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论语的
Ⅰ 怎样对比论语与道德经
孔子的《论语》理论是以社会现象为基础进行研究的,所以说孔子的研究思想是社会主义的。老子的《道德经》理论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进行研究的,所以说老子的研究思想是自然主义的,所以《道德经》的哲学理论也是自然主义的。其中多半是自然辩证法,他把自然规律用到社会的治理中来,所以与《论语》的理论存在一些不同。
1、对仁、仪、礼的看法的不同。
孔子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文明,所以他对社会各阶层人的社会行为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统称为“礼”和“仁”。“礼”包括:下对上的礼貌,人们之间的礼貌,还有对死去前辈的祭礼。“仁”的内容很广泛,《论语》阳货第十七中提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就是对上级要恭敬,上级对下级要宽容,人之间要互相守信用,做事要有能力,政府官员要多给予百姓创些实惠。《论语》卫灵公第十四中还提出“仁者有勇”“杀身成仁”的说法。
老子的《道德经》的哲学理论是自然主义的,他把自然规律用到社会的治理之中,所以他对仁、义、礼的看法与《论语》中的论述大不相同。《道德经》论德第三十八整篇都是反驳仁、义、礼的理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就是说:上德的人不彰显德,是为真有德,下德的人不失机会的彰显德,因此不真有德。上德的人无所作为且无心作为,下德的人有所作为且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但无心作为,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有心作为。上礼的人有所作为但无人响应,于是他就强拉人家来遵循礼义。如此,失去道以后才有德,失去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义以后才有礼,礼这东西是忠信的薄弱,是祸乱的开头。所以先知者不过是道的浮华,且是愚昧的开始。
2、对百姓的管理思想不同。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政令来教导,用刑法来惩治,民众苟免于刑罚但缺乏廉耻;用德来教导,用礼来整治,民众有廉耻而且敬服。《道德经》用虚第五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说:大自然并不用仁、慈、爱,只用自然法则(道),把万物当作祭祀用的草扎狗(或草和狗)这种轻贱之物(09《辞海》第313页);圣人也不讲仁、慈、爱,只讲社会法则(道),把百姓当作草扎狗(或草和狗)这种轻贱之物。淳德第六十五中又有:“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甚多智。”是说:古代善于身体力行,践道的君主,不是用道来使老百姓精明机诈,而是用道来使老百姓浑补愚拙。老百姓的难以管理,就是因为他们聪明过了头。安民第三中又有:“常使民无智无欲。”是说:永远使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因为老子与孔子的主张不同,所以在春秋时期,社会上形成了儒学者与道学者的分歧。《史记》中记载“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
Ⅱ 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哪一更值得一看
都是经典,都挺值得看的
比较而言,论语是儒家经典,里面的内容是儒家专处事原则、道德标属准
道德经是百家之源,诸子百家的很多观点都可以在道德经里找到相应的东西
语言角度而言,道德经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论语则是对话为主。
个人而言,我更喜欢道德经
Ⅲ 论语和道德经 哪个更经典
说“经典”,显然《道德经》毕竟那是老子被要求下,总结毕生感悟凝练成的语言,完整而准确,可称“典”;《论语》只是笔记整理,只是后人奉为经典,因为思想高度而已,现在不会有人拿本笔记朗诵的吧。。。
但如果“经典”只是说哪个的高度更高的话,那没法说了,主张都不同,看个人的哲学倾向了,毋庸置疑的是,二者都是本派思想的源头,都是祖师级的经典
Ⅳ 论语是《道德经》的吗
《论语》是儒家思想文化代表作。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Ⅳ 道德经和论语那个值得看
如果复说哪个是基础制,易经是群经的基础,是中华文华的基础.易经有天道,地道,人道.何谓道,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道德经,只是易理的一部分,得谦退之道而已.论语重在为人处世的哲学,从政之道,然对于天文地理却少有见地.然而,易经虽说基础,却也最高深.悟通或许不易,但悟性足够高的人,却也不难,感而遂通天下也.说来说去,还是觉得道德经较易入门吧.我也是先读这个的.开始虽然不太懂,但里面很多话也是以前似曾相识的,比如,大智若愚,大道无形,上善若水,功成身退,祸福相倚等,也是比较亲切的.然后再看易经,易经先粗看一下,再重点研究大象传,系辞上下,序卦传等.估计易经学会要用一年以上的.如果上面两个搞得差不多了,论语其实也很容易了.
Ⅵ 《易经》《诗经》《道德经》《论语》四者之间怎样的关系
我试着回答您。
第一,中华思想源头,不应当是“一源说”,而应当是“多源发生”。
第二,问《易经》《道德经》《论语》哪个更基础,哪个是高端?是不恰当的提问。同样,也不能仅仅把《易经》归为发现宇宙和人生奥妙的唯一宝典。
第三,《易经》和《道德经》当然有对应的,但不能等同。如乾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一章;坤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五章;《道德经》总结两卦的章节为第四十章。又如, “天”、“地”在《易》和《道德经》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释为“乾”、“坤”和“无”、“有”,但不能等同。
第四,《易经》乃是“中国自然科学”的源头,《诗经》乃是“中国社会科学”的源头。
在其下面,《道德经》是“中国经济学”的源头。《论语》则是对“三源头”的学科梳理与规范,是为“中国逻辑”和“中国方法”的总纲讲义。
————归结起来说,把它们和马克思《资本论》联系起来,是讲的“事的科学”。实际上,
中华典籍就是把物的科学和事的科学严格地区分开的科学,这个道理很深刻呦!!有兴趣,可看《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这是一本比《21世纪资本论》还要好的书,是国学马克思主义版本的历史经济著作!
Ⅶ 古代的道德经,论语等有哪些异同
《论语》和《道德经》是中国著名的两部古典哲学著作。由于老子与孔子研究学问的基础不同,所以他们研究出来的理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孔子研究学问是从研究社会现象开始的,他的研究方法是社会主义的,他的学问也是社会主义的哲学。他的研究内容是社会行为的礼仪道德, 可以说孔子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创始人。老子研究学问是从自然现象开始的,他的研究方法是自然主义的,《道德经》是自然主义的哲学,所以说老子是自然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因为他们研究学问的出发点也不同,所以他们研究出的学问就有所不同。另外,一切社会现象都是人的行为表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人的行为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顺应自然规律时就会成功,背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背离自然规律时就会失败,所以有的社会行为是成功的,有的社会行为是失败的。故此,以社会现象为基础研究出来的学问,有时正确,有时片面甚至错误。当然,就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研究出来的学问也未必都正确,如果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有偏差,或者不全面,得出的结论都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孔子和老子都是两千三百多年前的人,由于科学的落后,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不可能都十分正确和全面,所以他们研究出来的理论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
Ⅷ 道德经和论语的区别
这两部著作来的不同点在:自
其一,成书的背景不同。
《道德经》是老子在周朝从政当史官以后,应函谷关关令尹喜相邀,对自己一生的经历系统总结。
《论语》是孔子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学识以及自己的思考,与弟子们的对话记录。
其二,成书的内容不同。
《道德经》是老子从哲学的角度,阐明世界的起源,自然、社会、人生等内在的运行规律及意义,高度抽象、高度概括
《论语》是孔子从人生的修养角度,阐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具体,但富有哲理,特别强调要加强个人的自身修 养,讲仁、义、礼、智、信等等。
Ⅸ 道德经与论语读哪个好
要比较《道德经》与《论语》哪个好,这是没有唯一答案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内中,儒家、道容家与佛家,是主体。儒家重点讲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的道理(人们一般称为伦理哲学);道家重点讲人类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道理,其核心为“天人合一”;佛家重点讲人的内心与外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的和谐问题,重点讲人如何以智慧化解烦恼与了脱生死的问题,偏重生命自身的解脱。
《论语》是儒家代表作,其中把“五伦”“八德”等做人的道理讲得非常明白,如果有志于改造社会,给社会带来和谐的人,他会觉得学习《论语》是最好的;如果一个有志于以无为心态与自然共生共荣为人生追求的人,他会觉得《道德经》是非常高明的哲学著作,是最好的;如果一个人以生命的解脱为追求,希望通过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最圆满的觉悟来化解烦恼,并帮助那些在人生中痛苦烦恼的人,那么,他会觉得佛教的《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等,才是世间最高明的经典。
综上所述,好与不好,那是因人而异的,关键看读书的人本身的境界。
Ⅹ 老子的道德经与孔子等的论语哪个更具哲理
嘿嘿
你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中国有句古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老子回和孔子,都答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同时代的人。也许有人会说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来说明他们学问有高低,但这不能说老子高于孔子。不过我个人的看法是:老子的思想更深。因为从他们的思想范畴来说,老子重求道,孔子重修身,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
从学习的角度,我建议先学孔子《论语》,再度老子《道德经》。这样容易理解他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