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溪谷
A. 《道德经》之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深知雄强之道,却能安处柔弱之位,做天下的溪谷;做天下的溪谷,就能常德不离身,回归婴儿般纯洁的状态。深知清明之德,却能安处幽昧之地,做天下的榜样;做天下的榜样,就能长葆美德而无过失,回归宇宙之原始状态。深知荣耀之理,却能安处卑屈之地,做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就能常德完足,返朴归真。真朴的状态分散就成为具体的物,圣人依循这一原则,就能领袖群伦。因此,大手笔的制作,是不需要可以雕琢和损害原材料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纷纭扰攘。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老子提出了知雄、守雌的处世原则,并主张用这个原则去从事政治活动,参与社会生活。
守雌,含有持静、处后、守柔之意,又有内收、凝敛、含藏之意。守雌不是退缩或者逃避,而是提醒人们以柔弱、退守之道,来保身处世、治国安民。守雌与知雄相辅相成,先对雄的一面透彻了解,然后居于雌的地位。
本章中的“朴”、“婴儿”两个名词,代表着老子的一些基本观念。“朴”字,一般可以解释为素朴、纯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婴儿”,是“朴”的形象解说,只有婴儿才不被时速的功利宠辱所困扰,好像未知啼笑一般,亮世无私无欲,淳朴无邪。
老子主张“复归”,明确反对用仁、义、礼、智、信等清规戒律束缚人、塑造人,反对用这些说教扭曲人的本性,提倡让人民返回到自然素朴状态,即“返朴归真”。
守雌、守黑、守辱,类似的说法还有守拙、安贫、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等。
不过,老子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而是为天下溪,为天下式,为天伍戚下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怀若谷、从零开始、谦恭纳士、从善如流、宰相肚里能撑船、退一步天高地阔等等。
值得深思的是,最反对用智谋取天下的老子,其所提倡的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却成为最大、最深、最神奇的计谋。而白与黑相对照而存在,知黑守白或知黑求白的最后结果与知白守黑,与谦卑、忍耐、沉默、善良相通,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大制不割”,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要采取因势利导的管理方式,不要勉强;一种是说完善的政治不会割裂。
老子“知”与“守”的表述意味深长,分离了知与行的底线,又论述了知与行的互补互通的可能,能让人更聪明、更耐心、更沉稳、更远腔键陵视。
本文内容来源于《道德经大全集》。
B. 老子道德经"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虽知阳刚的显要,但仍能坚守阴雌的柔静心态,就像是能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
能够如同溪谷一般,就能保持好的德行,像婴孩一般纯真自然.
C.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子《道德经》名句译解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第二十八章
【译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D. 老子道德经"知其雄 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是什么意思
虽知阳刚的显要,但仍能坚守阴雌的柔静心态,就像是能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 能够如同溪谷一般,就能保持好的德行,像婴孩一般纯真自然。
E. 道德经 28章是什么意思,教给我好的,我会加分的。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
知道什么是雄壮,却安于雌弱,他的胸怀就能像容纳天下的溪谷一样宽广。能如天下的溪谷所归的那样的人,经常把永恒的“德”放在心头上,他的心地就能回复到婴儿那样纯洁无暇的境地。
知道白色是那样的鲜明,却安于阴暗的地方,如此就能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能够成为天下人楷模的人,对于常“德”才不至于困惑。对于常“德”不困惑的人,他就可以复归到自然淳朴的“无极”的境地。
虽然知道什么是光荣,却安心与承受羞辱,他的胸怀就如空虚无物的山谷一样博大。能甘心作空虚无物的山谷的人,永恒的“德”就可以充足,淳朴也可以恢复。
“朴”按天道循环之理散开,就变成具体的器具,圣人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就制定的管理制度,设立了专人治理,所以,好的管理要的是大局上的管理,而不是割散开来的非主要枝节的管理。
大意:
本章叙述得道者面对世事所采取的态度。他们像溪谷那样甘于柔下之位,守道培德,保持真朴。面对万物,他们用“道”来联系这些分散的事物。君主若以这种态度治世,就会完美无缺。
F.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三章:有德乃足 天下溪谷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三章(德篇第八章)
有德乃足 天下溪谷
(原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解】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雄,雄强,代表阳性的、看得见的、吸引眼球的;雌,雌柔,代表阴性的、别人看不见、不被关注的。溪,指低洼之地,代表着需求。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2、常德不离:永恒的德行就不会离失。
3、复归于婴儿:回归至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4、式:楷模,关键点。
5、忒:过失、差错。
6、复归于无极:意为掌握了天机,即太极的两种力量都被把握。
7、谷:深谷、峡谷。比喻胸怀广阔。
8、复归于朴: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9、器:大器之材。关键时刻显示出器的面向。
10、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
11、大制不割:割,割舍。完美的制度如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适用于所有人,用每个人或物所长,让凡人活出圣人的状态,让凡人具备圣人的能力。用大制、用大器创造一个自动化的系统把问题解决,无需再改造人。
【释义】
知其雄,守其雌,指做事前的第一要义:一不做。为何不做?雄者,有人做了我们要做的,我们不做。我们做什么?做雌,做天下溪,让天下替我们做。就像婴儿一般,啥也不做但他做了雌,他人围绕其做。这一不做,就是常德不离。知其白,守其黑,指做事中,要做他人不重视、不屑做或难做、做不好的,众人不愿、不能之事,反而决定了整件事情的关键点。把握了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掌握了天机(太极两种力量都被把握)。知其荣,守其辱,讲的是事情成了之后,不求其名,圣人享受过程,注重实质(把握自主权),宁愿世人不知其名(因为内在有力量),做个平凡普通之人,这种人内在的德性具足。这些有德之人就洒落在世间各地,只有圣人才能认出他们。当他们才能展现出来,每个人都可以独领一方。万事万物皆有长,皆有为圣人所用,故大制不割。
【释意】
德做事有三种状态:
第一,做事之前,常德不离。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溪为天下需)。有德之人关注集体意识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集体意识不需要的,有人做且做得很好的都不做,没有人做而你可以做的,有人做但做得一般的,你可以站在他肩膀上,做得更好。做天想做的事情,一切轻松显化;若因缘不具足,就不做。
第二,做事之中,常德不忒。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众人关注如何显化,有道之人关注DNA如何创造完整,并处于把握之中。黑是雪中送炭,白是锦上添花。知白守黑,黑是其中的关键点,做黑,就是执其柄,把握了成败的关键。做黑,天下莫与之争。
三、做事之后,常德乃足。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辱,藏的意思。这个词为中性,有你的状态来决定,你是金子,辱是保护;你是垃圾,辱揭开则是自取其辱。荣,名利归属。做事的结果只要“知其荣”的人认可即可。正所谓,太上,不知有之。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二章(德篇第七章)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原第79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解】
1、和大怨,必有余怨;对于巨大的怨恨,即使和好,日后也会浮现裂痕。
2、左契:债权人所执的券契。
3、责:索取。
4、彻:苛吏用的白条。
5、天道无亲:天地没有偏亲偏爱,而是公正、公平。
6、与:给予、帮助。
【释义】
当和人产生“怨”,即使化解了,也留下心结,这怎么能算得上得道者的行为呢?圣人即使拿着有理有法的证据,也不会责求欠款人。有德行的人有契约而不恃,无德的人用白条而责求于人。但天道是公平公正的,经常照顾那些顺应道之人。
【释意】
有德之人的第一个境界是做到无敌,利益天下,无害则无敌。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会从每一个念头和每一句话开始,不制造大怨。宇宙法则是给出什么,收回什么。人这一生中其实都是在跟自己打交道,都在与自己的内在品质互动,我们给出去的,道都会还回来。
为何好运、霉运来了都是接二连三?主要取决于人在那时进入了何种频率,是高频还是低频。要时刻处于转化的状态,用高的意识频率来面对低频事物,如宽恕、慈悲。将自己调至高频,高频的事情就会到来。你的状态决定着什么结果会回来。如何给予?在自己把握范围内帮助对方,不影响自己的那份快乐与喜悦,就是在给予到未来版本的自己。这就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G.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翻译与解读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01。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02。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03。
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04。故大制不割05。
今 译
知道为雄性的刚强,却退守雌性的柔静,可以成为天下的深溪。为天下的深溪,常有的德性就不会离散,即能回归婴儿般的纯真。
知道明白,却退守于暗昧,可以成为天下的法式。为天下法式,常有的德性就不会差失,即能回归于无穷的境界。
知道为尊贵,却退守卑贱,可以成为天下的深谷。为天下的深谷,常有的德性就会充足,即能回归太初的纯朴。
太初纯朴之道分散生成万物,有道之士利用万物,即能成为百官之长。所以,国君治国不伤害生灵。
评 议
此章是老子劝导世人尤其国君,要谦卑自牧、复归纯朴,“后其身而身先”、“不敢为天下先而能成器长”的人生哲学。因此,老子以雄雌、溪谷、黑白、荣辱、婴儿等作比喻,含蓄而辩证地阐明这种人生修养的哲学。
老子这番话,既是对一般世人进行人生道德修养的劝导,也是对一国之君修身治国的教诲。老子劝导国君,只有谦卑自牧、少私寡欲、复归于朴,方能“为官长”,才能达到“大制不割”的和谐境界。
有些著名治老学者,诸如易顺鼎、马叙伦、高亨、张松如、陈鼓应等皆认为本章有后人窜入之语,非《老子》原文。如高亨说:“‘荣’,帛书甲乙本均作‘白’。按《老子》古本有可能作白者。《庄子· 天下》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辱,借为。《玉篇》:‘,垢黑也。’雄与雌,白与,义各相反。但上文已有‘知其白’,故依王弼本、河上公本仍作‘知其荣’。”(《老子注译》)陈鼓应先生依据以上诸学者所说,亦认为本章“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二十三字为后人窜入语,非《老子》原文。虽然,以上诸学者所说并非完全相同,但他们皆认为本章那些字句为后人窜入文字,非《老子》原文。他们的看法,的确有一定道理。但应当看到,《老子》原书至今尚未面世,流传的各种《老子》版本皆为传抄本。在传抄过程中,难免有些增损。《老子》作为哲理散文诗,常用比喻,重叠句式,具有诗歌的旋律,与一般散文的构思和结构不同,因此就不能用一般散文的逻辑思维及其结构视之。也不应根据《庄子》、《淮南子》等书所引文字,来判断此章用字的是否。后人引用古书,并非严格按照古书逐字逐句引用,因此就不能依据后人所引文句,判断《老子》书的真伪。用《老子》书前后的文字不同,来判断《老子》某章字句的真伪,亦不科学。更何况《老子》本章,除王弼本作“故大制不割”而多一“故”字外,河上公本、王弼本和傅奕本三种版本文字皆相同。这就说明,易顺鼎等学者对本章几句认为为后人窜入之语的看法,只能供读者参考,不能认为就是如此。
古人引用古籍中的成句,任意篡改者,亦并不少见。因此,我们订正古代著作,应当慎之又慎,不能轻信某某人只字片言,就轻易更改古籍中的文字。
注释
01溪:深溪。德:德性,本性。
河上公曰:“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虽自知其尊显,当复守之卑微,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溪也。”
王弼曰:“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知为天下之先也,必后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溪不求物而物自归之,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奚侗曰:“雄、雌以喻刚、柔。柔能顺受,故以‘溪’喻。《礼记 · 乐记》曰:‘德者,性之端者也。’‘常德’,犹言本性。婴儿,言‘柔弱’。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又云:‘骨弱筋柔而握固’。‘归于婴儿’与‘守雌’相应。”
02白:明。黑:暗昧。式:法式,模式。忒:差,差失。无极:无穷。
河上公曰:“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白,复守之以默默,如暗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其德常在。人能为天下法式,则德常在于己,不复差忒。德不差忒,则长生久寿,归身于无穷极也。”
03荣:喻尊贵。辱:喻卑贱。足:充足。朴:质朴。《说文解字》曰:“朴,朴素也。”
河上公曰:“荣以喻尊贵,辱以喻污浊,人能自知己之有荣贵,当复守之以污浊,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谷也。”
奚侗曰:“荣、辱谓贵、贱。贱者卑下,故以谷喻。朴者,质朴,对荣华言。‘归朴’与‘守辱’相应。”
04散:分散。器:物。官长:百官之长。即河上公曰“圣人升用则为百官之元长也”。奚侗曰:“官长,群有司。”
05制:同“治”。割:割裂,伤害。
奚侗曰:“大制,谓宰制万物,对上‘官长’言。割,谓裁割。不割,犹云‘不器’。器,必以裁割而成也。”按河上公本、王弼本作“故大制不割”,傅奕本无“故”字。
H. 道德经里的玄牝之门是什么谷,神,不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谷神不死:“谷”.形容虚空,山谷是空旷的,这是指“道”而言.这里的“神”不是神灵之神.不死的谷神,即永恒永存的“道”.“谷神”是生养之神.
玄牝:玄是幽深的意思.“牝”也是指溪谷.“丘陵为牡,溪谷为牝.”“牝”指一切动物的雌性生殖器官.“玄牝”象征深远微妙、视之不见的生产万物的生殖器官.
这里在说明“道”的本体和作用.道体是虚无,道用是创生.正因为道体虚无,才能永存不死,而他的作用才能无穷无尽.如果是有生命的,就必定会死亡.如果是实体就必定有时而尽了.
这是一篇“修道”而“养生”的经文.养生,用内功,而“守一”,用你的深层面的能量、信息去打通天人合一的道路.“修道”,忘却形骸,进入无涯天际,而至“天人合一”