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社会道德与经济发展

社会道德与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1-05 23:42:01

Ⅰ 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道:就是明事理。德:就是付出。道+德:笼统的讲就是有素质。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风俗和习惯有进步和也有落后的。记得,看过这样一个记录,从明朝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安徽凤阳地区以农业经济生产为主,但由于土地稀少贫瘠、加上频繁的天灾,当地人民经常吃不饱,于是产生了当地人外出行乞的风俗习惯,当万里出任安徽省委书记时,亲身到当地考察,当他看到当地人大多出外行乞和一家母女三口人只有一条裤子可穿的情况时,他责问陪同的当地官员,当地官员的回答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的人有外出行乞的风俗习惯。当时万里气愤难当,痛责了麻木的当地官员。并发誓要改善当地的生活。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由于我们政府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政策,凤阳人改变了外出行乞的习惯。包括凤阳在内的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提升。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素质也有了很大改善。

这就是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的很好的例证。

再来看看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对道德提升促进的情况。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是血腥肮脏和不道德的。

对非洲黑人的惨无人道的奴役,对美洲土著的灭杀,对亚洲人民的残酷掠夺,对欧洲人民的无情压迫。所有这些,我们是否就可以认为迄今为此的人类经济发展最迅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是使道德退化而不是促进的呢?

有压迫的地方注定要有反抗。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基本是安定的,人民也是安居乐业的。这是因为在贪婪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人民不能容忍的时候,尤其是有了马克思理性的指出资本主义的弊端的时候,资本主义觉悟了、改良了。

首先,限制了资本主义贪婪的无限制的胃口,出台了反垄断法,给了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

其次,在物质上,他们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水平,在社会财富再分配上让利于人民。

再次,在精神上,他们出台了陪审员制度,让最平凡的人用他们的良知来执掌法律。

当然,上述资本主义的改良无法克服其本身的固有缺陷。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对道德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商品生产促进了道德进步,还具体表现在:自由竞争促进人们增强自主意识,形成独立人格;等价交换强化人们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价值规律推动人们增强主体作用商品经济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着个性的丰富和人性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人们打破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树立奋发图强和开拓进取精神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作用。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推动人类道德进步是基本的历史趋势,道德进步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虽然不是绝对平行,在大体上还是同步进行的。道德的提升和进步归根结底是经济关系发展的产物。

Ⅱ 经济发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思修题

关于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
上主要观点有三种:(一)经济与伦理两难冲突论,认为商
品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商品经
济的发展势必要以道德的退步或牺性为代价.因为,商品
生产必然产生个体意识的觉醒和私有意识膨胀这种道德
演化的“二律背反”.当前道德消极现象的出现,就是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生产竞争机制的产物.有竞争就必然产生
商品经济活动中的盲目性,有些人就会私欲膨胀,产生投
机心理,一系列不道德现象就随之出现了.所以,经济与
伦理的冲突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注定会影响甚至阻碍
道德进步.(二)经济与伦理自然协调论.协调论者指出,
冲突论者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错误.若把谋取必要生活
资料界定为谋利,并且以谋利为恶,那么人类经济发展史
就成了道德的退步史.与此相反,经济发展推动人类道德
进步是基本的历史趋势,道德进步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虽然不是绝对平行,在大体上还是同步进行的.道德归根
结底是经济关系的产物.商品经济对道德的影响作用,是
原始经济和自然经济望尘莫及的.就像商品经济是社会
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一样,道德消极现象是一种伴随现
象,不是可以选择的.它产生于自然经济下旧的封建道德
残余,也从非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及其相适应的社会关系
中产生.并不只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内在机制的必然产
物.所谓经济与伦理两难冲突的论点,夸大了道德的相对
独立性,这种冲突实际上并不存在.商品生产能促进道德
进步:自由竞争促进人们增强自主意识,形成独立人格;
等价交换强化人们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价值规律推
动人们增强主体作用商品经济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
着个性的丰富和人性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人们打破因
循守旧的保守思想,树立奋发图强和开拓进取精神等方
面都发挥了极大作用.(三)经济与伦理双向效应论.论者
认为商品生产的内在本性和运行机制对道德进步有双重
影响.它在推动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下,也会诱发出
某些消极的道德现象.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内存的特
殊优越性,可以有力地抑制商品经济共性可能产生的对
道德的消极影响,把负作用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并且认
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道德的双向影响并不是势均力
敌的.其演变趋势也不是同步的,而是正向效应日趋强
盛,负向效应日趋消弱.这不仅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
践上也是可行的

Ⅲ 经济发展和道德到底是什么关系

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我以为这几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其积极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消极影响是: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元疑增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 对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但多数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因而很难完全避免商业投机行为。但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公平竞争型经济、质量效益型经济和法制纪律型经济,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行秩序要求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之中实现,所以道德必须介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成和运作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充分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人们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人们选择市场经济的目的中,就已经包含了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当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性、广泛性和频繁性越来越显示出道德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因而规范经济行为不仅成为法律频频涉及的热点,也成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 第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又成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此,我们不应该单方面注重经济建设或道德建设,他们应该统合于具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 我们所要建立的道德体系,应当是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又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经济的建设也应该是在道德体系所容许的范围内有序有度

Ⅳ 道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道德是人类文明的表现。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繁荣和人类发展的需要。但是不能因需要发展经济去破坏道德底线。正常的是经济越发展。人类越文明。道德更高尚。

Ⅳ 社会经济对社会道德有哪些影响

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历史上出现的各种道德体系都是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利益关系引申出来的。

迄今人类历史所经历的五种社会经济关系类型,即原始社会经济关系、奴隶社会经济关系、封建社会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就决定了有五种社会道德与之相适应。

社会经济基础变化了,由它所决定的物质利益关系必然也会发生变化,作为调整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也就必然发生变化。一旦旧的社会经济关系完全被新的社会经济关系所代替,新的社会道德便或迟或早地会取代旧的道德而居于社会的主导地位。

就是在同一社会经济形态里,经济关系发生的局部变化,也会相应地引起社会道德的某些变化。人类道德的发展史,就是道德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那种认为道德是永恒的、不变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Ⅵ 辩论题:是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道德败坏还是道德败坏促进经济发展了求详细的阐述和例子

我不认为有可比性

Ⅶ 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我以为这几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其积极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消极影响是: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元疑增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
对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但多数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因而很难完全避免商业投机行为。但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公平竞争型经济、质量效益型经济和法制纪律型经济,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行秩序要求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之中实现,所以道德必须介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成和运作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充分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人们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人们选择市场经济的目的中,就已经包含了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当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性、广泛性和频繁性越来越显示出道德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因而规范经济行为不仅成为法律频频涉及的热点,也成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
第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又成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此,我们不应该单方面注重经济建设或道德建设,他们应该统合于具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
我们所要建立的道德体系,应当是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又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经济的建设也应该是在道德体系所容许的范围内有序有度的发展。

Ⅷ 经济发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版。社会主义权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

Ⅸ 怎样理解社会道德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产生的条件: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以上供参考。

热点内容
诉讼法要背法条吗 发布:2025-05-02 02:58:35 浏览:25
毛概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发布:2025-05-02 02:58:23 浏览:178
台儿庄区法院法官 发布:2025-05-02 02:49:07 浏览:469
名词解释法治理念 发布:2025-05-02 02:31:55 浏览:984
司法拍卖塑料 发布:2025-05-02 02:31:52 浏览:879
违反劳动合同法辞职的损失 发布:2025-05-02 02:30:22 浏览:855
三亚市城郊法院 发布:2025-05-02 02:26:00 浏览:398
认识依法治企 发布:2025-05-02 02:22:53 浏览:542
中国刑事诉讼法290条 发布:2025-05-02 02:17:54 浏览:612
民事诉讼法第171 发布:2025-05-02 02:02:06 浏览: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