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排除法学习

排除法学习

发布时间: 2022-01-01 20:31:21

A. 排除法求同 小班的教案 完整版

活动目标:1、通过找颜色或形状相同的物体,初步感知集合。2、观察、理解图示,学习将相同特性物品圈在一起的方式表示集合。活动准备:1、红、蓝色色小筐各一个。2、红、蓝小玩具每幼儿各一个(大小、形状不相同)、红、蓝颜色的积塑每人一颗(大小、形状不相同)。

活动过程:

一、将花按颜色进行分类。

1、教师出示红、蓝色的玩具;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

2、请幼儿每人拿一个玩具,要求幼儿大声说:我拿了一个红(绿)玩具,然后回位子上。

3、出示红、蓝两种颜色的筐子:这是玩具的“家”,它们有什么不同?(颜色) “想一想哪个是红玩具的家?哪个是蓝玩具的家?”(红筐是红玩具的家、蓝筐是蓝玩具的家)“小朋友看看你拿的是什么颜色的玩具,想想把它送到哪个家里去?边送边大声说:红(蓝)玩具,我送你回家。

二、将积塑按形状分类。

1、出示积塑;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红、蓝颜色的积塑) 请幼儿每人拿一颗积塑,并大声说:红、蓝积塑,我和你做好朋友。

2、出示红、绿两种形状的筐子。

积塑要回家了,请小朋友看看自己手上的积塑的形状,想想应该把它送到哪个家。要求幼儿边送边说:红、蓝积塑我送你回家。

三、比较两个筐里的物体。

出示红、蓝两个筐:这是什么形状的筐?住着谁?为什么它们能住在一起?(因为形状相同。)

四、幼儿做练习册,教师个别指导。

B. 企业员工的困难排除法有哪些

群力排除法

就是利用员工强大的智力、财力、物力的压倒优势,去排除困难。员工路线是我们的一大法宝,也是群力排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只要我们置身于员工之中,和员工打成一片,依靠员工,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勇士排除法

就是大胆重用智勇双全的能人力排重难。一般地说,勇者不惧,这种人具有不怕危险和困难,见义勇为、克敌制胜的精神。正如《礼记?聘义》中所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战胜”。

协商排除法

就是通过民主讨论,平等协商,统一认识,从而克服横向之间在工作上出现的困难。这种方法最适合于解决各团体之间在合作共事中,由于经济利益和认识上的不同而给工作带来的困难和干扰。

拨灯开窗排除法

我们经常遇到一班人之间,或一个办公室、一个部门内部存在着扯皮问题,不团结问题。有的是由于某些利害关系引起的,有些是由于某些误会引起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会给工作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困难。对于这种性质的困难和干扰,最好的办法是把矛盾摆到桌面上。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我们应当相信“人有感慨,荡漾焉能排”。只要大家能做到打开窗户说亮话,摆事实,讲道理,互相谅解,求同存异,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变通排除法

在某些政策、规定同实际情况有距离,执行起来有困难时,我们不要硬着头皮往前闯,而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另一种方法去解决。这种变换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变通排除法”。其精神实质是,办事要灵活多变,水路不通走旱路,地面不通走天空。不要吊在一棵树上,也不要被一条胡同憋死。

困学勉行排除法

就是通过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和办公水平,去排除工作中的某些困难和干扰。这种方法最适合排除由于认识水平不高,专业知识浅薄而带来的各种困难和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刻苦学习,向知识老人求教,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排除不了的干扰。正如朱亮在《困学》一诗中所说:“困学功夫岂易成,斯名独恐是虚称”。

C. 2021国考行测朴素逻辑解题技巧——代入排除法

2021国考行测朴素逻辑代入排除法是当选项比较全面并且比较确定时,我们可以巧用代入排除法帮助我们快速解题,但其实,除了这种情况之外,还有一种很特殊的情况我们也可以采用代入排除法。也就是说如果在做题时,遇到一些题目你无从下手,或者说由题干推出选项都非常困难的时候,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可以尝试着借助代入排除帮助我们选出答案。

代入排除法在朴素逻辑题目中运用非常得广泛。代入排除法主要适用于题目中的选项信息较为全面的时候。当我们判断出这是一道朴素逻辑的题目后,如果选项的信息比较齐全,大家就需要反应出这道题目很可能会应用代入排除法。选项信息比较齐全就是指他会将你所要求出的各种情况都列举在选项中。此时我们将题干条件代入选项中进行验证,就可以快速锁定答案。

(3)排除法学习扩展阅读:

2021国考行测朴素逻辑如何抓住一个突破口进而应用代入排除去选择答案?

1、看最值:出现“唯一、最”等字眼的已知条件需要特殊关注。

2、看元素出现的次数:①最多,所谓“言多必失”出现次数比较多,论述关系比较多,可能就是我们的入手点;②最少,假设其他已知条件都在论述“甲和别人没关系”,那出现次数比较少的“甲和别人有关系”的条件就显得弥足珍贵。

3、看肯定项 (如题中出现“A是 B”的表达形式),肯定项必然比否定项提供的有价值信息更多一些。

4、看多维度项(一个元素给出两到三个属性,一个对比项在多个属性之间建立联系):比如已知条件论述“小王的工资大于医生,医生的工资大于护士”,即王>医生>护士,我们就可知小王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

5、看句子的长短和数量。

当然,选项信息不齐全的时候也可应用代入排除,只是不如选项信息齐全的应用起来节省时间,同时要掌握我们在阅读题干时需要关注的突破口特征,帮助定位有价值信息,进而推理出结论。

D. 装载机发动机故障排除法

可以从废气中分析柴油发动机燃烧情况,如下:冒兰烟:烧机油等。黑烟:喷油嘴雾化不良燃烧不完全,负荷过大,进气量不足,供油时间略迟等。白烟:柴油中含有水分。或气温较低等,首先问下您的装载机配的是什么柴油发动机, 6015 斯太尔。上柴6135 6114Z 等装载量量不同配备的动力也是不一样的。.柴油车烧机油一般是由于活塞环于汽缸磨损造成汽油上窜进燃烧室。参与了燃烧。其他还有如:涡轮增压器漏油,机油从进气管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气门油封损坏缸头机油顺着气门杆进入燃烧室。另外您所说的敲缸,首先要判别是敲缸还是发动机的异响。如果是敲缸一般是由于供油时间略早造成的,其他原因可以调整下供油提前角解决。异响的原因很多,不一一类述了。本人开了十多年的转载机的一点经验。全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希望对你判断故障有所帮助。如还有问题咱们可以进一步探讨。

E. 跪求!!!做高中数学题的小方法,小技巧,比如说特殊值法啦、排除法啦,最好给个例题看看

做作业的目的
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一个同学,如果做作业时很顺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预习、上课和课后复习的效果是好的。相反,则说明他对知识没有真正理解。自以为懂了还不行,要在做作业时受到检验。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做作业时的思考,可以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来,把公式变换搞灵活,等等。总之,做作业有利于把客观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培养思维能力
面对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必然会引起自己的积极的思考。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思维得到了锻炼,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

为复习积累资料
作业一般是经过选择的,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做完作业以后,不应当把它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在复习时,翻阅一下,这记录着平时劳动汗水的作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做作业的原则
课后做作业,就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它既能复习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要养成良好习惯。
每天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作业,如什么时间做语文作业,什么时间做数学作业,什么时间练习英语,..,要形成规律,养成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到了固定的时间就能自动去做作业,而且,做作业时,注意力集中,效果提高,不会轻易挤掉做作业的时间。

2.做好准备。
做好准备,一是物质准备,就是把教科书、参考书、作业本和文具准备好一一;二是精神准备,就是先想一想当天上了哪些课,每门课的疑难点是什么,要做几门课的作业,然后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安排做作业的次序。为什么要先易后难呢?原因有二:一是先做容易的,顺利地做完了作业,有利于激发做作业的兴趣和提高做作业的自信心;二是难做的作业费时间多,费精力多。如果先做难题,再做其它作业时,就会感到疲劳,失掉兴趣,影响做作业的质量。

3.先复习后做作业。
做每门功课的作业之前,先把该门功课复习一下,熟悉该门功课当天学的定义、概念、原理,想一想当天的作业题和课堂上所讲内容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运用这些知识,专做作业,通过做作业,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果拿起作业就做,就容易做错,多费时间,影响做作业的效果。

4.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运用书上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思考,做出的答案会在脑子中留下深刻的印明。如果不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先请教别人,或抄同学的作业,这样做的作业,印象就不深。因此碰上难题,应当先独立思考,自己做不出来,可以先翻翻书,看看笔记,去深刻理解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再进一步想想课堂上学的知识和这道练习题是什么关系,就可能做出来了。或者把这道练习题放过,先做其它题,然后再来思考这个练习题,也许思路开了,就能做出来。如果实在做不出来,再去请教别人,或同别人展开讨论。

孩子在作业中遇到困难时,有的家长代替孩子解决困难,有的家长任凭孩子冥思苦想,搜索枯肠。这些都是不妥的。正确的方法应是积极地培养孩子独立作业的能力。所谓独立作业,就是要求孩子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完成作业。培养孩子独立作业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注意培养孩子爱动脑筋的习惯,提高其思维能力;

②帮助孩子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③按孩子的实际学习水平,适当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让孩子去做,以发展孩子的能力;

④对一时不能解答的难题,要求孩子反复阅读教科书,重温学过的旧知识,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创造解题的有利条件;

⑤鼓励孩子多同兄妹、同学或教师等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中大胆发表意见,相互启发,开阔思路。

做作业的步骤
怎样才能做好作业?我们通过完成作业的四个步骤:准备、审题、解题、复查,进行一下分析。

(1)准备
在课后复习一章中已经讲过了,做作业之前要完成“过电影”、“看课文”、“整笔记”三个过程。这自然是做作业的准备阶段。其实,预习、听课、课后复习都是准备阶段。有的同学做作业耗费的时间很多,主要的原因是上述各个环节上“欠了债”。学习是环环相扣的,前面的准备阶段没做好,做作业就困难了。

(2)审题
就是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题意。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以及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数据都要看清楚、看准确。因为题目一旦看错了,后面的全部工作就都错了。这里的清楚和准确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看得准确,求“物体的动量”,不要看成“物体的动能”;作文题“我和同学”,不要看成“我的同学”。另一层含义是理解得准确,“火箭升空时受到的力为F”,就不能理解为只是一个发动机的推力,还应有地心引力、空气阻力,它们的合力为F。

审题还有顺推(逆推)法审题、图示法审题、观察法审题、列举法审题等审题方法,在后面我们再介绍一两种。

(3)解题
审题之后把解题的思路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解题的要求是一次性正确率,包括解题思路正确和答题正确,其次是速度快。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现在许多中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这种图省事的办法,将大大降低中学生的运算能力。一旦没有计算器时,将会出现计算性错误。

(4)复查
作业做完之后,要从头至尾检查一下,自己判断作业做得对不对。复查的方法很多,可以顺着解题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检查;也可以重做一遍,看答数是否一致;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做一遍,比较结果是否一致;或者把结果代入题中,按题意要求是否恰当等等。具体用哪种方法复查可由学生根据具体的习题来选择确定。

复查之后,如果还有时间,不妨动脑筋归纳提炼出一般的解题路子,以求举一反三。如果检查中发现了错误,除了立即更正,一定不要忽视找到出错误的原因。

这里说的是做作业的一般的原则,具体的解题方法千变万化,够专门写一本书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解题不能靠死记硬背
解题不能靠死记硬背,下面我们通过李春福同学解物理习题的体会,谈谈这个问题。

李春福说:“我刚进初中二年级时,也喜欢物理课,可总没学好。因为,我原认为只要把那些概念、定义、定律、公式背它个滚瓜烂熟,准能学好。于是,我花了不少功夫来背公式定义,但一到做作业的时候,不是无从下手,就是常常出错,背熟的公式定义都用不上。”

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李春福同学渐渐地明白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想学好物理,必须重视实践。这实践既有老师的演示,也有自己亲自动手做的实验。要在这些实践的基础上,弄清楚每个概念、定义、定律和公式的含义及其适用的条件,熟练地掌握各种物理量单位及相互间的换算方法等等。李春福同学认识提高,也就改变了自己过去学物理的方法,结果审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就广了,解题的方法渐渐多起来,并且不用背就能把讲过的许多内容记住。

例如,物理课讲到“功”那一部分时,李春福同学就首先着重于理解物理学中“功”的含义和平时习惯含义的区别。

功,可以指工作效率、劳动强度、时间长短,还有难易程度、贡献大小等意义。而物理学中的“功”,内容是单一确定的。它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由于这样一比较,李春福同学对“功”的理解就深刻了。他说:在物理中,讲到功,就要有力的作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虽然在运动,但没有做功;还要在力的作用方向上发生了位移,没有在力的作用方向上产生位移,物体虽然受到力的作用,也没有做功。好比说:如果只把重物扛在肩膀上,不继续上举,那么不论用多大力,扛的时间多久,也不能说做了功。因为重物虽然受到重力的作用,但在重力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如果在一个水平的极其光滑的钢槽上,有一个钢球,当你轻轻地推它一下后,它会从这端运动到另一端,这也没有做功,水平方向上虽然有了位移,但没有受到水平方向的力的作用;竖直方向虽有重力作用,但竖直方向没有产生位移。

李春福这样深刻地理解了功的概念,他当然就很容易地记住了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大小等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并由此可以推出有关功的单位。因为力的单位是千克或牛顿,位移的单位是米,那功的单位就是千克米或牛顿米。又因为1千克等于9.8牛顿,那么1 千克米就等于9.8牛顿米。牛顿米又叫焦耳,1 千克米就等于9.8焦耳。你看,这样根本不用硬背,就可以把功的概念、要素、计算公式、单位换算全部记得一清二楚,解起题来速度就快多了。

摸索解题的规律
少年大学生裴益川, 15岁时以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的成绩免试从高中一年级直接进入少年班学习。他在总结学习经验时说到:“通过学习的实践,我认识到要把习题解好,首先要把题意搞清楚,仔细认真地读题,分析题目,看题目给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的结果是什么。搞清楚这一点后,可以从已知条件向结果去推,这叫‘顺推’;也可以从待求的结果向已知条件去逆推。推通过了,自己解题的思路也就清楚了。这时,把思路加以整理,用简单明了的式子或文字表达出来,最后求出答案。”

这就是“顺推法”和“逆推法”。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在△ABC 中,AB=AC,延长BC到E,延长CB到D,使BD=CE。求证:AD=AE。

这是一道几何证明题。采用顺推法来审题就是这样分析的:顺推,就是从已知条件向结果推。已知条件是AB=AC、BD=CE,结果是求证AD=AE。从已知条件看, AB 和BD 是△ADB 的两条边,这两条边的夹角是∠3; AC 和CE 是△ACE 的两条边,这两条边的夹角是∠4。那么对于△ADB 和△ACE,两条对应边相等,如果这两条对应边的夹角∠3 和∠4 也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了。已知条件已经告诉我们AB=AC,所以∠1=∠2,那么显然∠3=∠4,这样△ADB≌△ACE。因而AD=AE,从而推出了结果。

同样,也可以采用逆推法来审这一题。逆推,就是从待求的结果往已知条件推。这一题中,要求的结果是AD=AE,AD 是△ABD 的一条边,AE 是△ACE的一条边;要证两边相等,就要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要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就看这两个三角形符合全等条件的有那些;已知条件已经告诉有两条对应边相等,那么就再看这两条对应边的夹角是否相等;因为∠1=∠2,所以对应的夹角∠3 和∠4 也相等。显然,这样是推通了,再按照从已知到求证的次序把逆推的过程顺过来写。

同学们也许会说,这种顺推法和逆推法是我们常用的审题、解题方法。但是,遇到稍有变化的新习题就不灵了,还得从头“推”,这是什么原因呢?裴益川同学谈自己的体会时,认为:“有的同学在解题时注重对答案,只要答案相同就满足了,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这样,做习题做得再多也等于没做。所以,审题、解题之后,必须反复思考审题的过程,反复思考解题的每一个步骤,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每做过一道题就要懂得这一类题目的基本解题思路。这就不是为解题而解题,而是以解题来更好地掌握知识。”

摸索出题的规律
江幸幸是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她非常善于摸出题的规律。

江幸幸的数学老师很有经验,大家都很敬佩他。幸幸发现,学校里数学测验,每一次都是他出的试题。他出的题目既没有超越你学的课本范围,可你不急出几身汗来,也别想把题全解答出来。幸幸就奇怪了。她想:“自己学过的东西,怎么一到考试就作起难来呢?这里面肯定有大学问。”

江幸幸专门到那位数学老师家里,请老师根据当前所学的新课,出几道题做。只见老师拿出课本,翻翻这一课,看看那一课,思考了一阵,就拟了几道题。

江幸幸问:“老师,你出一道题,为什么还要翻几节课的书呢?”

老师说:“出题目,就是要把各节课的实质性的东西集中在一个题目上,才能考出学生的水平来。”江幸幸恍然大悟。从这以后,幸幸不再满足于做习题,而是把学过的课程一节一节地连贯起来思考,从中找出重点,并牢牢记住。这样做,就把那些具体的一个个知识变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就像看到一个个机器零件,脑海里马上就有了一部机器整体形象一样。所以,幸幸每次考数学,都做得特别快,考分也很高。高考考数学时,她只用了不到一半的时间就解完了全部习题。

科大第二期少年班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王凯宁,则把探讨出题看作是探求知识的手段。他说:“做习题,不仅仅是为了学会做习题而做习题,要注意探求知识。做题时我时常想,这道题,出题人是怎么出出来的呢?”他发现,很多题之间都有联系,并渐渐地找出一些规律。原来,一道简单的题,改头换面,就变成了一道难题,而规律却是一样。后来,王凯宁就练习自己出一些题。他说:“这样做,花的时间要比做题多得多。但是,印象却特别深刻。即使一年以后,还会记忆犹
新。” 出题,从来都是教师的事,学生的任务就是解题。但是像江幸幸、王凯宁这样一批优秀的学生,高手摘星。他们不满足于前台的表演,偏要深入到后台去探个真实。顺藤摸瓜,寻根求源,使他们得以站在比一般同学更高的阶梯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赞成这种钻研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并且相信,他们能做到的,别的同学也能够做到。

F. 如何使用函数进行排除法求和排除多个条件求和

使用函数进行排除法求和?排除条件求和,先看看书学习会了,自然会做

G. 小班排除法求同的教案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明白,读懂参考教学用书很重要.
其次要备学生、备课文、备自己,有教学思路
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H. 初三物理电学 学习评价c第一题 根据排除法可以得到答案是d。可是d的那个总功率是怎么算出来的。

甲的功率加上乙的功率啊。并联在电路中甲乙的电压都是2v,甲的电流是0.4A,乙的电流是0.2A,甲的功率为0.8W,乙的功率为0.4W,总功率为1.2W。

I. 托福阅读题运用排除法可以吗需要搭配课外辅导班进行学习吗

排 除 法 恐 怕 是 一 直 以 来 大 多 数 学 生 在 解 阅 读 理 题 目 时 使 用 最 多 的 方 法 。 事 实 上

热点内容
一建法规谁讲 发布:2025-05-05 10:07:27 浏览:952
国浩济南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5-05 09:55:17 浏览:486
法学家王宠惠 发布:2025-05-05 09:48:09 浏览:796
法学院压力 发布:2025-05-05 09:41:13 浏览:141
法学cssci 发布:2025-05-05 09:13:26 浏览:473
安徽省保险条例 发布:2025-05-05 09:01:00 浏览:665
大餐饮法规 发布:2025-05-05 09:00:08 浏览:797
依法治区的 发布:2025-05-05 09:00:05 浏览:762
建筑工程设计责任险适用法律 发布:2025-05-05 08:59:31 浏览:184
南开大学法律硕士导师 发布:2025-05-05 08:56:18 浏览: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