哭什么啊,于是鼓盆而歌。
老子《道德经》也有关于天地境界的说法:“吾之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也就是说,我所有的灾难,皆源于我有这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何患之有?
一次开大会,一帮人为一个事儿争起来,互不相让。一个不善表达者却一句话把大家说愣了:我问你们啊,100年之后你们几个在哪儿?
人,到了天地境界就没有想不开的事了。所以,到八宝山开反腐败大会,效果可能相当好。

Ⅳ 冯友兰先生阐述的做人的四种境界是什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他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名析理”同西方近代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其内容涉及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六书纪贞元”,冯氏哲学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冯友兰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作出超越,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结合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冯氏哲学的人生四境界进行深入阐释,解读其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审视现代文明给人生带来的困惑,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有利于当代社会的文明建设,同时又能为我们思考人生提供一面镜子。 冯先生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使人增加对于实际的知识及才能的学问。”(《三松堂全集》5卷157页)哲学能提高、升华人的境界,能求得智慧,具有无用之大用的功能,能解决“安身立命”之大道理,哲学可以使人对真际有所领悟,使人对真际有一番理智的同情和了解,这种领悟、同情和了解可以作为人道之根据,使人的觉解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认识人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哲学能提高人的境界的原因所在。能达到最高境界、实现理想人格的人即是圣人,所以就个人说哲学是超凡入圣的门径。从此角度对四境界说进行研读,能深化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能深化我们对人生价值的尊重。 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三松堂全集》4卷551页)才,生物学上的性,即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习,个人的习惯或社会习俗。顺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顺习而行,“照例行事”,即不自觉的因袭传统照章行事。冯友兰说,古诗“凿井而饭,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中的则既可是自然法则,又可是行为法则。帝之则,人奉之。冯友兰又指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处于此境界的人不是完全不识不知,“于凿井耕田时,他亦自觉他是在凿井耕田。”(《三松堂全集》4卷551页)不过此时觉解是不清楚的,是不识不知的。冯友兰又指出“有此种境界的人,并不限于在所谓原始社会的人”,(《三松堂全集》4卷551页)“有此种境界的人,并不限于只能作价值甚底的事的人”。(《三松堂全集》4卷552页) 此境界的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展示了人自然性的人格,人是自然的,人的需求也是自然的。每个人都有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干涉和剥夺,所以我们应推崇自然境界。因为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饱穿暖,衣食住用行,这是人的基本觉解,也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基本反映,此行为即表明人是“顺才”的。习,习俗,习惯,规则。照章行事,人的天性。“顺习”的表现就是照例行事。人生活在社会中,无论什么人,其行为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则。“一社会内之人,必按照其所属于之社会所依照之理所规定之基本底规律以行动,以维持其社会之存在。”(《三松堂全集》4卷114页)遵章循据是做事做人的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社会中智力程度不同的人,都可以处于自然境界。对处于自然境界的人,应首先满足自身基本需要,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对人“顺才”特性的尊重。如现在房价问题、就业问题、医改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养老问题、污染问题、安全问题、农民工权益问题等等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民生,与广大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广大民众的第一需求,也是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自然表达和合理要求,对于民众的自然要求,我们应予以尊重。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满足人自然需要的基础上,应健全各种“习”,也就是说要让人“顺习”,就必须健全规则,完善法律法规。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应不断完善立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也为国民的“顺习”提供基本的条件。“顺才顺习”,人之天性。对于“顺才”我们要尊重,对于“顺习”我们要提倡。但要反对不自觉的盲目觉解的“顺习”,因为觉解是发展的,境界是变化的,个人习惯、社会习俗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应遵循而不守旧。随着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出现的领域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繁杂,人人要去寻找和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要去适应的变化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人之个体要常变,在变化中求发展。冯友兰指出,“其境界常不变者,只有圣贤与下愚。——其余人的境界,则是常变的。”(《三松堂全集》4卷558页)觉解的提高,境界的变化,会带来本我的变化、主体的变化、新的变化,所以我们既要遵循又要创新,要善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适应社会,才能做到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才能充分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 “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之所应该有底。”(《三松堂全集》4卷570页)在冯友兰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地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即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底人的,其行为是‘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三松堂全集》4卷552页)功利境界中的人对“利”是有自己的觉解,且对此觉解是清楚的,这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不同。这里的“利”包括我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后一个“利”是狭义的。“名”是精神性的需求,“利”是物质性的需求。在冯友兰看来,“利”即对我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都是满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功利境界的本质是为己,或求增加自己的财产,或求发展自己的事业,或求增进自己的荣誉。功利境界中的人对“利”追求的方式可以大不相同,有的甚至可以流血牺牲,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自己的利。处于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身的行为已有确切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对于“自己”和“利”,限于通过自己的“心灵的计划”和积极的行为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这种人只是觉解到了“生物之理”或“动物之理”,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之理”,他们并无觉解。 此境界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展示了人生物性的人格,对自身有实际意义,即使对他人和社会有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而言。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都有确切的目的。他们的目的即利。一个人增加他的财产,其行为是利,一个人增进他的名誉,其行为也是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人皆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所以在当今社会,要正视人为利的一面。人人都有“私心”,我们应该尊重人的“私心”。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己的自我价值,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有利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氛围,这既是对处于功利境界人的内在价值的承认,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但是我们对于“利”的取,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正确取利,合理用利,不能唯利是从。求利靠的是个人努力、个人奋斗,靠的是人人都必须无穷尽地发挥我之身智体能以追求自我之成功。如果以利为一切,那么此利则是一种原始的利、庸俗的利、纯粹的利。我们说利可求,但不可乱求,利可得,但不可乱得,道理就在这里。 在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日趋物质化、功利化、实效化,求利、求欲、求更多更丰富的物质生活。有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达到自己的目的,奋不顾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的人就是专靠“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来达到个人目的,有的人则主张“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人利己不损人,有的人损人以利己;也有的人表面上损己以利人,骨子里却以利人作为更利于己之手段如此等等,特别是当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彰显,人们把利益的得失等同于尊严和价值的提升与否,利益庸俗化现象突出,这些都是一种为己的纯粹的取利方式,都是以“占有”为目的,从根本动机看,他们同属一类,皆处于功利境界。对于这样的取利方式和态度,其实质就是只取不与,应该属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范畴。 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 既然功利境界是很不完善的人格,所以,它必然被较完善的人格所否定,这个较完善的人格,冯友兰称之为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义与利是相反亦是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在此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三松堂全集》4卷552页至553页)道德境界是比功利境界高的境界,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以“取”为目的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则是以“与”为目的;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是对立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是统一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知道社会的存在,社会是一个整体,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一个全,个人是全的一部分。部分离开了全,即不成其为部分。”(《三松堂全集》4卷553页)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义的行为是按照道德规律之“应该”行事的,是不计个人利害的,行义的目的在于“与”;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利的,是为一己之利的行为,为利的目的在于“取”。冯友兰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并将处于道德境界的人称为“贤人”。 处于此境界的人,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展示了人,展示了人社会性的人格。正其义,不谋利,贤人也。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得到自我的完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个人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和谐的社会关系则包括三个层面: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人在社会中应该干什么,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按照社会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中学会生存,在社会中学会完善自己,并不断的学会沟通他人、沟通社会、沟通宇宙,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现代生活空前复杂,现代社会的机会空前之多,现代生活中的诱惑与刺激亦无穷之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常常陷入二难选择、三难选择,以至无数难的选择。社会文明给人们带来各种社会问题的同时,对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适者生存,不适者将被淘汰,残酷的社会现实给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空前的挑战。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以什么心态应对的问题,是直面挑战,还是选择逃避,我们必须作出选择。我们常听有人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其实只要我们懂得做人的方法,人生之乐乐无穷。我们必须学会适应,学会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和社会同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做社会人。正如冯友兰说的那样,“人必在社会的制度及政治的道德规律中,始能使其所的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得到发展。”(《三松堂全集》4卷553页) 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 一般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但是,冯友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底。在此境界中的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三松堂全集》4卷553页)也就是说,天地境界的人,有高于其他三种境界的人的觉解,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只有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才是圣人,才具有真正的理想人格。因为在冯友兰看来,天地境界的人不仅能尽人伦尽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尽天职,即能事天、乐天、同天。也就是说,只有天地境界的人才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就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来说,天地境界是最高的亦是最佳的境界。冯友兰认为人应该是,“不但对于社会,人应该有贡献;即对于宇宙,人亦有贡献。人不但应在社会中,堂堂地做一个人;亦应于宇宙间,堂堂地做一个人。”(《三松堂全集》4卷554页)天地境界的人即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 处于此境界的人,以宇宙为中心,展示了人宇宙性的人格。比较四种境界,自然境界是求本能的善,功利境界是求个体的善,道德境界是求社会的善,天地境界是求宇宙的善。所以,天地境界是至善境界。处于天地境界的人,有觉解且觉解是甚多的,这种觉解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是宇宙的一员,人必须处理好人和宇宙的关系,真正实现“天人合一”。当今社会,一系列涉及全球性的问题日益呈现出来,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如全球环境变暖,环境恶化,沙尘暴的频频来袭,还有海啸、地震、飓风等等,这些问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骇人的。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环境的恶化,人们有可能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大自然为什么给人类疯狂的报复,大自然怎么了,甚至人们会问宇宙是不是变了。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我们和宇宙的关系,反思我们人类到底做了什么,才让世界如此不太平。 处于此境界的人,冯友兰称之为“圣人”。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益变化,人们面对五彩斑斓的世界,显得有点不知所措。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怎样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该怎样做。今天我们人类出现许多问题,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许多危机,人们的信仰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譬如由于竞争、就业、人生价值的实现等问题使许多人感到压力非常大,使我们常常感到的是犹豫、彷徨、无奈、自责、沮丧,现在自杀、抑郁等已成为困绕人类的主要杀手。像演艺圈频频发生明星自杀、高校大学生自杀、越来越多青少年选择自杀无不说明我们的心理健康况状堪忧。人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也许是个永永远远也说不清的话题,但越来越多的群体选择自杀,也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Ⅳ 如何理解人生四大境界就是自然,功利,道德,天地那个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Ⅵ 老子道德经里把领导水平和达到的境界分为哪四个层次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而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领导力的阐述,老子把领导力分为了四个境界
1: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领导者,下面的人们是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的。这是道德经种强调的无为而治。可能会让大家觉得很玄。其实是可以做到的。当然这个境界的领导力并不适合基层或者中层的领导者,而更多的是对高层领导者的要求。当您从一个较高的境界去管事或者理人。是应该看透事物发生和发展的本质,包括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和人情世故的哲学规律。真的要把事情做好,是需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一个卓越的企业家总是能把握好市场发展的规律和产品发展的规律,根据市场法阵的规律在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实施相对应的产品战略和展示来顺应市场,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最大的回报。而对于人,领导者更多的需要从社会学和哲学的层面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甲今天在会议上对您提出方案A极力反对,表面现象是这个方案有一些缺陷,然而本质原因可能是您在上周末的一个聚会上开了一个让他很难堪的玩笑。您要对您的团队实施影响,需要从人性的本质上去解决问题。
2:其次,亲之誉之。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亲近,赞美他。要想获得下属的赞美和亲近,您需要赞美和亲近他们。这一点强调的是领导者需要熟练的掌握激励的能力和技巧,同时这样的领导者需要为下属的利益考虑。作为一个领导者,在一个职位上,有双重的身份,其一:向下,他代表了Boss。其二:向上,他代表了员工。一个只知道讨好Boss而不知道为员工争取利益的领导是不可能获得员工的待见的,而一个为了员工利益而没有大局观的领导者也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
3:其次畏之。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敬畏他。曾经有人跟我说:“即使和您的员工在澡堂一起洗澡,也要保持您的威严”。我很能理解他的观点。然而当您面对一群知识工作者,您每天在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拉着老长的脸跟您的员工交流。哥们,您离被骂已经不远了。职权给您的威严是一种最不应该被滥用的影响力。不要动不动就说:“如果不行,我要怎么怎么着你”,换一种方式:“如果成了,我就怎么奖励你”。当然大棒和萝卜您都要准备着,合理运用,大棒一根,萝卜一堆。
4:其次侮之。最差的领导,人们轻视、侮辱他。 当官当成这样,还干的什么劲呀,回家买红薯吧。然而,这样的人少吗……

Ⅶ 《道德经》中提及的管理四境界,你喜欢哪个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从管理的角度看,这段话蕴藏了老子哲学里的四重管理境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谆谆告诫君王,依道而行,方能垂衣拱手而使天下太平。那么,老子认为的四重管理境界究竟是什么呢?下面让小编一一详细解读。

境界一:太上,不知有之。

释义: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在老子的观念里,最好的统治者是“无为而治”的,君王隐身于背后,从来不干涉百姓的事情。百姓只知道有上面有个君王而已,从来不会有什么交际,个个依道而行,事情自然而然的推进。

如上所述,贤明的君王真的就是“无为”吗?什么也不用做吗?当然不是,在老子看来,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用做,而是要遵循规律,依道而行,不悖于道。

因此,贤明的君王在“无为”之前至少要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这套制度就是“道”,百姓依道而行,井然有序。此外,君王还应做三件事:一是不会因为个人欲望破坏制度叨扰百姓;二对于偏道者予以纠正,但适可而止;三则是“功成而不居”。

历史上的隋炀帝就属于第四等管理者。在“道”的层面,隋炀帝昏庸无道,只为自己享受不为百姓谋福利。隋炀帝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在位十余年间征夫千万人次大兴土木,役死者过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在“德”的层面,隋炀帝荒淫无度,酗酒好色,为人所不齿。在“法”的层面,史书记载隋炀帝“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滥用法令,赏罚不公。道、德、法都做不到,其下侮之,所以隋炀帝最终众叛亲离,被自己的亲兵吊死,遗笑千古!

分享国学经典,学习古人智慧。《道德经》里的四重管理境界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博学书院,卓越企业家国学智慧研修平台。通过与大家习阅这些国学经典,一起感受圣哲先贤思想和心灵的脉搏,助力个人和企业获得更大发展。

热点内容
律师咨询台 发布:2025-09-19 07:39:05 浏览:913
什么是职业道德行为的出发点 发布:2025-09-19 07:37:20 浏览:879
法律责任的免责原因 发布:2025-09-19 07:36:37 浏览:668
2017法规答案 发布:2025-09-19 07:35:16 浏览:966
劳动法员工旷工罚款 发布:2025-09-19 07:13:54 浏览:62
林秀芝律师 发布:2025-09-19 06:55:44 浏览:732
四川司法鉴定执业指引 发布:2025-09-19 06:53:59 浏览:801
劳动法公司特种作业人员 发布:2025-09-19 06:49:04 浏览:560
上班7年年劳动法怎么说 发布:2025-09-19 06:41:51 浏览:807
孩子安全条例 发布:2025-09-19 06:20:15 浏览: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