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善恶
① 道德经中关于道德善恶的字句
道德经不谈善恶
谈自然
所以道德经里面的善和善恶的善不是一个意思
道德经里面的恶,也是读 [wù]
② 什么是善恶
道德经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善,国家昏乱有忠臣。
是因为我们的世界已远离了最初的和谐状态,最初的世界或许没有分善恶,只有一种状态,但后来渐渐有了分别了,就如道说的一生二了。有了恶了,这就是大道废了,所以圣人要出来提倡仁义了。
如果有一个世界只有一种状态,那就如心经上说的“无净无垢”“无无明,亦无无明尽”,那就不分善恶了,那是一切都是好的善的。
但我们现在住的世界不能不分善恶,因为大道已废,智慧已出。
如果你想不分善恶,远离虚伪,那就只有修自己。佛看众生平等,他是不分善恶的。因为慈悲心他看到众生在苦中,而不是看到善恶。
③ 《太上感应篇》中太上曰:“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道德经》中老子曰:“天地不仁
哪有矛盾?基本无关嘛!前者说因果自造,自负自责。后者只是言天地大道的大极,万物与其而言都很渺小
④ 老子道德经中关于做个诚实善良的人有哪些论述
天道无亲,唯与善人。还是自己系统得去读比较好。
⑤ 求老子的关于评价善恶的句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不善斯不善已。正复为奇,善复为恶,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为要妙。
⑥ 道教中有没有关于善恶的定义谢谢
道教,崇敬的是道和德,经书注重道与德的阐说
道教,对道德的重视,早在太上显化之时就已奠定,老子就是以道德二篇来垂教的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部
《道教义枢》以《道德义》为明宗第一义
《玄纲论》则是以“道德”为道教纲
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以道为核心
“道”是生化宇宙万物,造化之根
“道”是神明之本,三元化为三清
“道”是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无为不争
“道”是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
.
⑦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包罗万象,他包来括宇宙及万物的起自源于归宿--生于无而又归于无;治国修身之道(这个里面讲得太多了);打仗用兵之策;
为官从政之道。我曾经说过,君子用《道德经》无为之用,小人用《道德经》害人害己之用
可以说,真正读懂了《道德经》,上可得屠龙之术,下可修人生之境,精神会得到无限的自由与洒脱,当然还可能成为你工作、生活中的妙用法典。建议研究一下,不过慎为小人之用。
⑧ 论语中关于善恶和道德的句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之初性本善。
⑨ 道,法,术,器,势在《道德经》中有原句解释么
“道、法、术、器”也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从道家传承来讲,它强调四个版字,叫“道、法权、术、器”.“道”是天道,“法”是人定的,就是说你该怎么跟着“天道”去做.“法”也有善恶之分.顺应天道的“法”就是善法,相反,违背天道的“法”就是恶法.“术”是指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法.“器”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有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者关系:做事做人要以“道”为根本,讲究方“法”和利用规律,通过采用最好的工具(器),采用最好的技“术”,来完成你要达到的目的!
⑩ 老子《道德经》中是怎样批判人性的
论述的时候,分别考察,楚简本(“楚简老子”)、帛书老子甲本(“帛书老子甲本”)、帛书老子乙本(“帛书老子乙本”)、和通行本(“道德经全文”)。
这四个本子,从网上,按照引号里的关键字,可以搜到,并能下载,我下载到的,也就是主要用于比较的是,是台湾人做的,pdf文件。
我还有一个英文版,译者是James Legge。
我把"道德经",称之为,"德道论",本文题目,还是称为"道德经"。
这几个本子,我的总结如下:
1. 楚简本,德道论的雏形,用了当时楚国的文字,是一个官方版本,主要是“道论”。
2. 帛书老子甲本,德道论的成型。
3. 帛书老子乙本,德道论的民间版本。
4. 通行本,把德道论的成型,德篇放在后,道篇放在前,成为道德论,后称为“道德经”。
我认为,整个德道论,有三个阶段:
1. 楚简本阶段,是一个政论的本子,主要在官方流传,主要讲“道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1)阶级论
2)民性论
3) 人性论
2. 德论阶段,加入了“德论”,我认为,原因有二:
1) 道论里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2)受到了流行的“礼学”的冲击
3. “道论”的丰富阶段,主要是,加入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1) 其中的“道”,对应于德道论雏形阶段的“道”。
2) 其中的“名”,既对应德道论雏形阶段的“名”,也是受到流行的“礼学”/“名学”冲击的结果。
我认为,楚简本已经在社会上流传,流传到了楚地,用了楚国当时的文字而已。楚简本,是“德道论”的雏形,更是“道德论”的雏形,楚简本,包含了德道论的初始内容。
后来流传的“道德经”,我认为:
1) 保留了道德经雏形的时候的顺序
2) 抹杀了道德经发展的顺序
结果1),我认为,可以理解。
结果2),我自己也不敢相信,德道论是几个人的合作本子,并且一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流传的结果,变成了“道德经”,变成了一种教,原来的样子,不是这个样子,既不是一种教,也没有一个神(作者)。
还有一个最最戏剧的结果,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个结果很感兴趣。步骤如下:
1)找一个人,读帛书老子乙本。(我没有试过,只是自己尝试读)
2) 看帛书老子甲本
3) 体会一下来自古代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