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愿望
① 我的道德理想 1000字文章
题 记
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的境界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首先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谐,即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身心和谐.
道德的境界有层次之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圣贤道德.
基本道德的主要内涵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要人们独善其身,具有相应的责任意识.高尚道德要求人们在具备基本道德的基础上,还要有更高的道德素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圣贤道德,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圣贤有一颗仁爱众生、善利万物、兼济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透彻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地,思想泽被人间,人格流芳百世.
亚里士兵多德认为:教育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底线伦理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基本道德为底线,以培养高尚道德为目的.基本道德是基础,高尚道德是提升.基本道德培养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养的是贤明君子.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圣贤道德的培养不是学校德育所能独立承担的使命,但圣贤的思想却是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
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正其心,关键是正其念,重点是致良知.
心正则行正,心美则身美.美好的心灵是一切美德的源泉.从美好的心灵中才能流出美德的泉水.育其心,动其心,正其心,净其心,美其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正其心必先正其念.所谓正其念,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仰是人生的灵魂,高尚的信仰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动力.真诚,善良,美好,正义,尊重,宽容,大度,感恩,勤奋,质朴,勇敢,责任,爱心,优雅,文明……这些信仰普通而又珍贵,朴实而又崇高,外化为行动,涵养为美德,渗透在生活之中,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世界美好的基石.
良知是我们心中光明的道德,是存在于灵魂深处的真善美.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洒下光明的道德并使之发扬光大,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并合之生根发芽;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启发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长出出仁、义、礼、智四种美好的品质.简言之,致良知就是要启发善良于心灵,播种美德于心田.
心灵是田地,良知是种子,信仰是阳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实.种花得花,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播种真善美,才能生长真善美.
道德教育的途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德教育内涵深刻,涵盖深广,兼容人类、自然、家庭、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其途径多种多样,其方式丰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化用两句古诗来说,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提炼出一切工作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启发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养人文情怀,体验道德情境,树立人生榜样,建立人生准则,播种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铸造首先环境,尊重赏识激励,等等.在此仅撷取几点经略述之:
1、启发道德智慧.
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没有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就没有道德愿望;没有道德愿望;就没有道德行为.“信、愿、行”三者中,信是基础.
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启智.道德教育要使学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备一定的道德智慧.
读书以明理.书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易经》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构成君子品格的内在美质.涵泳体会,这两句话所带给人的启迪是非常深刻的.
读书可明理,感悟生活亦可明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生活比之书本,它带给人的启发更多,赐予人的磨炼更丰富.总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读书思索,与人交流,感悟生活,感受人生,皆可明理.明理重在渗透,启智重在感悟.
2、陶冶道德情感
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重在熏陶.浸润.净化.柏拉图说:“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种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得到美的熏陶,尽可能得到完善的教育.”人的身心常受美的环境熏陶,不知不觉也会生出一腔美的情感,养出一种美的气质.
朱光潜先生谈到美学中的“移情”现象时说:“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与物的姿态和往复回流.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谈美、谈文学》)
文学艺术在陶冶情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先生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作用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3、培养道德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习惯,要从日常行为入手,经过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让不良习惯远离自身,让良好习惯成为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自主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莫为”,要让学生在自主教育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文明的素养.要注重道德细节,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引导学生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时时处处文明自律,塑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形象.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储蓄好习惯,就等于为将来的生活储蓄幸福.
文化即德育 生活即德育
“道德教育——心智向善的训练——涉及诸多方面.它涉及规则和戒律——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也包括具体的指导、规劝和训练.亚里士多德写道: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道德教育还必须明确道德榜样的绝对重要性.有人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比默默无声的榜样的力量更有力,影响更大了……
除了戒律、习惯和榜样外,道德教育的园地里还不能缺少另一种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道德文字.要通过生动的文字让人们看到美好的道德是什么样的东西……”
以上是美国前教育部长、著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博士在他所编著的《美德书》序言中写下的一段文字.我之所以引用这段文艺工作者字,是因为它比较简明地概括了道德教育的几个要点.我还想借此说明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不管是规则的指导,还是习惯的养成;不管是榜样的垂范,还是文字的影响;不管是智慧的启迪,还是情感的陶冶……一切都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同样,道德教育也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离开了文化,道德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由此可见:道德是一种文化,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文化即德育,生活即德育.
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体,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创造一种新文化;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为基石,融合世界文明的精华,创造一种新道德;以法治社会和道德社会的健全为基础,建设一种和谐的新生活——这是道德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取得进展的重要前提.而道德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实现道德教育最终目的——培养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间!
② 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富勒《法律的道德性》
《法律的道德性》分为五肢兄大部分,探讨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包括“两种道德”、“道德使法律成为可能”、“法律的概念”、“法律的实体目标”和“对批评者的回应”。书中,富勒首先对道德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道德分为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
义务的道德是人类最低的规范标准,使得社会有序的基本原则;愿望的道德是人类所追求的善、卓越等更高的目标。两者之间历樱袭有一条区分的界限,若把义务的道德比为日常交流的词句,是沟通基本的需要;愿望的道德则是作家笔下的文采,可以追求但不能强制要求。
惩罚是维护义务道德的工具,而在愿望的道德里,判断标准早不是对或错,而是程度上的区分,因此更注重奖励(甚或是没有奖励的,因为愿望的道德愈高,所对应相称的奖励亦愈少)。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之间的分界线也会有高有低。人类生活必然是有一个终极意义或是一种理想生活状态存在的,虽然这种终极意义是什么我们并不一定能描述出来,但是对它的违反却是能够明显感知到的。)
富勒将法律的道德性分为外在的道德与内在的道德,外在的道德指的是“实质目的”如公平、正义,内在的道德是针对立法者而言的,是使得法律成为可能的道德,是一种愿望的道德,包括8种标准。
此处体现出富勒的自然法学派观点,他所称的法律,自然不包括恶法。他认为这8种颂亮内在的道德只是“良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同时还需要“外在道德”作出实质性的判断。这也是富勒观点中最受批评的一点。
在“a reply to professor cohen and dworkin”一文中,富勒指出,反对者认为他所提出的八项标准并非“道德”,而是一种“功效”,或者说是评判的标准。反对者认为,富勒的观点模糊了达成目的的效率和评判最终目的是否达到的标准,而评判最终目的是否达到时,不同的道德观会带来不同的标准。但富勒认为,法律的内在道德是必要的,如果不从制定法律时候就抱有一种道德义务,不依照一定的秩序要求来制定法律的话,制定出来的法与人类终极意义必定是不符合的。
人类是一种有秩序的生物,因此也需要制定符合人类生活秩序的规则。
另外,富勒反对分析法学派观点中“法是当权者制定,至上而下的命令”。他认为“法律是一种事业”,是立法者与守法者之间相互作用下的产物,讨论法律的时候,不应当忽略底层人民的作用。
③ 道德理想是指什么
道德理想是指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是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
道德理想一方面体现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另一方面这种理想的社会道德又通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出来,是两者的统一。
人类的道德理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和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在原始社会里,道德意识中并没有自觉表达的道德理想。从奴隶制时代开始,由于实际的道德和应有的道德状况经常处于矛盾状态,道德理想便作为一种自觉表达的愿望包含在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意识中。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的道德理想都同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或现实矛盾密切相关,它往往既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激励人们在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关系方面所追求的目标,又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反对异已势力和现存不合理现象的手段。它以当时社会或阶级的基本道德要求为其内容。道德理想能不能成为人们热忱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目标,能不能激励人们改善个人道德品质和现实道德关系,最终要看它是否正确反映了现实社会关系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④ 道德理想是什么
问题一:道德理想是什么意思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道德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道德包含着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客观方面,指一定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包括道德关系、道德理想、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规范等等。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为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等。道德的主观方面,包括道德行为或道德活动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等。这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转化为个人道德的实践,实现这个转化过程,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提高个人对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的道德信念、道德习惯和道德风格。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问题二:大学生的道德理想是什么? 40分 大学生的道德归纳起来就这:以优秀的品质和良好地职业道德为发展培养方向,理想是以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价值
问题三:道德理想是指( ) 我们在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同时,要与道德传统相结合。A
问题四:道德的理想是指 道德的理想是使生命最终回归道。人类社会不是生命的最终归宿。茫茫宇宙,时间的漫长,和人类社会的历史时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其实在宇宙的最初,弧命就产生了。所以古往今来,多少智者,哲人就在不断的探索生命的真谛,之后才有人的信仰,才有人的道德。生命沦落到此,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这是沦落生命的悲哀。
问题五: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的道德理想包括什么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是判断人们职业行为优劣的具体标准,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反映。 《 *** 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规定了我们今天
问题六:我的道德理想 1000字文章 题 记
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的境界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首先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谐,即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身心和谐.
道德的境界有层次之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圣贤道德.
基本道德的主要内涵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要人们独善其身,具有相应的责任意识.高尚道德要求人们在具备基本道德的基础上,还要有更高的道德素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圣贤道德,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圣贤有一颗仁爱众生、善利万物、兼济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透彻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地,思想泽被人间,人格流芳百世.
亚里士兵多德认为:教育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底线伦理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基本道德为底线,以培养高尚道德为目的.基本道德是基础,高尚道德是提升.基本道德培养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养的是贤明君子.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圣贤道德的培养不是学校德育所能独立承担的使命,但圣贤的思想却是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
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正其心,关键是正其念,重点是致良知.
心正则行正,心美则身美.美好的心灵是一切美德的源泉.从美好的心灵中才能流出美德的泉水.育其心,动其心,正其心,净其心,美其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正其心必先正其念.所谓正其念,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仰是人生的灵魂,高尚的信仰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动力.真诚,善良,美好,正义,尊重,宽容,大度,感恩,勤奋,质朴,勇敢,责任,爱心,优雅,文明……这些信仰普通而又珍贵,朴实而又崇高,外化为行动,涵养为美德,渗透在生活之中,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世界美好的基石.
良知是我们心中光明的道德,是存在于灵魂深处的真善美.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洒下光明的道德并使之发扬光大,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并合之生根发芽;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启发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长出出仁、义、礼、智四种美好的品质.简言之,致良知就是要启发善良于心灵,播种美德于心田.
心灵是田地,良知是种子,信仰是阳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实.种花得花,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播种真善美,才能生长真善美.
道德教育的途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德教育内涵深刻,涵盖深广,兼容人类、自然、家庭、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其途径多种多样,其方式丰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化用两句古诗来说,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提炼出一切工作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启发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养人文情怀,体验道德情境,树立人生榜样,建立人生准则,播种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铸造首先环境,尊重赏识激励,等等.在此仅撷取几点经略述之:
1、启发道德智慧.
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没有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就没有道德愿望;没有道德愿望;就没有道德行为.“信、愿、行”三者中,信是基础.
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启智.道德教育要使学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备一定的道德智慧.
读书以明理.书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
问题七:道德修养是什么意思 道德修养(dào dé xiū yǎng)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不同社会、时代和阶级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