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立法权
A. 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①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人大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法律体系,(立法权)为推进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搞好法律法规安排。
③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④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⑤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增强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推动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
B.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而提出的总目标之一,是立足于中国实践与国情而提出的自身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2)国家治理现代化立法权扩展阅读: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在明确的国家治理思想指导下,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着增强国家统一性、推进国家均等化、提高国家创新性、促进国家法治化和基层社会自治等多项重点任务。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家治理实践,集中体现为整合条块、化解失衡、供给动力、克服阻力、提高活力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
一是加强国家整合。
强有力的国家整合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整合,既包括实现、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包括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交通体系、统一的市场体系、统一的司法制度,形成一整套标准统一的规则体系和治理体系。实现这些领域的有效整合,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建设一支稳定的军事力量,凝聚社会共识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增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
二是促进均衡发展。
从社会层面而言,国家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成员提供均衡普惠的社会服务和良好秩序。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在国家治理的制度和能力建设过程中,我国将进一步引导和协调更多的资源、人才、资金、管理、技术等要素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去,努力缩小不同群体间的实质性差距,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推动法治建设。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和现代国家的主要标志,体现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和有效治理能力,具有运行成本低、实施效果好的特点。通过不断完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现代法治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有力提升社会整体法治意识,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进程。
四是释放社会活力。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其本质在于政府向社会放权,释放社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活力。在社会基层,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涌现,社会企业、非营利性组织成为参与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社工、社区、社会联动格局正在形成。
五是创造多种民主形式。
十八大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完善发展,权力监督与制约实效明显增强,地方被赋予更多的立法权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制度平台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定,提高各个界别参政议政的能力和实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团结进步、促进共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六是广泛参与全球治理。
习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使世界成为一个日益紧密联系的整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国家治理的持续有效,为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加雄厚的基础;而参与全球治理所带来的红利,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不断改善的动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 社区的市有社会治理方面的立法权嘛
没有,只有执法权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上的各类新冲突和新矛盾不断涌现,对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国家权力与地方权力,政府权力与人民权利的平衡点,在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更要注重通过法律化的手段来调整.修订后的《立法法》及宪法修正案全面赋予了设区的市立法权,这是我国立法体制的重大调整,赋予设区的市立法权目的在于以严格的立法过程来抑制地方公共决策的恣意空间,从而助力地方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转型.地方立法与地方公共政策统一于地方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因此,在地方的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地方立法权的概念,认识地方立法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正确有效行使好地方立法权,可为社会治理法治化和现代化转型提供坚实法治保障,符合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河源市地方立法实践出发,通过对地方立法权权力来源,地方立法权"扩容"的背景原因,地方立法与社会治理关系,地方立法现状等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地方立法实现善治目标的路径思考,以期能够对地方政府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D. 我国法律规定的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权限有何特点
立法权
立法权构成国家的主权,这通过法律来组织和调整一切。立法权,国家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权力。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第二类是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的权力。一方面,立法机关自己制定法律,另一方面,立法机关授权行政机关制定法规、条例、决议和命令等,它们都具有法律规范的性质。
在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还享有提出法案的权力。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立法权。
1、立领域权限划根据宪全权修改宪制定修改基本律(包括权律)监督宪实施等;全委权解释宪监督宪实施权制定修改律《立》并具体列举能由全及其委制定律事项同依照《组织》《立》规定省级较市及其委同宪、律、行政规本省、自治区性规相抵触前提制定颁布性规根据《宪》《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自治机关权依照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报请批准施行根据两《特别行政区基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享立权特别行政区立机关通案经行政官签署、公布即效些律虽须报全委备案备案影响律效。
2、行政领域权限划行政事务十纷繁复杂宪没具体列举哪些行政事务归属央哪些归属哪些既由央管理由管理原则规定由务院统领导全各级家行政机关工作规定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家行政机关职权具体划《组织》规定县级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经济、教育、科、文化、卫、体育事业财政、民政、公安、司行政、计划育等行政工作。
E. 为什么我国立法体制改革呈现出立法权主体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国立法体制改革呈现出立法权主体不断扩大的趋势是由于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导致的。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土地、人口、城市管理、环境以及社会管理等问题,错综复杂,需要用法治来治理本地区各个方面。立法权扩大到所有设区的市,有利于推动地方因地制宜运用立法手段解决本地具体问题,让社会主义法治的触角更加灵敏,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迸发。
我国是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国家立法权的划分,既要充分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确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立法中的优势地位,又要赋予中央政府和地方适当的立法权限以便对国家进行有效的治理。
F. 人民政协具有部分立法权吗
人民政协不具有立法权。全国人大是立法机构。
人民政协履行了参政议政的职能,人民政协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政协本身就是推动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从职能上来看,人民政协依据宪法、政协章程和相关政策,围绕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民主决策开展政治协商,围绕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开展民主监督,围绕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等方面重大问题开展参政议政,有助于推动依法治国战略深入实施。
G. 国家治理能力包括哪几个方面
法律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有助于提高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需具体把握好治理主体、治理功能、治理手段、治理方式等四个方面。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五十八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H. 国家立法权的行使主体都有哪些
“依法治国”也就是依照体现人民群众意志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而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立法权的行使,那么大家知道立法权的行使主体是谁吗?接下来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一、立法权的行使主体是谁
立法权就是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权力,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第二类中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的权力。一方面,立法机关自己制定法律,另一方面,立法机关授权行政机关制定法规、条例、决议和命令等,它们都具有法律规范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还享有提出法案的权力。这里的法是指狭义的法,不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中国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有国家立法权,也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是国家立法机关。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由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的会期较短,不可能及时、多次审议立法事项,所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也行使国家立法权。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二、立法主体与立法机关的区别是什么
立法主体是指有权制定、认可、修改、废除法律的国家机关。包括专门行使立法权或主要行使立法权的立法机关,也包括制定宪法的制宪机关,还包括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国家机关以及制定地方法规的地方国家机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只要享有部分立法权限就是立法主体的观点是错误的。
立法机关是指以行使立法权为其机关的专门职能或主要职能的国家机关。如外国的议会或国会,如我国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它们的立法权限是法定的,它们代表着国家行使立法权。立法权成了它们的专门职能或主要职能。
以上就是小编总结的关于“立法权的行使主体是谁”等相关内容,不知道有帮助到各位小伙伴吗?我国立法权的行使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如果您后续还有什么不懂的法律问题,可以随时向找法网的在线律师进行咨询,他们会为您进行专业的解答。
I. 如何评价这次《立法法》修改中的地方立法扩权
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草案》在扩大地方立法权方面所作努力,具有如下积极意义。
其一,有利于我国立法体制的完善。
其二,有利于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J. 国家立法权属于谁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地方人大和政府都有一定的立法权限。《立法法》第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第六十五条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第七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第八十条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