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

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

发布时间: 2021-12-27 23:17:26

Ⅰ 美国文化有哪些象征举例说

57美国网认为代表美国的,最有名的当然是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国哥特式》,野牛镍币和山姆大叔称为美国文化这五大象征了。想了解美国,首先就了解这几样吧!


自由女神像


自从自由女神像于1886年屹立于纽约湾起,它一直是对新到达的移民美国梦的许诺。该塑像是由一位法国艺术家为庆祝美国独立和美法联盟而设计的,据说塑像美丽的手臂来源于艺术家的妻子,而其沧桑刚毅的脸则取材于艺术家的母亲。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坐落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附近的自由岛,是美国重要的观光景点。自由女神像重45万磅,高46米,底座高45米,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整座铜像以120钢铁为骨架,80铜片为外皮,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铜像内部的钢铁支架是由建筑师约维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艾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的法国工程师艾菲尔设计制作的。据说塑像美丽的手臂来源于艺术家的妻子,而其沧桑刚毅的脸则取材于艺术家的母亲。


芭比娃娃


玩偶王后芭比娃娃几乎是所有女孩,甚至成年女性心仪的玩偶。


创作芭比的灵感来源于美国一家代购玩具公司合作创始人handler夫妇的女儿芭芭拉,他们在一个德国的成人用性感洋娃娃的基础上于1959年推出了一个体面地道的美国娃娃芭比。具有讽刺意义的是,handler夫妇的女儿喜爱芭比,但他们的儿子ken却讨厌它。


第一批芭比娃娃是在日本制造的,参展的名目是“芭比少女的榜样”。但出乎露丝意料的是,“芭比”并没有被抢购一空,而是遭到了玩具经销商的冷遇。毕竟她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是一种冒险,经销商不愿意这样做,只是勉为其难地进了寥寥几个。但市场证明了露丝的判断是正确的,摆在经销商货架角落里的“芭比”受到了孩子们热烈的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来买这种清新可喜的玩具,尤其是小女孩,对此更是极为热衷,第一年就卖出了35万个。


《美国哥特式》


《美国哥特式》也许不那么出名,但画像中老屋上的哥特式窗户,尤其是那个农夫庄重的表情,还有那个长脖子的妻子使画家于1930年一夜成名。该幅画表现了美国农民庄重的自豪感。


1930年8月,伍德在Iowa南部的一个小镇看到一所颇具哥特式风格的房子,它建于1880年代,有五个房间。此建筑物的紧凑和坚实的设计,尤其是阁楼上的哥特式窗户,给伍德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想象着一个农夫和他的女儿站在房子前面,然后拍下这个房子的照片带回了他的工作室。他请他62岁的牙医和他30岁的妹妹作为画中人物的模特,并让他们穿上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衣服。当时这幅画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一个艺术批评家指责该画是“侮辱普通乡村人民的漫画”。有人认为伍德用这幅画来讽刺中西部文化的狭隘和压抑,但伍德本人否定了这种说法;也有人把这幅画理解为对美国乡村道德品质的颂扬;还有人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非常暧昧,既有赞扬的肯定,又不乏讽刺的意味。后来伍德自己透露他的画中含有讽刺的因素,但至于是哪些因素他缄口不言。


野牛镍币


野牛镍币1911年,由美国着名艺术家詹姆斯厄尔弗雷泽开始设计,1913-1938年间成产的一种硬币。


野牛镍币,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将在美国为拓居而进行的西进运动中遭破坏几近灭绝的两种形象----美国野牛以及土著印第安人印为纪念(好任性的艺术家)。弗雷泽在创作野牛画像的过程中,由于当时大草原上已不再有四处闲散漫步的野牛,只好到纽约中央公园的动物园里素描一只年迈的野牛,两年后,这只野牛以仅100美元出售,然后被宰杀取肉制皮,牛角也被制成了墙饰品。


野牛镍币也是华人代购艺术家对美国西部开发的牺牲品野牛和印第安人的纪念。镍币上的野牛和印第安人都以真实的原型进行创作。弗雷泽在创作野牛画像的过程中,由于当时大草原上已不再有四出现散漫步的野牛,只好到纽约中央公园的动物园里素描一只年迈的野牛,两年后,这只野牛以仅100美元出售,然后被宰杀取肉制皮,牛角也被制成了墙饰品。野牛镍币是当今很多钱币爱好者最想要收集的硬币之一。


山姆大叔


美国人的别名,是一个大高个,白头发,留一小撮白胡子,身着深蓝色外套,头顶星星点缀的高帽的形象。


“山姆大叔”这一绰号产生于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纽约州的洛伊城有一位肉类包装商,名叫塞缪尔。威尔逊。他诚实能干,富于创业精神,在当地很有威信,人们亲切地叫他“山姆大叔”。战争期间,他担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军需检验员,负责在供应军队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


美国人还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的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从此这个绰号便不胫而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出现过“山姆大叔”号召美国青年当兵的宣传画,流传很广。1961年,美国国会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民族象征。


19世纪40年代,一位美国漫画家特地作了一幅画,将“山姆大叔”画成一个长着白头发、蓄着山羊胡子、头戴星条高帽,身穿红、白、蓝三色燕尾服和条纹长裤(美国星条旗图案)的瘦弱高个子老人。“山姆大叔”的这一形象逐渐被很多美国人接受。1961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一项决议,确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象征。美国人将“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及爱国主义精神视为自己公民的骄傲和共有的品性。


Ⅱ 善的名言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真正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绝不矜持。——巴尔扎克

·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雨果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罗素

·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

——卢梭

·越是善良的人,越察觉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米列

·如果说美貌是推荐信,那么善良就是信用卡。——布尔沃一利顺

·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奥勒利乌斯

·大凡善良的人总喜欢把人往好处想,总是把人想得比实际上更好,总爱夸大他们的好处。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以后的幻灭是很难过的,在他们觉得自己负有责任时就更难过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

·当一个人的心情愉快的时候,他便显得善良。——高尔基

·感人肺腑的人类善良的暖流,能医治心灵和肉体的创伤。——罗佐夫

·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马克·吐温

Ⅲ 浪漫主义诗人对美和道德的关系是怎么看的求举例说明!(外国文学史)

两千多年来,美和善 (道德)的关系,或者说,艺术和道德的关系,一直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美的不一定善,善的不一定美,这就使人们在进行判断时陷于两难境地。例如,蝴蝶是美丽的,它色彩斑斓,舞姿轻盈,使人产生怜爱之情,常常是诗人画家创作的对象。但对于菜农来说,它却是恶的。因为它产下的卵会孵化成嗜食菜叶的幼虫,使菜农丧失辛勤劳动的成果。美和善的不一致,在人类生活中表现得更为复杂。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丑恶的心灵和英俊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下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与善,都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美而不善,或者善而不美,都是不完美的,只有尽善尽美才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如何理解美与善的关系,克服美与善之间的矛盾,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克服美与善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简单地取消二者之间差异。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主张的那样:“任何一样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1]。他认为,美和善一样,都是以事物的功用作为衡量标准。比如,原始人的石刀、石斧完全出于功利实用目的而发明的,是美的,因为它“美丽地适合它的目的”。镶满宝石珍珠的金匕首则是不美的,因为它不具备应有的效用。然而,更多的思想家关注的是美与善的差异。一、美与善的对立《论语》记载孔子多次批评郑卫之声,说“郑声淫”,要“放郑声,远佞人”。(《论语・卫灵公》)其实郑卫之声比孔子所推崇的《韶》、《武》之类的古乐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或者说更具有审美价值。《乐记》记载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孔子本人并不否认这一事实。“郑声淫”的“淫”字,说的就是郑声具有太强的感染力,使人们沉溺其中,疏于遵循伦理规范,最终走上淫乱之路。孔子对“郑声”的批判,把美与善的矛盾表现得十分到位。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理论中,美与善之间的冲突是异常尖锐的。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第二章)。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庄子・山本》中,庄子提出“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的观点。在西方思想史上,也存在许多为了达到道德约束而否定美和艺术的思想。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要把诗人赶出理想国,原因在于诗不利于教育理想国的战士。在柏拉图列举诗人的众多罪状中,有两条是主要的,即诗人说谎和诗人滋养不健康的情感[2]。在西方,像柏拉图这样对待美和艺术的人,可谓非常之多。在中世纪,教会中人竭力攻击诗和戏剧,认为当时人心不古,世道衰微,都是艺术所酿成的祸事。二、美是形式,善是内容虽然美与善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尽善尽美”始终是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和善同意。”[3]宋代徐铉注解:“羊大为美,故从大。”[4]把美与有用等同起来,反映了人类最初对美的认识。在一切活动都以生存为目的的时代,美的价值判断也离不开功用性。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审美活动逐渐挣脱了功利性的束缚。既然美不等于善,那么美与善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柏拉图在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时说:“除掉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歌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5]也就是说,艺术只要服从道德目的,还是值得保留的。在中外美学史上,比较普通的看法是,美与善之间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美是形式,善是内容,主张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世纪时,文艺甚至成为宣扬神学的传声筒。把艺术看作是道德工具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源远流长。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思无邪”,就是说,《诗经》中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正而不偏,符合儒家伦理规范。孔子的这种思想,被后世文人概括为“文以载道”。但是,仅仅把美看作形式,把善看作内容,把文艺看作政治道德的传声筒,是片面的。从这些片面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思想家之所以强调文艺为政治道德服务,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文艺的独特魅力。文艺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即所谓“仁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礼记・乐记》)不过,对文艺独特魅力的认识,反而有助于文艺从政治道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最终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三、“美”获得独立价值人类对美与艺术独立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欧洲美学史上,直到19世纪,艺术独立的呼声才逐渐高涨起来。在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就公开宣称“为艺术而艺术”。他的继承者戈男叶说:“我们相信艺术的独立自主。艺术对于我们不是一种工具,它自身就是一种目的。在我们看来,一个艺术家如果关心到美以后的事,就失其为艺术家了。我们始终不了解意思和形式何以能分开。形式美就是意思美。因为如果无所表现,形式算得了什么呢?”[6]他不仅强调艺术的独立性,而且认为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形式美就是内容美。由于形式美本身是内容美,艺术就不需要服务于外在的内容,艺术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在中国美学史上,虽然“文以载道”一直占主流地位,但是对艺术独立性的提出却早于西方美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李泽厚称之为“文的自觉”的时代),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就开启了为艺术独立性进行辨护的先声。到了晚明时期,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唯情说”等,都强烈主张文艺要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要大力提倡艺术的独立生。四、美与善的融合当我们将美从功利、概念、目的等限制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美与善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美和善之间,或者说审美经验和道德实践之间,有一种深刻的内在实践关系。这种关系,不像有些美学理论所主张的那样,美和善是一种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美是形式,善是内容。美和善的关系,只有还原到本源位置,才有可能呈现出来。这就是美感经验和道德经验在经验性质上具有相似性。柏格森认为“道德同情这个观念是美感的同情所微妙地暗示出来的”[7]。审美经验作为人类原初的经验形式,是一切人类文明赖以生长的根基。杜夫梅纳曾经说过:“在人类经历的各条道路的起点上,都可能找出审美经验:它开辟通向科学和行动的途经。”[8]徐复观曾经说过:“乐与仁的会同统一,即是艺术与道德,在其最深的根底中,同时,也即是在其最高境界中,会得到自然而人类的理想。

Ⅳ 小学生诚信明理演讲稿1oo字

明礼诚信是公民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礼、诚信,它早已是传统美德。明礼诚信是每个公民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对规范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礼让”和“文明”的含义。“明礼”不仅要求人们申明、倡明“礼”,更要求人们注重“礼”的实践。作为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明礼”,其中的“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涵盖了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与之相关,“礼”的内容体现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三大基本道德规范。 ”,狭义的“礼”指个人礼仪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对于个人礼仪而言,第一,要讲究仪表整洁、仪容大方。作为文明公民的外在形象,不能将穿着打扮简单视为个人的私事。美与善密切联系,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整洁得体的仪表,是社会文明对人的起码要求。第二,要注意语言文明。一个人的谈吐,可以反映出他的文化水平、思想感情和道德修养。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说脏话,尽力追求语言的委婉含蓄。此外,还必须避免在公共场所中大喊大叫。第三,运作仪态要大方得体。那些粗俗的举止行为,不但不雅观,而且还可能导致误解,影响人们之间的友好交往。此外,在公共场所中,男士应对女士礼让,年轻人应对年长者礼让,发生摩擦时要彼此宽容谅解,要注意不做违反社会规范和伤风败俗的事。 诚信的基本内涵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方面。“诚”主要是指诚实、诚恳;“信”主要是指信用、信任。“诚信”的含义,主要是指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 诚信,首先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大力倡导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的美德,只有积极倡导以“信”为美的社会风气,才能建立起有效的人际信任关系。 诚信是可贵的。从家庭来看,家人总是互相依赖,一起生活着的。假如,家庭中缺少信任,家庭还会和睦安详吗?因为有了诚信,我们才能更加畅快的与家长沟通。从而再也不会发生“你不了解”之类的话语。大家彼此相信,互相珍惜。 诚信是可贵的。从校园中来看,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同学都需要诚信。诚信已成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有了诚信,大家就更坦诚相待,互帮互助。在考试中,一个诚信的人总能看清自己真实的水平,总能体现自身所拥有的价值。不会让欺骗和蒙蔽遮住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对自己做出相应得改正。而一个不诚信的人呢?不但得不到诚信的奖励,而且还要成为众人的话柄。周围的人会对你“另眼相看”。老师同学也会对你有所猜忌和怀疑。如此看来,丢的不止是小小的分数,更是一个人的人格与尊严。有人说,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缩影中不能清楚认识到诚信的可贵。如何在社会这个大千世界里站稳脚跟呢? 诚信的可贵一定要时刻铭记在心。人格不能输!诚信不是只靠说或写树立起来的,而是从我们的实际行动来体现的。“言必信,信必果。”因此,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做到表里如一,不要口是心非。如果你舍弃了诚信,不久,你便会发现,你在抛弃它的同时,也失去了许许多多宝贵的东西……让我们坚守诚信,用诚信交诤友,用诚信铺就精彩人生!

Ⅳ “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什么意思

决定美的是主体的审美观,而审美观又是社会经验体悟和主体价值取向的集合体。所以“美”回就是符合你社会经验答的、合乎你价值取向的存在。

由此而论,外在的美是符合主体社会经验的美;内在的美是合乎主体价值取向的美。

Ⅵ 美国象征性的文化有哪些

英语中文化的定义有260多种,据说是英语词汇中意义最丰富的二、三个词之一。大众文化虽多了“大众”的限定,其含义仍然多得惊人。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等理论家都曾对大众流行文化定过义;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伯明翰学派霍加特、威廉姆斯、霍尔、汤普森从张扬大众文化起家,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奠基人;英美理论家杰姆逊、费斯克以及法国学者布尔迪厄、鲍德里亚尔等也对当代大众流行文化说了不少观点不同,意义却都十分深刻的话,还有一大批媒介通俗流行文化理论家批评家,他们的理解与思考构成了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另类”。 先找找有关大众文化的主要说法吧。 定义三,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普及的、面向工农兵的大众文化;毛泽东提出或集中代表的“大众化”及“化大众”的革命文化理论与实践; 定义四,资产阶级的国家意识形态,一种以标准化、陈腐老套、保守主义、虚伪、满足浮华幻想的、受操纵的文化工业产品为标志的文化。致力于劳动阶级的非政治化,维护社会的统治权威,制造大众的虚假的需求,是欺骗群众的统治工具。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等人的理论。 定义六,商业消费文化,即那种用于大量消费的,为商业目的“有意迎合大众口味”而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是“商人雇佣技术人员创造的”。大众文化与商业自然有着无法也毋庸避讳的关系,这从肥皂剧卖肥皂,文化明星做广告时就开始了。问题是,它究竟是文化呢还是商业?文化在其中居于何种地位?明星做广告是卖“明星”还是卖货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定义七,美国通俗艺术的意识形态或美国文化的代名词。欧洲人说大众文化,那往往是指“美国特有”的“不安分守己”的通俗文化,是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美国是大众文化的“家园”,在所有大众文化中“规模最大”,它向世界“预示”了老态龙钟的贵族文化的“消亡”。 定义八,社会统治集团通过精神和道德领导的手段赢得被统治群体赞同而形成和产生的文化;源自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或文化领导权的理论。采用这种“新葛兰西主义霸权理论观点的人,将大众文化视为社会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力量与社会统治集团的“兼并” 力量之间斗争的场所。这里的大众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强制文化,也不是与之对立的自发的自下而上的“人民”文化,而是两者交战的场所,是以反抗与兼并为标志的领域,是葛兰西所称的“折衷平衡”的内运动。 定义九,来自于人民的文化;人民群众积极创造的他们所需要的一种民间文化。费斯克等不同意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大众文化观。对他们先前的否定论文化批评重新进行了审视和批判。费斯克不完全同意法兰克福学派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文化工业对大众意识的控制的观点,不同意把大众只看作被动受控的客体,而认为大众文化中也隐含着一种积极能动的自主性力量。他提出重新理解大众文化,重新审视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启蒙性和独创性。他们认为,民间文化是从下面长出来的,是人们自发的土生土长的表达,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几乎没有得到高雅文化的益处”。 通俗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作为工人阶级的文化是现代资本主义内部象征性反抗的主要表现形式。问题出来了,谁有资格列入“人民”的范畴,资格由谁来确定?霍尔说,大众文化就是一个争论和确定关于“人民”的政治构成以及他们与权力集团关系的场所。在这里,他们有可能团结起来,组成相对于权力集团的人民。 定义十,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城市工业文化;威廉姆斯说,这是一个早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进入了英国人思想的文化。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与大众文化有关的各种关系。其实,大众文化发展到后工业时代后,越发展现了其当代城市娱乐文化与产业文化的特征。 定义十一,在后现代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异之后形成的当代文化形式。这是一种不再区分高雅与通俗差异的文化。原先意义上的精英文化将走向终结,代之而起的是经济、政治、科技、商业与文化的全面渗透或互相交融。 定义十二,以当代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的,在时间和事件上同步的,全球化的文化。传统的神话已经远去,今天的神话是以电子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 新旧交替、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尚新心理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就了文化时尚,并使之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费。文化时尚是指反映一定政治、经济形态的。体现着文化某种发展趋势的文化存在形式,它具有崭新性、前沿性、活跃性的特征。文化时尚总是与大众传媒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大众传媒是文化时尚生产、传播的主要策源地。文化时尚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求,但由于文化时尚的形式大于内容,文化含量有限,再加上市场机制赋予其上的消费欲,文化时尚就存在着消解文化精神的倾向。因此,需要理性地、正确地加以引导。

Ⅶ 表达不能徒有外表美丽,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名人名言

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别林斯基
充实之为美。——孟子
世界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罗丹
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康德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列夫`托尔斯泰

Ⅷ 有关“美”的格言!速度!

你缺少的不是美丽,而是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
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

------狄德罗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康德

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

------别林斯基

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

------济慈

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

------朗吉弩斯

激情和表情就是美。一张不带激情不善表情的脸就是缺陷;任它涂脂抹粉,你吹我捧,只有傻瓜才会爱慕。

------布莱克

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

------孟德斯鸠

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

------纪伯伦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纪伯伦

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

------爱迪生

理智传达真和伪的知识,趣味产生美与丑的及善与恶的情感。

------休谟

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

智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

------黑田鹏信

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

------黑田鹏信

我宁愿用一小杯真善美来组织一个美满的家庭,也不愿用几大船家具组织一个索然无味的家庭。

------海涅

但丁: 爱是美德的种子。
欧洲: 播下美德,收获名望。
卢梭: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普利什文: 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来源于太阳,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
威·沃森: 端庄即至美,严肃乃极乐。
塞·约翰逊: 法则可以避免错误,却决不会赋予美。
安徒生: 凡是能冲上去,能散发出来的焰火,都是美丽的。
威·布来克: 富有生机就是美。
亚里士多德: 公正是赏罚分明者的美德。
普劳图斯: 过于俊美是一种不幸。
梭洛: 花有不少吸引人的地方,含蓄的美就是其中之一。
格兰维尔: 还有什么比两性相爱更美丽的?
宋·王安石: 教化可以美风俗。
论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之恶。
宋·张昊: 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
英国: 美才是忍耐力的别名。
孟德斯鸠: 美德本身也需要限制。

Ⅸ 知识 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是什么意思

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
——黑田鹏信【日】

真:诚实,善:善良,美:具有艺术美 , 真善美,是人的理想追求。人类追求真善美,就是追求品味,追求觉悟,就是追求快乐的人生。有道是,结缘结上缘,向上求知最根本;人往高处走,无私奉爱人最美! 真、善、美之间的和谐统一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境界。

真像征知识与理性,而善代表道德,美是更高的层次,一个人只有拥有真与善,他才能被称作美。美,是内涵美。当你做到了真与善的时候,自然就是美的了。至真至善至美 ,就是完美的意思。

从哲学上讲,真像征知识与理性,而善代表道德,因此真与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真未必善,而善也未必真。我个人认为,善更重要些,康德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
而美呢,我想那是一种纯粹主观的概念,美的标准因人而异。但我想,美应该是更高的层次,一个人只有拥有真与善,他才肯能被称作美。

佛教的教育是“真、善、美、慧”的,使我们现前的生活就是真、善、美、慧的人生。

至真至善才能完美。

所以真+善=美。

Ⅹ 谁提出了美是道德的象征

康德
在康德的观点中,美是道德的象征,在美的艺术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因为审美意象是理性理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而在艺术中,鉴赏与美的形态就能够很好的体现道德。通过美的分析论,我们知道鉴赏判断是把表象通过想象力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联系起来的。

热点内容
上海医疗事故律师 发布:2025-05-06 16:21:02 浏览:398
未成年道德建设手抄报 发布:2025-05-06 16:00:06 浏览:603
他人殴打儿童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6 15:52:20 浏览:87
男女朋友之间写的保证书有没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6 15:40:46 浏览:115
行政诉讼法修改亮点2017 发布:2025-05-06 15:34:30 浏览:733
行政法上的原则 发布:2025-05-06 15:21:27 浏览:561
交通法规逆向 发布:2025-05-06 15:16:17 浏览:944
法治政府五种意识 发布:2025-05-06 15:16:10 浏览:171
泌阳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5-06 15:13:43 浏览:961
供电职业道德 发布:2025-05-06 15:00:11 浏览: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