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问答

法治问答

发布时间: 2025-02-24 03:24:28

① 法理学问答题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主要有哪些

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科学发展观为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为法治建设确立了价值目标。
(二)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1、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需要法律调整的领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资依据和遵循。2、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3、执法必严。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4、违法必究。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
(三)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特征。第一,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法治国家最直接的标志是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这种权威应当而且必然是牢牢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之内,明显体现于人们的行为之中,深刻印证于社会的政治运行之中。第二,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是法治国家存续和发展的基础。立法机关根据社会的需要适时制定良好的法律,为国家提供完善的法律体系,并对其他国家机关执行和实施法律的活动进行强有力的监督。第三,权力与义务、权利与权力的有机统一。对公民来说,实行“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对于政府来说,实行“凡是法律没有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第四、发达的法律文化。这种发达的法律文化的核心是一系列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的进步的民主法制观念,如人民主权观念、公民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
二、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实现途径
(一)树立宪法权威。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人权、民主、法治价值的实现。我们必须把宪法当作追求的目的,这样才能树立宪法的权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健全和完善法制。一般来说,我们应完善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行政诉
讼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社会保障法。
(三)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具有三项衡量标准。第一,是否做到职权法定。第二,是否做到程序法定。第三,是否做到法律服从。为此,我国的各级人民政府作为主要的行政机关要树立人本政府的理念、有限政府的理念、透明政府的理念、诚信政府的理念、程序政府的理念、便民高效政府的理念、服务政府的理念、责任政府的理念。
(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司法公正。通常司法公正是由司法结果公正和司法程序公正组成,是法治最重要的内容。法治意味着法律的普遍适用和至高无上。公正的司法,不仅在于惩恶扬善,弘扬法治,也可以教化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可以使经济活动当事人高效有序地从事合法交易得到规制。
(五)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是主要的方式。同时还要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完善侦查、公诉、审判、法纪、监狱等方面的监督机制,制定出保障人民群众监督的立法如人民举报法等之类的法律,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监督权利。
(六)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公民应该具备的法律意识包括:1、人权意识。2、权力属于人民的意识。3、民主监督意识。4、守法意识。5、诉讼意识。

② 小手拉大手法治文明知识问答题的答案

四月七日早上,团山小学的环保小卫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

为了响应宽城区的指示精神,我校联合团山街道办事处联合开展了爱国卫生奉献日活动。

我校老师带领学生带着劳动工具,徒步来到了团山大街北部长春市污水处理厂附近,和街道的叔叔阿姨们共同清理立交桥附近的垃圾及废弃物,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都想为绿色环境出一分力,做一些贡献。同学们正在劳动时,市长及区委领导们也来到了现场,并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劳动,学生们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表达了学生们保护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的决心及愿望。

通过实践体验活动时学生深刻感受到环境对于我们人类生存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了创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通过实践活动更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实践空间,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形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雏鹰争章活动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③ 领导干部法律常识问答

1.人国务院对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有哪些规定
国务院《纲要》提出,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任职前实行法律知识考试的 制度。

国务院《决定》规定,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前的法律知识考查和测试, 对拟任市县 *** 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在任职前考察时要考查其是否掌 握相关法律知识以及依法行政情况,必要时还要对其进行相关法律知识测试, 考查和测试结果应当作为任职的依据。 国务院《意见》规定,推行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和法律知识测试制度,拟 任地方人民 *** 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任职前要考察其掌握相关法律知 识和依法行政的情况。
2.法律常识试题及答案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据以上定义,下列行为属于共同犯罪的是:

A 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乙中弹身亡。甲与丙构成共同犯罪

B 赵某之妻提出离婚,赵坚决反对,并与其好友高某商量对策。高某说,想办法把她脸弄伤,让她不能再嫁人。于是两人合谋买了一瓶强酸装入喷雾器内,并约定某晚一起去赵妻娘家,毁其妻的容貌。当晚,高某的小孩患急性痢疾,高失约未去,赵独自一人毁了其妻的容貌。赵某与高某构成共同犯罪

C 甲将其依法持有的猎枪寄存乙处,某日甲至乙处。对乙讲明,要用该猎枪杀丙,请乙交还猎枪,甲遂持枪杀丙。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D 张某、李某经共谋后于深夜蒙面携带管制刀具进入一狭窄街巷抢劫。张叫李把住街口,防止他人进来,自己深入街巷,持刀抢劫了一妇女现金3000元。张欲独吞此款,对李讲该妇女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李信以为真。张、李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根据以上定义,下列行为中,甲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的是:

A.甲、乙、丙、丁四人预谋某晚去某超市盗窃,由甲提供一辆三轮车。届时甲因害未去,由乙、丙、丁三人用甲提供的三轮车盗走超市的大批名贵手表。

B.乙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甲得知乙一人在家,便携带匕首向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只得返回家中

C.于某日携带匕首前往乙家,准备杀乙泄愤,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甲深感害怕,折返家中

D.甲在树丛中向仇人乙射击,连开了两枪未击中乙,乙因害怕而求饶,甲在能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不再开枪

这两道题是公务员考试的真题,当时给的答案是:

第一题D 【解析】由定义可知共同犯罪必须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在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在客观上有共同的犯罪行为。A项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B、C项没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故答案为D。

第二题A 【解析】由定义可知犯罪预备的特征是犯罪行为尚未实施。B、C、D项全为已经着手实施的犯罪,故可排除。而A项中的犯罪虽然也已经实施,但甲在其中只是起到了准备的作用,并没有参与犯罪的实施过程。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A。

但是从法律的角度讲,这个答案有待商榷。

个人认为应该是:

第一题:BD

第二题:C

A项中四人构成共同犯罪,因乙、丙、丁三人构成犯罪既遂,甲不单独成立其他犯罪形态,即甲与其他三人一起构成犯罪既遂;B项中,甲是因其意志以外的因素而中止了犯罪,所以构成犯罪未遂;C项中,甲中止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深感害怕”,而不是“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即“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并不足以阻止其继续犯罪,所以,甲不构成犯罪未遂,而是构成犯罪预备,或者说是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D项中甲已实施了犯罪行为,构成犯罪过程中的犯罪中止。
3.如何增强领导干部法律意识
一是树立学法意识,首先要学习理解法制精神,把学习法律法规的态度和精神树立起来,掌握法律基本常识才是树立法律意识的根本;

二是树立法治意识,要把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立在法律规范的范围,树立法律都惯窃于我们的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有法就为,没法就不为,这才是法律意识的主要体现;

三 是权立维法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做到与所有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为法制社会尽自己最大的责任和努力;

四是树立立法意识,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为现行法律的漏洞和不完善作最大的努力,积极諌言献策为完善法律法规尽到自己的责任。
4.法律小常识10条
小学法律小常识10条:

学生骑车时应注意安全:

1、不要用你的头和手伸出窗外;

2、下车时不要拥挤,

3、不要用武力夺取机动车;

4、不要把东西扔出汽车。坐在前排的人不应该和司机交谈,这会影响司机的安全驾驶。

学生走路时要注意安全:

1、走在右边;

2、不要追逐,玩游戏,在公路上玩球;

3、过高速公路时,要看清前后,确保安全通行,有斑马线或立交桥,要走斑点线或立交桥,不要闯红灯!不要乱扔过往车辆。

防拐卖小常识:

1、一人在家时,一定要关好门窗。如有人敲门,先要从猫眼或门逢中看清来的人是谁,再决定是否开门。

2、单独外出时不要喝陌生人的各种饮料,不要吃陌生人给的糖果或其他食物,不要到荒凉或偏僻的地方玩耍。发现坏人,或者碰到紧急的事可以打110报警救助。

3、不要随便买路过摊位上的烤羊肉串等东西吃,路边的东西是不卫生的,吃了很容易生病。
5.10个必知的法律常识
法律常识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戒毒人员的亲属和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的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探访戒毒人员。戒毒人员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批准,可以外出探视配偶、直系亲属。

2、《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3、《婚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

4、《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因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或者抗拒依法采取的刑事强制措施导致其伤残或者死亡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5、《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二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1)工资、奖金;

(2)生产、经营的收益;

(3)知识产权的收益;

(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9、《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两年以下。

④ 《道德与法治》问答题精选之二

1、为什么"今后还要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

(1)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2)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中国的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5)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6)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3、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

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4、未成年人怎样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2)预防犯罪,要求我们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5、 中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网络?

(1)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要学会"信息节食"。

(3)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4)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我们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5)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6)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6、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伟大抗疫精神是指生命至上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2)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

7、必须掌握的我国基本国策

(1)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8、建设美丽中国的图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怎样的?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9、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相关观点有哪些?

(1)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3)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4)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5)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6)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10、教材中文化自信的相关观点有哪些?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3)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4)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5)自信的中国人要对中国的文化有底气,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阐发中国精神。

热点内容
杭州大气条例 发布:2025-05-06 07:46:24 浏览:800
刑事诉讼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发布:2025-05-06 07:45:38 浏览:463
法律法规是证据吗 发布:2025-05-06 07:45:31 浏览:453
免费乘车协议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6 07:45:30 浏览:308
了解立法 发布:2025-05-06 07:44:57 浏览:976
58同城南昌法律咨询电话 发布:2025-05-06 07:38:10 浏览:940
2016法院文职 发布:2025-05-06 07:37:37 浏览:427
法院速录的歌 发布:2025-05-06 07:28:50 浏览:235
一方未履约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6 07:27:58 浏览:382
欺骗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6 07:20:40 浏览: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