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六十一
A.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赏析
[原文]
大邦①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②。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③。大邦不过欲兼畜人④,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注释]
1、邦:一本作国。
2、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一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交,会集、会总。
3、或下而取:下,谦下;取,借为聚。
4、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养护。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大国者下流,
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
天下之交,
天下所归会也。
天下之牝。
静而不求,物自归之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以其静,故能为下也。牝,雌也。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雄也。以其静复能为下,故物归之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
大国以下,犹云以大国下小国。
则取小国;
小国则附之。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大国纳之也。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言唯修卑下,然后乃各得其所。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小国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归之。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故曰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大国者下流,
天下之归大国,犹众水之趋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
众动之赴静,犹众高之赴下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大国能下,则小国附之。小国能下,则大国纳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下以取人,小国下而取於人。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B.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大国要善于处下,就像处在江河的下游。处在天下交汇的地方,处在天下最雌柔的地方。雌性常以柔静胜过雄性,是因为柔静又善于处下。所以大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就可以争取到小国的支持;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就可以得到大国的庇护。大国小国都达成了各自的愿望,越是大国越要懂得善于处下。
感悟:本章谈到了老子三大法宝之一:谦。大国善于处下,也是谦逊的态度。为人也是,要有谦逊,善于处下的态度。当然这都是国家足够强大,个人地位足够高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