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
❶ 那些名人说过关于法治的名言
名人名言
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黑格尔
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萨维尼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伯尔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
——陈弘毅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费尔德
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边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滋贺秀兰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
——波斯纳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边沁
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鲁赫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
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劳伦·却伯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斯宾诺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西塞罗
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
——马基雅弗利
❷ 关于法治的名句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
3、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
4、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5、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6、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
7、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肯
8、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是为了能够保有自由。 ——西塞罗
9、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10、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11、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12、人无信不立, 国无法不安。
13、普法是国家安康的基石 守法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14、诚信塑造美丽人生 法治铸就平安中国。
15、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
16、好的习惯比好的法律更有价值。
17、任何权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
18、保护恶就是侵害善。
19、法律不会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20、 好人因为爱好美德而憎恨犯罪,坏人因为恐惧刑罚而憎恨犯罪。
21、以身试法者愚 ,以法维权者智。
22、绊人的桩不在高,违法的事不在小。
2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25、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卢梭
26、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27、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英国作家丁尼生
28、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
29、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
时运而变化。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7页
30、有损害即有赔偿。
31、天平的一边放上自由,另一边放上守法,它才能平衡。
32、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波洛克
33、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
砖石上。高尔斯华绥
34、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
35、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36、法,治国安邦之利器。
❸ 古代法治思想名言警句
1、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
2、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
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4、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
5、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
6、言出为箭,执法如山。
7、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8、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9、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0、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11、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12、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
1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14、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15、立法之业,益上第一关键,觇**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
16、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
17、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18、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19、法出于仪、威于义。
20、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21、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22、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
23、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24、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
25、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26、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7、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28、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9、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0、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
3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32、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33、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
34、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3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❹ 有关法治的名言名句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
3、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
4、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5、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6、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
7、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肯
8、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是为了能够保有自由。 ——西塞罗
9、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10、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11、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12、人无信不立, 国无法不安。
13、普法是国家安康的基石 守法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14、诚信塑造美丽人生 法治铸就平安中国。
15、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
16、好的习惯比好的法律更有价值。
17、任何权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
18、保护恶就是侵害善。
19、法律不会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20、 好人因为爱好美德而憎恨犯罪,坏人因为恐惧刑罚而憎恨犯罪。
21、以身试法者愚 ,以法维权者智。
22、绊人的桩不在高,违法的事不在小。
2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25、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卢梭
26、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❺ 中国古代法律格言
1.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2.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3.事断于法。——邓析
4.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5.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6.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8.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9.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10.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11.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12.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13.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14.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格索尔
15.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16.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17.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傅玄(晋)《傅子·法刑》
18.慎到: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伪。——马总《意林》
❻ 有关法律的古代名言
1、罪疑惟轻,功疑复惟制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2、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3、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4、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5、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6、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慎到
7、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8、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9、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10、37、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11、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13、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为
14、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15、设而不犯,犯而必诛。——曹操
16、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商君书》
❼ 我国古代提倡法治的名人及名言
“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改变)主位”–––––––中国官场是恶虎相争的角斗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君王要紧握权柄,时时抑制、杀戮爱臣、贵臣。
“千乘之君(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指中等国家得君主)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指大国之君主)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如果千乘之君不防范,则必有百乘重臣窥隙候变,从而夺得臣民,改朝换代;如果万乘之君不防范,则必有千乘重臣鼾睡于侧,伺机篡国夺权)––––––––中国文化就是暴力文化、夺权文化。
“欲为其国,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专制统治者都不容许老百姓聚在一块,像秦始皇,三人聚议,必杀无赦。
“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君臣之间一天有上百次冲突)”––––––没有制度、规则、法治的约束,没有人民的主权、治权,上下一日百战的戏会没完没了地上演。
“有道之君,不贵其臣;贵之富之,彼将代之”–––––––怕臣民显贵,尾大不掉,功高震主,所以,中国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酷烈的屠杀。
“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君与臣得利益是相反的,何以见得?答:主上的利益在于尊贤使能,而臣子得利益在于无能而任官;主上的利益在于按功行赏,而臣子的利益在于无功受禄;主上得利益在于使用能人,而臣子的利益在于结党营私)––––––韩非子认定君臣之利异,所以,君主要警惕臣下的一举一动。君臣关系成为虎狼关系。
“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大凡奸臣都想顺从君主的心意,以取得被宠幸的权势。所以,君主所喜欢的,大臣顺着恭维;君主所憎恶的,大臣跟着诋毁。大凡人的一般情况是,爱憎相同的就相互肯定,爱憎不同的就相互否定)“夫安利(安全有利)者就(趋之若鹜)之,危害者去(避之不及)之,此人之情也”––––––人性的弱点,韩非子洞察秋毫。特别是,中国人性情曲谨,不率直,善于溜须拍马,为民族性的大病痛。
“人主之患(毛病)在于信人。信人,则制(受制)于人”–––––很难让中国人讲信用,也很难让中国人信任别人。
“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所以,作为臣子的,没有片刻停止他的窥视君主的活动,而君主疏忽傲慢地处于上位,这就是为什么世上有劫君弑主的事发生的原因)––––––在中国,不仅君臣是敌人,常常人与人之间都是敌人。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在韩非子的眼里,父子、夫妻、君臣的关系都不可靠,他是彻底的绝情主义者。
“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大权旁落,于是君与臣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就是说,不能将权势让给大臣)––––––一个“权”字,一个“官”字,中国人最为觊觎,最为看重,十二分地垂涎欲滴。
“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所以一个人做事和帮助人,如果一心考虑对别人有利,那么与疏远的越国人也能和谐相处;如果一心考虑对自己有害,那么父子之间也会分离和仇怨)––––––“利”、“害”二字,韩非子研究得最透。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明确地行赏),则民劝功(劝勉立功);严刑,则民亲法(重视刑法)”––––––严刑峻法,统治者把人民当作猪狗,那么,人民也把统治者当作压迫自己的天大仇人。最终,遵从韩非子之法的秦帝国被人民击得粉碎。
“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圣人治国,未等用刑,人民就服法,这样国力就强大;未等开战,就稳操胜券,这样必胜无疑)––––––圣人就是善于恐吓人民的统治者!
❽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留下了关于法制的名言,请摘抄两则
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战国)庄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
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
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❾ 关于法律的古人的名言
1、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2、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臣七主》
3、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7、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孟子》
8、法者,定分止争也。
9、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10、禁奸止过,莫如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所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其乱也——《商君书·赏刑篇》
11、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12、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
13、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盐铁论》
14、惩其未犯,防其未然——长孙无忌《唐律疏议》
15、销恶于未萌,弥祸于未形——司马光
16、大臣为小臣之表率,京官为外吏之观型。大法则小廉,源清则流洁,此从来不易之理。大臣果能精白乃心,恪遵法纪,勤修职业,公而忘私,小臣自有顾畏,不敢妄行——康熙《清圣祖实录》
17、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四库全书·政法类·法令之属按语》
18、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19、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梁启超
20、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20世纪文明竞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过邪僻,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孙中山
21、法是关于人世和神世的学问,关于正义与不正义的科学---《法学阶梯》
22、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中】《四库全书·政法类·法令之属按语》
23、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陈弘毅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
——波斯纳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边沁
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鲁赫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
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劳伦·却伯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斯宾诺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西塞罗
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
——马基雅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