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咏道德经
㈠ 道经中关于修身养性之道 道经原文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 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 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 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 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 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 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 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 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辜,乃殃及子孙。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㈡ 道教最厉害的经文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
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縠,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
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材能可称而抑之。
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
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餧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
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当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太上老君宝诰 志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旡。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㈢ 道德经怎么背能很快的记住
从实践中我得出结论,要想有效地背诵,最好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一、先通读,先理解再背诵。因为道德经的语言是先秦时代的语言,很多词句的意义与现在已经大不相同。比如“五味令人口爽”,“爽”是“败坏”的意思,而不是现在的“爽快、舒服”的意思。所以,如果不先理解、琢磨、唅咏一下每一句话的意义,听起来的时候就会像听不懂的一门外语一般,事倍功半。
二、不贪多,一句一句来。《道德经》基本上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大段诵读,除非你有极好的记忆力,否则,很难记住。可以背过一句,再背下一句,然后两句联背,再背第三句,背过第三句,再从第一句背起,如此反复。一章内容,很快就会背过。
三、适当联想,打通记忆关节。如第54章中“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天下观天下”一节,可以先记住这么几个层次:身、家、乡、国、天下,然后铺叙开来,十分容易记住。
四、初背过后,听而巩固。现在手机很方便,把音频拷贝到手机的内存卡上,设定为单曲重复,无论是走路、骑车、吃饭,只要是不说话,都可以听。通过听,对大脑产生刺激,增强记忆效果。不要担心“一心不能二用”,按照心理学中记忆的分配功能,边走路边听,或者边吃饭边听,都没有问题。
《道德经》共81章,我的计划是用两个月的时间熟背。照目前的进度来看,问题应该不大。
㈣ 可以清心的佛经或者道家的,最好出名点。
五阴譬喻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靡胜国。度河津见中大沫聚随水流。即告比丘言。诸比丘。譬如此大沫聚随水流。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沫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色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此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病但结但疮但伪。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色之性无有强。
譬如比丘天雨渧水一泡适起一泡即灭。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泡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痛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知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病但结但伪但疮。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痛之性无有强故。
譬如比丘季夏盛热日中之炎。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炎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想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是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淫但结但疮但伪。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想之性无有强。
譬如比丘人求良材担斧入林。见大芭蕉鸿直不曲。因断其本斩其末劈其叶。理分分[利-禾+皮]而解之。中了无心何有牢固。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彼芭蕉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行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此当熟省视知。其不有虚无不实。但淫但结但疮但伪。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行之性无有强。
譬如比丘幻师与幻弟子于四衢道大人众中。现若干幻化作群象群马车乘步从。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不有虚无不实无形化尽。所以者何。幻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识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此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淫但结但疮但伪。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识之性无有强。
于是佛说偈言
沫聚喻于色痛如水中泡
想譬热时炎行为若芭蕉
夫幻喻如识诸佛说若此
当为观是要熟省而思惟
空虚之为审不睹其有常
欲见阴当尔真智说皆然
三事断绝时知身无所直
命气温燸识舍身而转逝
当其死卧地犹草无所知
观其状如是但幻而愚贪
心心为无安亦无有牢强
知五阴如此比丘宜精勤
是以当昼夜自觉念正智
受行寂灭道行除最安乐
佛说如是比丘闻皆欢喜。
㈤ 求一些文言文的翻译 急啊
魏晋士人轶事四则
1、《王子猷雪夜访戴》译文
王徽之字子猷,弃官后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就起身徘徊,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戴逵字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又返回了。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回答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2、《宾主无愧色》译文
张玄与王建武先前不曾相识,后来两人在范宁家相遇,范宁叫两人在一起交谈。张玄于是整理衣襟端正坐好,王建武仔细看了张玄好一会儿,却不答话。张玄大失所望,就要离去。范宁竭力说明挽留张玄。张玄最终还是不肯住下。范宁是王建武的舅舅,于是对王建武说:“张玄是吴中读书人的佼佼者,被时人所赏识,才来到这里,这个人深不可测。”王建武笑着回答说:“张玄如果想认识我,自然应该会到我这里来。”范宁骑上快马迅速告诉张玄,张玄于是重整装束来到王建武那里。两人举杯对饮,说话间没有愧色。
3、《阮籍不拘礼法》译文
阮籍秉性极孝,母亲去世时,他正在和别人下围棋,对方(听说阮籍的母亲去世)要求终止这盘棋,阮籍却要留着这盘棋一赌输赢。接着饮酒两斗,大声一号,吐血几升。等到母亲快要下葬时,吃了一只蒸熟的小猪,喝了两斗酒,然后与母亲作最后的诀别,一直到说不出话,大声一号,于是又吐血几升,过度哀伤,形体消瘦,几乎到了没命的地步。阮籍又能够用青眼和白眼看人,见到拘于俗礼的人,就用白眼对待他。等到嵇喜来安慰他时,阮籍用白眼对待,嵇喜十分不高兴的回去了。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后,就带着酒夹着琴去拜访他,阮籍高兴,就用青眼对待嵇康。因此,拘于礼法的人都十分恨他。
阮籍的嫂嫂准备回娘家,阮籍与嫂嫂相见并与嫂嫂告别。有人讥笑他的这种做法,阮籍说:“这些俗礼难道是为我设的吗?”邻居家有个美貌少妇,在柜台前卖酒。阮籍曾前去买酒喝,喝醉了,就睡在这个美貌少妇的旁边。阮籍自己已然不知避嫌,少妇的丈夫了解(阮籍的行为),也就不起什么疑心。兵家的女儿有才气且有姿色,还没有出嫁就死了。阮籍不知道她的父亲和哥哥,径直前往她家哭泣,发泄尽自己心中的悲哀才回来。那种外表坦荡内心纯朴的人,都是这种情况。
4、《王羲之爱鹅》译文
王羲之生性喜爱鹅,会稽有一个老妇人养了一只鹅,叫得好听,王羲之想把它买来却没有买到,就带着亲友动身前去观看。老妇人听说王羲之即将到来,就把鹅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为此叹息了一整天。又有山阴的一个道士,养了些好鹅,王羲之前去观看,心里很是高兴,坚决要求买了这些鹅去。道士说:“只要你能替我抄写《道德经》,我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王羲之高高兴兴的抄写完《道德经》,就用笼子装着鹅回来了,觉得很快乐。他任性率真的情况就是这样。他曾经到他的一个下人家,看到一几案平滑干净,于是就在上面写字,这些字一半楷书一半草书。这些字后来被这个下人的父亲误刮去了,这个下人连着懊恼了好几天。他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一把六角扇在叫买。王羲之就在老妇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书写的,就可以卖得一百钱了。”老妇人照此一说,许多人都争着来买这把扇子。又一天,老妇人又拿着一把扇子来,王羲之笑而不答。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推崇,就像这样啊!
山中与斐秀才迪书
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大丈夫哪个没有奔走天下、安邦定国的远大志向?我和宗衮在两年之间,会面了又离别,离别了又会面,这当中来来去去所经历的路程,总共有三万里。为什么说有这么长的路程呢?去年春天,我们两人在京城相会,当时我去桂林,宗衮去滑台;今年秋天,我们竟然料想不到又在桂林相会;过了没多久,宗衮因为国事的缘故又回到滑台。坐船坐车,来来往往,哪里只止三万里呢?人的一生有多久?刚聚在一起,突然间又要分别,象这样相距遥远,更何况像这样的知己朋友极难遇上,还有什么好说的!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敻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时间正值十一月,我们几个朋友出城到野外为宗衮饯行。秋天的天空洁净无杂物,像是俯向红色的山崖。再加上万重高山耸立,像从平地上突起。山像铁那么黑,像笔锋那么尖。又有阳江、桂江,从军城旁流过,向南流淌,喷薄进入大海,浸润着海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处在朝廷的那些官员们,哪里知道遥远的边地还有这么美好的山水?山水既是这样,人也是这样,都充满情趣。宗衮面对此情此景,与我分手。忘记我还是可以的,怎么能忘掉这美好的山水啊!
召公谏厉王弭谤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阻塞老百姓的嘴,比阻塞河水还严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开通水道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晏子使楚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权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辞千金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学记3则
1.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2.大学教育的方法是:在不合正道、有碍学习的事未发生之前加以禁止,这叫作预防;在适当的时候施教,这叫作及时;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这叫作顺应;让学生互相观察学习而得到益处,这叫作观摩。这四点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禁止,就会遇到抵触,难以克服;错过时机以后才去学习,虽然勤苦,也难有成就;杂乱无章地施教而不顺应事理,就会使教学受到破坏,混乱无绪而无法整顿;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会使学生违背师长的教诲;轻慢邪僻的言行会使学生荒废学业。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3.读书的人有四种易犯的过失,老师必须了解。人们学习的时候,有时缺点在于学得过多,有时缺点在于学得过少,有时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时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了。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各有不同。知道了他们的想法,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补救他们的过失。当教师的,就是要发展他们的优点而补救他们的过失啊。
㈥ 我要道教祈福经文(给自己用的),最好再给我些别的道教经文,(内容不限)。
基本上所有的经文,不论是佛教的还是道教的,都具有消灾延寿祈福的功效。
㈦ 刘勰文心雕龙中情采的古文译文
(一)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1,非采而何2?夫水性虚而沦漪结3,木体实而花萼振4:文附质也5。虎豹无文6,则鞟同犬羊7;犀兕有皮8,而色资丹漆9:质待文也10。若乃综述性灵11,敷写器象12,镂心鸟迹之中13,织辞鱼网之上14,其为彪炳15,缛采名矣16。故立文之道17,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18;二曰声文,五音是也19;三曰情文,五性是也20。五色杂而成黼黻21,五音比而成《韶》、《夏》22,五情发而为辞章23,神理之数也24。《孝经》垂典25,丧“言不文”26;故知君子常言27,未尝质也28。老子疾伪29,故称“美言不信”30;而五千精妙31,则非弃美矣。庄周云32“辩雕万物”33,谓藻饰也34。韩非云35“艳采辩说”36,谓绮丽也37。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研味《李》、《老》38,则知文质附乎性情39;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40。若择源于泾渭之流41,按辔于邪正之路42,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43,而盼倩生于淑姿44;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45。故情者46,文之经;辞者,理之纬47。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48。
〔译文〕
古代圣贤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采吗?虚柔的水可以产生波纹,坚实的树木便能开放花朵:可见文采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实物。虎豹皮毛如果没有花纹,就看不出它们和犬羊的皮有什么区别;犀牛的皮虽有用,但还须涂上丹漆才美观:可见物体的实质也要依靠美好的外形。至于抒写作者的思想情感,描绘事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然后组织成辞句写在纸上;其所以能够光辉灿烂,就因为文采繁茂的原故。所以,文学艺术创作的道路有三种:第一是表形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颜色而成的;第二是表声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声音而成的;第三是表情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性情而成的。各种颜色互相错杂,就构成鲜艳的花纹;各种声音互相调和,就构成动听的乐章;各种性情表达出来,就构成优美的作品。这是自然的道理所决定了的。如《孝经》教导后人:“哀悼父母的话,不需要什么文采。”由此可见,人们平时说话不是不要文采的。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用巧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这是讲辞采的修饰。韩非又曾说过“巧妙的议论多么华丽”,这是说文采太多了。文采太多的议论,修饰得很巧妙的描写,文章的变化这就达于极点了。体会《孝经》、《老子》等书中的话,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话,就明白作品的华丽是过分淫侈了。如果能够在清流与浊流之间加以适当的选择,在邪道与正路面前从容考虑,也就可以在文学创作中适当地驾驭文采了。但是红粉和青黛只能装饰一下人的外容,妍媚的情态却只能从人固有的美丽姿容中产生出来。文采也只能修饰一下语言,文章的巧妙华丽都以它的思想内容为基础。所以思想内容犹如文辞的经线,文辞好比是内容的纬线;必须首先确定了经线,然后才能织上纬线。所以写文章也要首先确定内容,然后才能产生通畅的文辞: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
〔注释〕
1文章:《论语·公冶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何晏注:“章,明也;文,彩。形质著见,可以耳目循。”
2采:文采。本篇多用以泛指艺术形式。
3性:性质,特征。沦漪(lúnyī伦一):水的波纹。
4萼(è饿):花朵下的绿片。
5文:即采。质:即情。这句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一个方面。
6文:这里指虎豹皮毛的花纹。
7鞟(kuò扩)同犬羊:《论语·颜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去了毛的皮革。
8犀兕(xīsì西寺):都是似牛的野兽(犀是雄的,兕是雌的),皮坚韧,可制铠甲。
9资:凭借。
10质待文:这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又一个方面。
11综:交织,这里是加以组织的意思。性灵:指人的思想感情。
12敷写:即描写。敷,铺陈。
13镂(lòu漏)心:精心推敲。镂:雕刻。鸟迹:指文字。相传黄帝时的仓颉受鸟兽足迹的启发而造文字。(见许慎《说文解字序》)
14织辞:编织文辞。鱼网:指纸。《后汉书·蔡伦传》说蔡伦开始用树皮、鱼网等造纸。
15彪炳:光彩鲜明。
16缛(rù入):繁盛。名:《释名·释言语》:“名,明也,名实使分明也。”
17道:道路,途径。
18五色:青、黄、赤、白、黑,指作品的形象描写。《诠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物色》:“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19五音:宫、商、角、徵(zhǐ止)、羽,指作品的声韵。包括《乐府》篇“声为乐体”、“诗声曰歌”的“声”,和《声律》篇讲的宫商声韵。
20五性:指从心、肝、脾、肺、肾产生出来的五种性情。晋代晋灼《汉书音义》说:“肝性静”,“心性躁”,“脾性力”,“肺性坚”,“肾性智”。(《汉书·翼奉传》注引)这里指作者的思想感情。
21黼黻(fǔfú斧扶):古代礼服上的花纹。黼:半白半黑的斧形。黻:半黑半青的两个“己”字形。
22比:缀辑。《韶(sháo勺)》:舜时的乐名。《夏》:禹时的乐名。
23情:当作“性”。
24神理:神妙的道理。从《文心雕龙》全书多次所用“神理”一词的意义来看,所谓神妙的道理,就是《原道》篇所说的“自然之道”。数:定数。
25《孝经》:孔门后学所著儒家“十三经”之一。垂:留传下来。典:法度。
26“言不文”:指哀悼父母的话不应有文采。《孝经·丧亲》:“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ī以),礼无容,言不文。”
27常言:指不是哀伤父母的话。
28未尝质:并不朴质。
29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著有《老子》八十一章,亦称《道德经》。疾:憎恶。
30美言不信:这是《老子》最后一章中的话,是针对某些虚华不实的文辞说的。
31五千:即《道德经》,因它共有五千多字。
32庄周:即庄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著有《庄子》。
33辩:巧言。《庄子·天道》:“辩虽雕万物,不自说(悦)也。”
34藻:辞藻。
35韩非: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著有《韩非子》。
36采:当作“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不谋治强之功,而艳乎辩说文丽之声,是却有术之士,而任坏屋折弓也。”
37绮(qǐ起):有花纹的丝织品。
38《李》:当作《孝》,指《孝经》。《老》:指《老子》。
39文质:本指形式和内容,这里是复词偏义,只指形式。
40华实:也是复词偏义,这里只指华。淫:过分。
41泾、渭:泾水和渭水,一清一浊,二水会合于陕西高陵县。这里用以喻“文质附乎性情”和“华实过乎淫侈”两种创作倾向。
42辔(pèi配):马缰绳。
43铅:铅粉;黛(dài代):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
44盼:美目。倩(qiàn欠):动人的笑貌。《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淑:美好。
45情性:指作品中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6情:这里泛指作品内容。
47理:和上句“情”字意义相近。
48本源:根本,这里指文学创作的根本原理。
(二)
昔诗人什篇1,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2,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3,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4: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5,心非郁陶6,苟驰夸饰7,鬻声钓世8: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9。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10,逐文之篇愈盛11。故有志深轩冕12,而泛咏皋壤13;心缠几务14,而虚述人外15。真宰弗存16,翩其反矣17。夫桃李不言而成蹊18,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19,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20?
〔译文〕
从前《诗经》的作者所写的诗歌,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成的;后代辞赋家所写的作品,则是为了写作而捏造出情感来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像《诗经》中《国风》、《小雅》等篇的产生,就是由于作者内心充满了忧愤,才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感情,用以规劝当时的执政者:这就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文章的。后来的辞赋家们,本来心里没有什么愁思哀感,却勉强夸大其辞,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捏造情感。为了表达情感而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辞精练而内容真实;仅仅为了写作而勉强写成的文章,就往往是过分华丽而内容杂乱空泛。但是后代的作家,大都爱好虚华而轻视真实,抛弃古代的《诗经》,而向辞赋学习。于是,抒写情志的作品日渐稀少,仅仅追求文采的作品越来越多。有的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高官厚禄,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有的人骨子里对人间名利关心之至,却虚情假意地来抒发尘世之外的情趣。既没有真实心情,文章就只有相反的描写了。古人曾说:“桃树李树不用开口,就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在树下走出路来。”那是因为树上有果实的原故。古书上又曾说过:“男子种的兰花即使好看,却没有香味。”那是因为男子缺乏真诚细致的感情。像花草树木这样微小的东西还要依靠情感,凭借着果实;何况人们写作文章,那就更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如果作家所写的和自己的情感不一致,这种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
〔注释〕
1诗人:《诗经》的作者,同时也指能继承《诗经》优良传统的作家。什:诗篇。
2辞人:辞赋家,同时也指某些具有汉赋铺陈辞藻的特点的作家。扬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3《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等代表作品。
4讽:婉言规劝。上:指统治者。
5诸子:这里指汉以后的辞赋家。
6郁陶(yáo摇):忧思郁积。《楚辞·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王逸注:“愤念蓄积盈胸臆也。”(《文选》卷三十二)
7苟:姑且,勉强。
8鬻(yù玉):卖。声:名声。钓:骗取。
9滥:不切实。
10体:体现。制:作品。
11逐文:单纯地追求文采。逐:追逐。
12轩冕(miǎn免):指高级官位。轩:有屏藩的车。冕:礼冠。
13皋(gāo高)壤:水边地,指山野隐居的地方。
14心缠几务: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几务:即机务,指政事。
15人外:指尘世之外。
16宰:主,这里指作者的内心。
17翩(piān篇):疾飞。《诗经·小雅,角弓》:“翩其反矣。”郑注:“翩然而反。”
18“桃李不言”句:这是古代民谣。《史记·李将军列传赞》中引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路。
19男子树兰:《淮南子·缪称训》:“男子树兰,美而不芳。”芳:花的香气。这个说法当然不可信,刘勰借用此话是意在强调真实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20征:证验。
(三)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经1;采滥辞诡2,则心理愈翳3。固知翠纶桂饵4,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5,殆谓此也6。是以“衣锦褧衣”7,恶文太章8;《贲》象穷白9,贵乎反本。夫能设谟以位理10,拟地以置心11;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12;使文不灭质13,博不溺心14;正采耀乎朱蓝15,间色屏于红紫16:乃可谓雕琢其章17,彬彬君子矣18。
〔译文〕
因此,写文章时运用辞藻,目的是要讲明事理。如果文采浮泛而怪异,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然模糊不清。这就好比钓鱼的人,用翡翠的羽毛做钓绳,用肉桂做鱼食,反而钓不到鱼。《庄子·齐物论》中说“言辞的涵义被过繁的文采所掩盖了”,指的大约就是这类事情。《诗经·卫风·硕人》说“穿了锦绣衣服,外面再加上罩衫”,这就是因为不愿打扮得太刺眼。《周易》中讲文饰的《贲卦》,最终还是以白色为正,可见采饰仍以保持本色为贵。进行创作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规范来安置作品的内容,拟定一个适当的基础来表达作家的心情;只有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确定了,才能据以配上音节,缀以辞采;从而做到形式虽华美,但不掩盖其内容;辞采虽繁富,但不至埋没作家的心情:要使赤、青等正色发扬光大,而把红、紫等杂色抛弃不用:这才是既能美化作品,又能使内容形式都符合理想的作家。
〔注释〕
1经:王利器校改作“理”。理: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上文所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中的“情”、“理”意同。
2诡:反常。
3心理:作者内心所蕴蓄的道理,表达而为作品的思想内容。翳(yì意):隐蔽。
4翠纶:用翡翠鸟毛做的钓鱼线。桂:肉桂,喻珍贵食物。饵(ěr耳):引鱼的食物。《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录《阙子》:“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5言隐荣华:这是《庄子·齐物论》中的话。隐:埋没。《庄子》原文“隐”下有“于”字。
6殆(dài代):几乎,大约。
7褧(jiǒng迥):一种套在外面的单衣。这句是《诗经·卫风·硕人》中的话。
8章:鲜明。
9《贲(bì必)》:《易经》中的卦名。贲:文饰。穷白:最终是白色。《贲》卦的最后说:“白贲无咎。”王弼注:“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在其质素,不劳文饰而无咎也。”
10谟(mó魔):王利器校作“模”,规范的意思。
11地:底子,这里指文章的基础。本书《定势》篇中曾说:“譬五色之锦,各以本来为地矣。”心: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12摛(chī吃):舒展,发布。
13文:指作品的文采。质:指思想内容。
14博:指辞采的繁盛。溺(nì逆):淹没。《庄子·缮性》:“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
15正采:即正色。《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疏引皇氏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駠黄(即留黄)是也。”朱:属赤色;蓝:属青色,都是正色。《说文》:“蓝,染青色也。”
16间色:由正色相间杂而成的杂色。屏:弃。红、紫:都属杂色。
17章:文采。
18彬彬(bīn宾):指文质兼顾,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恰当。《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四)
赞曰:言以文远1,诚哉斯验。心术既形2,英华乃赡3。吴锦好渝4,舜英徒艳5。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译文〕
总之,语言要有华美的文采才能流传久远,这确是不错的。运用文思的方法既然明确,作品中的文采就能适当丰富了。但吴地出产的锦绣容易变色,木槿花虽美而不能持久;写文章如果类似这样,只有繁丽的文采而缺乏深刻的思想情感,看起来必然令人生厌。
〔注释〕
1远:指流传久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心术:运用心思的道路,这里指写作的方法。形:显著,明确。《礼记·乐记》:“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孔疏:“术,谓所申道路也;形,见也;以其感物所动,故然后心之所由道路而形见焉。”
3赡(shàn扇):富足。
4渝:变。
5舜:木谨(jǐn仅)花。英:花。木槿花朝开暮落,有花无实
㈧ 求朗诵比赛主持人开场白,下面有具体的主题,比较急,有哪位能帮下忙,万分感谢!下面有补充。
开场白:
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欢乐;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走进诗情画意之中;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你的心扉,释放你的激情;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这里将成为诗歌的海洋。
捧起这些佳作,我们与圣贤相会;吟咏这些绝唱,我们与历史对话。传统将在这里升华,文化将在这里更生。
今天光临晚会现场的领导有:
今天光临晚会现场的评委有:
下面有请教体局杜局长讲话
灵宝市第二届中学生“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正式开始
1、实中
沐浴在十月金色的阳光里,任思想沿着岁月的河床去追赶那五千年的时光,在这片燃烧的土地上,中国巨龙的生命图腾和共和国一起,在艰难跋涉中步入辉煌。
请欣赏实验中学的经典诵读《中华魂》
2、四中
金城之中心,向阳小巷内,办学有特色,书香溢校园;
书籍开启心智,书籍照亮人生;
诵读经典诗文,爱我美丽四中校园;
请欣赏市四中的经典诵读《道德经》
3、二中
经典华章交相辉映,经典思想一脉相承。
请欣赏市二中的经典联诵《道传千古德惠万物》
请评委为前3个节目打分
4、一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走进一中校园,诵读声声声入耳,翰墨香香满校园。
请欣赏市一中的师生带来的深沉厚重的中华传统经典《道德经》
现在公布前三个学校的节目得分
5、三中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带领我们走向黎明!
请欣赏市三中的经典诵读《理想》
一中最后得分
6、五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家国有难之际,诗人苍天一声吼,激励了多少英雄豪杰的爱国之心!
请欣赏市五中的经典诵读《满江红》
三中最后得分
最后欣赏市三中常海娟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歌曲《祖国万岁》
五中最后得分
今天一等奖
请到会的领导 为他们颁奖
结束语: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里荡漾
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文化精髓伴随我们成长
灵宝市第二届经典诗文朗诵比赛圆满结束!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相聚明年!再见!
㈨ 杜冲的古代杜冲
周昭王丁巳年,他听说文始先生尹喜得道登仙,就来到尹喜旧宅,与尹轨一同学道。当时,幽人、逸士闻风而归附门下的有5人,都沉默虚远,方雅高素,苦修道术。周穆王听说后,就修了一座道观,请杜冲为道士,住于其中,待以仙人之礼。他闲居幽室,吟咏道德经,达20余年。
一日展先生自天而降,有二人手捧一函丹方,随侍左右。杜冲连忙下拜,展先生就把这一函丹方给他,之后,对他说:老君和尹先生在东海召见太帝,天下山川洞室仙人也前往拜见。有一位地司向老君陈说你刻苦修道,精专不懈。故老君派我来授你仙经。杜冲经过数年修炼,身生金光,五脏坚润。后来又有真人李君传给他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此经炼成后,能够洞观众妙,驱策虎豹,役使百灵,通冥达幽。
周懿王己亥年,上清元君派仙官把他接至仙界,封他为太极真人,下任王屋山的山王
㈩ 道家思想有什么代表作
济苦经
天尊言:我穷乎无穷,极乎无极。我有七道之法,曰隐光,曰处光,曰隐相,曰明隐,曰隐变,曰隐真,曰大德。历化世间,观察众生,炼其善恶。若男若女,能崇我法,精进信敬,行坐念道,恒持斋戒,着净衣服,清洁之所,昼夜烧香,依时礼拜,供养十方,行道吟咏,赞叹诸圣,月直长斋,日日不阙。是人若遭病困,痛苦无疗,及在系闭,并诸妇人,临产不分,当为诵此七道名字,呪请于我。我则寻声,将徒众乘空而来,径赴是家,救拔病人,追其游魂,令还本身,则得除愈。若在牢狱厄难之中,亦令枷锁解脱。若有妇人难产,便得易产。复于宅中有诸秽恶,浮游病鬼,邪魔魍魉,毒气魑魅,无辜虚耗,驱除远去。呪诅蛊道,妬忌赤口,遣还本主,动作触犯,受其过尤。我使侍童玉女,卫护其家,常居福庆,老命更延,少年益寿,诸善附体,万恶冰消。一心信受,奉行自然,得获道真。 天尊言:我法行化,以为信者,勤身受持读诵。如是道民,我恒围卫,愍其炼行,能敬道法,为除烦恼,终无枉横。生无忧苦,死无殃咎,去处无为,常乐善缘,获福自然,超越升仙。
天尊言:我臣道士,是汝门师,受汝供养,为汝授法,转读经文。过斋度戒,通传我前。启请精诚,我自知之。若不依法,我亦知之。汝等道民,但好供养,勿有侮慢,谤生口业,生施有悔,死必无功。我当观察,罪无两主,直心取念,多施多获,少施少得。造经造像,亦复如是。及能安立宫观,坐我形像,幡花围遶,然灯续明,施力成就者,其功巍巍,计不可胜。时登善福,得入升仙。
天尊言:惟我先天地前,我独有之。无生无灭,变易自然。有天有地,始有君民。我出经教,历帝为师,复为天真大神,抚接苍生。东化碧落,南化炎明,西化大堂,北化郁单。化缘既徧,迁还帝境。济度十方,皆来奉道。未覩因果,至心乐法,得入升仙。
一者无极大道,二者无上正真道,三者无为太平清约大道。
天尊言:此经一卷,日诵三徧,称我三宝,彰卫此人,令无怖畏。若有罪犯,亦复除灭。汝等道民,若读此经,口气不净,故污不慎,未来染罪,秽浊之中。若欲读诵,必当漱口洁净,持心正念。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长命得最安乐,衣食丰足。此经一卷,大有神德,济度生死,若男若女,抄写受持,清净安置。即宅舍安稳,男女昌炽,众圣助卫,世人敬爱。富乐无为,福力之故。善行增广,七世生天,法界有类,俱持斯福,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