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节和道德经

节和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1-01 20:02:12

① 弟子规 和道德经 三字经 区别

1、成书时间不同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李毓秀所作。

《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2、书的性质不同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弟子规》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3、后世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弟子规》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

《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弟子规》首先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为名义,继而教育人民把对父兄的顺从扩大到社会各个阶级,“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进而教育广泛服从,“凡是人,皆须爱”,通篇以“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类手法,扼杀学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

《弟子规》是在清朝扬州十日等事件后特有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

《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

《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网络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② 道德经第一章,第二节的有无相生等等,你是怎么理解的

形容:1、事物的有中生无,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有可以转化成无,无也可以转化成有。指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涵义也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互为因果的关系。

2、有无相生:有表示多,表示大,无表示少,表示小。西瓜籽小,可以长出大西瓜。大西瓜吃了,只剩下西瓜籽。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处】《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第四十章》)这也是道的本质决定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道的本质就是自然。老子讲的道、自然,其实就相当于基督教的上帝,更是伊斯兰教的安拉,造就了万物,是自然的化身。但区别在于,道不是人格化的神,不像上帝那样有人的形体、有灵魂、有意志、有性格的最高存在,也不象安拉那样完全神秘化,而是实实在在的宇宙真理。

有一个笑话,讲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他去找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又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你,是比尔盖茨的女婿。这桩婚事就成了。生意也是这样做成的。这位父亲深通老子哲学,本来不存在的“无”都符合对象的预期,于是就产生了“有”。

商业上,新品类的运作;社会中,人的成长,何尝不是“无中生有”呢?

③ 请问《道德经》中的“音声相和”是什么意思,尤其是后面的“和”,究

“音声相和”——音与声互相谐和,“和”——谐和、契合、和谐。“和”字本意就是声、音相应和。“和”与“龢(hé)”是通用的,本意是指乐、声调和、和谐。“龢”字在春秋以前频频使用,进入战国使用频率降低。

“和”字的出现比“龢”更晚,“和”字最早战国金文,其左部为“口”,右部为“禾”。其结构或左口右禾,或左禾右口,秦汉以后结构逐渐统一,作左禾右口之“和”。

“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左边是形旁“龠”,其字形像一排竹管合拼而成的乐器,是笙和箫之类的吹奏乐器。右边为“禾”字,此处表示读音。这些乐器一齐吹奏,声音悦耳动听,显得很调和、和谐。

(3)节和道德经扩展阅读

“音声相和”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2章。原文+翻译如下: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翻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翻译: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

(翻译: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5、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翻译: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④ 道德经有几个原本哪个是最接近原著的

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在不断地出现校订本,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目前,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⑤ 严遵为什么敢把《道德经》分为72节

通常我们所知的《老子》有八十一章,这是魏晋时期的王弼分的章,而在他之前的汉朝就不这么认为了。西汉时期有个叫严遵的成都人,他好黄老之术,经常在成都算命,是个隐士,而后就著了一本书,名为《老子指归》。这本书对后世研究老子文化的基本上都有影响,包括后来注《老子》的王弼。

这本书的开篇就写下了这么一段话:“阴道八,阳道九,以阴行阳,故有七十有二首,以阳行阴,故分上下;以五行八,故上经四十而更始;以四行八,故下经有三十有而而终矣。”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在前面的五行之说里面也讲过“地八,天九”,天阳地阴,而以阴行阳的意思就是在列古代的行列式,行为阴,列为阳,这样就分成了七十二个部分。分上下的时候,(常识:古代读书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读的)所以用列来分上下,而列数九是单数,是不能平分成整数的,所以只能分为四和五,又因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在上,阴在下。所以以五行八得到了四十章上经。为德篇;以四行八得到了三十章下经,为道篇。

如若有不同见解,欢迎评论,同时也欢迎大家把知道的《道德经》知识畅所欲言。

谢谢大家,喜欢的可以点个关注!

⑥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 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注释】:[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用"道"来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这种解释不确切。这句话里的"帝",显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说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这是不对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 的借用。因为老子常将"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上" 字的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词。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是因为这个"帝" 不是至高无上的,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语。因为唯有老子的"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 "之无限、永恒、自在的内涵相一致。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之五"《老子》中的神与帝" 。【翻译】: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 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翻译】: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 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翻译】: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这个

⑦ 《道德经》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⑧ 道德经节录注解

人的大善要像水一样:水一向利益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强斗胜,处在别人所厌恶的低下之地,这是谦卑的品德;江海之所以成就他的伟大,是因为他地势低洼,处在溪流之下,所以溪流皆归之与他,成就他的伟大;柔能克刚,滴水石穿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柔德;柔弱柔弱,所以不易夭折、易壮大,刚强刚强,所以易夭折、不易壮大,柔弱能胜刚强,显而易见;无有相生相成,有的时候选择“无”会更好一点。
写完上面这段话,我不禁由衷的感恩两千年前,老子讲这么宝贵的财富留给我们。

⑨ 很多人推崇《道德经》的原因是什么

精读七遍。道德经阅读越觉得人类渺小,一切因循自然才是正道。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真正的智慧在山野村夫中,所谓为道日减就是这个道理。

⑩ 老子 道德经 每节带两字标题

哪有标题啊!

只有道经 德经!上下部分~ 81章好象是郑玄给分的~

只不过 后来这些章有的为 治国 有的为 释道 有的算处事! 议兵几个方面而已~

热点内容
避嫌条例 发布:2025-05-05 15:06:33 浏览:352
公司年假违反法律规定 发布:2025-05-05 15:06:26 浏览:338
购房退款申请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5 15:01:12 浏览:64
经济法实务的书籍推荐 发布:2025-05-05 14:56:33 浏览:392
人民法院关于银行贷款利息 发布:2025-05-05 14:36:53 浏览:30
2018劳动法购买社保标准 发布:2025-05-05 14:27:14 浏览:585
劳动法春节上班 发布:2025-05-05 14:15:33 浏览:512
吉林省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发布:2025-05-05 14:13:16 浏览:900
水利安全生产法规 发布:2025-05-05 14:11:54 浏览:119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遴选 发布:2025-05-05 14:11:46 浏览: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