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
1.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最次侮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最好的统治者是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是能让人们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其次的统治者是会让人们畏惧他;最次的统治者是让人们轻蔑他。
2. 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的作品出处
《太上,不知有之》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七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来自:道德经注意:此文来自艺术中国品茶读书栏目,请勿转载。
【悟道】老子这里是在讲君主之道,说做一个君王啊,应该做到没有自己。就是说我自己的生命不是为自己而生,而是为天下苍生而生,处事才不失公允。看众生要明了明察秋毫之道,比如说人世中的人有参政议政的;有畏惧政坛的,伴君如伴虎吗;有藐视侮辱朝政的;有信任我但信心不足的;亦有根本就不相信我的。所以做君主要多观察,思考,尽可能少的发号施令。只有老百姓能过上太平、祥和、富裕的日子,就是一个君王的成功,说明没有逆天道而行,也叫自然而然吧。从修炼的角度讲,无我是一个多高的境界啊,那么宇宙就会给予得道者多大的得分,试想,这样一个大德之士别说治理一个国家,就是治理人类又有何难。天道不变,人道自然。
3.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真正对我们生命最重要的元素,世人却不知它的存在与重要性。(如太阳、大地、流水、空气、虚空。没有那些元素,我们都活不了。)
对我们生命存在重要性属于次一等的,世人就会喜欢亲近、赞誉、追随。(如父母、有道的国君、有智慧的老师)
再次一等,对我们生命有威胁、威严的,世人会对他畏惧、敬畏。(如严父、独裁者、专制帝王)
再其次,对我们生命会带来伤害、痛苦的,世人就会侮辱、瞧不起这些人。(如暴徒、暴君、抢匪)
不守信用的人,就会让人不信任他。话不在多,最珍贵的是守信用、重承诺。
有道之人,他们默默在为人类做很多重要的事。当功成业就之后,百姓都说: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印证“太上,不知有之”。)
4.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何意
意思是:圣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出自《道德经》第17章,原文如下:
作者:春秋-老子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圣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威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圣人施道,悠闲自在,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会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相关解析和哲理
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根本不用费尽心力去治理百姓,他只需要有足够的威信,悠闲自在地垂拱而治就可以了。而这种威信的来源正是“贵言”,即少发号施令。
太多的政令,朝令夕改只能让人民更加困苦,让百姓不知所从。在老子眼中,政府不是管理人民的权力机构,而只是调节人民、使人民做事顺从自然之道的工具。平时政府和人民各安其是即可,人民不需要知道统治者的存在。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并不是真正的毫无所为,他所说的“贵言”,也不是“无言”。无为而治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减少对人民的干扰,避免让政令扰乱人民的正常生活,但并不是对人民过于放纵。相反,对于作奸犯科之人应及时纠正,对于不合理的政策应及时调整。
5. 老子的“太上,下知有之”怎么理解
“在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他;更次一等的,人民轻侮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就信任他。最好的统治者是那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等到大功造成,成事顺利,百姓都认为:我们是自己如此的。
6. 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的注释
1、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
2、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统治者的存在。
3、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
4、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5、自然:自己本来就如此。
7. 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的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8. 老子说过:“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第十抄七章
1 太上,下不袭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2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1 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
2 信实不足,才有不信。
3 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9. 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的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