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耶稣道德

耶稣道德

发布时间: 2021-01-06 09:15:03

『壹』 圣经上的标准要比法律,比道德还要什么

圣经上的标准要比抄法律,比道德还袭要完全。人要追求成为耶稣基督的样式。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马太福音11:29和合本)

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拉太书3:26-27和合本)

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罗马书10:4和合本)

愿神赐福与你,哈利路亚!

『贰』 中国基督教如何重视伦理道德:有关基督教伦

基督教特别重视教导人要谦卑,是因为她相信上帝创造一切,上帝是一切价值的尺回度。上帝与人之间是“答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这种“被造感”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理智和道德上的有限,因此我们必须谦卑在上帝面前。“凡以谦卑态度敬拜上帝的人也能谦卑待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友善地评价别人的行为,以平等地位与人对话。主耶稣在马太福音7章12节教导我们:“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谦

『叁』 为什么叔本华批评“基督教道德学并不虑及动物,这一事实,乃是它体系中的一个缺陷”“真丢脸,竟是这样一种

你是否在意:叔本华批评“基督教道德学并不虑及动物”,
适合贱民、下等人与外化人的道德,
还说:人类最重要的宗教体系是佛教。
???
若是叔本华进一步说耶稣是骗子、是被鬼附着的,应当将他杀死,基督徒都应该钉十字架,。。。
你又会怎样呢???

叔本华,他就是一个人。佛教需要他的肯定吗?基督教能被他否定吗?

“基督教道德学并不虑及动物”,真的吗?

“适合贱民、下等人与外化人的道德”,你以为你是谁呢?硕士、博士?是的,你是。
但在耶稣的眼中,都是罪人。

那些“聪明人”、“智慧人”现今在哪里呢?
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
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
智慧人在那里.文士在那里.这世上的辩士在那里.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么。
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 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利尼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因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肆』 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谈道德经文解释

这是圣经约翰福音四章7节~26节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时耶稣问的一句话。“耶稣回答说版:‘凡权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和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耶稣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妇人说:我们有丈夫。耶稣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妇人说: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那么耶稣如何知道那妇人有五个丈夫呢?原来,在列王时代,“亚述王从巴比伦、古他、亚瓦、哈马和西法瓦音迁移人来,安置在撒玛利亚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他们就得了撒玛利亚,住在其中。”所以,撒玛利亚人于这五个外来民族往来,与他们生活、联姻,随他们的风俗,拜他们的神。圣经的属灵意义还在于,“主”这个词,代表主人、丈夫,耶和华是以色列人的主,以色列人的丈夫。离弃耶和华去拜他神的,就是淫妇。亚述王带进撒马利亚的五个民族的神成了撒玛利亚人崇拜的偶像,因此,耶稣对那撒玛利亚妇人说她有五个丈夫的原因就在于此。

『伍』 基督徒要讲那些道德了

唉——————
道德是世人的好坏标准,是神普遍的恩典,保守世人不至于堕落的更内残酷恶毒容。
第一,你既然是基督徒,就当悔改你的厌烦——无论怎样的人,都是神按着他自己的形象和样式造的,你没有资格厌烦他们,哪怕他们得罪了你,你也只当为他们祷告——主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你又该当怜悯那算命的,柔和地向他传福音,而不是斥责他为骗子——
你若不传符合耶稣基督福音的真理的消息,的确就是在骗人的前程——
是的,你明白了神的道了吗?德又是怎样的呢?
神的道是福音的真道,就是耶稣基督自己,就是主所表明的真理道路生命!
德是道所结出的基本的果子。
我们思想意念、言语行为都要按着主的教训思行,与道德分辨,结出圣灵的果子,这是超越世人道德的,无论教内外,都要按神的真理思行,遵行神的道,就不可能没有德了。

『陆』 试从基督教道德的演变过程来说明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希望有明确的答案,谢谢!

基督来精神通过基督为世源人赎罪而死的历史发掘出人内心中无限神性,因此昌盛不衰。但他把注意力过度放在彼岸生活,压抑了现实生活,最终导致无数人抛弃神性,转投于现实,导致了他的两元分裂,近代人文运动,即是他的产物。
以下是一些反对基督教的名言:
“迄今为止什么是对生命的最大非难?上帝……”
“上帝的概念是被发明来作为生命的敌对概念。来世的概念是被发明来贬低生存者的价值。”
“上帝死了!”

『柒』 传统基督教道德价值观及其对现代西方人之影响

大约在公元1世纪初叶,正值罗马帝国如日初升之际,在罗马的东方行省巴勒斯坦的大地上,一个名叫耶稣的犹太青年以一种救世主的口吻开始传播天国的福音:“天国近了,你们应该悔改”。[1]

耶稣的教导构成后来基督教教义的核心。它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原本是东方的,然而它却在罗马帝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最终几乎征服了除少数残存的“异教徒”之外的全体罗马人的心。[2]到帝国末期,罗马帝国已经是基督教的一统天下。其它各种世俗的理论体系和宗教学说都被基督教排挤出历史的舞台。在日尔曼人摧毁了西罗马帝国之后,基督教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且,它还进一步在精神上征服了武力的征服者,使日尔曼各个蛮族王国相继皈依了基督教,并充当了他们的精神导师,驯化和教化这些未开化的蛮族各部落。因此,基督教就成了古典文明的母体和将其传输给中世纪西欧的重要桥梁。

借用著名史学家汤因比的术语,可以恰当地把基督教比喻为罗马文明死亡后所形成的精神之“蛹”。它在日尔曼人的文化土壤上,又孵化出新的文明——中世纪的“日尔曼—基督教”文明。它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前身或直接来源。如果考虑到在整个中世纪上千年中,西欧人除少数生活于基督徒夹缝中的犹太人之外几乎都是基督教徒这个事实,基督教对西方政治传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所以,乔治·萨拜因将基督教的兴起正确地称为“西欧历史上最革命的事件。”[3]

基督教主要是一种救世之说而不是一种政治哲学。在《圣经》中,政治问题只是作为神学问题的边缘而附带谈到的。《旧约全书》主要叙及犹太人的政治史,神学家们从中引申出一些政治结论。而《新约全书》直接谈及政治的,不过就那么一些著名的段落。这些段落借助信徒们对《圣经》的信仰的力量,在中世纪起到了一句顶一万句的作用。然而,基督教教义对西方政治文化真正的意义,在于它引进了一整套全新的价值体系,受这种价值体系的影响,西欧人的政治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我的国不属这世界”——对政治的疏远

据《圣经》所载,面对死亡的耶稣平静地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4]这句话是所有基督徒面对国家和政治事务都会说出来的话。这反映了他们共同的政治心态,即与政治的疏远。

在城邦时代,尽管人们也相信灵魂不死,相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城邦的政治生活。他们的全部忠诚指向城邦,整个的人和生活都属于城邦。公民道德使他们将城邦作为精神的支柱或寄托,正是通过优良的城邦生活,一个公民才能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和实现自己的本性。城邦解体之后,斯多葛派开始跳出国家的界限,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审视人的地位和人的生活,从而降低了国家在人生中的价值。基督教则把人的目光引向天国。耶稣传播的是天国即将来临的福音,由于天国即将来临,人们便应该对人生有新的态度,开始新的生活方式。“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5]早期基督徒的观念具有强烈的末世论的色彩,他们等待基督重返人间,等待末日审判和千年王国的到来。早期教会就是一个期待的团体。虽然这种期待一再落空,一再推迟,但这种期待的心理却根深蒂固。基督徒们把这个世俗的世界视为他们精神朝圣旅程中的一个短暂的寓所或客栈,甚至现实世界干脆就是一个涤罪所。他们忏悔、祈祷、行善,为了得到上帝的宽恕,使其灵魂得进天国。灵魂得救才是他们真正追求的目标。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自己只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

这种追求灵魂得救的超越主义价值观和对来世的信仰,无疑大大降低了国家和政治生活在人们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它也使基督徒产生了“上帝的选民”与“这个世界”之间鲜明的二元性的强烈感觉。

基督徒开始以一种冷漠、陌生与疏远的心态看待国家,他们不再有城邦公民那种对国家或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他们只给予国家有限度的承认,有条件的肯定。他们绝不把无限的溢美之词给予国家,也不会把全部身心奉献于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参与政治生活,但绝不把政治生活视为实现自己价值和本性的主要途径。早期基督徒不愿担任公职,甚至拒绝对国家尽最重要的一项义务,即服兵役。那些修女、修士们干脆远离人群社会,到深山或沙漠中过着孤独的苦修生活。他们的那种生活方式正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不是神就是兽”的生活,可它却是基督徒最标准的生活。

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已经成为国教,与帝国融为一体。面对帝国日益深重的内忧外患,教会的领袖和智力精英没有忧患意识,不关心国家的命运,不能提出救国方案,反倒集中精力于基督神性与人性之类无尽无休的争论,同所谓“异端”进行残酷斗争。帝国的政治解体、经济衰退和军事失败,从没在他们的心目中激起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西罗马帝国就是在他们的不关心态度下被葬送的。

2.上帝的权威与人间的权威——基督徒的双重忠诚

自国家形成以后,它的最高权力机构便享有支配人类一切生活的最高权威。这种权威或源于人民集体的委托,如城邦时代,或基于人间权威与神的权威合一,如古代东方和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开始将神的权威与政府的权威分离,并将神的权威置于人间权威之上。

基督教是一神论,它的上帝是世界唯一的主人。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一切,是世界的绝对主宰。《旧约全书》中描述的犹太人的上帝是一个标准的专制帝王和专横的父家长的形象。他有绝对至上的权威和能力,支配着人间的事务。他赏善罚恶,甚至动辄将毁灭的命运带给人类。人不过是他脚下的尘土或匍匐于他脚下的可怜虫。在《新约全书》中,耶稣已变成慈爱、温和、甚至受难的形象,但他的权能没有变。他有真正至上的权柄来奖赏和惩罚人类,决定每一个人的命运。他被称为“万主之主,万王之王”。[6] 基督徒尤其是西方的基督徒普遍深重的负罪感无疑又强化了神对人的支配权力和人对神的依赖、敬畏与顺从。

与神的权威相比,人间的权威被降到次要的位置。在《旧约全书》中,当以色列人要求立一个王来统治他们时,耶和华只是勉强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把这个做法视为背离上帝的行为,是不要上帝做他们的王。[7]早期基督教有过数百年遭受罗马帝国政府迫害的惨痛经历,所以在基督徒当中滋生了对世俗政府的消极、否定甚至痛恨的情绪。在最早的一批基督教文献中,迫害基督教的政府被视为魔鬼的工具,罗马被比喻为饮圣徒血的巴比伦淫妇。[8]而早期基督教遭受罗马政府迫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肯跪拜皇帝,不肯承认皇帝为神。当后来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甚至成为国教之后,他们对政府权力的态度有了转变,但在骨子里,他们对世俗政府仍保持着一定距离,并带着怀疑、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它。亚里士多德把城邦理解为“至善”的社会组织。柏拉图认为,他的理想国不仅是善的,还是美的,是一切事物中最美者,甚至就是美本身。[9]基督教与此不同,它虽然承认国家有维护社会秩序、执行社会正义、抑制罪恶的使命,但它的起源是恶的,它带着抹不掉的污点。近代自由主义的“国家是不可避免的祸害”的观念,在这里已经有了胚芽。

不过,基督教同时也明白无误地肯定了服从世俗统治者权力的义务。根据基督教的教义,君主本人虽然不是神而是人,但他掌握的世俗政府的权力却来自上帝,其性质是对人的罪恶本性的一种扼制和弥补。所以,服从世俗政权是每个基督徒的义务。对此,保罗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话:“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作官的……他不是空空的佩剑,他是上帝的佣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所以你们必须顺服,不但是因为刑罚,也是因为良心”。“凡人所当得的,就给他,当得粮的,给他纳粮,当得税的,给他上税,当惧怕的,惧怕他,当恭敬的,恭敬他。”[10]彼得也教导徒众们说:“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主,或是君主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11]

既要服从上帝至上的权威,又要服从现实的政府权力。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圣经》中耶稣的一句名言成为解决这一冲突的准则:“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12]这句话经过神学家们的阐述发挥,便成了基督教区分神的权威与世俗权威的依据。它在承认世俗权威的同时,也剥去了它的神圣性质,使其功能仅限于纯世俗的方面。由此,便形成了基督徒两重服从的义务和两种忠诚。一个指向上帝,这是无条件的,无保留的;一个指向世俗政权,这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当两种义务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服从神而不是服从人。基督徒诚然是恭顺的臣民,然而在他们内心深处,也筑起了坚强的抵御和拒斥世俗权威的堡垒。正如一位当代学者所形容的,基督徒对君王只跪一条腿,只有对上帝才跪两条腿。

3.上帝的选民——关于人的新观念

基督教给西方社会带来的另一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关于人的新观念。著名基督教史学家V.沃尔克说:“基督徒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人,是新的种族,是真正的以色列人。虽说他们也为罗马的国家及其统治者乞福,但他们认为自己不再是罗马公民,而是天国耶路撒冷的公民。”[13]由于基督徒自认为上帝的选民和天国的公民,他们对人的看法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就有可能跳出世俗社会观念的框子。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的得救纯粹与人的灵魂有关,与人的世俗地位及其它特征没有必然联系。根据保罗的说法,所谓基督徒就是“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14]基督徒由于信仰基督而形成一个亲如一家的整体,相互平等。保罗说:“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于是,大家同根同体,息息相关,“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15]

人类一体,人人平等的思想在斯多葛派那里已经出现,并在罗马帝国得到广泛传播。基督教以神学的形式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使其产生了更强有力的影响。在耶稣的教导中,首要的是爱上帝,服从上帝,其次便是爱邻人,爱人如己。上帝是父亲而邻人是兄弟的思想在基督徒信仰中深深地扎下了根。靠着这个信念,基督教越出犹太民族的界限而在罗马帝国内广泛传播,无差别地接纳各个民族和各种社会地位的人,使他们结合成一个普世的大公教会。有证据表明,早期教会主要是由下层人民组成的。诚然,基督教并非一个社会改革运动,它反而安慰穷人和奴隶服从自己的命运,以顺从、忍耐为美德,但它毕竟使地位卑下的人在上帝面前获得了平等和尊严,作为他们在世俗生活中不幸与苦难的补偿。

那些教士们自认为属于“神品”,在精神价值上高于世俗的王公贵族。普通基督徒们相信,通过受洗入教,他们变成了蜕去旧的躯壳的新的人,成了不断趋向“造他的主的形象”的“新人”。[16]

这种信念培育了基督徒的自信与自尊。每个信徒在与上帝的直接联系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这减弱了他们对世俗社会组织的依赖。得救完全是个人的事,每个人单独直接面对上帝,孤立无依,别人无法代替他,他也无法推诿自己的责任。基督徒的这种境况也锻造了他们坚强的个性和独立性。这是近代个人主义的精神基础。

『捌』 耶稣基督的基本属性和道德属性指的是哪些

耶稣基督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所以他是唯一的拥有神人二性的救主。
神性属性是唯有神才拥有,象全知全在全能永恒;道德属性与人类共享,象公义圣洁慈爱信实。

『玖』 为什么说耶稣的教导没什么用处,谈基督信仰道德规范中的致命缺失

不是没有用,是人根本没有耶稣基督的生命,当然不能顺服基督的命令去行。没有正确的信仰就没有正确的人生。

『拾』 耶稣有哪些道德值得学习说得精简些和高级些

大爱——深爱人类
耶稣说:“人为朋友捐弃生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回约翰福音15:13)耶稣甘愿答为我们献出自己的完美生命,拯救我们脱离罪和死亡。在人类历史上,耶稣所作的牺牲可说是爱心的最伟大表现。
谦卑——为门徒洗脚
约翰福音13:4 【耶稣】就从晚餐席上起来,把外衣放在一旁,拿毛巾束腰, 5 然后把水倒进盆里,洗门徒的脚,用束腰的毛巾擦干。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热点内容
民法默示 发布:2025-05-04 00:55:32 浏览:903
公司行政部门章有什么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4 00:48:26 浏览:184
三大诉讼法的上诉期限 发布:2025-05-04 00:38:31 浏览:196
法治方式的理解 发布:2025-05-04 00:34:49 浏览:515
劳动法公司节约怎么赔偿 发布:2025-05-04 00:34:14 浏览:960
鞍山咨询律师 发布:2025-05-04 00:33:33 浏览:264
司法鉴定等级标准 发布:2025-05-04 00:22:38 浏览:950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默莲 发布:2025-05-04 00:16:10 浏览:479
公司承诺书有无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4 00:04:36 浏览:718
旅游法律法规赔偿 发布:2025-05-04 00:03:36 浏览: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