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反击道德绑架
❶ 如何反击道德绑架行为
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以自己年纪大来要求让座的话,可以说“我的年轻,拒绝跟你分享”。如果男人跟女人或小孩发生矛盾就直接“你以为四海之内皆你妈啊,谁都得惯着你?”
❷ 如何还击那些喜欢道德绑架的人
道德绑架别人,在明眼人看来无非是自取其辱。
你有两个选择:①清者自清,做好自己
②奋力反击
❸ 你是如何回击道德绑架的人的
你来
❹ 该如何反击道德绑架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老年人进行道德绑架的时候,我们也无可奈何。生活中,自觉让座不是道德绑架才出来的。老年人不能以为自己年纪大,就觉得理所当然的给你让座。
❺ 你如何反驳语言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有千万种形式,如:你是干部就应该关心我们;你是老师,还和我们争买专这点东西属;你是交警,这路不该扩宽吗!……也就是说,总是站在很有道德伦理的制高点,用一种是乎符合道德观念的语言,逻辑,手段,去规范别人的行动,以道德二字为挡箭牌,要挟别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或者让着他们。
❻ 当我们遭遇道德绑架时,该如何有力的回击
1、道德绑架是施加某种压力让人们做与道德相关的事情。比如,大学生站在食堂门口为灾区募捐,见到老师来吃饭,就上前说:“老师你也捐点儿钱吧!”
2、我们要力戒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与人为善;
3、我们要防范别人进行的道德绑架,避免尴尬。
遭遇道德绑架,应对要点包括:
①根据道德规范,说明自己没有这种义务;
②说明自己也有困难,爱莫能助;
③指点解困之路,告诉TA找民警、主管人员和有关部门。
❼ 如何正确反驳道德绑架的语言或行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所不能接受的为什么要强加到别人的身。当然,道德专绑架能否成功还属得看个人。就施绑者而言,那个人必然是非常可恶之人,也许在他自己而言有不得已为之的苦衷。但这样就把罪责强加到别人的身上来获得自己一时的轻松,你内心能得到安宁?受绑者也是无知之人,明知是道德绑架为何不拒绝,要知能对你道德绑架之人必是不可交之人,那就直接拒绝,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
❽ 怎样反驳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有个逻辑,就是如果你不做,你就是不道德的。这个逻辑里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你有能力去做这件事情。那么,要反驳道德绑架最好的办法,就是直率的说出自己不想这样做的原因。
因为同样是伦理学的内容,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伦理学就认为只要是人寻求的东西就是善的,而合适的手段去得到这个善就被称之为德。所以,如果告诉对方自己是不情愿的,是出于对方的强迫而导致自己要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将对方放到的道德的谴责点上了,因为对方的手段是不符合伦理学的德的。同时,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也在他的著作《伦理学》中写道,道德首先需要保护的就是自由,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人的自主选择的权利是应当被优先尊重的,如果违反这一点,那么任何行为都不能称之为符合道德的行为。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自主意志选择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当一个人是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符合德性的某些行为时,这种行为才能被称之为符合德性的。那么,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如果不做,自己就不道德”,还加上了一个问题“如果不是自愿,最后还是去做了,那么对方要求自己去做的这个行为就是不道德的。”那么,自己去做这个件事情的结果就直接和对方应到被谴责联系到了一起。
也就是说,如果自己不听从道德绑架,伦理学上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这个只是没有向着德性的方向发展,但是行为本身所追求的东西依旧是善。但是反过来,如果听从了道德绑架,那么,绑架者本人的所作所为首先就是违反了德性的行为,也就是远离善的。
回到问题,无论听从还是不听从绑架,选择的当事人的行为都没有被责备的点,因为一切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且当事人的选择也不涉及违背德性的地方,除非后续发生的事情违反德性,我们这里只讨论选择本身。但是,绑架者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首先,当事人选择不听从,那么绑架者其行为本身没有达成实际后果,结果上看是不应该受责备的。但是如果当事人听从了绑架的要求,那么绑架者的行为就是违反德性的了,因为其强行扭曲了他人的意志(当事人显然是抵抗过,表达过不情愿的),这样他的行为就是应当被责备的了。
备注,西方伦理学中,目标都是善的,所以目的本身是不应到被责备的。只有行为是有符合德性和过度,不足之说的。德性是过度和不足之间的一种正合适的状态,随着条件会偏向于过度,或者不足(例如,勇敢,就是介于莽撞和怯懦之间的,而词义上确实接近莽撞的)。所以,问题的道德绑架其本身的行为其实是在顺从和强迫之间的(顺从就是对方不听从,强迫就对方听从),那么符合德性的行为其实应该是请求,也就是对方在自愿(没有不满和不情愿的情况)的状态下听从对方的要求。
❾ 怎么回击之类的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半强迫性的捐款、本不该进行的道歉等等。道德绑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因而就出现了不自愿的捐款和满含委屈的道歉。中国是一个道德社会,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候甚于对法的力量的恐惧。应该说具有西方现代文化理念的人,与传统的道德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确会经常遭遇并难以承受许多道德的绑架,然而,这也不是说道德社会就一无是处,如果你适应了,还会去依靠它。而具体到某一事件,比如范美忠事件,又不能说公众对他或对教师群体进行了道德绑架。在任何时候,教师保护学生的利益,都属于公众正常的期待,也属于相关法规的正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