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利益的名人素材
㈠ 道德与利益的名人事例
1、《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
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2、《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
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1)道德与利益的名人素材扩展阅读:
道德与利益的名人事例还有以下: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
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㈡ 历史上为了利益背弃道义的事例
历史上为了利益背弃道义的事例:
1、秦桧主张议和,十二金牌召岳飞。
秦桧, 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人(今江苏南京),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秦桧是南北宋期间的一个传奇人物,长期以来也一直被视为汉奸或卖国贼。他本来是一位知名的抗金义士,后来随同徽、钦二宗被掳到金国,与金廷议和。建炎四年(1130年)陪同高宗逃返南宋。此后,努力扶佐宋高宗,官至宰相。另一方面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反对国内主战派的势力。当中最为世人所知的,是“十二金牌召岳飞”的故事。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在秦桧的帮助下解除了岳飞和韩世忠等人的军权。并且由于岳飞屡劝没有子嗣的宋高宗立嗣,加上其他原因,宋高宗以“莫须有”的谋反罪状杀害岳飞父子。之后南宋与金廷再次签订和约。
后来南宋为了鼓励抗金斗志,为岳飞平反,并把秦桧列为致使岳飞之死的罪魁祸首。相传平民为解秦桧之恨,用面团做成他的形像丢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并演变成今时今日的“油条”。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北角的岳王庙,有与岳飞被杀有关的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等四人跪像,铸造于明代,经常受到侮辱性破坏。
2、吴三桂作为汉人,一直与满清勾结
吴三桂(1612年~1678年)。明辽东人,祖籍高邮,字长白,锦州总兵吴襄子。崇祯时为总兵,镇守山海关。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崇祯自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一片石战役中击溃李自成(传说因爱人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及後因镇压农民起义和执杀南明桂王有功,被清朝封为平西王,管理云南贵州地区。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议撤藩,于是吴三桂联合尚之信、耿精忠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为周。同年在长沙病逝。
3、汪精卫卖国求荣甘当汉奸。
中日战争期间,由于汪精卫公开投奔日本,接受日本扶植成立“汪精卫政权”的事实,被大多数抱著抗战决心的中国同胞视为汉奸的典型。汪精卫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在华的侵略活动起了积极的配合作用。在军事上,大量策反了国军,尤其是游击部队和杂牌军,组织“伪军”,多次进行清乡,汪精卫自兼清乡委员会主任,打击其统治区的地下抗日武装,使得日军可以抽身进行其他战役。在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协助日军对沦陷区的搜刮。譬如在1943年1月在上海强迫实施储藏物资的全面登记,并对棉纱棉布进行强制性收买,以供日军之需。在思想教育上,汪精卫在学校推广与日媾和的理念,美化日本侵略,发动“新国民运动”,从思想上削弱民众的反日情绪。另外,汪精卫承认满洲国、德王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府,被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出卖中国的领土的不可饶恕的严重罪行。
㈢ “利益与道德共存”的素材有哪些
1、孟子所说:“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那是指当二者一定发生冲突的时回候,但是答孟子并没有说“二者总是冲突,舍生取义者也”。
2、《论语·泰伯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3、《灯小平文选》: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提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㈣ 利益与道德共存的素材
1、孟子所说:“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那是指当二者一定发生冲突的时候专,但是孟子属并没有说“二者总是冲突,舍生取义者也”。
2、《论语·泰伯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3、《灯小平文选》: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提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㈤ 有关道德与利益的素材
公益广告,是不错的素材
㈥ "道德与利益"同行的作文素材
老子在《道德经复》中说:"祸莫大制于不知足。"讲的是知足常乐的道理。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说的也是知足常乐的道理。知足常乐,可以说为每个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不可谓不聪明,但却由于不知足,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每日抑郁沉闷,不知人生之乐。
㈦ 关于道德的名人事例
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深为灾难深重的祖国命运担忧。二十一岁的鲁迅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的真理。在日本,他最初在东京弘文书院补习日语。此间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思想十分活跃,并积极参加反清活动,和当时以反清为目的、在东京组成的革命团体"光复会"的一些成员发生联系。1904年9月,鲁迅按照其通过医学救国的理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他学习极为刻苦认真,深受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赞许。但是,鲁迅没有想到,他学习成绩优异,竟会引起一些日本学生的嫉妒。在这些日本学生眼里,中国留学生是"低能儿",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他们甚至认为,鲁迅所以每回考试都是好成绩,是因为老师把考题透露给了他。他们看不起中国留学生,这使鲁迅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刺激。1905年学校里发生的另一件事,给鲁迅的刺激更大:一次上细菌课后放映纪录片,内容是宣传日本军国主义所谓战绩的。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侵略者枪杀,而周围观看叫好的竟是一群中国人。当时,看这部影片舶只有鲁迅一个是中国人。看完影片之后,大家拍手欢呼。这影片、这掌声都深深地刺痛了鲁迅,他在数月内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为此曾一个人走进深山里放声悲歌。他翻来覆去的苦苦思索:为什么有人对自己的同胞被杀害而无动于衷?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由此,他毅然弃医从文(尽管他在医学上的学业已有成就),走上了用笔唤起中国人觉醒的道路。
㈧ 有道德的名人事例
在我们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往往还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蕴含着道德的真谛。
前些天我回乘公交车答去外婆家。车至中途,车厢内已座无虚席。此时,又上来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妇女。靠近车门的一位年轻小伙子忙热情地站起来让座,只见中年妇女二话没说,径直坐下,随后有说有笑地逗起孩子来。我在对小伙子投以赞许目光的同时,心中也生出一种怪怪的感觉。 小伙子主动给带小孩的女同志让座,固然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我总觉得在“理所”与“当然”之间,似乎还少点什么——中年妇女是否应该向小伙子道谢呢? 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报,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认可,大至社会的认可,小到一个人的认可。假如那名中年妇女对小伙子说上一句感谢的话,相信小伙子心里会感到一种付出的快乐!芸芸众生,人人都应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别吝啬你的感激;获得了别人的尊重,也要学着去尊重别人。因为,尊重别人也是一种有道德的体现。
㈨ 利益与道德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的事例
金钱的追求与道德不可以并行,这种说法无法苟同。
金钱的追求或者说赚钱,是没有阶级性的,正常不能说它不合道德。赚钱,不单是资本家地主想赚钱,工人农民等等,几乎所有的人都想赚钱,都有金钱的追求。有些伟大的理论家硬把金钱的追求说成只是资本家地主的天性,是有阶级性的、不合道德的,因为存在剥削;这种说法存在不合情理的地方。试想,吃饭拉屎放屁,不单资本家地主必须,伟大的理论家们他们自己同样必须,跟阶级性或者道德没丝毫关系。理论家们有时乱扣帽子并不奇怪。
资本家地主剥削赚钱,有悖于道德,应予批判;但不能因此忽视、否定金钱的追求。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并行,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大家都赚钱大家都顾及道德才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