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十章
A.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的意思
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绚丽多彩的追求,让你眼花缭乱如入迷丛,也许活得不如一个瞎子,张着明眼四处乱望,不知所措,整天只为了这些乱人眼的色彩而突视了本身的感受。也许一个瞎子的世界比这都更加美好,永存在他们心中的那份美丽定是胜过这些繁华似锦。
“五音令人耳聋”迷人乱性的音乐虽然激刺着你的神经,让你亢奋,让你充满了兴奋,可那终究有一天,你会发现那都很假,终有一天让你生出疲倦,在热闹中迷失自己,这比聋子还惨,聋子的世界听不到这迷人乱性的声音,可是在他们宁静的内心世界里,没有喧闹带来的苦恼,没有糜糜之音带来困惑,从内心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最终感受到生命最美妙的旋律,有耳,是福是祸活得就是一个心境。
“五味令人口爽”有些富人什么都吃,因为部分富人富得有点莫名其妙,他们会跟那些穷到没东西吃而随便乱吃东西的人一样什么都吃,那种为了口腹之欲的样子,并不比没有那没有吃的人好多少?不过是追求的东西不一样罢了,但是那种迫切的追求,仿佛与饥饿的人吃到一顿饱饭并没有多大区别。那种看上去高高在上的挑吃的家伙,其实都是被饥饿永远折磨的东西,我们应该可怜他们,他们过着这么一种病态的生活,让这个社会也变得有些病态。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纵横在世间,如果不是为了理想,而只是为了贪图一时的畅快激爽,其实也是一个欲望的奴隶,一个人只是忘记追求,从而注重过程,在过程与追求,需要有得有失,维持自然界的生存平衡,如果才不至于在追求中迷失,心因为过份的激动而狂乱。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们在追求虚无中的独立无二,忘记了在精神上追求的天人合一,最终那独一无二的标榜也变成了一种为了承认而努力,最终结果还是没有被承认,需要别人的承认的成功才算成功吗?一切都以自己努力为本源吧,只是做那天人合一,众生息息相关的追求,你才能幸福的。没有人追求黄金的稀少,便不会因它而引发多少悲剧,非洲没有钻石,战乱一定会少很多很多,中东没有石油,战乱也一定会少很多很多,美国不搞霸权,恐怖怎会存在,富人照顾穷人,穷人怎么会不感恩富人,仇富,鄙穷是相生相克,若是不能放弃成见,世界那天会和谐?这一句,跟"不尚贤,使人不争!"的道理有些相近,一者讲物,一者讲名.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圣人只要吃饱就好,断然不会为了那虚妄的人生目标而图伤脑筋,他们更注重于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与天道合一。
B.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天门"怎样理解
天门开阖,能为雌?
即天门穴。指鼻、口或天庭。又名阙庭。额的中央。是回望诊诊察头面部疾患时诊视内答容之一。
河上公 注:“天门,谓北极紫微宫……治身,天门,谓鼻孔。”
按, 朱谦之 校释以为“无雌”当作“为雌”。
《黄庭内景经·隐藏章》:“上合天门入明堂。”
务成子 注:“天门在两眉间,即天庭是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联系整章来看,这段话是说人的修养和治国之道。
天门的本意是天庭,也就是天宫之门,引申为国家,治国。
开阖应该是策略和措施的意思,也就是一张一弛的含义。
为雌就是柔弱,薄弱之义。
上面一段是复制,下面是个人浅见。
C. 《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古时候的有道之士 他们的灵性是微细奥妙的 他的本性是永远通达的 这都是外人难以窥测 难以了解的玄机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就是这样难以窥测他的玄机 如果要去描述古代有道之士的话 也只能勉强形容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 (另本 兮)
比如他们在处理事物方面的行动 绝对不会急迫冲动 就好像古时候的豫兽一样 一定要等到冬天 河水的冰结冻了 才敢走过 否则未等到河水结冰 就鲁莽走过去 不是等於自己去送死吗
犹兮若畏四邻 (另本 兮)
他慎独的工夫 就好古时候的犹兽 要下山一样的谨慎 不敢扰动山下村庄的百姓否则它的生命就危险了
俨兮其若客 (另本 兮)
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 他为人恭敬的样子 就好像身为主人 礼遇贵宾一样的谨慎 不敢轻举妄动
涣兮若冰将释 (另本 兮)
在心性清静方面 他对一切外缘的干扰心不染著 就好像春风中的冰 自然的解冻散开一样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 就好像一块木头尚未雕琢一样的朴实无华 心胸的开阔 就好像空旷中的山谷 能够虚受一切 涵容万物
浑兮其若浊 (浑另本作混)
并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 将自己混合在污浊的水中一样 这就是圣人不自以为自己是圣人 所以才能成为圣人 凡人自命不凡 所以才越像一个凡人的道理呀
孰能浊以澄 静之徐清 (澄另本作久)
所以 谁能像他们(古时有道之士) 在动荡之中 还能除去心中污浊的恶水 使他慢慢的澄清呢
孰能安以久 动之徐生
谁能在安定自守之中 久久以待使体内的清正之气发动呢 (另本多→孰能阳以久静之徐阴 孰能晦以久理之徐明)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敝不新成 (敝另本作弊)
因此能够保持以上这章道理的人 他一定是虚心知足的人 不自满不自傲的人 就是因为他不自满 不自傲 只是为了世人著想 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
D. 道德经前十章中的认识论
人类从事这一活动的正确方法,必须在根本上不依赖于感觉经验的认知,而是逻辑实证。因为事物都是由形状、广延、运动等构成的,而我们又如此清晰明了地认识到形状、广延、运动等不能再由心灵分析,成为其他更明确知道的东西。逻辑论证在这种情形中,除了广延性、柔韧性和流动性外,没有什么特性仍然保持不变,是一种可靠知性,而不是靠感觉或想象来察觉的事实。既然柔韧性不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因此就只剩下广延性和流动性(运动性)作为一切物体的不变性质;一旦物体仍然存在,就不能取消这两个性质。鉴于如此分析,完全可以用以回答老子,道德经》第十章提出关于认识论的问题。
很显然老子探求哲学认识论已然深入到了人如何理性获得知识的程度。并认识到人的感官对外界物质对象的判断往往是某种模糊、混乱的东西。它依赖的是记忆和想象,只能在某些特殊的、有限的方面被用作知性的助手,不能符合万物幽深微妙之处的真理。所以获得真理明白是非,能不仅仅依靠感官认知。
老子这个关于认识论提出来的问题是:“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意思是:人的感官对外界物质对象的判断能够符合万物幽深微妙之处的真理吗?获得真理明白是非,能不仅仅依靠感官认知吗?)老子关于认识论的题目,在这一章里似乎没有直接回答,但在其他章节里老子似乎并没有搁置这个问题,而是通过自己的观点已然回答了这个问题。
因为关于人的知识获得的理性认识,老子从来强调用思维去推理物质世界其中精神之质;因为他认为宇宙自然万事万物这精神之质才是最真实的存在,是可以验证的信实。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弃,依据它的信迹,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起源的认识呢?是从这方面认识的。(老子原话译文: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很显然,老子对事物的认识不止停留在像儒家那种肤浅的知道层面,因为“知道”是人的感性的认识,是表面经验获得对社会生活的许多片段,是事物成熟后的外露形式,它的幽深处包涵的真理呢,它还没有成熟时候的客观存在形式呢,它发展到'大而无形'时期的形式呢,很显然这些都是不可感觉的。就说个通常的例子:社会中如果不通过理性的逻辑思维推理,人对于人的信念、意见、看法、猜测、传闻、谎言很难区分。
其实,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心为基点带有人性的“欲”去看待宇宙世界自然万物。把这一条由人心带有欲为中心开凿出来的路径当做从起点也当做终点,。人类要想用自己内心世界对外部的世界有所了解,必须借助某个阶梯搭桥。这里康德的理性主义、其他的哲学家的经验主义都一样不可或缺。想要到达理性知性认识的阶梯就必须也只能够通过经验主义搭建这个阶梯上升到理性平台。到达这个理性平台,人才可能“不出户,知天下”。这就是为什么在老子看来,人类知识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感官提供的后天感觉经验,而这些经验又是混乱零散的关于世界的残片;另一个是人类头脑中先天固有的带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认识能力。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对感官提供的后天经验进行整理,才能形成具有认识世界的理性的逻辑思维,这就是获得关于宇宙世界自然的真正的知识。
这个用先天的认识能力整理世界的残片,用康德说法其实就是人类“体验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一连串处于“时间”和“空间”形式中的过程,人们运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对这一过程混乱零散的感觉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人们才能形成科学知识。所以只有从人类的立场,才能谈到空间与时间,它们不可能离开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它们属于人类的条件,是人类感知的先天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人们通过时间与空间形式获得的感性认识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感性只能认识直观材料,不能算科学,还必须经过更高一级被称为知性的人类思维活动。而知性则是运用范畴、是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往往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忽视这种全局认知,所以总是缺乏知性。没有知性,这个世界这么大,仅凭小小个人的,眼见为实的,零星残片还怎么认识若大世界?没有知性,人们怎么去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人们感官不可以知道的事物存在形式?。因此,老子说,有知性的人“足不出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眼不望窗外,就可以认知宇宙空间日月星辰自然运行的规律,没有知性的人,越是出外得越远,其所知道的东西就越少。而恰恰是有知性的,懂得逻辑推理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知道得多,不眼见为实也能明了天下的事情,不妄为也可以有所作为”。(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里实际上老子是要人们的知识积累(老子称为“德性积累”)必须多,精神世界达到饱满程度,说白了就是人已经积累了许多知性的真理性知识。有了掌握这些真理性知识的,他的知识(德性)完美思维就深邃如幽深的峡谷。所以老子通过认识论的研究发现认
E.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下载: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 .txt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F. 《道德经》第十章的原文是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
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6)老子道德经第十章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G. 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总是没有自私的意念,常以百姓的意念为自己的意念。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行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圣人治理天下的时候,总是收敛欲念,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本都专注于使用自己的感官、聪明、智巧,圣人使他们全都回归婴孩般纯真的状态。
【解读】
本章是老子“虚心”、“浑君”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慈”的原则的具体贯彻
河上公: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从之。百姓虽有不善者,圣人化之使善也。百姓为不信,圣人化之使信也。
王弼:夫以明察物,物亦竞以其明应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竞以其不信应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应,不敢异则莫肯用其情矣。无所察焉,百姓何避,无所求焉,百姓何应,无避无应,则莫不用其情矣。皆使和而无欲,如婴儿也。
朱元璋:听其美污之声,目乃观其善恶,所以圣人观其所以,不欲身民如是,务秉之以道,常以心似乎小儿之无知,特守无为之道,故天下安。
H. 老子·道德经前十章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 。
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1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2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3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4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5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5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4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
1 不尚贤,使民不争。
2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5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6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1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2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3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4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5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6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
1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2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3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3。
译文
1 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
2 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
3 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第五章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3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1 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2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
3 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
第六章
1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2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3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1 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
2 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
3 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第七章
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1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
2 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
3 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
第八章
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4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1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 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3 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
4 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第九章
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2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3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4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5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
1 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
2 千锤百炼的锋芒,也长不了的。
3 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
4 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
5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
第十章
1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2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3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4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5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6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7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1 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
2 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
3 谁能洗净内心的杂念,透亮如明镜呢?
4 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
5 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
6 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
7 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I.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抄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袭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答:天地无心于万物,任其生灭,圣人无心于爱民,任其自养自成.
天地之间如同有一个风箱,空虚而不空穷竭,越鼓动所现事物越多.
言语太多,不能做到像虚空一样,终会穷竭,这样的话不如恪守虚空虚静.
也就是要得道悟道,不能太多的言语思虑,真正的道是不可以用言语和思虑得以体会的,如果太多的言语思虑反倒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越来越被动迷惑.要像天地一样虽然无心但是能成万物,虽成万物仍然无心可用.
J.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原文:五色抄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fáng)。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各种缤纷美丽的颜色使人眼花缭乱,无暇看其它的事物;各种美妙的声音充满了耳内,陶醉在其中,使人听不到其它声音;各种美味使人吃得很香甜、口爽,激发食欲;在田野中骑马奔驰打猎,使人心潮澎湃,心态张狂;很难获得的珍贵物品,带上它走路,就会影响着正常行走,因为要时刻提防着被贼人盗窃。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合于道的人,只求实实在在的事物本原,修炼内在的身心,并不会被外在的各种诱惑影响心性,产生贪妄之心,追求外在欲望。因此合于道的人会去掉贪妄之心,取其事物的实在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