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是统治

道德经是统治

发布时间: 2021-12-25 16:21:09

『壹』 道德经是什么

和谐是《道德经》的核心主题 按照《道德经》的思想,“道”是宇宙万物创生的根源,是世界的终极法则。而“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它“自化”成万物并使万物自然而然地变化。道创生万物是“常自然”的,也就是完全没有预先设定的目的,万物按其本性自然地生长发展,不受异己的干涉得以自我实现其本性,形成和谐有序的世界。这是一种宇宙自然生成的哲学。在这种哲学中,和谐就是世界自身发展始终指向的目标。 对于自然之“道”如何生成万物的问题,《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五十一章进一步解释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段话是老子描述的关于宇宙创生和演化的基本图式。在这里,“一”指“道”自身的一气,万物皆由一气化生,这就是“道生之”;“二”指一气分化出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是万物质料,这就是“物形之”;再加上阴阳二气交合而生的和气,从而实现由阴气、阳气、和气“三生万物”。“冲气以为和”就是“势成之”,即“和”是形成万物的机制。“和”即和谐。万物本来就是通过和谐而产生的,万物也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这里说明,和谐作为“道”生万物的机制,是“道”的本质属性。其所以成为“道”的本质属性,又在于“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对立的两方,是通过“和”而达到统一的,这是永恒的道理。由此可见,“和”是《道德经》中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道德经》中,第二、 四、 四十二 、五十五、 五十六、 七十九等章都运用“和”这个概念阐述有关问题。其中,第五十五章认为“和之至”才能达到“德之厚”,“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也就是说,最充分的“和”才能达到最深厚的“德”;认识了“和”就是懂得了“常道”,这样才能达到高明的境界。不知“和”也就不知“常道”,不懂“常道”之理,违反和谐之“势”去行动,必遭遇凶险。 在《道德经》中,还有许多与“和”相关的概念,“和”与这些概念组合成“和善”、“随和”、“柔和”、“和气”、“祥和”等等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这些观念都是用来颂扬美德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观念,早已通过《道德经》的和谐文化传播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和谐思想的丰富内涵 《道德经》论述“玄之又玄”的“道”,不是脱离实际去坐而论道,而是在确立“道”的法则后,“惟道是从”,按照“道”的要求去实践和行事。“道”的根本要求是什么?就是“知和”,就是要懂得万事万物都应当处于和谐的关系之中。这样,从实践和行事方面去认识,唯一的“道”又具体化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君之道、国之道等丰富的具体内容。而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惟道是从”,也就是必须惟和谐之道是从。 从天之道、地之道来说,天地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自然本身是无目的的,但无目的地运动的自然却能创造出秩序井然的和谐世界。因此,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顺应自然地利用自然,不能以自身的主观意志随意地改变自然万物的本性,强求自然与自身一致。也就是要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人之道来说,《道德经》讲道、天、地、人这“域中”的“四大”时,特别突出“人居其一”,这里表明“道”不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是通过人的生命体现出来的。在《道德经》中,道或自然是基点,人则是中心。以道和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是一致的。“人之道”又分为个人之道和人与人的关系之道两个方面。个人之道的要求是贵己养生,身心和谐,知足常乐;在人和人的关系方面,《道德经》对如何达到和谐作了许多论述。如第五十六章说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还有“知常容,容乃公”,“不争”、“上善若水”等等,都是达到人与人关系和谐的要求。 从君之道来说,《道德经》认为治国者的统治方式应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为“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无不为”、“无不治”的目的。老子要求治国者必须深刻认识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7 章)具体要求则有:不刻意彰显差别,扩大分歧,制造对立,这样,才能减少冲突,达到社会安定;优秀的治国之君要“常无心”,“无心”是无一己之心,而是“以百姓心为心”( 49 章);对天下各种各样的人,要一视同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按这些要求去做,国家才和谐太平。同时,老子亦不提倡儒家虚设的仁义,认为如果强调表面的形式化的道德规范,那么人的纯朴本性就会丧失,内在的忠信观念就会淡薄,从而造成种种的社会弊病。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8 章)老子认为,“仁义”是大道不行才出现的,“孝慈”是六亲不调而提倡的,“忠臣”是由于国家昏乱才显示出来的。相反,就能推理出如果大道流行,社会和谐,国家太平,则仁义、孝慈、忠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老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淡薄、忠信递降的结果。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8 章)老子认为舍道治而倡仁义,是舍本求末。但是,老子否定的不是仁义礼智的内涵,而是以仁义为文饰、造作的现象,有心为善反而助长了人们的虚伪,老子认为善须出自本性,非有心为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38 章)统治者制定的礼乐,如果是用来束缚老百姓的行为,那么社会生产就会停滞不前,老百姓的生活就会日益走向贫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57 章)。老子提出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恢复“民复孝慈”的和谐社会。 从国之道来说,在国与国的关系方面,要想国家与国家和谐,老子认为首先是自己国家要和谐。“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1 章)其次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要相互谦让,取得相互信任,特别是大国要担负起主要责任,“治大国若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制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61 章)。这里包含着国与国之间应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弘扬《道德经》和谐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 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文明史,塑造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特有的中华民族优秀品格。作为中华文库瑰宝的《道德经》,将和谐文化提高到道之至高的地位,对形成我们的民族品格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内蕴。 著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说:“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局势奇谲多变。在世界局势的变动中,人们都注意到了其中包含文明的冲突。现在,西方学者惊呼“西方的没落”,世界出现了一股寄希望于东方文化复兴的潮流,也就是以东方文化影响世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洪流,正形成奔腾之势向世界涌动。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高。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国的任务已经提到我们面前。我们要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国,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赋予她新时代的内涵。随着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从国内到世界,都涌动着一股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道德经》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几经重大变革。每次变革,都引起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震荡。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和平和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全球时代主题的变化、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改革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如何调整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使之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我们国家的新一代领导,已经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指导理念。在这样的世界和国内新环境中,弘扬《道德经》的和谐文化,具有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道德经》这一文化瑰宝,在新的历史时代必将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贰』 古人为什么不把《道德经》作为四书五经的一经

因为《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但是《道德经》是道家著作,两者的哲学思想并不一致,所以不能将《道德经》列在四书五经之中。


五经地位的形成,源于汉武帝时期。汉朝前期,治国理念遵循的都是黄老之说,把《道德经》等道家经典作为施政圭臬,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决定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汉武帝罢黜的百家,首当其冲的就是道家及其《道德经》。

北京孔庙十三经碑刻

至于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古代一般将其视为诸子百家著作中的一种,官方并不将其作为意识形态,也不作为科举考试标准。

『叁』 道德经主要内容是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回《道德经》就被奉为答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

『肆』 老子的《道德经》其主要思想是什么为何传播千年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 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 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 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 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 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 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 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 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 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无为而治"本言自于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 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 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 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 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 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伍』 道德经是否推崇愚民统治

我想你之所以会认为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倡的是愚民统治,可能是因为道德经的第3章中写的“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你现代人看到这样的第一感觉就是认为老子提倡的是愚民政策,使基层百姓愚昧无知,从而维护封建统治者统治,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古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差别,你以现代的阅读方式来阅读古文,这无疑就是给自己的眼睛蒙上了一层布。

在古代封建社会维护一个封建王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老百姓们安居乐业,不要有其他不该有的想法。日出而作,日落而居,这样轮回翻转,方可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这是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求,封建统治者是不会开民智的。这也是为什么隋炀帝杨广在举行科举制的时候,会遭到底下的世家贵族们的背叛。杨广想要开启民智动摇世家贵族的根本利益,所以家大业大的隋王朝会迅速的灭亡。

『陆』 《道德经》真的是在推崇愚民统治吗你怎么认为

道德经确实有这样的经文,而且道德经中反对智慧,不合时宜逆历史潮流的经文很多,但是道德经也有道德经自己的智慧,也许古人就是要告诉我吗尽信书不如无书,将所有经文都奉为金科玉律,那是最不可取的。

『柒』 《道德经》是否推崇愚民统治

道德经推崇的是要让百姓无欲,也要求统治者无欲,统治者无欲,老百姓自然就变得淳朴了。并不是愚民统治。

我想你之所以会认为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倡的是愚民统治,可能是因为道德经的第3章中写的“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你现代人看到这样的第一感觉就是认为老子提倡的是愚民政策,使基层百姓愚昧无知,从而维护封建统治者统治,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古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差别,你以现代的阅读方式来阅读古文,这无疑就是给自己的眼睛蒙上了一层布。

老子在道德经所说是上善若水,所以他的这个弱和你理解的弱可能有些区别,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倡的是以弱胜强,而你理解的弱是使什么虚弱。

“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的意思是说让老百姓保持淳朴的风俗,并不是说他让老百姓没有常识,没有知识。在老子所处的那个年代,天下战乱不断。各国各地会有一些狡诈的人欺骗淳朴的老百姓。

相关介绍: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道家、道教的最高经典。从古到今,注解它的书层出不穷:有以儒解老的,有以佛解老的,有从修行实操来解老的,有从权谋运用来解老的。

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好像都能从中得到启示,包括历代帝王也不例外。正如尼采所说:“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那么《道德经》都讲了些什么内容,揭示了些什么道理,能历经两千多年都流行不衰,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推崇呢?(据说:曾经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因为译文太多和偏向领域的重叠,《道德经》几年前就超过圣经了。)

『捌』 道德经的解释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其中的名句摘录:

一、无为而治

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三、不进寸而退尺

四、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五、治大国如烹小鲜

六、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七、治人事天,莫若啬八、道可道,非常道

九、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十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十二、为之于未有

十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十四、强行者有志十五、处其厚,不居其薄

十六、曲则全,枉则直

十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十八、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十九、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二十、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二十一、无之以为用

二十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二十三、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二十四、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二十五、祸兮福之所倚

二十六、不居功,功自言

二十七、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二十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十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三十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三十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三十三、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三十四、损有余而补不足

『玖』 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看的吗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虽短短五千多字,但是内容却包罗万象,里面有别具道家特色的治国之道,也有讲求“虚心”、“益谦”的修身之学。

因《老子》一书中所展现的“道”,上可治国,下可修身,于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老子》这本书是写给统治者看的。

是这样吗?

这种“道”,绝对不是拘泥于某个群体,而是覆盖所有“个体”。

因为“道”家的道,从一开始,其立脚点就高。“道”是“万物之母”、“天地之始”,即“道”从被提出的那一刻,就是覆盖了整个世界的存在。

一言以概之,《老子》一书中的“道”攘括万物,是万事万物的“道”,而绝非仅限于人世之“治国理政”的道,于此,道家《老子》一书并非是写给狭义上的“统治者”看的。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热点内容
经济法集体土地入市问题 发布:2025-05-07 06:24:27 浏览:403
公司政策违反劳动法 发布:2025-05-07 06:23:50 浏览:104
制度产权司法等对财富的生产有什么作用 发布:2025-05-07 05:53:50 浏览:283
劳动法哪些员工不可以辞退 发布:2025-05-07 05:46:34 浏览:109
广西村民自治法规 发布:2025-05-07 05:22:30 浏览:356
法官王赛 发布:2025-05-07 05:18:12 浏览:782
行人在高速路上行走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7 05:16:18 浏览:940
法院拘传票 发布:2025-05-07 05:12:03 浏览:804
长垣律师咨询电话 发布:2025-05-07 05:03:23 浏览:157
煽动员工罢工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7 05:01:57 浏览: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